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论文_曹艳,夏其乐,陈剑兵,单之初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细菌,杆菌,复合材料,碳源,微结构,生物。

细菌纤维素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夏其乐,陈剑兵,单之初[1](2019)在《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黄酒生产过程中浸米水的利用率、减少其排放量,对比了浸米水与自然发酵椰子水的理化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细菌纤维素(BC)产量的相关性,继而优化浸米水培养基组分,并研究所得BC的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浸米水中果糖、葡萄糖、蔗糖、乙酸、总蛋白含量显着(P<0.05)低于自然发酵椰子水,它们对BC产量均有显着(P<0.05)影响。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BC的最适碳源为35.0 g·L~(-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提物和胰蛋白胨混合物(各3.0 g·L~(-1))。经优化后,BC产率(以干质量计)达到9.3 g·L~(-1)。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均具有纳米级多孔网状微结构,两者的含水量、持水力和硬度无显着差异,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其化学组成均为β-型葡聚糖、Ⅰ_α型纤维素,结晶度分别为82.7%和84.6%。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理化性状基本相同,说明浸米水可用作BC的生产原料。(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玉智,李景超,陈立宗,江婷,陈辉[2](2019)在《细菌纤维素在造纸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质材料,具有强度高、吸水性好、保水性好、可降解性强等诸多特性。本文综述了细菌纤维素在造纸领域的应用,主要归纳了细菌纤维素在改善纸张物理性能、制备特种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2期)

