导读:本文包含了嗜热古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网络,古细菌,产甲烷菌,网络比对
嗜热古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璟,须文波[1](2015)在《产甲烷的常温古细菌和嗜热古细菌的代谢网络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网络比对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分析的重要研究手段.以从KEGG数据库获得的产甲烷的常温古细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M.acetivorans)和嗜热古细菌M ethanopyrus kandleri(M.kandleri)的代谢网络为对象,采用了网络比对算法M atching-based Integrative GRAph Aligner(M I-GRAAL)对它们的全局代谢网络以及hub模块网络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表明采用度、聚集系数以及离心率叁个度量参数相结合的网络比对结果明显优于其它度量参数的计算结果,且结果更稳定.同时发现常温产甲烷菌M.acetivorans的hub模块与嗜热产甲烷菌M.kandleri的hub模块相似代谢途径的拓扑基本一致,不相似的代谢网络中有81.8%以上的节点都在嗜热产甲烷菌M.kandleri的最紧密的7-核中,推测嗜热菌的耐热性可能与受到胞内酪氨酸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5年08期)
解桂秋,潘东,何文龙,高贵,高仁钧[2](2015)在《嗜热古细菌Sulfolobus tokodaii脱卤酶在D-乳酸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来源于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的脱卤酶(L-HADST)基因克隆到载体p ET28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在蛋白的N末端带有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纯化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5000.融合蛋白催化2-氯丙酸(2-CP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 H值为9.5.以外消旋2-CPA为底物生产D-乳酸,利用HPLC检测反应液中2-CPA及乳酸的变化,发现L-HADST只催化L-2-CPA脱氯反应.对酶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5,温度为60℃的条件下,当反应体系中缓冲液浓度为3 mol/L,底物浓度为0.5 mol/L,酶浓度为3×104U/L时有较高的底物转化率及乳酸生成量.依据条件优化结果可知,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缓冲液浓度以及酶浓度,其中底物浓度变化对转换率的影响最明显.(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璟,丁彦蕊,须文波[3](2011)在《产甲烷常温古细菌和嗜热古细菌代谢网络拓扑结构与功能间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从KEGG数据库获得的产甲烷的常温古细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MAC)和嗜热古细菌Methanopyrus kandleri(MKA)的代谢网络,通过不同的网络属性特征的比较,发现常温古细菌MAC的代谢网络比嗜热古细菌MKA有更长的平均路径长度,更大的直径,这表明常温古细菌MAC的总体结构是相对低密度、松散的网络结构.同时为了从系统水平上分析这些特征蕴含的功能意义,采用了Grivan和Newman提出的模块算法(简称GN算法)分析这两个生物体的功能模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KEGG数据库中的途径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大部分模块对应2~4个KEGG途径,表明这些网络模块均具有一定功能意义.(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段文娟,杨娇艳,李卓夫,张伟,张志芳[4](2008)在《来源于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 furiosus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 furiosus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获得乳糖酶基因celB。将celB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0 a(+)上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celB,转化大肠杆菌BL21,阳性转化子在28℃下经IPTG诱导4 h后进行SDS-PAGE电泳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cel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乳糖酶基因celB表达的乳糖酶蛋白CELB分子质量约为58kDa。CELB是耐高温酶,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105℃,在95℃至110℃之间热稳定性较好;pH5.0时该乳糖酶水解活力最高,在pH5.0~10.0之间,pH稳定性较好,该酶对金属离子依赖性不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8年02期)
解桂秋,高仁钧,毕云枫,王中禹,刘娜[5](2008)在《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超嗜热酯酶APE1547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纯化的超嗜热酯酶APE1547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酶的稳定性非常好,蛋白的质量浓度为0.4mg/mL时,90℃的半衰期为20h,0.2mg/mL时的半衰期为12h;而蛋白的质量浓度为0.04mg/mL时,保温2.5h时残余活力仍在50%以上.同时还研究了热变性时该酶表面疏水氨基酸的变化.该酶的pH稳定性也很好,pH在6.5~9.0范围内作用24h,酶依然很稳定,残余酶活力大于93%;同时该酶还具有很强的耐有机溶剂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江澎,孙啸,陆祖宏[6](2007)在《嗜热泉生古细菌及其他泉古菌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向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分析了嗜热泉生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和其他两种系统发育相关的泉古菌[嗜气菌(Pyrobaculum aerophi-lumstr.IM2)和嗜硫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 DSM 639)]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向性。结果表明嗜热泉生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的密码子偏向性很小,并且与GC3S成高度的相关性。这3种泉古菌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在进化上很保守。与基因的功能对密码子使用的影响相比,这些泉古菌密码子的使用偏向性更是由其物种所决定的。嗜热泉生古细菌(A.pernix K1),嗜气菌(P.aerophilum str.IM2)和嗜硫菌(S.acidocaldarius DSM 639)生存在不同的极限环境中。推测正是这些极限环境决定了这些泉古菌的密码子使用偏向性模式。此外在这些泉古菌的基因组中并没有发现其正义链和反义链的密码子使用偏向性差别。