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_张圆

导读:本文包含了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株,固氮菌,羟基,芽孢,杆菌,戊酸,丁酸。

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张圆[1](2003)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PHA)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摇瓶实验结果表明,蔗糖是固氮菌G-3菌株的最佳碳源,氮源对固氮菌G-3菌株生物量的影响较小,较高的氮源甚至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但有机氮源对PHA的合成有利。在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采用指数流加模型和间歇流加补料技术对PHA的发酵过程进行控制,PHA的产量可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细胞干重(CDW)分别为26.5g/L和38.4g/L,PHA产量分别为20.7g/L和29.6g/L。 为解决固氮菌G-3菌株培养中后期培养液粘度过高,补糖受抑制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将固氮菌G-3菌株与巨大芽孢杆菌G-6菌株进行混合培养。对比实验可以证明,混合培养成功的解决了固氮菌发酵产生的多糖物质,有效的提高了产量及糖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间歇流加补料技术,CDW和PHA产量分别可达47.8g/L和38.2g/L。 PHA成型产品的降解速率与PHA的分子量大小有关。为满足不同用途对PHA平均分子量大小的不同要求,本文研究了C/N、提取方法以及添加聚乙二醇(PEG)对PHA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当C/N由100降至5时,PHA分子量由6.73×10~5D增至1.44×10~6D。提取方式对PHA的分子量也有相当的影响,氯仿和SDS对PHA的降解作用较小,NaClO对PHA有较强的降解作用。聚乙二醇(PEG)具有控制PHA分子量的能力,分子量的减小程度由PEG的分子量和PEG的含量决定,在培养基中加入4%的PEG-200时,PHA的分子量可由1.33×10~6D骤降至5.1×10~4D。(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6-01)

王静[2](2001)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合成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圆褐固氮菌G- 3菌株以蔗糖为主要碳源、戊酸为辅助碳源发酵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3一羟基丁酸3一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结果表明,蔗糖低浓度(l%-2%)利于菌体生长,较高浓度(3%-4%)利于PHBV的积累,运用补糖技术,维持发酵液蔗糖浓度在 2%左右,能使菌体生物量和 PHBV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溶氧情况对菌体的生长和 PHBV的积累有重要影响,采用前期供氧充分、后期限氧的控制方法可促进PHBV的积累。PHBV中HV组分含量与戊酸的加入时间和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戊酸的最佳加入时间为胞内多聚物合成初期;尽管高浓度戊酸下可获得较高的HV组分含量,但会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通过控制戊酸浓度可以得到不同HV组分含量的PHBV共聚物。2L小罐中在PHBV合成阶段流加不同糖酸比混合液,发酵44小时左右,细胞干重达 12.7一17.2g/L,PHBV百分含量 68%以上,HV组分含量为 8.7-24.5mol%。 因固氮菌的本身属性,培养后期发酵液粘度过高,使补糖受抑,生物量和PHBV含量再无法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固氮菌G-3菌株和巨大芽抱杆菌G.6菌株混合培养技术运用于PHBV的生产。采用淀粉和蔗糖一起做碳源,G-6菌株恰能利用淀粉水解产生的大量还原糖,使淀粉这种本不适于G-3菌株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廉价碳源得以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补料量,总糖量12O、戊酸0.5o,菌体生物量可达36.3眯,P皿V百分含量达77O,HV组分含量15mol%,是G-3 菌株单独养时的二倍多,取得了好的结果。 研究还对获得的小试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所得PHBV产品比PHB韧性增强、脆性降低,熔点、热熔、结晶度降低,易于控制熔点加工温度,具有更优越的性质,并且完全符合国际上PHA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6-01)

