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碰撞造山论文_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俯冲碰撞造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浆,古生代,地壳,大陆,岩石,金沙江,秦岭。

俯冲碰撞造山论文文献综述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1](2019)在《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南部叁江地区在中-新生代时期的大洋俯冲增生和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为不同时期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晚叁迭世中甸弧斑岩成矿区和与陆内汇聚作用相关的新生代玉龙-马厂箐斑岩成矿带。虽然上述含矿斑岩均为具有高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组成特征;但两者在其他地球化学组成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相比,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有着相对较高的TiO2含量、MgO含量、Mg#值以及高的CaO/Na2O比值、低的Al2O3/TiO2和La/Yb比值。上述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结合研究区晚叁迭世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指示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的母岩浆很可能为俯冲的大洋板片熔体与其上覆的地幔楔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含矿熔体在随后的上升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广泛的MASH (即熔融作用、同化作用、存储和均一化)过程;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含矿斑岩母岩浆很可能是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的加厚下地壳与少量的源于富集地幔的钾质熔体相互作用并在地壳深部经历了一定程度分异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2](2018)在《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幔源(M型)橄榄岩虽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分布不多,但由于其来自俯冲板块上覆的岩石圈地幔,因此是研究俯冲隧道内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对象,对于还原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片麻岩区边部附近的开屏沟存在一套橄榄岩,其岩石类型、成因、时代等都缺乏研究.对开屏沟橄榄岩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橄榄石主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表现出亏损难溶的HFSE和HREE,轻微富集LILE和LREE中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元素;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低的CaO含量(<0.02%);PGEs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的εHf(t)值为-0.71~9.45和-11.96~-1.20,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了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同时为柴北缘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苏尚国[3](2016)在《地壳对接消减带和迭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迭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叁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迭世可能完成;(2)中国叁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叁迭世,晚叁迭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6年06期)