嗜热泉生古细菌(A.pernix K1)和嗜硫菌(S.acidocaldarius DSM 639)的密码子偏向性程度与基因表达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嗜气菌(P.aerophilum str.IM2)的基因组并没有发现这种规律。(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兰海燕,刘纯,HENDRY,PHIL[7](2006)在《一种嗜热耐酸古细菌JP2菌株编码的热稳定DNA连接酶的生物化学及酶学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离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热活跃区的一种嗜热耐酸古细菌——JP2菌株中的DNA连接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其生物化学及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表明:JP2菌株的DNA连接酶与古细菌种Sulfolobussolfataricus和Sulfolobusshibatae的DNA连接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尤其在与功能紧密相关的6个保守结构基序的一致性更高.JP2连接酶表现出高的DNA缺口连接活性,在二价金属辅因子的选择方面,JP2连接酶更倾向于Mn2+离子而不是Mg2+、Ca2+及其他离子.不同温度时的热稳定性测试显示:JP2连接酶在50~80℃时为较适连接温度,当温度不超过85℃时,连接酶的活性在5h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在90℃以上活性则很快降低.还分离纯化了JP2的分子伴侣——TF55,并将其应用于增加JP2连接酶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85℃时,分子伴侣未增加连接酶的热稳定性,可能的原因是在85℃体外状态下TF55本身就表现出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6年09期)
张代辉[8](2005)在《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 horikoshii中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yrococcus horikoshii 是从日本海分离的一种超嗜热古细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00 ℃左右,与生命的原初形态密切相关。而其所具有的蛋白酶类参与许多生物蛋白和肽类分解反应,是生物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酶。本论文对来自于嗜热古细菌蛋白酶进行分子克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嗜热蛋白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基本研究。我们根据遗传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研究古细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中的蛋白酶基因。从培养Pyrococcushorikoshii 古细菌出发,通过提取基因组DNA,设计PCR 引物,再经过PCR 反应,钓出PH 1704 基因,再将其插入表达质粒pET 21a,获得工程菌,大量培养后,通过超声,热变性获得了嗜热蛋白酶。经SDS-聚丙烯酰胺电泳,确定其蛋白单体分子量为18 kDa,聚体形式为二聚体、叁聚体、六聚体等,通过同源GeneDoc 同源序列分析软件分析表明该酶和其他嗜热菌蛋白水解酶同源性较高,属于蛋白水解酶,结构为AlphaBeta 3-Layer(aba) Sandwich。超嗜热蛋白酶PH 1704 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以Azogelatin 为底物时,该酶发挥催化活力最适温度为90 ℃,最适pH 为8.0,对表面活性剂SDS 表现部分抗性,在1 小时内,1-4%浓度的SDS 可部分提高嗜热蛋白酶的酶活;经1%SDS 处理4 小时后,酶活力依然保持80%左右。该酶还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重组酶溶液(2 mg/ml)在80 ℃的半衰期为10 小时,95 ℃半衰期为5 小时左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6-02)
翁梁,张宏伟,王晓杰,王树民,滕冬梅[9](2004)在《超嗜热古细菌组蛋白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古细菌日益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它代表了所有最原始生物形态的分支,在所有的生命形态中,古细菌最接近生命的原始形态。古细菌的发现改变了传统生物分类的界限,提供了一种研究生物进化及生命起源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古细菌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方(本文来源于《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王柏婧[10](2004)在《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嗜热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细菌因其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生理机制和特殊的代谢产物,使其在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等方面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因而引起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嗜热古细菌,因为来自于它的嗜热酶不仅具有高热稳定性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抗有机溶剂及变性剂的能力,因此,对嗜热菌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所研究的超嗜热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个超嗜热严格需氧古细菌,所以对来自于它的嗜热酶的研究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磷脂酶A_2广泛存在植物体和哺乳动物体当中,目前,从蛇毒、蜂毒等体内已经提取出多种磷脂酶A_2,与这些真核生物相比,微生物来源的磷脂酶A_2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Sugiyama等人从原核的Strptomycesviolaceoruber中成功的克隆了一种新型的PLA_2。它们在体内脂类物质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嗜热磷脂酶A_2在油脂脱胶领域中具有其他中温酶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寻找一种能耐高温的酶就成为当前的热点。 通过网上基因序列搜索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了嗜热古细菌Aeropyrum pernix K1中的APE 2325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个经过预测可以表达磷脂酶A_2的一段序列。通过对Aeropyrum pernix K1的培养,提取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王柏靖 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后,与pET15b载体 相连接,然后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这是第一次从嗜热古细菌中成功 的克隆了能表达磷脂酶A:的基因。在纯化过程中,为了简化纯化步骤, 通过85℃热处理除去来自大肠杆菌的大部分杂蛋白,然后再采用镍亲和 柱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经SDS一PAGE电泳确定,其分子量为18KDa左右。