彭菊芳[3](2001)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八种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氯仿提取分为两种,温和搅拌法:用30倍体积的氯仿在50℃下与细胞温和作用2h,再加入30倍体积的水作用1h,得到的PHA纯度为98.7%,回收率为78%,分子量为1.4×10~6;剧烈搅拌法:30倍体积的氯仿在20℃下先将细胞温和处理10min,再剧烈作用15min,可得纯度为99%的PHA,回收率为89.6%,分子量为1.47×10~6;(2)NaClO法中,采用40%NaClO在20℃下处理细胞30min,所得PHA纯度为93.6%,回收率为91.1%,分子量为0.54×10~6;(3)NaClO—CHCl_3法:30倍体积的CHCl_3和30%(V/V)NaClO共同处理细胞1h,得PHA纯度为96.5%,回收率为91%,分子量为1.15×10~6;(4)SDS法:30g/l细胞在50℃下经7g/lSDS处理12min,得到的PHA纯度为89.2%,回收率为90%,分子量为1.04×10~6;(5)SDS—NaClO法:30g/l细胞在50℃下先经7g/lSDS处理12min,再用30%NaClO作用3min,得PHA纯度为97.5%,回收率为87.1%,分子量为0.83×10~6;(6)SDS—EDTA法:30g/l细胞在50℃下用7g/lSDS和10g/lEDTA共同作用15min,得PHA纯度为97.75%,回收率为89%,分子量为1.1×10~6;(7)酸法:0.2N HCl在100℃下作用50g/l细胞1h,得到的PHA纯度为95%,回收率为90.3%,分子量为0.905×10~6;(8)碱法:50g/l细胞在65℃下用0.15N NaOH处理1h,得PHA纯度为96.2%,回收率为92%,分子量为1.01×10~6。对上述各方法作综合分析比较,氯仿法中,剧烈搅拌较温和搅拌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成本也有大幅下降,更适合于实验室的提取研究工作。在化学试剂法中,SDS—EDTA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成本约为¥0.092/gPHA),所得PHA纯度、回收率、分子量都令人较满意,是本实验室开辟的一种新的PHA提取方法。本文还就提取得到的PHA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作了研究,结果证明,PHA的各种技术质量指标完全符合国际上目前采用的质量标准。 另外,本论文对PHA的脱色作了初步探索,实验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针对氯仿提取细胞后得到的PHA有机相进行了脱色处理。表明,物理脱色较化学脱色效果明显,其中活性炭脱色效果最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5-01)

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研究了圆褐固氮菌G- 3菌株以蔗糖为主要碳源、戊酸为辅助碳源发酵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3一羟基丁酸3一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结果表明,蔗糖低浓度(l%-2%)利于菌体生长,较高浓度(3%-4%)利于PHBV的积累,运用补糖技术,维持发酵液蔗糖浓度在 2%左右,能使菌体生物量和 PHBV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溶氧情况对菌体的生长和 PHBV的积累有重要影响,采用前期供氧充分、后期限氧的控制方法可促进PHBV的积累。PHBV中HV组分含量与戊酸的加入时间和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戊酸的最佳加入时间为胞内多聚物合成初期;尽管高浓度戊酸下可获得较高的HV组分含量,但会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通过控制戊酸浓度可以得到不同HV组分含量的PHBV共聚物。2L小罐中在PHBV合成阶段流加不同糖酸比混合液,发酵44小时左右,细胞干重达 12.7一17.2g/L,PHBV百分含量 68%以上,HV组分含量为 8.7-24.5mol%。 因固氮菌的本身属性,培养后期发酵液粘度过高,使补糖受抑,生物量和PHBV含量再无法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固氮菌G-3菌株和巨大芽抱杆菌G.6菌株混合培养技术运用于PHBV的生产。采用淀粉和蔗糖一起做碳源,G-6菌株恰能利用淀粉水解产生的大量还原糖,使淀粉这种本不适于G-3菌株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廉价碳源得以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补料量,总糖量12O、戊酸0.5o,菌体生物量可达36.3眯,P皿V百分含量达77O,HV组分含量15mol%,是G-3 菌株单独养时的二倍多,取得了好的结果。 研究还对获得的小试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所得PHBV产品比PHB韧性增强、脆性降低,熔点、热熔、结晶度降低,易于控制熔点加工温度,具有更优越的性质,并且完全符合国际上PHA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张圆.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发酵条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3

[2].王静.圆褐固氮菌G-3菌株合成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01

[3].彭菊芳.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提取研究[D].西北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用邻接法构建的以16S rRNA基因序列为...JDM1菌株16S rRNA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JDM1菌株扫描电子显微形态(15 000倍)固氮菌G-3菌株生长繁殖和积累PHA的规...菌株及植株根nifH基因DGGE图谱自生固氮菌36、96h菌落2.4.3荚膜染色...

标签:;  ;  ;  ;  ;  ;  ;  

圆褐固氮菌菌株论文_张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