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修饰微球论文_李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修饰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亚胺,聚乙烯,烷基苯,多晶,靶向,粒径。

表面修饰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李卿[1](2018)在《悬浮光聚合制备高分子微球及其表面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制备高分子微球的方法有乳液聚合、沉淀聚合和悬浮聚合等,但是这些方法都需要使用稳定剂或乳化剂,微球中残留的乳化剂会严重影响微球的后续使用性能。传统的功能化微球制备反应步骤较多,工艺繁琐,且容易带来额外的溶剂污染。本课题结合光聚合和悬浮聚合的优势,先制备出表面残余丙烯酸酯双键的微球。然后利用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稳定剂聚乙烯亚胺作为后期微球功能化过程的表面修饰剂,从而制备出表面氨基化修饰的高分子微球。整个微球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的反应体系简单,设计合理,反应能耗低,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悬浮光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表面含有丙烯酸酯双键基团残留的聚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PTMPTA)微球。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的各种变量和微球的平均粒径、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乳化机械的剪切速率或油水质量比(其他因素不变)可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微球平均粒径最小为7.5μm左右;增大引发剂的浓度,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其他条件不变)都可以增加微球的产率,产率最大可达到80%。2:利用微球表面残余的丙烯酸酯双键和聚乙烯亚胺(PEI)上的伯胺基进行迈克尔加成,一步法简便的实现PTMPTA微球表面的氨基化。利用氨基化的PTMPTA微球进行铜离子(Cu2+)吸附实验,探究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初始Cu2+浓度对微球吸附能力的影响。pH为5时,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为最高40.5 mg·g-]。吸附经过6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满足假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Cu2+初始浓度越大,吸附能力越强,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说明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剂经过5次吸附-脱附的循环实验,吸附能力依然可以达到 35.8 mg·g-1。(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4)

张奋[2](2018)在《表面铁离子修饰PLGA微球支架的构建及其骨再生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损伤已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每年临床治疗均需要大量的骨修复材料。临床所使用的骨修复材料大多骨传导性较差,且宿主细胞往骨缺损部位的迁移和归巢能力有限,新生骨组织往往以爬行替代的模式生长,这会导致骨组织生长速度与植入材料降解速度不匹配和修复不完整等问题。骨组织成分复杂,当中含有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如Mg、Sr、Zn、Fe等。在骨修复材料的研究中,掺入微量金属元素可以提高材料的骨修复性能。在多种微量金属元素中,Fe元素具有促进细胞迁移和提高细胞归巢的能力。本论文根据Pickering乳液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原理和特点,在PLGA微球表面修饰上微量铁离子(Fe~(3+)),并研究微量Fe~(3+)在体内外对骨再生修复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氢氧化铁(Fe(OH)_3)胶体-Pickering乳液法制备了表面由Fe(OH)_3纳米粒子修饰的PLGA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对FePLGA微球的形貌、元素组成和Fe元素含量进行表征分析。并将FePLGA微球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共培养,证实了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接着将FePLGA微球烧结成叁维多孔微球支架,通过在支架表面进行聚多巴胺涂层修饰以负载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提高材料的成骨性能。将微球支架与mBMSCs进行共培养,结果表明Fe~(3+)对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均有促进作用,而rhBMP-2具有显着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最后将负载rhBMP-2的FePLGA微球支架植入新西兰兔股骨缺损模型处,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促使细胞往骨缺损部位归巢的能力,以及提高骨生长和骨传导性的作用。因此,在多孔PLGA微球支架上同时修饰上Fe~(3+)和rhBMP-2后,通过募集细胞往缺损部位和支架内部迁移进而提高骨修复的效果。综上所述,构建表面微量Fe~(3+)修饰和负载rhBMP-2的PLGA微球支架可调控细胞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等行为,有望成为多功能骨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3)

