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马天娇,孙桂莲,姜红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马天娇,孙桂莲,姜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CLN6,基因,癫痫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娇,孙桂莲,姜红[1](2019)在《CLN6纯合突变致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CLN6纯合突变致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NCLs)患儿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为NCLs患者基因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08-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以"语言障碍1年半,运动障碍半年,反复抽搐1周"为主诉入院,最终诊断为NCLs(晚婴型)(LINCLs)的患儿资料,总结临床资料,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并对国内报道的NCLs相关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脑电图显示双侧大脑有多发慢波和棘慢波发放。颅脑磁共振平扫:双侧脑室后角旁条片状长T2信号影,侧脑室后角狭长,叁脑室增宽,小脑脑沟裂增宽。初步诊断为脑白质病、症状性癫痫。基因检测到受检者存在CLN6纯合突变(基因参考序列NM_017882.2):位于第7外显子c.892G>A(p.Glu298Lys),受检者CLN6基因所发现的纯合变异分别来自受检者父母,父母均为该位点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结合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LINCLs。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通过查阅国内至今报道的所有NCLs相关文献(28篇),共报道3例CLN6基因突变,其中2例发生杂合突变引起LINCLs,1例纯合突变引起JNCLs。本例CLN6纯合突变引起的LINCLs为我国首例报道。结论该报道为中国首例CLN6纯合突变致LINCLs,扩大了NCLs基因型数据;国内报道的NCLs患者突变基因主要是CLN1、CLN2、CLN3、CLN5、CLN6、CLN7,临床表现多表现为难治性癫痫、视力下降、智力下降、精神及运动功能障碍、性格行为改变、记忆力下降。针对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脑白质病,及时行基因检测可协助早期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楼铁,黄颖之,董旻岳[2](2019)在《CLN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一家系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突变是否影响剪接。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RT-PCR及TA克隆测序提示两种突变均可导致两种异常剪接。结论: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很可能为该NCL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突变基因丰富了CLN6基因突变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倪菁菁,张慧娟,李静,王飞[3](2019)在《一例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的基因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例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JNCL)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遗传学分析,为阐明JNCL遗传机制提供线索和方向。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家系分析,提取患者及其父母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同时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致病性分析和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 CLN3存在c.1001G>A(p.Arg334His)和c.154T>C(p.Tyr52His)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其父亲和母亲,突变致病性分析均为有害和致病,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中同源区域均为高度保守。结论患者可能是由CLN3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其中c.154T>C(p.Tyr52His)位点突变尚未见报道。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可作为发现JNCL的诊断手段,可为临床表型复杂的疾病确诊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申文雯,张礼萍,郝杰,戚小红,王玉平[4](2019)在《疑似儿童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5例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的诊断方式,特别是基因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5例临床疑诊NCL的患儿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有2例为兄妹关系。患儿发病年龄3岁4个月至8岁11个月,来院首诊年龄3岁6个月至14岁。对脑影像表现异常的4例患儿及其父母、兄弟提取外周血DNA,检测相关基因。结果 4例确诊为NCL,1例为儿童癔症。基因检测:例1 TPP1基因c.887-17A>G为剪切变异;c.646G>A为错义变异。例2 TPP1基因c.1015_1016 del为移码变异;c.640C>T为无义变异。例3 CLN6基因核苷酸改变为c.158T>C(p.L53P)及c.889C>T(p.P297S)。3例父母均只携带其中1个杂合变异,例3受检者哥哥未携带突变。例4 CLN3基因c.1160_1169 delCAGCCTACGTinsGC杂合突变,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缺失父亲样本;CLN3基因外显子E3-E8杂合缺失,为真实缺失,母源。随访15~6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怀疑NCL的患儿应及时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及基因检测,导致NCL的基因突变TPP1(c.887-17A>G,c.1015_1016 del),CLN3(c.1160_1169 delCAGCCTACGTinsGC),CLN6[(c.158T>C(p.L53P),c.889C>T(p.P297S)]位点均为首次报告,基因型对于NCL的分型、判断预后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花,欧阳梅,费凌霞,胡湘蜀,张佩琪[5](2018)在《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二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典的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LINC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经基因确诊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EEG及MRI资料,分析LINCL患者的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3岁起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均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例1起病1年内出现进行性运动及智能倒退,头颅MRI提示小脑萎缩,基因检测发现TPPI复合杂合突变,TPPI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例2起病后发展为进行性肌阵挛癫痫,出现进行性运动、智力和视力倒退,最终发展为植物状态。头颅MRI提示进行性大脑及小脑萎缩,基因检测发现TPPI复合杂合突变。结论本文2例经典的LINCL是一种由于CLN2基因突变所致的致命性溶酶体贮积病,进行性大脑及小脑萎缩,主要表现为视力丧失、共济失调、癫痫以及精神运动倒退。(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肖静[6](2018)在《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女性,5岁3个月,因间断性无热抽搐发作2年,肢体抖动、行走不稳1.50年,于2016年4月24日入院。患儿2年前玩耍时左侧额部轻微碰撞墙角后哭闹,继而出现双眼左侧斜视、呼之不应、四肢发软、口唇发绀,2~3 min后出现恶心、干呕,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哭闹入睡,急诊至当地医院,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处理。5 d后再次发作2次,症状同前,发作间期精神佳,无烦躁、头(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吕格[7](2018)在《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CLN5基因突变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NCL)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北欧、北美地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1:100000。这类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渐进性认知和运动发育倒退、癫痫发作、视力损伤和痴呆,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蜡样或脂褐素样自身免疫荧光物质堆积在神经元、视网膜细胞、淋巴细胞、皮肤及其他组织细胞。现已确定NCL的致病基因有14种,其中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神经元蛋白5(Ceroid-lipofuscinosis neuronal protein 5,CLN5),一种可溶性的溶酶体膜糖蛋白,可导致芬兰变异型晚婴型NCL(Finland vaiant late infantile NCL,v LINCLFin)的发生。本研究对3例确诊的v LINCLFin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中国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NCL患者与高发病率国家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临床表型差异。研究方法:(1)收集病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例疑似v LINCLFin患者及在广东叁九脑科医院就诊的1例疑似v LINCLFin患者,男2例,女1例,其中在我院就诊的2例患者是同胞姐弟。对3例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脑电图及皮肤活检,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2)征得3例患者家属同意后采集并提取外周血DNA进行新一代基因测序;(3)随机收集200例儿童血液样本并提取DNA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均为正常或患有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4)通过CNKI、万方、香港中文期刊论文索引、台湾电子期刊服务网搜索发表的“神经元蜡样脂褐质CLN5”中文文献,在Pub Med,Embase,and Cochrane Library上搜索“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CLN5”的外文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和提取并将中国患者和外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对比。研究结果:3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岁-5岁半,患者均表现为认知、语言、运动功能倒退,难治性癫痫发作。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头颅MRI显示显着的小脑萎缩。皮肤活检显示含有大量的指纹体或曲线体的混合膜结合体(以指纹体为主)沉积在皮肤小汗腺分泌细胞。3例患者共发现了3种CLN5基因突变,均为纯合突变,分别为缺失突变CLN5 c.718 719del AT(p.Met240Valfs*13);错义突变c.1082T>C(p.Phe361Ser)和c.623G>A(p.Cys208Tyr),3种突变均为新发突变位点。3种突变均未在200例对照组儿童中检测出。文献回顾,查询并分析了225篇(40篇中文,185篇英文)CLN5突变所致NCL文献,收集到1例中国CLN5突变所致NCL和27例欧美国家CLN5突变所致N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对比,结果显示欧美国家中66%(18/27)的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6岁,99%(26/27)的患者出现视力恶化,100%的患者出现精神运动发育倒退,70%(19/27)的患者出现癫痫;而我们报道的3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岁-5岁半,另一例为收集病例,其发病年龄为1岁5个月,4例患者均有精神运动发育倒退和癫痫,只有收集病例有视力恶化的表现。结论:(1)CLN5突变所致NCL发病的范围及涉及的种族多样性比之前报道的更为广泛;(2)研究确诊了3例CLN5突变所致NCL中国患者,确定了3个新发突变位点;(3)我国对CLN5突变所致NCL的认识尚不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璇,于修贤,邓艳春[8](2017)在《L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及分析一例CL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腊样脂褐质沉积症(JN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信息。方法分析该例JNCL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资料,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基因验证。结果患者于11岁开始视力减退,14岁时失明,21岁出现癫痫发作,29岁开始出现行走不稳,智能减退。24h视频脑电图显示:左侧前、中、后颞、枕导棘波放电;头颅核磁共振显示:枕大池增大,双侧大脑沟增宽,双侧小脑半球为着;脑PET-CT显示:双侧额(本文来源于《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7)