郑梅霞,刘波,朱育菁,陈峥[3](2019)在《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是经微生物发酵形成的新型生物合成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吸水性能好、纯度高、结晶度高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等领域。已报道的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有醋酸菌属(Acet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八迭球菌属(Sarcina)、土壤杆菌属(Agrobaeterium)、假单胞菌属(Pre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固氮菌属(Azotobacter)、气杆菌属(Aerobacter)和产碱菌属(Alcaligenes)这9个属中的某些种,真正能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只有醋酸菌中的几个种,他们是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产醋醋杆菌(Acetobacteracotigenum)和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curianum)。本文通过分析近期国内外与细菌纤维素相关文献,对其高产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和发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钟艳文[4](2019)在《等规聚丙烯/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作为增容剂添加到等规聚丙烯/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中后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加入细菌纤维素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冲击强度明显提高;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后,前述力学性能的提高更为显着,但两种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都有所降低;随着相容性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最大失重温度提高。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能显着改善细菌纤维素与等规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和分散性。(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陈辰,李雪菲,李文萍,杨加志,孙东平[5](2019)在《淀粉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纤维素材料应用于实用性膳食纤维保健品中的作用,以淀粉和木醋杆菌活化菌种为原料,采取动静结合的发酵方式,制备出了淀粉/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SBC)。采用离体实验模拟人体胃和肠道的pH环境,探讨了SBC在此环境之下的酸解效率,以及对于甘油和叁聚氰胺的吸附能力和最大吸附量,为食用膳食纤维保健品的研发提供了依据。实验结果显示,SBC在酸性条件(模拟胃液,含量为0.15%的盐酸溶液)下的酸解效率为20.47%。甘油浓度为4%(V/V),叁聚氰胺含量为4%(w/w)时,SBC的吸附效率最高。在此基础之上,SBC对甘油的最大吸附量为0.84 g(甘油)/1 g(SBC),对叁聚氰胺的吸附量为9.92 mg(叁聚氰胺)/1 g(SBC),且吸附量大约是纯细菌纤维素的2倍。(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卯海龙,韩永和,王珊珊,章文贤,蒋咏梅[6](2019)在《细菌纤维素的合成原料多样性及其合成机制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细菌纤维素合成原料的多样性、细菌纤维素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综述了用于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叁种原材料及其研究现状,商业化碳源价格昂贵、大规模合成应优先考虑低廉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副产物。阐述了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是有多种相关酶参与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糖的水解和转化,纤维素的合成以及最后的组装和分泌叁个步骤。指出用低廉碳源物质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并对细菌纤维素的大规模生产及开发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英男,黄艳玲,刘琳,杨文敏,吴磊[7](2019)在《乳清液制备细菌纤维素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乳清液为原料,木醋杆菌为发酵菌种制备细菌纤维素。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以及初始pH对细菌纤维素产量及葡萄糖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细菌纤维素的最佳条件:葡萄糖添加量为8%、发酵时间7 d、发酵温度30℃、接种量6%、初始pH5.0,在此条件下,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为1.40 g/100mL,葡萄糖利用率为97.5%。应用此方法不仅可以获得高产量的纤维素,而且充分利用了原料,为工业化生产细菌纤维素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张蒙,徐阳[8](2019)在《细菌纤维素/间隔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过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原位复合间隔织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以自生长的方法将细菌纤维素填充在间隔织物内部制备细菌纤维素/间隔织物复合材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菌种浓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管流动孔径分析仪和滤料综合性能测试等技术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孔结构及过滤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可以有效地填充在间隔织物中间层的空隙部分,并保持其原有的纳米网状结构,细菌纤维素与间隔丝之间具有良好的包覆作用,能够形成稳定的立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间隔织物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均匀,平均孔径为377nm;复合材料对粒径≥2.0μm的微尘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681%,是具有应用潜能的过滤分离材料。(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刘畅,薛静雯[9](2019)在《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因其叁维结构独特、机械强度高、吸水率锁水率高、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妆品、纺织等众多领域。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关于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菌种、发酵原料和发酵条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日后提升发酵工艺、提高产量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吕鹏飞[10](2019)在《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维微纳米纤维材料制备及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技术为制备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的一维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微生物培养法可制备具有纳米尺度的细菌纤维素(BC)材料。由于BC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以及高透明性和易改性等优异的理化特性,使其在不同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通过调控BC生长环境,可构筑形貌可控的BC基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通过表面功能化,可实现BC材料的界面性能调控,拓展BC在光电、生物医用、传感器、储能等领域的应用。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因其低成本、易制作、高效、迅速、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血糖检测以及食品监督等领域。然而,大多数生物传感器仍存在离不开外加能源的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生物传感器应用和发展,为了实现实时、快速、便携式分析检测,构建低成本和小型化的自供能传感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为解决生物传感器生物相容性差、分析灵敏度低和检测范围不可控等缺点,开发、设计一种柔软、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优良的电极材料以构建自供能生物传感器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由于BC可控的成长环境以及叁维纳米网状结构、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的表面积、高柔性和丰富的功能性基团等特点,为生物酶及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固载提供了优良的微环境和活性位点。因此,BC是构筑生物传感器中柔性电极材料的优良载体。而碳纳米管(CNTs)具有导电性好及比表面积大等优势得以在传感器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新兴的酶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结合生物手段和一维纳米碳(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s)材料优势,构建新型自供能传感器且应用于葡萄糖检测。由于酶稳定性和活性很容易受微环境中酸碱性、温度和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开发新型的无酶传感器亦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而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碳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光稳定性好、无毒、成本低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物传感、细胞成像和生物标记等领域。本文也结合生物技术和零维碳点优势,设计新型的无酶智能响应膜传感器并应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分别以BC、c-MWCNTs作为载体和导电材料,制备了BC/c-MWCNTs柔性电极。然后分别通过电极物理吸附漆酶(Lac)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制得酶固定化生物阴、阳电极,构建了柔性BC基葡萄糖/O_2酶生物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c-MWCNTs促进了酶的直接电子转移,实现了电子从漆酶的活性中心到电极表面的转移。同时,所构建的葡萄糖/O_2酶生物燃料电池具有较好的输出功率(55.0μW·cm~(-3))且对葡萄糖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0-20 mM)和可接受的检出限(0.267 mM)。(2)为了提高葡萄糖检测范围,通过生物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制备了BC/c-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同时通过戊二醛化学交联Lac和GOx,制得生物阴、阳电极,随后葡萄糖/O_2酶生物燃料电池被构建。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葡萄糖/O_2酶生物燃料电池最大的输出电压为0.62 V且具有可接受的功率密度(32.98μW·cm~(-3))、较宽的检测范围(0-30mM)和较低的检出限(0.209 mM)。所制备的BC/c-MWCNTs电极材料是一种优良的生物传感器电极材料,且该传感器有应用在葡萄糖检测上的潜力。(3)为了进一步提高葡萄糖检测灵敏度,通过在BC/c-MWCNTs复合材料表面可控沉积纳米金(AuNPs),得到BC/c-MWCNTs/AuNPs柔性电极。结合静电自组装方法,分别在柔性电极上固定Lac和GOx,得到酶固定化生物阴、阳极,构建了BC柔性基葡萄糖/O_2自供能生物传感器。通过选择了不同的目标因子和模拟人体血液中共存的目标因子,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具备很好的抗干扰性和高选择性。同时,所构建的葡萄糖/O_2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密度(345.14μW·cm~(-3))且对葡萄糖具有宽的检测范围(0-50 mM)和低的检出限(2.874×10~-33 mM)。主要归因于c-MWCNTs和AuNPs优良的理化特性,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协同效应,更好地促进了酶的直接电子转移,实现了电子从酶蛋白分子的活性中心到电极表面的转移。BC/c-MWCNTs/AuNPs作为柔性电极在自供电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人体血糖的检测奠定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4)分别以柠檬酸(CA)和乙二胺(EDA)作为碳源和氮源,“一步水热法”制备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并通过生物自组装方法,N-CQDs具有的光学性能也延伸到BC/N-CQDs纳米复合膜中。所制备的BC/N-CQDs纳米复合膜对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并对Fe~(3+)表现出良好的检测范围(0-600μM)和检出限(84 nM)。同时,也成功应用到实际水样检测中。该无酶传感器可作为潜在的荧光检测膜材料。(5)为了进一步研究无酶响应膜的普适性以及重复使用性。本文中引入了水溶性好、光学性能稳定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N-GOQDs)与BC进行生物自组装。经实验和分析结果验证,BC/N-GOQDs纳米复合膜可作为金属离子荧光检测膜。同时,利用Fe~(3+)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交替作用于样品体系,BC/N-GOQDs荧光响应膜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结合“自组装”方法,可构筑具有形貌可控的叁维BC基智能响应膜。(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细菌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质材料,具有强度高、吸水性好、保水性好、可降解性强等诸多特性。本文综述了细菌纤维素在造纸领域的应用,主要归纳了细菌纤维素在改善纸张物理性能、制备特种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纤维素论文参考文献

