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主任理解的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一个班主任理解的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钟淑芳

摘要:要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德育工作的假、大、空,就必须理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探析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为情景式德育模式的实施作了铺垫。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德育与生活;情境德育

作者简介:钟淑芳,任教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第二中学。

情境德育模式的建构,不仅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结果,也是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出发,来反思当前德育实践的困惑的结果。

生活对道德来说,具有基础性、本体性的地位。总的来说,这种本体性的地位主要表现于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且为了生活。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存在的最终根据;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使生活变得更好,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

一、道德源于生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探讨其起源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神启论,认为道德是由上帝创造的,带有超验的性质,是人应当服从也是必须服从的律令,一般宗教伦理都持有这种主张;一种观点是人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就有的、固定不变的某种人性,是这种人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的存在;还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纯粹是从自然界而来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和生物的其他行为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是动物式的生存需要或由基因决定的。以上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面临着无法弥补的漏洞。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道德源于人的生活,即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人的能动而现实的社会交往实践过程。

首先,物质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物质生活在人类的所有生活中占据基础地位,是人类一切历史得以发展的前提。同时,人类最初的道德就是直接源于维护人类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直到今天,人类的道德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恩格斯也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道德源于生活,还要从人的社会交往的视角进行阐释。人类一开始就以社会性交往的群体形态而存在。在交往中,人不仅能意识到自我,并且能意识到与他人、与自己、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关系。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才使得道德的产生成为必然。因为世界上若只有一个人存在或者人像动物那样彼此之间不发生关系,那么,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社会性交往和物质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本身。因此,道德是生活着的人的自主建构,是人的创造物。

二、道德存于生活

道德在社会生活之中,主要是从道德的存在方式或道德价值的实现方式来考察的。道德在生活之中即意味着道德不是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不能在生活之外去讲道德。道德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知和情、意和行的统一,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

从横向的方面来看,道德在生活之中说明道德判断的标准最终只能通过生生不息的生活来说明。在生活还未开始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之外并没有谁能给人设定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即便是有,像幸福之类,也只是形式上的,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才能赋予其实际的内涵。从纵向方面来理解,道德在生活之中也说明道德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过程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那么,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道德为了生活

从道德的价值或意义来看,人在生活中创造道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道德是为生活服务的,不仅是因为道德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更完美、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就展现于他现实的生活过程中。道德为了生活,也是为了人。

首先,道德对于维持生活秩序、为生活能够存在和正常运行提供了担保。如前所述,生活是在关系中存在并展开的,从生活中最基本的层面——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再生产,到现代社会中高度自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无一不需要秩序的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应当如何生活的实践原则,它在客观上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使人们彼此之间能相安无事、互相合作、共同生存和发展。在人类之初,道德是唯一的生活关系的调节器。今天,道德在生活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调节力量。道德的混乱即意味着生活的无序、意味着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制度、法律等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其次,道德体现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义纬度,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精神生活中的真和美的纬度,道德表达了人对善的理解,为生活指明了方向的同时,还体现了人对世界、对自我所特有的一种把握方式。人要在这种方式中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找到人之为人的原因和依据。道德律是人的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正是基于这点,才使得人和机械的自然物区别开来。道德是充满生命力的灵动,更是在生活中赋予生活以意义的精神性的存在,正是有了道德,才使得生活以生存为基础但又不止于生存,人按道德规范去做,但又并不止于被动的约束和强制,感受到的只是异化和无奈,而是精神上的丰满和愉悦、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的感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道德的起源、存在方式,还是道德的价值和目的来看,道德都不能离开人的生活。正是在此意义上,道德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对道德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否则将走向种种抽象主义的误区。既然道德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实际的生活与交往过程之外而进行,不通过生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成功。道德教育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去亲自实践道德生活的过程,实践道德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教育的人际关系也只能在实际的道德生活过程中得以展开,生活性反映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特质。情境德育模式重视情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类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环境。从微观角度来看,道德行为的发生也总是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之中。人的道德行为选择直接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情境激励人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唤起道德行为主体的“同情”联想,在思想斗争中进行角色选择和角色形象的自我塑造,促使内在道德冲突的解决,实现道德境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翠娥.新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探析[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2).

[2]程勇.浅议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2009(4).

[3]李争平.初中学生德育现状反思[J].教书育人,2006(3).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517400

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EducationandLifeundertheUnderstandingofTeachersinChargeofClass

ZHONGShufang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moraleducationandavoidthefalse,bigandemptyofmoraleducation,teachersinchargeofclassmustrationalize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educationandlife.Thispaper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educationandlife,aimingatlayingafoundationfortheimplementationofsituationalmoraleducationpattern.

Keywords:teachersinchargeofclass;theworkof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andlife;situationalmoraleducation

标签:;  ;  ;  

一个班主任理解的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