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汽化论文_王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汽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烷烃,聚乙烯醇,分子筛,膜技术,有机化合物,芳烃,丁醇。

渗透汽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19)在《聚乙烯醇/超支化聚酯交联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其溶解扩散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超支化聚酯(HBPE)与聚乙烯醇(PVA)共混交联制备了PVA/HBPE交联渗透汽化膜,研究了PVA/HBPE交联膜内的溶解扩散及渗透汽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水在交联膜内的渗透系数(P_(water))增加,且变化趋势与纯水通量一致,在55℃时达到最大值71.952 g/m~2·h;随着HBPE含量的增加,渗透系数P_(water)及纯水通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当HBPE含量为40%时,纯水通量达到最大值185.726 g/m~2·h。(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11期)

韩光鲁,陈哲,樊凯奇,张学波,郝彬[2](2019)在《用于分离废水中苯酚/苯胺的渗透汽化膜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聚合物膜、无机膜和有机无机杂化膜着手,综述了近20年利用渗透汽化技术进行苯酚-水体系和苯胺-水体系分离的膜材料研究之进展.指出,聚合物膜材料的通量和分离因子较低,且普遍存在trade-off效应,而聚醚共聚酰胺(PEBA)的通量和分离因子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采用共混、杂化等改性方法提高其分离性能;无机膜材料存在机械性能较差、不易加工且成本高等缺点,相关研究内容较少;有机无机杂化膜可以结合聚合物膜和无机膜的优点,有效地解决聚合物膜的trade-off效应,但由于无机粒子与高分子相容性不好,使得该类膜容易产生缺陷导致分离因子降低.未来杂化膜将成为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寻找与高分子相互作用更强的粒子,使掺杂粒子与高分子的相容性更好、分散更均匀,进而提高杂化膜分离性能;作为杂化膜掺杂粒子中较好的多孔材料的选择,除发展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外,对MOFs进行改性,设计更有效的运输通道也是一种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琦刚,韶晖,钟璟,张琪,徐荣[3](2019)在《Sn-silicalite-2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次生长法在多孔α-Al_2O_3支撑体表面制备Sn-silicalite-2分子筛膜。通过XRD和FT-IR分析证明Sn原子进入MEL分子筛骨架,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膜结构。考察了Sn含量、进料温度和进料质量分数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液中Sn/Si摩尔比为0. 03时,Sn-silicalite-2分子筛膜具有最高的有机物选择性,并且随着进料温度的升高和进料质量分数的降低,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均增大。在料液温度为70℃、进料质量分数为5%的条件下,合成液中Sn/Si摩尔比为0. 03的Sn-silicalite-2分子筛膜分离乙醇/水、乙酸/水和DMF/水溶液的渗透通量分别为1. 28、1. 13、0. 99 kg/(m~2·h),分离因子分别为6. 3、12. 7和5. 6。(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李战胜,高波,张守海,蹇锡高[4](2019)在《渗透汽化分离芳烃/烷烃的聚芳醚腈酮复合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耐高温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PPENK)超滤膜为底膜,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O500OHMA)为单体,通过常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同步辐照接枝技术,成功制备了芳烃/烷烃渗透汽化分离复合膜.以甲苯/正庚烷为模型体系,考察了单体浓度对复合膜的芳烃/烷烃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初步探索了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0.45 mol/L时,PPENK复合膜的甲苯/正庚烷分离系数和渗透通量分别为5.6和2.66 kg/(m~2·h).随单体浓度增大,所制备PPENK复合膜的甲苯/正庚烷分离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与溶液中单体的扩散系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这或许说明扩散是制备"孔填充"复合膜需要调控的参数.(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静舒,孙王保[5](2019)在《操作条件对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发酵产生燃料醇类过程中,由于发酵液产物复杂,产物抑制作用十分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发酵效率。将渗透汽化引入发酵过程中,采用透醇膜不断地移出发酵产物将十分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实验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膜,将其应用于模拟醇类发酵液体系的分离。将操作温度、进料液浓度、膜下游侧压力等作为对复合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料液温度的升高,通量随之升高,分离因子上升到一定值后下降。当温度为59.85℃时,分离因子达到最大,为9.37,通量为3.26kg·m~(-2)·h~(-1)。膜下游侧压力越小,通量越大,分离因子越高;进料液浓度越高,总通量越高,分离因子降低。(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胡铭杰,孙立,吴子晔,余威,黎厚斌[6](2019)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甲酯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的渗透汽化性能,采用一锅法制备PDMS-PMA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semi-IPN)渗透汽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其溶胀性能和渗透汽化性能。结果表明,IPN结构的形成明显提高了PDMS膜的渗透汽化性能;在原料液温度为70℃、PMA含量为10%时,semi-IPN渗透汽化膜的分离因子为42.0、总通量为923 g·m~(-2)·h~(-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孙海翔,张晓云,葛保胜,温福山,李国庆[7](2019)在《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新型渗透汽化分离膜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加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以水解聚丙烯腈底膜为支撑层、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与聚乙烯亚胺(PEI)为功能单体,采用层层界面聚合法制备聚脲型渗透汽化膜。基于渗透汽化膜的溶解扩散机理,通过改变油相单体TDI浓度,获得了具有阶梯交联度的新型结构,用于无水乙醇的有效制备。该实验涵盖膜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等多个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李天宇,常宝[8](2019)在《浅谈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膜技术是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技术,其在酿酒行业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研究,并结合其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16期)

