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元:《中庸》“诚”的伦理学依据及其意义论文

黄元元:《中庸》“诚”的伦理学依据及其意义论文

摘要:《中庸》的“诚”首先是天道的本体状态,客观存在的所有实体只要正常的存在、发展,真实无妄,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诚”是一种纯善至诚的天道,而人日常行中庸之道的伦理依据来源于天道,“诚”使天道和人道得以精神沟通。人类社会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至诚”为目标,养成纯善至诚的品质,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因此,“诚”除了是天人合一的精神链,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手段。而且这个过程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国家的公平、民主,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诚;天道;人道

一、“诚”的伦理学依据来源于天道

(一)“诚”为“天道”之本、“人道”之源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论语·雍也》)孔子把日常生活的简单提升为中庸之道,即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其哲学的依据为:天命,也是纯善无恶、至诚无息的天道,而人能行中庸之道的内在依据在于遵循追求至善至诚的天性的要求,通过主观能动性做到“诚乎身”,既能教人行人道,而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从而顺应天道的要求充分发展人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诚”在《中庸》里是作为天道、作为伦理学的本源出现的,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这里的“诚”是上天运行的根本规律,它不依托于任何其他,是天道的实体与“不可须臾离”的道的完全统一状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法则。那么,“诚”作为天道,与“物”有什么关系呢?《中庸》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即“诚”创造了万事万物,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诚”开端的。“物是有性命的存在者,说物有性命,是因为它能生长消息,有自身的活动方式,而且物的运动不是外在的“推动”,而是自身能力的兴发。天道被理解为天地万物的运动方式,此方式表现为世界两种力量的交感互荡,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2](《系辞上》)。所以,天道贯穿于物自身运动的始终,按照天道的要求,平衡阴阳,从而达到万物“诚”的状态。因此,“诚”不仅是万物之本,也化生万物。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3]32,也就是说,“诚”是天道的本然状态,道之所存,物之所在。因此,道的客观实在性与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一样被认为是天理,人们提到“诚”就与“道”连在一起,所以“诚”是万物之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存在发展不能离开的“天道”。

“诚”不仅是天道,也是人道之当然,人道是以天道的“诚”为标准和目标。因此,“诚”是人道的伦理依据和道德根源。“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表达的就是“诚”把天道内化为圣人追求的道。“对于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人来说,如果完全符合“天道”的这种专一不贰的“诚”的状态,那自然就可以“从容中道”[4]。所以,圣人所行的人性之道是符合天命之要求的。“诚”正是通过圣人之人性与天命之性的一致,来把天道之“诚”内化为人道之“诚”,从而沟通天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系。高柏园认为:“很显然,既以诚为贯通天人之道,而又能尽万物之性,则此天显然为一道德天与形上天的意义,否则若以自然主义角度说明,则无法解释诚之者的工夫义。此外,由天下至诚,来说明尽性,此显然表示此诚即性,至诚即尽性;诚即性,代表天人一贯,人由诚而性而天;而至诚即尽性,亦代表工夫即本体,性的真实意义乃在吾人至诚的努力中得到印证。”[5]

(二)“天道之诚”为行“人道”提供标准和手段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指出了由“明”到“诚”需要经历不懈的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的努力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只有肯努力,才能达到“至诚”,从而使得个人之性、人本之性、物之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进而明德天下、泽被苍生。人要行人道就要遵循人道之规律,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才能洞悉“道”的标准,达到“诚”的状态。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通过努力践行“诚”来沟通“天道”,唯“至诚”则能“尽性”,而化育万物,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修养指明道路;二是为实现人类社会和谐运行的目标提出“三达德”“五达道”“九经”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庸》看来,“诚”是中庸之道是理想是状态,也是社会成员努力达到的人生目标。

“诚”为行“人道”提出了要求。《中庸》里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是万物之源,所以我们遵守自然规律,做到内外一致的真实来成就自己,这是仁义的表现,是自身存在的依据。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万物原有的本性和规律,让万物获自身之“诚”,也是“人道”所要求的智慧的标准,才能真正领悟“诚”。