曹红霞,冯晓静,霍冀川[3](2016)在《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表面化学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ber法在醇-水混合体系中,以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硅源,在氨水催化作用下制备SiO_2纳米微球,分析了不同浓度的氨水、TEOS、乙醇和温度对SiO_2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其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最后引入具有疏水基团的十六烷基叁甲氧基硅烷对SiO_2微球表面进行修饰,并采用FT-IR和测量接触角对修饰的SiO_2微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O_2微球粒径随氨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TEOS、乙醇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并通过FT-IR和测量接触角证明疏水基团成功接枝到SiO_2微球表面。(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许红[4](2016)在《NaYF_4:Yb,Er微球的制备、表面修饰及自组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aYF_4材料因其具有较低的晶格能以及较强的可见光区透光性,而成为最好的上转换发光基质材料之一。上转换材料尽管有发射峰窄、荧光寿命长、毒性小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发光效率低、发光过程难以调节等因素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将上转换材料与光子晶体结合可以对其发光效率和发光过程进行调节,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将上转换纳米粒子填充于光子晶体模板缝隙或涂于光子晶体表面,利用光子晶体的特性调控上转换材料的发光。由于光子晶体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光子态密度,对光的控制作用不同,为了更有利地对上转换材料的发光进行调控,本论文设计制备不同粒径、形貌均一、表面电荷高和分散性好的NaYF_4:Yb, Er微球,并对微球进行自组装研究,得到以上转换纳米微球为结构单元的叁维光子晶体。由于高温热分解法可以制备缺陷少、发光强度高的上转换发光材料,水热法可以制备不同形貌、不同粒径且水溶性好的上转换材料并且反应条件温和,因此,在本论文中采用高温热分解法和水热法制备上转换微球。首先,本论文采用高温热分解法,以巯基苯甲酸为配体合成了球形上转换粒子,通过改变配体加入量、反应的时间和溶剂加入量对NaYF_4:Yb, Er微球形貌进行调节,但是得到微球粒径不够均匀、分散性不好。然后,采用水热法,以Na_4EDTA为配体制备了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良好的球形NaYF_4:Yb, Er粒子,通过对成球过程的研究,发现成球过程为多晶球聚集生长,晶相能够迅速由α相转变为β相,并且反应时间对微球粒径的均匀性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前驱液和高压釜内反应条件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变Re(NO3)_3浓度、稀土盐阴离子种类、pH值和钠源可以实现微球粒径的调节,分别制备了粒径为200nm、220nm、270nm和350nm较为均匀、表面电位在20mV以上的β相NaYF_4:Yb, Er微球。将制备的微球采用溶剂蒸发法,离心组装法和提拉法进行自组装研究,发现采用离心组装可以得到显示绿色结构色的自组装结构,提拉法可以制备出排列比较整齐的大面积自组装膜材料。另外为了使得到的微球表面更加光滑并提高发光效率,我们采用stober法对200 nm微球表面进行二氧化硅包覆,通过改变氨水和正硅酸乙酯的加入量对其包覆厚度进行调节。研究发现调节TEOS的加入量,包覆厚度可以从10nm调至35nm,并且发现当包覆厚度为10nm时可以使发光强度增强。并将包覆后微球采用溶剂蒸发法和提拉法进行组装,发现包覆厚度较薄时,微球表面相连,组装效果明显,为制备较强膜材料提供可行性,但是包覆厚度过高不利于自组装的进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8)

赵文革,熊雪,吕运开[5](2016)在《表面修饰亲水性超支化分子的磁性微球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聚合物微球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此材料由无机磁性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构成,具有操作简便,分离快速等优点[1,2]。该微球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表面易进行修饰和改性,可进一步调节其表面亲水性(或疏水性)以及生物兼容性等,在生物分离、药物控释、疾病诊断、细胞分离、固定化酶、蛋白质的分离与提纯、靶向药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4]。树枝状聚合物具有规则的结构、丰富的官能团,其结构和功能可以控制,在溶解性、黏度和热行为方面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26)