张建新,于胜尧,李云帅,喻星星,林宜慧[4](2015)在《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的构造拼合体。与其北侧具有长期增生历史的中亚造山系相比,特提斯造山拼合体被认为是各种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大陆块体相互碰撞的产物。然而,与典型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相比,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包括有大量蛇绿岩、弧岩浆杂岩、俯冲-增生杂岩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造山系为沿塔里木和华北克拉通边界向南逐渐增生的增生型造山带。但是,增生造山模式又很难解释南阿尔金-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的与大陆俯冲有关的UHP变质岩、广泛分布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和相关的岩浆作用,以及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变形构造等。在本文中,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总结,结合一些新的研究资料,我们提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中,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即增生和碰撞造山作用,其主要标志是北祁连-北阿尔金的HP/LT变质带、蛇绿混杂岩及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分布在柴北缘-南阿尔金与大陆俯冲和陆陆碰撞有关的UHP变质带、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及伸展垮塌作用等,并建立了一个反映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的构造模式。(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晓春,李叁忠,江博明[5](2015)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桐柏-红安造山带位于秦岭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因其完好地保存了古生代增生造山体系和古生代末-中生代碰撞造山体系而成为了解华北-华南陆块之间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近20年来的可利用研究资料表明,桐柏-红安造山带显生宙的总体构造演化框架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1)早古生代(490~420 Ma)大洋俯冲、岛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从而于早古生代末在华北陆块南缘形成一个新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晚古生代(340~310 Ma)大洋俯冲与增生,进而在商丹-松扒断裂南侧形成变质时代相同,但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双变质带",即被分割的武关-龟山中级变质杂岩带和熊店高压榴辉岩带;(3)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255~200 Ma)大陆俯冲与陆陆碰撞,通过华南大陆岩板东深西浅的俯冲和多层次拆离/折返形成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和红安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4)晚中生代(140~120 Ma)伸展、大规模岩浆侵位与构造挤出,造成桐柏-红安-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最终出露地表及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然而,对每一构造演化阶段的具体细节以及早期地质历史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或)难以解释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除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外,还需与西部"软碰撞"的秦岭造山带和东部"硬碰撞"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建立适合于整个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经典构造演化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宋述光,王梦珏,王潮,牛耀龄[6](2015)在《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上的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岩浆作用发生在从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到造山带垮塌的每一个阶段.陆-陆碰撞的必要条件是大陆俯冲带的存在.一般假设,大陆岩石圈深俯冲的前提是大洋岩石圈俯冲及其在陆-陆碰撞时对紧随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重力拖曳.大陆俯冲和碰撞的结果是地壳加厚和隆升,但是所产生的造山带岩浆作用发生在什么时间则取决于岩石圈加热机制.增生型造山带没有发生大陆之间强烈碰撞和深俯冲,一般缺少大规模的地壳迭置加厚和隆升,缺少与大陆深俯冲有关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虽然大洋俯冲阶段可以形成巨厚的陆弧地壳,但同碰撞和碰撞后岩浆作用是否存在值得怀疑.碰撞型造山带由于大陆深俯冲和地壳强烈加厚,超高压变质的洋壳和大陆地壳在折返过程中减压熔融,形成同碰撞岩浆作用,在造山旋回晚期去根和垮塌过程中,由于岩石圈伸展和软流圈地幔上涌,形成碰撞后岩浆作用,并标志造山旋回的结束.因此,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可以发生在大陆深俯冲的同时、俯冲洋壳与陆壳断离后的折返和隆升、造山带的去根和垮塌过程,从大陆碰撞到造山带垮塌和剥蚀(造山旋回结束)的时间跨度为50~90百万年.大陆碰撞造山带是深入了解大陆深俯冲、折返隆升及其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要场所,而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对大陆地壳生长和再造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7](2015)在《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于红,张宏福[8](2014)在《秦岭群变质岩中锆石纪录的造山带俯冲-碰撞-抬升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一条俯冲-碰撞型造山带,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该造山带中诸多重要科学问题,尤其是北秦岭的构造属性、俯冲-碰撞时限以及俯冲前块体性质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签于此,我们在对北秦岭松树沟和洋淇沟地区的长英质片麻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脉状产出的榴闪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锆石CL图像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分选的锆石(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3: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刘彬,马昌前,蒋红安,郭盼,张金阳[9](2013)在《东昆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的转换:来自胡晓钦镁铁质岩石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东昆仑昆中缝合带内的胡晓钦镁铁质岩石主要以角闪辉绿岩为主。利用锆石LA-ICP-MSU-Pb定年方法获得其结晶年龄为438±2Ma(MSWD=1.06,n=15),表明该岩石应为早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TiO2含量(0.43%~1.58%)和变化较高的MgO值(2.83%~8.22%)和Mg#(45~74),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和U等)和轻稀土(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并且具有略微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为3.68~8.20,tDM2为0.90~1.19Ga)。以Mg#作为横坐标的二元图解和(2CaO+Na2O)/TiO2-Al2O3/TiO2图解揭示其形成过程中应主要经历了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Nb/La和Nb/Ce比值(分别为0.15~0.28和0.07~0.13)以及较高的Nb/Ta和Zr/Hf比值(分别为13.15~17.38和36.14~43.88),指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非常小。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其形成可能与受板片流体交代含尖晶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有关。