大众美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审美欣赏上,更要在心理上建立美的自信,如何让大众在欣赏世界的美的同时,能更加欣赏自己的美,是我们美育事业人员的前景目标。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不知天。”阐释了要想成为有德性的人,就必须养仁德、行仁事,仁是“诚”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时要怀仁爱之心,拥君子之德——有道德的君子都是以“诚”待人,爱护他人的。同样,孔子的愿望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81(《论语·公治长》);对老人、朋友、年少的人要以仁爱之心,才能使人“至诚”的本性得以体现,才能修君子之道,成为君子。《中庸》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种。“五达道是五种普遍的人际关系,分别包括了国家、家庭和朋友几个层面。”[7]对于这五种关系的道德要求,《大学》里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3]6。在国家关系里,无论是国家领导者、国家工作者与普通的百姓,或者是家庭关系里的每一个人,或者生活里的朋友,都要有仁爱、尊敬、孝顺、慈爱、诚信的道德自觉,这些都是“诚”的德性具体体现。以待己之德待人,也是成人成己,所以《中庸》强调“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要忠诚,忠于自己的“诚”之道,也要尊重别人的“诚”,不要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也是道德的要求。

二、“诚”在“人道”中的道德体现

“诚”是践行中庸之道的重要途径。中庸之道蕴涵在“至诚之德”中,《中庸》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才能践行“至德”,个人“不足”要“勉”,“有余”要“尽”,并且“言顾行,行顾言”,做事“执其两端”坚持适度原则,这就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另外,在家庭关系中,要孝敬父母、夫妻好合、兄弟友爱;在社会成员关系中,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来践行“诚之德”。这样,能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自律,使得个人的性格得以完善,道德修养得以提高,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进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做出良好的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和谐、民主、诚信、友爱、公平、自由、敬业、平等、富强、法治”就是践行“至德至诚”的表现。由“至诚”体现的价值观,作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理想,教人以至诚纯善之心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和世界,以一种纯善至美的眼光去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提升我们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同时为创造和谐社会提供强劲的动力。

(一)“诚”在个体修身中的体现

《中庸》“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详细阐述了“诚”与个人修养最高道德的最终依据是一致的,就是天赋予人的“诚”的本质要求。孔子对“诚”所体现的“三达德”进一步提供了实行的方法和标准:“好学近乎勇,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因此,“知斯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养性、治理天下国家了。也就是说,“诚”为修身、治国提供了“三达德”道德要求,从而使人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中庸》认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所以孔子要求我们“学而时习之”,只有人不断地学习、探究,才能掌握显著而细微的道理,也就是说每个普通人要达到“诚”,掌握事物的发展,就要谦逊而努力。关于道德的修养,《中庸》这样解释:“君子时中”才能“中和”从而实现“诚”,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诚”呢?孔子认为,想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要内外兼修“择善固执”,于是,“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无伐善之色而思虑通明而辞不专”[6]。就是君子要行善,并且时常以善为做人处事的标准,通过“忠信、仁义、善”来自我勉励、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践行德性、完善人格修养,从而践行“诚”之道。

(二)“诚”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体现

凡事皆“诚”才能达到“至诚”。《中庸》里用“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则能化”,告诉我们:小事里面也蕴含着真实无妄的“诚”,牢记《大甲》所说的“顾諟天之明命”[3]5(《尚书》),并且事无巨细,凡事追“诚”,才能有善端,并升华为真正的“诚”,才能把握“诚”,了解其本质。同时也告诉人们“诚”之“道不远人”,是每个实体自身都具备的善的品质和属性,要想发展这些善的属性,就要事无巨细地追求“诚”,才能达到真实无妄的境界。

(三)“诚”在治理国家中的道德体现

“诚”在治国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九经”,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为什么尊“九经”呢?《中庸》认为做到这九条,就可以“道立、不惑、不怨、不眩、报礼、百姓劝、财用足、四方归之、天下畏之”。在道德上做到“九经”,就是对待自己静身心、对待贤人要尊重,远诱惑,轻利益,对待亲人同事要不偏,勉励为国家付出的工作者,体谅老百姓,帮助不足的人,友爱朋友。这是治国之道,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之道,也是践行“诚”的过程,所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此处“一”指的就是“诚”,也就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要依次经历“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因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3]10,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就要行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所践行达到的“诚”的状态。首先,个人道德高尚修心以“诚”来成就自己。其次,在社会生活关系中以德待人修身以“诚”推己及人,方能在治理国家时践行君子之道,从而安邦治国。

三、“诚”对当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过快或者过慢的经济发展会引发经济的混乱,坚持《中庸》要求的适度原则达到“诚”的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稳步发展。坚持以“诚”为价值指导,人们坚守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市场道德规范,维护市场秩序,调节市场矛盾,才能保证经济的良好增长,维护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违反“诚”的道德准则的市场行为,如利益至上、投机取巧、假冒伪劣等,会被市场排斥。相反,一些企业遵守“诚”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遵守市场运行价值规律,最后获得双赢,品牌效应就是最好的体现。