荆迎军,高慧,杨春燕[6](2015)在《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的壳聚糖微球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CCS),在其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PEI),得到系列具有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PEI修饰交联壳聚糖微球(PEI-CCS),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静态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EI-CCS平均粒径为85?m,IEC最高达1275?mol/g,远高于CCS的418?mol/g.酸性条件下,PEI-CCS的胺基质子化,带正电荷,能与溶液中的阴离子吸附结合,对SDBS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自发放热,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PEI-CCS对SDBS的最大吸附量随IEC增加而增大,IEC?1275?mol/g的PEI-CCS的最大吸附量为1487.61 mg/g,是CCS最大吸附量(510.20 mg/g)的2.92倍,吸附?脱附7次循环后,吸附量下降17.8%.PEI-CCS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翁汉钦[7](2015)在《笼空状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修饰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笼空状微球作为大孔材料具有孔径大、孔体积大等特点,在催化、色谱、吸附分离、可控释放及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微孔和介孔微球相比,大孔微球易于负载运输大分子、纳米粒子等,并具有较高的负载量。然而,同样由于其孔尺寸较大,大孔结构内物质扩散速度快,在实际应用中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难以实现负载物的可控释放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或修饰,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制备具有介孔-大孔多层次孔结构微球是大孔微球常用的改性方法之一,将大孔材料和介孔材料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大孔结构使物质在微球内部负载量高、扩散速率快,而介孔结构使物质向外部环境扩散受控。对微球进行接枝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大孔微球表面接枝具有刺激响应性的高分子链,可以制备出能在特殊条件下释放负载物智能载体,这对实现靶向释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备大孔微球复合微球材料,实现控制释放的目的。如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利用GO覆盖微球表面孔洞,降低负载物的扩散速率,同时由于GO表面含有大量羧基,因此制备出的复合微球还具有pH响应性。本课题组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分别采用溶胀-渗透法及Pickering乳液法分别制备出笼空状磺化聚苯乙烯(SPS)和S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这些笼空状微球表面没有可进一步反应的官能团,难以通过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或修饰,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构筑介孔-大孔多层次孔结构,利用辐射RAFT接枝技术对上述笼空状微球进行改性和修饰,以期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的笼空状微球,拓展其应用范围。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通过控制水/乙醇/正庚烷混合溶剂对分散于其中的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及其渗透过程,制备笼空状SPS大孔微球,并研究了聚合物溶解度参数和微球亲水性对其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溶剂的溶胀-渗透过程制备出介孔-大孔多层次孔结构笼空状微球。首先用SPS微球在水/乙醇/正庚烷先制备出大孔笼空状SPS微球,再加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MMA会溶胀进入大孔笼空状SPS微球内部并聚合。聚合诱导相分离形成的PMMA相区则成为介孔致孔剂,用乙酸抽提除去PMMA后便可得到介孔-大孔多层次孔结构笼空状微球。深入研究了聚苯乙烯(PS)微球制备方法、溶胀体系组成、MMA用量、聚合时间、PS微球制备时的剂量率及吸收剂量对介孔尺寸的影响,为溶胀-渗透法制备不同结构的笼空状微球奠定了理论基础。二、通过Pickering乳液法制备出含有叁硫代碳酸酯DMP的笼空状SPS/PMMA微球,研究了PS微球制备方式、分子量、SPS微球亲水性及加入DMP对其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孔径合适的含有DMP的笼空状SPS/PMMA微球,采用辐射RAFT聚合,在其表面接枝聚丙烯酸(PAA)。得到的笼空状微球具有优良的pH响应性控制释放能力,在控制释放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叁、在接枝液中加入可溶于水的叁硫代碳酸酯TRITT代替亚铁盐,可有效抑制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在辐射场中凝胶的生成,并实现在笼空状微球表面接枝PNIPAM。我们还通过两步酰胺化反应制备出修饰有TRITT的氧化石墨烯(GO-TR),并在其表面通过辐射RAFT聚合接枝PNIPAM。再经酰胺化反应将TRITT端基的羧基转化为氨基,在酸性条牛下,可与带负电的笼空状微球复合,制备出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的复合微球。此外,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还具有近红外光热效应,上述双重响应性笼空状微球可用作药物载体,将光热治疗与化疗相结合。四、采用γ射线辐射还原法成功地将金纳米粒子(AuNPs)原位负载在笼空状SPS微球上,多孔结构能有效抑制AuNPs的团聚,使此复合微球对邻硝基苯胺的还原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及良好的可回收性。进一步在复合微球中引入氨基化氧化石墨烯(GO-NH2),将其与Au的前驱体一起还原,可得到AuNPs负载的rGO-NH2。rGO-NH2极大地增强了AuNPs的催化性能,在酸性条件下还能与带负电的笼空状SPS微球复合,形成有rGO-NH2的复合微球,从而使其在保持极高的催化性能的同时,亦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6-01)

