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_闵嘉健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_闵嘉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维尔,苔丝,哈代,意象,原型,基督教,道德。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文献综述

闵嘉健[1](2019)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环境描写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巧妙运用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命运走向。生动形象的自然环境描写出色地将自然呈现为情感表达的载体,自然万物鲜活生动亦将人物情感烘托得可视可感。(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8期)

郑静霞[2](2018)在《英文小说汉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不同时代出版的叁个翻译作品为例,对英文小说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研究。本研究期待解决叁个问题:(1)小说汉译本中创造性叛逆主要在哪几个层面?(2)在每一个层面,叁个汉译本分别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3)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以解决这叁个问题为主线,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发现创造性叛逆在英文小说汉译中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不同译者均在语言、文化和美学层面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在语言层面,相似点是,叁位译者均采用了改写方法翻译词汇,改变句子结构,用中文习语替代英文习语;不同点是,叁位译者使用四字格、汉语长句和习俗频率不同。张使用频率最高,孙次之,笔者使用频率最低。在文化层面,相似点是,翻译篇章名时译者均采用归化方式,翻译人名地名时均采用异化方式,翻译文化负载词采用脚注;不同点是,翻译文化相似点时,张谷若先生仍用脚注,孙致礼先生不用,笔者在一些简单文化信息上也不使用脚注,而是在译文中直接表现。在美学方面,相似点是,重视人物的性格刻画,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特点;不同点是,翻译人物动作时,张谷若先生连续使用短句和丰富表达,孙致礼先生和笔者则按照原本句式,笔者用词最简单。基于译者不同的中文功底、翻译理念以及客观要求,译者在同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出现这些不同。研究结果将对文学翻译和经典重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01-01)

孙致礼[3](2006)在《因纯洁之名——哈代《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我开始翻译哈代的代表作《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定稿后找一个打字员帮我打出来。打字员是个文学爱好者,她看到我的新译本给小说加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便不以为然地说:“苔丝结婚前就已经失去了贞操,遭到丈夫的遗弃,最后杀死了人,自己被绞死,怎么能称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呢?”我跟她解释说:“这个副标题不是我无端加上去的,而是作者的原着里就有的,只是张谷若等人的译(本文来源于《中学生阅读(高中版)》期刊2006年01期)