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具有类似岛弧玄武岩特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且其年龄明显早于东昆仑与碰撞相关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428Ma)和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峰期年龄(427Ma),表明其形成仍与东昆仑洋壳俯冲关系密切。综合区域资料可以判断,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最晚期的岩浆记录。这样可以确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最终关闭和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为早志留世,洋壳俯冲持续的时间至少为79Myr,碰撞造山持续时间至少为8Myr。(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友余[10](2013)在《金沙江—哀牢山俯冲—碰撞造山带南段绿春岛弧带的确认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地处云贵高原南部绿春地区,位于西南“叁江”构造带与扬子板块西南缘结合部,属金沙江-哀牢山大陆边缘造山带南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造山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上述研究仅局限于造山带中、北区段,对南段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由于南段受大规模构造-岩浆多次侵入作用改造、隆升剥蚀及中生代及以后沉积盆地物质混杂、掩盖等影响,使得古特提斯洋(缝合带)在本区特征不显,对缝合带的存在与否、洋盆打开闭合、盆山耦合过程及沉积响应等不易观测,同时对组成缝合带的各构造单元(蛇绿混杂岩带、岛弧带等)的物质组成、组构、性质等方面的认识不足,缺乏支持缝合带在该区延伸的基本证据。因此,研究绿春地区岛弧带的存在与否不仅为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其东南段的延展提供地质依据,而且对本区造山带形成演化、岩石圈组构、动力学及区域成矿规律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综合研究,利用该地区及邻区前人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剖析和总结,应用现代板块构造学、造山带研究和大陆动力学的新理论和技术方法,以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南段绿春地区的“李仙江构造-岩浆带”和兰坪-思茅前陆盆地的岩浆岩、盆地的物质组成、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等方面为研究对象和重点,并结合国内外俯冲碰撞造山带及岛弧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从而确认绿春岛弧带的存在并说明其基本特征;利用构造变形和构造单元特征将其与周边构造单元进行分析对比,阐明其关系,初步对其俯冲-碰撞模式进行探讨;进一步阐明叁江多岛弧盆体系在该区域内的时空分布、形成演化及对其俯冲-碰撞模式初步讨论,为东特提斯造山带在绿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依据。绿春岛弧型岩浆岩主要以(小)岩株、岩枝的形式集中断续分布于安宁-九甲断裂与阿墨江断裂之间的哀牢山-李仙江构造岩浆岩带内。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可见少量喷出岩。在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及阳离子参数特征R1一R2图中,投点大部分落在同碰撞(S型)花岗岩及其附近,个别岩体投在板块碰撞前、碰撞后隆起及造山期后阶段;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表现为富集右倾型,稀土总量具有向晚期趋于富集的特点,且轻、重稀土元素存在-定的分馏或不明显;岩石微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变化规律,显示各岩浆单元存在成因及演化关系,为非壳幔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分析结果(260±1.7Ma~266±1.5Ma)显示其形成于晚二迭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说明绿春地区“哀牢山构造岩浆岩带”在晚二迭世时期属于岛弧构造环境。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内中-晚二迭系以发育碳酸盐岩、碎屑岩不等厚互层夹火山-火山碎屑岩类(凝灰岩、安山岩等)为特征;叁迭系以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中-细碎屑岩类交互沉积为特征。坝溜组、歪古村组、麦初箐组中砂岩岩屑、砾岩成分及沉积相展布和古流向揭示其物源来自东部造山带火山弧。结合二迭系羊八寨组、叁迭系歪古村组、麦初箐组中碎屑锆石年代学所测得的年龄值域分布变化特征,揭示绿春岛弧火山岩为早二迭世碰撞阶段的产物。根据研究区地质实际,通过弧后盆地内沉积物响应和大地构造背景,并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可将研究区地质演化历史归纳总结划分为叁个重要的演化阶段:陆内裂谷(陷)-洋盆形成、扩张阶段;洋盆俯冲消减-陆弧碰撞阶段;陆-陆碰撞挤压造山阶段。(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俯冲碰撞造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造山带幔源(M型)橄榄岩虽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分布不多,但由于其来自俯冲板块上覆的岩石圈地幔,因此是研究俯冲隧道内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对象,对于还原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片麻岩区边部附近的开屏沟存在一套橄榄岩,其岩石类型、成因、时代等都缺乏研究.对开屏沟橄榄岩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橄榄石主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表现出亏损难溶的HFSE和HREE,轻微富集LILE和LREE中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元素;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低的CaO含量(<0.02%);PGEs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的εHf(t)值为-0.71~9.45和-11.96~-1.20,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了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同时为柴北缘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俯冲碰撞造山论文参考文献

[1].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J].地球化学.2019

[2].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J].地球科学.2018

[3].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苏尚国.地壳对接消减带和迭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J].地学前缘.2016

[4].张建新,于胜尧,李云帅,喻星星,林宜慧.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J].岩石学报.2015

[5].刘晓春,李叁忠,江博明.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6].宋述光,王梦珏,王潮,牛耀龄.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7].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8].于红,张宏福.秦岭群变质岩中锆石纪录的造山带俯冲-碰撞-抬升过程[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3: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论文集.2014

[9].刘彬,马昌前,蒋红安,郭盼,张金阳.东昆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的转换:来自胡晓钦镁铁质岩石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3

[10].李友余.金沙江—哀牢山俯冲—碰撞造山带南段绿春岛弧带的确认及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玉堂场一带龙门山前...古特提斯阶段华南地块与周围地块的拼...早二迭世全球古地理格局(Stampfli,G...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北部古元古代俯冲...南秦岭勉略构造带高压基性麻粒岩中浅色...大巴山及川东北前陆盆地盆山物质耦合—...

标签:;  ;  ;  ;  ;  ;  ;  

俯冲碰撞造山论文_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