陶淋[8](2015)在《3-氨基酚甲醛树脂微球的制备和表面修饰及其在癌胚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 PR)材料因为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运载、细胞靶向和细胞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单分散的球形PR材料由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多样的成分选择和灵活的粒径调控使其成为构筑很多复杂结构的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3-氨基酚甲醛树脂(3-Amino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3-AFR)微球的可控制备,基于3-AFR微球的表面增强拉曼(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活性基底构筑及其用于生物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的检测应用。本论文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 首先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制备出粒径均一、形貌规则的3-AFR微球。以乙醇和水混合物为反应溶剂,反应原料3-氨基酚和甲醛在氨水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缩聚反应和进一步聚合反应,形成粒径较大,硬度较高的树脂微球。对影响树脂微球形成的因素做了实验探究,包括反应催化剂氨水的量、反应前驱物3-氨基酚和甲醛的量以及反应体系溶剂乙醇和水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解释了3-AFR微球的制备原理。此外还对制备的树脂微球的表面活性基团进行了表征。2. 其次采用简单的水热反应法,在3-AFR微球的表面原位还原并吸附上银纳米粒子(AgNPs).3-AFR微球表面丰富的还原性基团能够将溶液中的银离子(Ag’)还原成银单质(Ag0)。还原出的银单质形成反应核,不断介导还原出来银单质吸附在核的表面,最终在3-AFR微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银纳米层。我们将制备出的AgNPs/3-AFR微球复合物用做SERS基底,分别检测了巯基苯甲酸(4-MBA)、罗丹明6G(R6G)和尼岁蓝A (NBA)的拉曼信号,并对微球复合物SERS基底的增强特性做了评估。3. 最后将构筑的AgNPs/3-AFR微球复合物SERS基底用于生物标志物CEA的识别和定量检测。CEA的标记抗体和捕获抗体分别连接到吸附有NBA的AgNPs/3-AFR微球和磁性纳米球表面,在与CEA特异性识别和偶联之后形成双层夹心免疫复合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复合物富集,通过收集免疫复合物的NBA拉曼信号,实现对CEA的检测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NBA的拉曼信号强度与CEA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1.2pg/mL。(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01)

