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俗为雅论文_顾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俗为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厢记,高邮,盛唐,大展,李清照,成就,语言。

化俗为雅论文文献综述

顾建平[1](2013)在《画龙点睛 化俗为雅》一文中研究指出凌鼎年堪称中国小小说领域的劳动模范。作为苏州地区的同乡、文学同行、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虽然身处北京,但时常能从新闻媒体、朋友口中以及信函中得到他的信息,他总是在参与与小小说相关的活动。他不仅写小小说,还研究并阐述小小说理论,发表小小说评论,参与国际活动,(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3-12-13)

许慧茹[2](2011)在《从“善用常而为雅”到“化俗为雅”——盛中唐诗歌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吴秀亮[3](2010)在《化俗为雅的艺术魅力——以郁达夫、茅盾及巴金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认为"五四"文化高潮过后,鲁迅式纯粹雅化的写作事实上已很难做到。写作者须顾及以青年为主的读者圈的阅读反应,化用读者关注的恋爱小说等叙述套式,但作者又不被套式所约束,于不经意间超越"俗"套,化俗为雅。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走的正是这条路子。这种创作方式,连同鲁迅的"纯粹雅化"、施蛰存的"脱俗求雅"和张爱玲的"以俗写雅"几种创作方式,已经构成中国新文艺创作可资借鉴的新传统。(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娄师白[4](2010)在《化俗为雅 化实为虚》一文中研究指出〖TPCWHB20100624012000BT〗〖TPCWHB20100624012001BT〗〖TPCWHB20100624012002BT〗〖TPCWHB20100624012003BT〗〖TPCWHB20100624012004BT〗 李东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0-06-24)

何秋瑛[5](2009)在《轻巧尖新、化俗为雅——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及其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在于其创意构思的轻巧尖新,诗歌语言的化俗为雅。其审美艺术成就无不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自身天才的感受力与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词学理论主张有关。(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9年05期)

夏希[6](2009)在《以故溶新 化俗为雅》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以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文学成就。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小说或者只是作为汪曾祺整体研究的一个部分,或者将其中的小说作为呈现汪曾祺小说整体风格的个案,却少有人对“高邮故事”做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未能突显“高邮故事”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艺术价值。本文力图另寻新路,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传记研究、原型批评、民俗解释、互文研究等方法,从新的视角切入,追寻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梳理作家的叙事智慧和语言策略,揭示含藏的民俗意蕴,为汪曾祺小说的阅读提供新的诗意阐释,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新的精神资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全面梳理“高邮故事”,从历时性的角度追寻发展演变的轨迹,折射“高邮故事”的文学史意义;二、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读高邮小说和高邮散文,发现“高邮故事”中真实与虚构的精妙处理和对“故乡记忆”的审美超越,总结汪曾祺独特的艺术趣味与叙事智慧,为汪曾祺“小说是回忆”的叙事观念作出新的美学阐释。叁、民风民俗的描写是“高邮故事”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仪式、节日和饮食等的描写贯穿“高邮故事”,弥漫出浓厚的生活意味与乡土气息,构成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卷,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尤其那些具有隐喻象征色彩的意象,如水的意象,钟声意象,荸荠庵意象,晚饭花意象等组成的意象群,不但风俗意蕴深厚,而且强化了“高邮故事”的诗意色彩与审美意蕴。四、汪曾祺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以及对语言艺术的毕生追求,使其“高邮故事”充分发挥汉语言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象征暗示功能,声画昭精、墨采腾奋,既能以故溶新,又能化俗为雅。这种语言策略彰显出汪曾祺卓越的语言天赋和美学追求。五、汪曾祺继承和发展了鲁迅、沈从文的文学传统,其小说观念有一定的共通性,他们的某些作品有着强烈的“互文性”。(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朱明海[7](2008)在《化俗为雅、化雅为俗——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进行赏析,方法是以对原作的文学批评为基础,比照译作进行分析,探究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再现原作的语言风貌。(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教师版)》期刊2008年03期)

丁春林[8](2006)在《化俗为雅 藏巧于朴 崇尚本色——听评腾格尔的唱片《在银色月光下》、《四十独白》》一文中研究指出“鸿雁飞上天,飞得再高,它的影子永远在地上,亲爱的哥哥唷,走到天的那一边,也永远在我的心坎上”。这是一首蒙古族着名的民歌《鸿雁》,曲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由胡松华]唱的《赞歌》。今日由腾格尔用蒙古语唱来,却别有一番草原的乡土气息。腾格尔就像一匹“黑骏马”,(本文来源于《音响技术》期刊2006年08期)

赵连福[9](2006)在《化俗为雅的唐宋诗词佳句》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我国诗歌经六朝入盛唐以后,逐渐形成了“诗庄”的特点,即诗歌要“典雅”、要“庄重”,俗言俚语不可入诗,几乎已经约定俗成。然而这种和谐工整的高度格律化的结构方式和一套异于日常语言的高度典雅诗化的话语系统,又会使诗歌创作趋于模式化。当时的古人在创作过(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06年03期)

汤春华[10](2003)在《化俗为雅 平淡入妙——论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清照词的语言富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既具有书面语雅致、简洁、含蓄之长 ,又具有口语形象、生动、平易、流畅的特点。她善于用非常新颖的、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形象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而且不雕琢、不堆砌 ,流转如珠 ,声调美妙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化俗为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俗为雅论文参考文献

[1].顾建平.画龙点睛化俗为雅[N].文艺报.2013

[2].许慧茹.从“善用常而为雅”到“化俗为雅”——盛中唐诗歌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吴秀亮.化俗为雅的艺术魅力——以郁达夫、茅盾及巴金小说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

[4].娄师白.化俗为雅化实为虚[N].中国文化报.2010

[5].何秋瑛.轻巧尖新、化俗为雅——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及其成因初探[J].沧桑.2009

[6].夏希.以故溶新化俗为雅[D].杭州师范大学.2009

[7].朱明海.化俗为雅、化雅为俗——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赏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

[8].丁春林.化俗为雅藏巧于朴崇尚本色——听评腾格尔的唱片《在银色月光下》、《四十独白》[J].音响技术.2006

[9].赵连福.化俗为雅的唐宋诗词佳句[J].现代语文.2006

[10].汤春华.化俗为雅平淡入妙——论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素壁悬挂钱化佛-素壁悬挂钱化佛大众文化中的雅俗共赏Fig.5.1-1Pop...一○ 只有基座四躯兽四 影壁壁框雕刻的凤凰形象》局部中国画指套电插头

标签:;  ;  ;  ;  ;  ;  ;  

化俗为雅论文_顾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