李兴,邓立生,何兆红,黄宏宇[9](2019)在《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汽化是一种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新兴的选择性膜分离技术,其具有高效、经济、安全、清洁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蒸馏法难以分离的近沸点和恒沸点的液体混合物,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以及水溶液中少量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然而,渗透汽化脱除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研究是目前开展最多、最成熟,在工业中最先使用的技术;而关于渗透汽化分离水溶液中少量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还比较少,还不够成熟,在工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与渗透汽化分离有机溶剂中的水相比,渗透汽化分离水中的有机物所需处理的对象更加复杂,对渗透汽化膜的选择性、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目前针对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制备不同的渗透汽化膜来分离水中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并通过改变渗透汽化工艺条件、膜的制备条件等参数来研究渗透汽化过程中各个因素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效果。影响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工艺条件和膜条件两方面。在工艺条件方面,各研究主要考察料液中有机物的浓度、料液温度和渗透压力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因为这几个因素在渗透汽化工艺中容易控制和调节,并且它们对渗透汽化工艺的影响效果明显。研究发现,对于分离水中的单一有机物时,随着料液中有机物浓度的增加,有机物的渗透通量会增加,但有机物的分离因子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随着料液温度的升高,有机物的渗透通量会增加,但有机物的分离因子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随着渗透压力的增加,渗透汽化性能会提高。在膜条件方面,各研究主要是制备一些新型的优先透有机物膜,或是对现有的优先透有机物膜进行改性,从而来分离水中不同的有机物。通过改善膜的制备条件、结构、性质等方面,来提高膜对有机物的亲和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渗透汽化性能。本文介绍了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特点、原理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不同的渗透汽化膜及工艺条件对分离水中有机物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关于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并对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5期)

仲华,谢浩然,马晓华,许振良[10](2019)在《UIO-66-NH_2渗透汽化复合膜制备及乙醇脱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改性高分子渗透汽化复合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UIO-66-NH_2,利用旋涂法在改性的聚丙烯腈(PAN)底膜表面涂覆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和UIO-66-NH_2混合液制备活性分离层,采用顺丁烯二酸交联分离层制备SA-PVA-MOF/PAN渗透汽化复合膜.考察了SA、PVA和UIO-66-NH_2浓度对复合膜形貌结构、亲水性能和醇水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分离层含质量分数1%SA、4%PVA和0.8%UIO-66-NH_2时,75℃条件下复合膜对质量分数85%乙醇水溶液的渗透通量最高可达905 g/(m~2·h),此时分离因子为308.(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渗透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聚合物膜、无机膜和有机无机杂化膜着手,综述了近20年利用渗透汽化技术进行苯酚-水体系和苯胺-水体系分离的膜材料研究之进展.指出,聚合物膜材料的通量和分离因子较低,且普遍存在trade-off效应,而聚醚共聚酰胺(PEBA)的通量和分离因子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采用共混、杂化等改性方法提高其分离性能;无机膜材料存在机械性能较差、不易加工且成本高等缺点,相关研究内容较少;有机无机杂化膜可以结合聚合物膜和无机膜的优点,有效地解决聚合物膜的trade-off效应,但由于无机粒子与高分子相容性不好,使得该类膜容易产生缺陷导致分离因子降低.未来杂化膜将成为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寻找与高分子相互作用更强的粒子,使掺杂粒子与高分子的相容性更好、分散更均匀,进而提高杂化膜分离性能;作为杂化膜掺杂粒子中较好的多孔材料的选择,除发展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外,对MOFs进行改性,设计更有效的运输通道也是一种研究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汽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聚乙烯醇/超支化聚酯交联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其溶解扩散性能分析[J].中国塑料.2019

[2].韩光鲁,陈哲,樊凯奇,张学波,郝彬.用于分离废水中苯酚/苯胺的渗透汽化膜材料研究进展[J].轻工学报.2019

[3].吴琦刚,韶晖,钟璟,张琪,徐荣.Sn-silicalite-2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9

[4].李战胜,高波,张守海,蹇锡高.渗透汽化分离芳烃/烷烃的聚芳醚腈酮复合膜的制备[J].膜科学与技术.2019

[5].李静舒,孙王保.操作条件对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的影响[J].山西化工.2019

[6].胡铭杰,孙立,吴子晔,余威,黎厚斌.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甲酯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性能[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7].孙海翔,张晓云,葛保胜,温福山,李国庆.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新型渗透汽化分离膜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8].李天宇,常宝.浅谈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食品.2019

[9].李兴,邓立生,何兆红,黄宏宇.渗透汽化分离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10].仲华,谢浩然,马晓华,许振良.UIO-66-NH_2渗透汽化复合膜制备及乙醇脱水[J].膜科学与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无水乙醇的分子筛膜渗透汽化分离...渗透汽化试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操作温度对NaY沸石膜渗透汽化性...不同碳数芳烃组分的渗透汽化脱...无水乙醇的渗透汽化分离中试装置进料液中苯含量对NaY沸石膜渗透汽

标签:;  ;  ;  ;  ;  ;  ;  

渗透汽化论文_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