范颖[9](2015)在《表面修饰金丝桃苷纳米微球的心肌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金丝桃苷聚乳酸纳米微球(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 loaded Hyperoside, HPN)并进行表面靶向性修饰。对其形态、制备工艺、体外释药规律、大鼠体内体外靶向性以及靶向机制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并对其靶向性的优劣进行评价。方法:1.采用乳化-高压匀质法,分别制备金丝桃苷聚乳酸纳米球以及表面靶向性修饰纳米球(PAC-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 loaded Hyperoside, PAC-HPN)。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度、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2.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立综合评分方法,研究纳米球的最佳制备工艺;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纳米球的制备效果。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纳米球、细胞裂解液、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对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考察,确定其可靠性。4.透析法研究纳米球的药物体外释药规律。释药数据分别经零级模型、单指数函数、双指数函数、Weibull分布函数和Higuchi平方根函数模拟,根据AIC值和拟合度(R2)判断评价曲线拟合优度指标。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表面靶向性修饰配体的掺入率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试验。6.以培养的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为靶细胞,药物的细胞蛋白摄取率为指标,研究纳米球体外靶向性;以已知的β1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为工具药物,研究其体外靶向性机制;以缺氧培养的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为靶细胞,考察金丝桃苷聚乳酸纳米球与表面靶向修饰纳米球对缺氧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差异。7.分别尾静脉注射PAC-HPN、HPN、金丝桃苷(Hyperoside, Hyp),考察大鼠体内药-时过程及各主要器官药物分布,以峰浓度比Ce、相对摄取率Re及靶向效率te评价纳米球的心肌靶向性。结果:1.制备的HPN及PAC-HPN,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特征为类球形,表面稍粗糙。激光散射粒度仪分析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HPN平均粒径为(159±43.7) nm,粒径范围为106.2~226.5 nm。平均Zeta电位为(-12.7±0.23)mV; PAC-HPN平均粒径为(200.7±44)nm,粒径范围为146.6-268.3 nm。平均Zeta电位为(4.57±0.24)mV。2.均匀设计法确定的最优条件为聚乳酸和药物的投料比10%、油水体积比15%、匀质次数6次、匀质压力15000psi。差示扫描量热法结果表明,在HPN及PAC-HPN图谱中PLA的熔点峰基本消失,同时Hyp的熔融峰完全消失,表明Hyp在HPN及PAC-HPN中以无定型存在或者被PLA包裹。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纳米球、细胞裂解液、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等各项结果均符合检测要求,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4.纳米球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HPN及PAC-HPN在释放介质中首日释药率分别为5.66%、4.26%;15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6.89%、54.03%,不具有明显的缓释性。数据分别经各释放函数模拟,HPN及PAC-HPN体外释放均符合Higuchi函数模型,其释药曲线分别为y=0.1678t1/2-0.039、y=0.1672t1/2-0.0548其T50分别为1 0.32天及11.01天。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表面靶向性修饰配体的掺入率检测方法,PAC的平均掺入为5.33±0.11%。掺入率并不与加入量成正比,其保持相对稳定。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各项结果均符合检测要求,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6.体外靶向性研究结果表明,HPN及PAC-HPN的药物总摄取率分别O.141ng/μg、0.032ng/μg。其中,细胞胞吞方式摄取率分别为0.088 ng/μ.g、0.005ng/μg。加入β,受体阻滞剂Atenolol后,PAC-HPN的心肌细胞摄取明显被抑制(P<0.001),而对HPN的摄取没有明显变化(P>0.05)。说明Atenolol竞争性抑制了心肌细胞对PAC-HPN的摄取,PAC-HPN具有心肌细胞靶向作用。对缺氧心肌细胞药物摄取率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氧状态下培养2、4、24 h,心肌细胞对PAC-HPN摄取率分别为HPN摄取率的3.72、4.73、4.67倍。而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对PAC-HPN摄取率分别为HPN摄取率的4.32、6.27、42.5倍,增加倍数明显高于常氧状态,说明由于缺氧使得心肌细胞表面的β1受体数量显着增加,PAC-HP N对缺氧心肌细胞的靶向性更为突出,且随着缺氧状态的持续,其靶向性越来越显着。7.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PAC-HPN、HPN、Hyp,给药剂量按Hyp计算为12mg/kg。体内药-时数据经PKSolver拟合处理,PAC-HPN、HPN、 Hyp的血浆t1/2、Tmax、Cmax、AUC分别为4.78h、1.0h、18.88μg/ml、 59.66μg/ml*h; 3.04h、1.0h、14.15μg/ml、50.28μg/ml*h; 2.07h、0.5h、28.22μg/ml、 50.16μg/ml*h。PAN-HPN在血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各组织中的靶向参数与HPN比较,其峰浓度比Ce分别为1.33、1.68、0.55、0.58、0.37、1.19,相对摄取率Re分别为1.19、1.69、0.63、0.53、0.29、1.02;与Hyp比较,其峰浓度比Ce分别为0.67、1.22、0.65、0.69、0.42、1.14,相对摄取率Re分别1.19、3.68、1.58、1.70、O.85、1.24。数据表明其中心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心肌靶向作用。结论:本试验制备的聚乳酸金丝桃苷纳米球具有良好的心肌靶向性,体内释放具有缓释性,有望成为心肌细胞损伤的靶向长效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李秋燕[10](2015)在《(BiO)_2CO_3分级微球的表面修饰及其可见光催化净化NO_x的性能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NO作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如光化学烟雾、酸雨和灰霾等。光催化技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降解大气环境中ppb级浓度的NO。在众多的光催化剂中,(Bi O)2CO3以其丰富的形貌和高光催化活性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纯的(Bi O)2CO3只能被紫外光激发,为了使其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本研究采用金属和氧化石墨烯(GO)对其进行表面修饰。以柠檬酸铋和碳酸钠为前驱体,分别加入一定含量的硝酸银溶液、硫脲溶液和GO,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得到了Ag修饰(Bi O)2CO3,Bi修饰(Bi O)2CO3和GO修饰(Bi O)2CO3样品。采用XRD,SEM,TEM,FT-IR,Raman,XPS,N2吸附-脱附等温线,UV-vis DRS,PL,纳秒级荧光衰减光谱和光电流等对合成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测试了其可见光催化去除NO的性能。得到如下结论:(1)贵金属Ag修饰(Bi O)2CO3体系:水热过程中,Ag+被柠檬酸铋中的柠檬酸根离子还原成Ag单质,沉积在(Bi O)2CO3微球表面。与纯(Bi O)2CO3微球相比,新型Ag修饰(Bi O)2CO3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显着增强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这归因于Ag纳米颗粒引起的SPR效应,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和载流子寿命延长的协同作用。同时评价了Ag含量对(Bi O)2CO3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负载5%Ag的样品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2)半金属Bi修饰(Bi O)2CO3体系:水热过程中,硫脲充当还原剂将Bi3+还原成金属Bi。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远远高于金属Bi单质和(Bi O)2CO3,这归因于Bi的SPR效应,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和载流子寿命延长的协同作用。Bi纳米颗粒作为助催化剂的作用与贵金属类似。Bi含量对(Bi O)2CO3光催化性能具有显着影响,负载5%Bi的样品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同时,样品还表现出了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和节能性。半金属作为替代贵金属的廉价助催化剂展现出巨大的潜力。(3)GO修饰(Bi O)2CO3体系:(Bi O)2CO3微球分散在GO薄膜上,形成了新颖的3D分级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具有增强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远高于纯(Bi O)2CO3。其优异的活性可归因于3D分级结构与GO的耦合。一方面(Bi O)2CO3微球特殊的3D分层结构,既能产生多重光的散射和反射效应,增加对可见光的捕获,也能促进光催化过程中反应物和中间产物的快速转移和运输,为催化剂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另一方面GO自身优越的电子迁移能力,能够将(Bi O)2CO3的导带电子迅速转移和运输,从而促进(Bi O)2CO3上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本研究为铋系光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光催化机理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铋系光催化剂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5-04-03)