李花,欧阳梅,费凌霞,胡湘蜀,张佩琪[9](2017)在《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典的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了我院经基因确诊的两例患者临床资料、脑电图资料及MR资料,分析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者的特点。结果两例患者均3岁开始起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均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例一患者起病一年内出现进行性运动及智能倒退,头颅MR提示小脑萎缩,基因检测发现TPP1复合杂合突变,TPP1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病例二患者起病后发展为进行性肌阵挛癫痫,出现进行性运动、智力和视力倒退,最终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7)

朱蔚文,廖卫平,易咏红,宋兴旺[10](2017)在《CLN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腊样脂褐质沉积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及分析CLN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腊样脂褐质沉积症(JN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观察分析1例JNCL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改变,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临床检查。结果患者于6岁开始视力减退及智力倒退,9岁出现肌阵挛发作、行走不稳。头颅MRI显示小脑明显萎缩,大脑皮质和脑干轻度萎缩。视频脑电图显示弥漫性2.5~3.5 Hz慢活动及颞区尖波。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者CLN5等位基因上1个来源于父亲的错义突变:exon2 c.376T>C,以及1个来源于母亲的无义突变:exon3 c.595 C>T。患儿父亲及弟弟均有c.376 T>C突变,两人体查均发现水平性及旋转性眼震,该位点突变目前尚未见报道。结论 CLN5基因c.376T>C和c.595C>T的复合杂合突变可以引起JNCL临床症状、影像学和脑电图改变。对于NCL可疑病例应该对患者及家族成员及早进行相关基因测序明确其基因型,并实施生育指导。(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突变是否影响剪接。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RT-PCR及TA克隆测序提示两种突变均可导致两种异常剪接。结论: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很可能为该NCL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突变基因丰富了CLN6基因突变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参考文献

[1].马天娇,孙桂莲,姜红.CLN6纯合突变致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

[2].楼铁,黄颖之,董旻岳.CLN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一家系遗传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倪菁菁,张慧娟,李静,王飞.一例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的基因诊断[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4].申文雯,张礼萍,郝杰,戚小红,王玉平.疑似儿童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5例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

[5].李花,欧阳梅,费凌霞,胡湘蜀,张佩琪.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二例[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6].肖静.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一例[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

[7].吕格.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CLN5基因突变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复习[D].广西医科大学.2018

[8].陈璇,于修贤,邓艳春.L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一例[C].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7

[9].李花,欧阳梅,费凌霞,胡湘蜀,张佩琪.晚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者的临床特点[C].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7

[10].朱蔚文,廖卫平,易咏红,宋兴旺.CLN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腊样脂褐质沉积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

标签:;  ;  ;  ;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论文-马天娇,孙桂莲,姜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