(一)“诚”对个人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诚”是天、人、物沟通的纽带。《中庸》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就其本体论意义而言,天道之诚喻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及自然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源;就其人道之诚意义而言,“诚”指的是一种人性之善。没有“诚”,人们既无法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也无法认识和把握人之道。

东北航线在轻冰夏秋环境时单位航次成本偏低,但在其他环境时成本均偏高,特别是破冰船按公开费用标准时,单位航次成本远高于北极—苏伊士航线。

(二)“诚”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诚”是《中庸》的思想核心,它吸取并发展了儒、道的思想精髓,对当今思想体系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存在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如友爱、民主、适度、真诚、和谐等有着直接关系。“诚”引导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一方面,教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自律,使人增长智慧,进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价值取向以及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和谐稳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成分分析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样品的相对位置及与感官特征的相关关系,样品之间、样品与感官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越近,表明它们在风味特征上,关系越密切[27],16种怪味胡豆样品与风味特征在F1/F2坐标中的分布,见图1。

2013年车田里渡口引进了第二艘标准化机动渡船—全州歌陂渡船(图号QS4276-100,原全州车田里渡船被调换到全州县庙头镇歌陂渡口使用),该渡船长9米、宽 1.8米、干舷0.4米,长宽比较大,柴油动力,投入渡运后,处于适航状态。由于该渡口渡工年龄较大、体力有限、文化不高、没有技术,面对渡船在渡运过程中出现动力故障,渡船随水流向下漂流等事故时,处理难度大,造成过渡人员恐慌。发生几次渡运过程中动力故障后,村民们害怕乘座该渡船,另外该款动力在全州县使用很小,出现故障后配件也没办法及时找到更换,所以该渡船长期以来处于间断性停渡状态,各家各户不得不购卖鱼排接送家人过河。

(三)“诚”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只有遵守“诚”之道,对内政治清明、民众支持,对外,国家富强,邦国邻里和谐,国家才能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纵观各国发展史,要想国家内部政治清明,选用贤人,拒绝腐败尤为重要。《中庸》也强调对待国家工作者要“尊贤”与“勉”,也就是选拔的人要道德高尚,在其位的人要时刻勉励自己,要内心洁净,“贱货贵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庸》之“诚”思想的延续。中国人对邦国的友好与和平共处,对待国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关系都遵循中庸“诚”之道的要求,协调万物,促进国内国际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中庸之道,一‘诚’而已矣。”可以说,“诚”是《中庸》最核心的概念,“诚”是天道的本体,是内在于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与动力。“诚”是人道的正道,也是君子实现“成德之教”的核心目标。《中庸》的“诚”本体论将“天道”和“人道”打通一气,使得形上形下得以沟通,是儒家“天人合一”构建的重要理论进路。“诚”对于现代伦理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为个人道德的修养、国家治理以及和谐社会的稳健推进提供了儒家思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72.

[2]冯晨.中庸中“物”之于“诚”的意义分析[J].道德文明,2012(4):5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赵清文.中庸大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49.

[5]高柏园.中庸形上思想[M].台北:东大图书出版中心,1988:121.

[6]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58.

[7]彭富春.《中庸》新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9):105.

Ethicalbasisandsignificanceof“sincerity”inTheDoctrineofMean

HUANG Yuanyu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The doctrine of “honesty” is the state of the ontology of heaven first,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ntities as long as normal, true false, can achieve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the ideal state. “Honesty” is a kind of pure good sincere of heaven, and daily line of the doctrine of moral basis from heaven, “honesty” make heaven and humanity spirit communication, only by their own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human society to the “sincere” as the goal, to develop the quality of pure good sincere, can teach like “heaven and earth”,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honesty” i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spirit of the chain, is also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process on the improvement of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national justice, democracy, social harmony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DoctrineofMean;honesty;heaven;humanitarian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9)01-0093-04

DOI:10.13450/j.cnki.jzknu.2019.01.19

收稿日期:2018-06-10;

修回日期:2018-11-28

作者简介:黄元元(1989-),女,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责任编辑:贾滕】

标签:;  ;  ;  ;  ;  ;  ;  ;  ;  ;  ;  ;  

黄元元:《中庸》“诚”的伦理学依据及其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