表面修饰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骨损伤已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每年临床治疗均需要大量的骨修复材料。临床所使用的骨修复材料大多骨传导性较差,且宿主细胞往骨缺损部位的迁移和归巢能力有限,新生骨组织往往以爬行替代的模式生长,这会导致骨组织生长速度与植入材料降解速度不匹配和修复不完整等问题。骨组织成分复杂,当中含有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如Mg、Sr、Zn、Fe等。在骨修复材料的研究中,掺入微量金属元素可以提高材料的骨修复性能。在多种微量金属元素中,Fe元素具有促进细胞迁移和提高细胞归巢的能力。本论文根据Pickering乳液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原理和特点,在PLGA微球表面修饰上微量铁离子(Fe~(3+)),并研究微量Fe~(3+)在体内外对骨再生修复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氢氧化铁(Fe(OH)_3)胶体-Pickering乳液法制备了表面由Fe(OH)_3纳米粒子修饰的PLGA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对FePLGA微球的形貌、元素组成和Fe元素含量进行表征分析。并将FePLGA微球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共培养,证实了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接着将FePLGA微球烧结成叁维多孔微球支架,通过在支架表面进行聚多巴胺涂层修饰以负载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提高材料的成骨性能。将微球支架与mBMSCs进行共培养,结果表明Fe~(3+)对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均有促进作用,而rhBMP-2具有显着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最后将负载rhBMP-2的FePLGA微球支架植入新西兰兔股骨缺损模型处,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促使细胞往骨缺损部位归巢的能力,以及提高骨生长和骨传导性的作用。因此,在多孔PLGA微球支架上同时修饰上Fe~(3+)和rhBMP-2后,通过募集细胞往缺损部位和支架内部迁移进而提高骨修复的效果。综上所述,构建表面微量Fe~(3+)修饰和负载rhBMP-2的PLGA微球支架可调控细胞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等行为,有望成为多功能骨修复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修饰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卿.悬浮光聚合制备高分子微球及其表面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8

[2].张奋.表面铁离子修饰PLGA微球支架的构建及其骨再生修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曹红霞,冯晓静,霍冀川.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表面化学修饰[J].人工晶体学报.2016

[4].许红.NaYF_4:Yb,Er微球的制备、表面修饰及自组装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5].赵文革,熊雪,吕运开.表面修饰亲水性超支化分子的磁性微球的制备及表征[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2016

[6].荆迎军,高慧,杨春燕.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的壳聚糖微球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2015

[7].翁汉钦.笼空状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修饰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8].陶淋.3-氨基酚甲醛树脂微球的制备和表面修饰及其在癌胚抗原检测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

[9].范颖.表面修饰金丝桃苷纳米微球的心肌靶向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

[10].李秋燕.(BiO)_2CO_3分级微球的表面修饰及其可见光催化净化NO_x的性能增强机理[D].重庆工商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晶化24h聚丙烯修饰的Fe3O4纳米晶微球...之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a迭氮基团修...高分子枝型聚合物微球(摘录自Brigger等...基于POSS的层-层自组装结构表面修饰后UCNPs@SiO2微球的透射电镜...带有Ps巾MAA聚合物分子刷的Jnaus二氧...

标签:;  ;  ;  ;  ;  ;  ;  

表面修饰微球论文_李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