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复调论文_姜渊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复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弦乐,音高,卡农,四重奏,组织,音色,思维。

微复调论文文献综述

姜渊中[1](2017)在《张千一《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微复调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千一(1959-),我国当代着名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器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民乐等)、声乐(包括合唱、独唱等)、舞台剧音乐(包括歌剧、舞剧、其他戏剧、舞蹈等)和影视音乐等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分析《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的和声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张千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22期)

朱鑫磊[2](2017)在《电子音乐中的微复调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个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再而到今天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是以音乐科技为依托的音乐艺术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乐创作的理念、思维、手段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稳步进行。本文旨在研究电子音乐音色中、电子音乐声音材料组织中以及电子音乐的空间性中体现出的微复调思维,探索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是如何运用微复调思维来展现其自身的特点,验证传统声学乐器写作中的微复调思维给电子音乐创作带来的润色作用,以及如何继承和借鉴传统声学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更好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服务。电子音乐在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总结上都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电子音乐创作,在技术理论层面上的总结、概括、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若将作曲家创作中的无意识的做法经归纳总结后有意识的运用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这对于传统作曲以及电子音乐作曲这两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2)

赵晓辰[3](2016)在《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微复调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61年,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1创作的无打击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大气》(Atmospheres,1961)首演于多瑙厄辛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r Musiktagen),引起西方先锋音乐阵营的轰动。在这部作品中,利盖蒂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卡农技术,声部繁多又大同小异,从而形成一种微变的、网状的、内动外静的、极为复杂的音响体。他称这种技术为"微复调"(micro-polyphony),成为利盖蒂音乐的标志。利盖蒂创作于1968年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虽然由于编制限制无法构成那种只有管弦乐队才能表现出来的宏大的微复调织体,但是它几乎汇集了有关微复调的所有核心原则与技术,极具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为研究对象,并从音高组织、节奏组织和"音色—音响"功能叁个方面对乐曲中的微复调技术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6年05期)

崔哲[4](2016)在《浅析利盖蒂微复调技术中的音高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捷尔吉·山多尔的弦乐重奏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与《第二弦乐四重奏》作为理论作曲专业的研究分析对象,以利盖蒂弦乐作品的音高组织分析为切入点,对作品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并提炼其创作规律。(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6年01期)

孔庆愉[5](2014)在《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取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提出并确立的“微复调”写作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里盖蒂大型管弦乐作品《幻影》、《大气》,杰尼索夫芭蕾舞剧《忏悔》第叁幕,周湘林重奏作品《跳弦》的分析,探索“微复调”技术的写作特性,并论述在本人硕士研究生学位作品《青溪》中对该技术的运用。第一章为背景资料,包括“微复调”写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相关中外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态。第二章为探索“微复调”写作技术中音高材料的组织与运用,通过对里盖蒂《幻影》、《大气》两部作品的分析与对比,以及对周湘林《跳弦》作品中“微复调”片段音高材料的分析,进行在学术作品《青溪》中的实践。第叁章通过对奥克冈“有量卡农”的分析,总结其对“微复调”写作技术节奏运用的影响,并对里盖蒂《幻影》,杰尼索夫《忏悔》,周湘林《跳弦》叁部作品的节奏组织进行分析与论述,并详细阐述在本人学位作品中微复调片段节奏的运用。第四章是对“微复调”写作技术“静态音响”特征的研究,电子音乐音色对20世纪中期创作作品的音色音响的影响,分段阐述《幻影》、《大气》、《跳弦》、《忏悔》四部作品在“音色作曲”技术写作的不同方式与效果,并报告在学位作品中进行尝试性实践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不同作品“微复调”片段中音高材料、节奏织体、音色音响方面的异同逐章分节分析,分析、归纳、总结并学习该技法,探索该技法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学说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4-06-01)