陈秀,方丽青[4](2005)在《结合语境分析 再现原文神韵——兼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两种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只有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才能再现原文的神韵,向读者传递异域文化的“原汁原味”。而要做到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就必须注重语境分析。文章拟通过对《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两种译本若干译例的分析,旨在说明语境分析对原文理解和翻译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徐江清[5](2004)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文学而言,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托玛斯·哈代在其小说《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原型意象如"太阳"、"太阳光"和"黑暗"等贯穿小说始末,且具有增强小说神秘感和悲剧氛围、凸现小说主题、揭示作者悲剧性世界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徐江清[6](2003)在《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通常被认为是哈代最好的维塞克斯小说和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内涵最丰富的小说。1891年小说出版以来,批评家用不同的理论对小说进行了阐释。这些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理论,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唯物主义理论,而且大多数批评关注的是哈代的“哲学”、道德观和宗教观。女性主义批评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哈代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他对维多利亚双重性道德标准的谴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唯物主义批评理论则主要关注哈代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美学和意识形态因素及其与社会对哈代的评价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苔丝》的批评家则认为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变迁,将苔丝看作农业社会在都市化、机械化侵蚀下遭到毁灭的象征。此外,也有些批评家从形式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小说的悲剧形式、叙述成分、语言、意象、象征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对于小说丰富的内涵来说,所有这些阐释都不可能是穷尽性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以期有新的发现。 本文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阐释《苔丝》中来自《圣经》和神话中的原型。这些原型涉及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情节、意象和象征。 在《苔丝》中哈代使用了《圣经》中的“失乐园”、“救赎”和“再生”主题。苔丝的故事即苔丝丧失其“乐园”的故事。她所丧失的是“天真”、“单纯”、“爱情”和“生命”的乐园。与“失乐园”密切相关的是苔丝的“救赎”以及由“救赎”而获得的“再生”。苔丝“乐园”的丧失缘于她所犯的所谓“原罪”和它导致的谋杀罪,而她所经历的“救赎”—漫长的身体和精神折磨—则是她为其所犯“原罪”和谋杀罪必须付出的代价。通过“救赎”,苔丝最后获得了她来之不易的对引诱她的亚莱克、对丈夫安吉尔、对自我以及对社会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她实际上获得了精神上的“再生”。与原型主题相呼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苔丝,安吉尔和亚莱克也被塑造成神话和《圣经》人物。苔丝一方面被描写成夏娃及异教女神,另一方面又被比作耶酥基督。哈代将苔丝比作夏娃,意在强调她的纯洁与无辜;将她比作耶酥基督,意在强调她的美好品德和悲惨命运;将她比作异教女神则强调了她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安吉尔的原型主要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基督教上帝。安吉尔的性格以及哈代对他的态度都是矛盾的。哈代将安吉尔比作太阳神阿波罗,揭示了安吉尔的双重性,即,他既给苔丝带来幸福,也给她带来灾难和毁灭,将安吉尔比作上帝,则表达了哈代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基督教既有仁慈的一面,也有惩罚的一面;正如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崇拜既带来生命,也带来毁灭一样,对上帝的信仰既给人慰藉,也使人遭受审判。亚莱克的原型则主要是《圣经》中的撒旦;哈代将其比作撒旦,揭示了其欺诈、邪恶的本质。在结构上,小说中存在两种原型,即“圆圈”型叙述结构和《圣经》悲剧结构。苔丝的经历呈现出几个“圆圈”;在每个圆圈的开头,她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但在圆圈的结尾她又神秘地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处境,甚至更悲惨的境地。同时,苔丝的生命历程又符合如下的《圣经》悲剧模式:陷入困境一作出选择一落入灾难一遭受痛苦一逐渐觉醒一最后毁灭。在情节方面,哈代采用了《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并将其转化为各种类型,即,苔丝和亚莱克之间明显的“外部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隐含冲突”。苔丝的内心冲突使她对自己和安吉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安吉尔的内心冲突则使他最后摆脱了传统道德和基督教僵化与刻板的束缚,转而趋向于宽容与仁慈。另一方面,苔丝的内心冲突使她更具艺术魅力,安吉尔的内心冲突则进一步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双重性。除原型主题、人物、结构与情节外,小说中还存在大量的原型意象与象征。在这些占主导地位的意象与象征中,一组以“太阳”、“光”和 “黑暗”为核心,另一组以“白色”和“红色”两种颜色为核心,还有一组则围绕动物而展开,其中以“鸟”为中心。这些原型意象和象征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凸现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哈代的社会观和世界观。 在《苔丝》中,哈代使用原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通过原型的来源和小说的语境来阐释作品时,我们发现这些原型成了哈代艺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通过对原型的使用,哈代表达了他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道德、基督教以及男权文化的尖锐批判与抨击;同时,这些原型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深刻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正是这种可读性、深刻性和丰富的内涵奠定了《苔丝》作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伟大文学作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韦华[7](2001)在《潜隐在写实艺术背后的诗意世界——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象征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托马斯·哈代,往往在创作中把小说与诗歌的创作因素互相渗透。他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营造一定的寓意性效果,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诗一般的独特美感。就象征艺术而言,《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也堪称佳作。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象征艺术的四个方面:人名、地名象征,场景象征,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王胜利[8](2000)在《向宗教及宗教道德观公开挑战——评哈代小说《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小说《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女主角的不幸遭遇曾使无数读者为之叹息 ,产生同情。然而 ,让苔丝更加心力交瘁的却是杀人不见血的宗教道德观。本文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反宗教意识 ,揭露宗教道德观的虚伪和腐朽。(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9](1998)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一文中研究指出的确,在游行队伍中,年轻姑娘占了大多数,她们那一头头的浓发,在阳光的辉映下,呈现出各种色调的金色、黑色和棕色。她们有的长着漂亮的眼睛,有的生着俏丽的鼻子,有的有着妩媚的嘴巴、婀娜的身段;但是,这样样都美的,虽然不能说一个没有,却也是寥寥无几。显然,硬...(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1998年06期)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不同时代出版的叁个翻译作品为例,对英文小说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研究。本研究期待解决叁个问题:(1)小说汉译本中创造性叛逆主要在哪几个层面?(2)在每一个层面,叁个汉译本分别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3)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以解决这叁个问题为主线,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发现创造性叛逆在英文小说汉译中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不同译者均在语言、文化和美学层面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在语言层面,相似点是,叁位译者均采用了改写方法翻译词汇,改变句子结构,用中文习语替代英文习语;不同点是,叁位译者使用四字格、汉语长句和习俗频率不同。张使用频率最高,孙次之,笔者使用频率最低。在文化层面,相似点是,翻译篇章名时译者均采用归化方式,翻译人名地名时均采用异化方式,翻译文化负载词采用脚注;不同点是,翻译文化相似点时,张谷若先生仍用脚注,孙致礼先生不用,笔者在一些简单文化信息上也不使用脚注,而是在译文中直接表现。在美学方面,相似点是,重视人物的性格刻画,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特点;不同点是,翻译人物动作时,张谷若先生连续使用短句和丰富表达,孙致礼先生和笔者则按照原本句式,笔者用词最简单。基于译者不同的中文功底、翻译理念以及客观要求,译者在同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出现这些不同。研究结果将对文学翻译和经典重译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参考文献

[1].闵嘉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环境描写浅析[J].名作欣赏.2019

[2].郑静霞.英文小说汉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3].孙致礼.因纯洁之名——哈代《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解读[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6

[4].陈秀,方丽青.结合语境分析再现原文神韵——兼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两种译本[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5].徐江清.《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意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

[6].徐江清.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D].湖南师范大学.2003

[7].韦华.潜隐在写实艺术背后的诗意世界——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象征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8].王胜利.向宗教及宗教道德观公开挑战——评哈代小说《德伯维尔家的苔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9]..德伯维尔家的苔丝[J].中国翻译.199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论文_闵嘉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