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90管线钢,微观组织,残余奥氏体,稳定性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1](2019)在《X90管线钢的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9年04期)

王卫卫,刘浏,李光瀛[2](2019)在《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9年02期)

田亚强,田耕,郑小平,陈连生,徐勇[3](2019)在《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部分奥氏体化-两相区保温-淬火-配分(IQ&PB)热处理工艺,借助SEM、TEM、XRD研究了淬火配分贝氏体钢组织形貌及残余奥氏体特征,利用EPMA、EBSD、纳米压痕等表征了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分布情况,结合室温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C、Mn元素对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变规律。结果表明,淬火贝氏体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以块状和薄膜状形态存在。在拉伸形变过程中,发生TRIP效应,残余奥氏体体积减小,相变优先发生在铁素体晶界,最后发生在贝氏体板条之间,C、Mn元素对残余奥氏体有稳定作用,使残余奥氏体不易发生相变。拉伸断口处应力集中,残余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距离断口2和4 mm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3.12%和5.03%。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比块状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更强,并且<111>γ晶向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容易向马氏体转变。(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辉,陈家泳,段晓鸽,江海涛[4](2018)在《中锰Q&P钢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TRIP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向拉伸及平面应变实验研究了Mn含量为7%的中锰淬火-配分(Q&P)钢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试验钢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通过观察试验钢的拉伸曲线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照片,分析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研究中锰Q&P钢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应力状态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平面应变更有利于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发挥;中锰Q&P钢的拉伸变形特征是由超细晶硬化机制和TRIP效应相互作用产生的,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发现中锰Q&P钢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其中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最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4期)

定巍,龚志华,唐荻,江海涛,王宝峰[5](2013)在《低硅含铝TRIP钢残余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拉伸实验对低硅含铝TRIP钢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建立残余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稳定性与加工硬化指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不同热处理工艺,获得具有不同初始残余奥氏体特性的TRIP钢以及具有不同组织构成的TRIP钢,并分析了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结果表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的深入,稳定性逐渐增加;残余奥氏体越稳定,TRIP钢的瞬时加工硬化值越稳定(n值越稳定);随着初始碳含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稳定性也随之提高。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受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分布以及周围相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3年12期)

张潇文[6](2013)在《35CrMnSi的Q-P处理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淬火-分配处理是将钢加热至完全奥氏体化,然后淬火至Ms-Mf之间的某一温度(QT),得到马氏体和一定量未转变奥氏体混合组织的处理方法。然后在高于或等于此温度的某一温度(PT)进行保温,使碳从马氏体向未转变奥氏体中扩散,从而在接下来的冷却过程中,增加未转变奥氏体的稳定性。最后淬火至室温,得到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组织,使其具有较高强度与韧性。将淬火-分配工艺应用于35CrMnSi中,可以使35CrMnSi获得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并避免传统的淬火-回火处理工艺导致的回火脆性。本文探索了将淬火-分配处理应用于35CrMnSi钢的具体工艺。研究了淬火-分配工艺后35CrMnSi钢中的奥氏体对其拉伸、冲击性能的影响。并且进行了深冷处理,探索淬火-分配工艺后的35CrMnSi钢在低温应用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对35CrMnSi钢进行一系列淬火-分配处理后,得到的合适工艺为:880℃奥氏体化8min,200℃淬火10s,400℃分配处理180s。经上述工艺的淬火-分配处理后,35CrMnSi钢中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混合组织,此时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最高为7.9%(vol.%)。抗拉强度为1500MPa,延伸率为18.56%,强塑积达27.84GPa%,分别比未Q-P处理高出约-8%,100%,93%。为研究35CrMnSi钢在低温应用时的可行性,对上述样品使用酒精-液氮混合溶液在-20℃~-80℃进行不同时间深冷,然后用XRD衍射方法测得残余奥氏体含量。表明淬火-分配处理后,35CrMnSi钢中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3)

李振,赵爱民,曹佳丽,唐荻[7](2012)在《高强中锰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中锰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利用全新的热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并对该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锰TRIP钢退火后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均在39%以上,且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绝大部分转变为马氏体,提高了钢的塑性和强度;在630℃退火可使该钢的抗拉强度大于1 000 MPa,伸长率大于30%,强塑积大于30GPa.%,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51.4%。(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2年01期)

高绪涛,赵爱民,赵征志,张明明,张宇光[8](2011)在《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叁种工艺制备的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碳含量和稳定性。结果显示:贝氏体区停留时间对残余奥氏体量影响较大,当在贝氏体区模拟卷取时,残余奥氏体量最多;适当的增加弛豫时间,会增加最终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碳含量;残奥碳含量,还有残余奥氏体的形状和晶粒大小及周围相的影响共同决定了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1年11期)

李振,赵爱民,唐荻,赵征志,程俊业[9](2011)在《冷轧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第叁代高强度高塑性冷轧中锰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热轧后形成的原始马氏体与临界退火时形成的残余奥氏体、新形成的马氏体使TRIP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结果表明:冷轧TRIP钢退火温度为590℃,保温时间18h时,实验用钢能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可获得815MPa的抗拉强度和38%的断后伸长率,强塑积>30GPa·%,残余奥氏体含量>32%。(本文来源于《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6)

张宇光,赵爱民,赵征志,唐荻[10](2011)在《冷轧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冷轧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0.25C-1.78Mn-1.23Al-0.54Cu-0.33Ni冷轧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热分解,采用Kissinger方法测量残余奥氏体热的分解温度和激活能。发现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热分解温度要高于普通淬火钢。利用Johnson-Mehl-Avrami(JMA)方程获得动力学参数n与A,预测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过程中残余奥氏体转变动力学。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在420℃等温时,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即使等温600 s也仍有90%的奥氏体不发生分解。X射线衍射结果还表明,420℃等温时,由JMA方程预测的残余奥氏体量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X90管线钢的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J].物理测试.2019

[2].王卫卫,刘浏,李光瀛.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J].轧钢.2019

[3].田亚强,田耕,郑小平,陈连生,徐勇.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J].金属学报.2019

[4].李辉,陈家泳,段晓鸽,江海涛.中锰Q&P钢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TRIP效应[J].材料导报.2018

[5].定巍,龚志华,唐荻,江海涛,王宝峰.低硅含铝TRIP钢残余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稳定性研究[J].材料工程.2013

[6].张潇文.35CrMnSi的Q-P处理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3

[7].李振,赵爱民,曹佳丽,唐荻.高强中锰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J].机械工程材料.2012

[8].高绪涛,赵爱民,赵征志,张明明,张宇光.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研究[J].材料工程.2011

[9].李振,赵爱民,唐荻,赵征志,程俊业.冷轧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研究[C].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11

[10].张宇光,赵爱民,赵征志,唐荻.冷轧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J].机械工程学报.2011

标签:;  ;  ;  ;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论文-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