庞悦[6](2012)在《细腻的笔触 精致的音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利盖蒂(Gy rgy Ligeti)(1923—2006),奥地利籍的匈牙利作曲家,它是20世纪新音乐潮流中最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摆脱了当时处于垄断地位序列主义与其他音乐流派的束缚,把注意力集中在音响材料本身的创新,代表了他所走的一条新路。他大部分创作不以传统的旋律、和声与节奏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而是将其让位于一种被称作“微复调”的精致编织起来的网状音乐织体。本文以利盖蒂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鲜明体现了利盖蒂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基本特征,它是利盖蒂对之前一个阶段创作经验的总结,这部作品基本上囊括了利盖蒂当时作品中的所有风格,形成独特的“利盖蒂式”的音乐语言,其中包括《大气》的微复调织体、《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的分裂结构、节拍器《交响诗》中的机械模式以及微分音律的实践。另外,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被很多作曲家当做新技术的“试验场”,来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和音乐语言上的革新,所以,笔者选这部作品来研究,是为了能清晰的展示利盖蒂这个时期作曲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关于利盖蒂生平、创作特征以及关于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背景的介绍;第二章从这部作品“微复调织体”的音高关系、节奏、音响特征叁个方面对这种新型织体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第叁章对这部作品音色手法及其意义进行阐述;第四章利盖蒂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写作手法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2-05-20)

张哲[7](2011)在《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68年,是利盖蒂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汇集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该文试图以《第二弦乐四重奏》为例,来阐述作曲家如何运用"微复调"的作曲技法来构建网状的织体结构及丰富多彩的音色-音响效果。(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徐昌俊,左延芳[8](2009)在《里盖蒂《永恒之光》中的微复调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音乐可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包括序列主义、十二音作曲法、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简约主义、复杂主义、电子音乐等等。其中里盖蒂的名字在公众的心目中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成为当今世界乐坛上的一位顶级人物。自从他在1956——1957年间创作的管弦乐《幽灵》中用到了微复调作曲技法后,这一技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很多作曲家纷纷效仿。文章试图通过他的一部混合唱作品《永恒之光》对这一微复调技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茜,刘永平[9](2007)在《里盖蒂的微复调卡农作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里盖蒂的微复调音乐织体,主要是由卡农技法构成的,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卡农形态。本文主要从卡农组和卡农模式两个方面列举了里盖蒂微复调卡农的各种具体形式,希望能将其诸多类型进行梳理,较为全面地体现出微复调卡农技法的实际面貌。(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王茜[10](2006)在《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以里盖蒂(Gyorgy ligeti,1923-)的微复调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有的文献、作品和音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微复调思维规律。(本文来源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微复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上个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再而到今天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是以音乐科技为依托的音乐艺术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乐创作的理念、思维、手段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稳步进行。本文旨在研究电子音乐音色中、电子音乐声音材料组织中以及电子音乐的空间性中体现出的微复调思维,探索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是如何运用微复调思维来展现其自身的特点,验证传统声学乐器写作中的微复调思维给电子音乐创作带来的润色作用,以及如何继承和借鉴传统声学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更好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服务。电子音乐在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总结上都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电子音乐创作,在技术理论层面上的总结、概括、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若将作曲家创作中的无意识的做法经归纳总结后有意识的运用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这对于传统作曲以及电子音乐作曲这两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复调论文参考文献

[1].姜渊中.张千一《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微复调技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7

[2].朱鑫磊.电子音乐中的微复调思维[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赵晓辰.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微复调技术研究[J].当代音乐.2016

[4].崔哲.浅析利盖蒂微复调技术中的音高组织[J].艺术教育.2016

[5].孔庆愉.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4

[6].庞悦.细腻的笔触精致的音响[D].西安音乐学院.2012

[7].张哲.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

[8].徐昌俊,左延芳.里盖蒂《永恒之光》中的微复调技法[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

[9].王茜,刘永平.里盖蒂的微复调卡农作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10].王茜.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

论文知识图

—7奥克冈《短拍弥撒曲》(missaprolat...2-10:(0:13-3:20)...2-7:材料d3,在材料d的基础上,增...—1施尼特凯《第一大协奏曲》,第二乐章...1.16损坏的Yb3+:YAG/Cr4...—2刘健《风的回声》(11-13小节)

标签:;  ;  ;  ;  ;  ;  ;  

微复调论文_姜渊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