[1].曹艳,夏其乐,陈剑兵,单之初.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J].浙江农业学报.2019

[2].刘玉智,李景超,陈立宗,江婷,陈辉.细菌纤维素在造纸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山东化工.2019

[3].郑梅霞,刘波,朱育菁,陈峥.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在食品工业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钟艳文.等规聚丙烯/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9

[5].陈辰,李雪菲,李文萍,杨加志,孙东平.淀粉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9

[6].卯海龙,韩永和,王珊珊,章文贤,蒋咏梅.细菌纤维素的合成原料多样性及其合成机制研究概况[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9

[7].王英男,黄艳玲,刘琳,杨文敏,吴磊.乳清液制备细菌纤维素条件的优化[J].中国乳品工业.2019

[8].张蒙,徐阳.细菌纤维素/间隔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过滤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9].刘畅,薛静雯.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

[10].吕鹏飞.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旧.祖d弛.邢肠a耳脚阳棒状纳米微晶纤维素的电镜照片(TEM)...半导体光催化制氢反应过程示意图口/]生物质水解得到的葡萄糖转化成液态烷...中PAS基因突变体形成生物膜检测结...细菌纤维素膜(左)和纸张(右)的...

标签:;  ;  ;  ;  ;  ;  ;  

细菌纤维素论文_曹艳,夏其乐,陈剑兵,单之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