通过对纯化的重组酶APE 2325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既具有磷脂酶A,活力又具有酷酶活力。二者发挥催化活力的最适温度均为90℃。APE2325发挥酷酶作用的最适底物是对硝基苯酚丙酸酷。同时,该酶具有较强的耐碱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在70℃保温60分钟酶活力几乎没有损失,在80℃保温60分钟酶的残余活力为80%,在90℃保温60分钟酶的残余活力为70%,在100℃保温60分钟酶的残余活力为46.69%。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该酶的疏水氨基酸含量(47.7%)及其带电荷的氨基酸总量(32.5%)要远远高于其他的中温酶,说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可能主要由疏水键和离子键决定的;此外大量的Gly(n.25%)可能在结构的稳定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硝基苯酚丙酸酷底物的动力学研究表明,90oC时的Km,kcat,Vm分别为1 03 oM,39.045一‘,249.69 0 mol/mi川mg。另外,lmM Na+对酷酶活力有部分抑制作用,而lmM zn2+则完全抑制了酷酶活力。Ca2+对磷脂酶AZ活力没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所以该酶属于钙不依赖型。 酷酶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体内也广泛分布,由于它们在水相和非水有机溶剂中均有催化活性,因此酷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之中,如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转酷化反应、油脂的特性改良和其他有机合成中;嗜热酷酶因为在有机溶剂及变性剂中具有较高的抗性,因而在医药、合成化学以及食品工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超嗜热酷酶APE 1 547也来源于超嗜热古细菌Aer(¥少厂umperntx Kl,经PCR克隆后,转入中温宿主大肠杆菌中进行大量表达。表达后的APE1547保持了天然酶的良好的热稳定性及抗有机溶剂、变性剂的能力。吉林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王柏靖 该酶经过晶体解析后,可以看出其由两个结构域所组成,即N端由7个 反p片层组成的推进器结构域和C端典型的a/p水解酶结构域。这两个 结构域之间除了以大量的非共价键作用之外,N末端还具有一个由21个 氨基酸构成的a螺旋手臂结构,该手臂结构与C端Q/p结构的其它3段 a螺旋(包括一段连接两个结构域a螺旋;一段C末端最后一个Q螺旋; 一段与处于结构内部最长的一条loop相连接的a螺旋)共同构成一个a 螺旋密集区,形成了一个与锁扣相类似的结构,其中手臂结构处于关键位 置,因此推测手臂结构对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活力调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手臂结构对超嗜热醋酶APE巧47结构的稳定性和活力的 作用,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切去这个手臂63个碱基,获得突变体基因。突 变体基因在大肠杆菌BL一21(DE3) Codon Plus中大量表达,分别采用热变 性,HITrap Q Sepharose和Sephaery1S一 200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突变 体蛋白。通过对野生型及突变体的酶学性质的比较,发现野生型的最适反 应温度为90℃,最适PH为8.0,而突变体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5℃,最适 pH为8.5,并且突变体的pH适用范围更宽。从底物特异性来看,突变体 与野生型基本一致,最适底物均为对硝基苯酚辛酸醋。除Mn2+对两种酶有 部分抑制之外,只有Mg2+、Li‘和Ba2+对突变体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 野生型没有影响。Sr‘、Ba2+、Zn2+和K+对野生型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但 是对突变体则没有这种作用。非极性表面活性剂对野生型有部分抑制作用 而对突变体无影响。另外,极性表面活性剂对二者几乎都完全抑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5-01)
嗜热古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来源于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的脱卤酶(L-HADST)基因克隆到载体p ET28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在蛋白的N末端带有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纯化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5000.融合蛋白催化2-氯丙酸(2-CP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 H值为9.5.以外消旋2-CPA为底物生产D-乳酸,利用HPLC检测反应液中2-CPA及乳酸的变化,发现L-HADST只催化L-2-CPA脱氯反应.对酶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5,温度为60℃的条件下,当反应体系中缓冲液浓度为3 mol/L,底物浓度为0.5 mol/L,酶浓度为3×104U/L时有较高的底物转化率及乳酸生成量.依据条件优化结果可知,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缓冲液浓度以及酶浓度,其中底物浓度变化对转换率的影响最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热古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璟,须文波.产甲烷的常温古细菌和嗜热古细菌的代谢网络比对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5
[2].解桂秋,潘东,何文龙,高贵,高仁钧.嗜热古细菌Sulfolobustokodaii脱卤酶在D-乳酸生产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3].陈璟,丁彦蕊,须文波.产甲烷常温古细菌和嗜热古细菌代谢网络拓扑结构与功能间的关联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1
[4].段文娟,杨娇艳,李卓夫,张伟,张志芳.来源于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furiosus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
[5].解桂秋,高仁钧,毕云枫,王中禹,刘娜.古细菌AeropyrumpernixK1超嗜热酯酶APE1547的稳定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
[6].江澎,孙啸,陆祖宏.嗜热泉生古细菌及其他泉古菌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向性分析(英文)[J].遗传学报.2007
[7].兰海燕,刘纯,HENDRY,PHIL.一种嗜热耐酸古细菌JP2菌株编码的热稳定DNA连接酶的生物化学及酶学特性研究(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
[8].张代辉.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horikoshii中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5
[9].翁梁,张宏伟,王晓杰,王树民,滕冬梅.超嗜热古细菌组蛋白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的研究[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10].王柏婧.古细菌AeropyrumpernixK1嗜热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