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素论文_赵汉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黄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黄素,叶黄素,棕榈,不饱和,活性,稳定性。

玉米黄素论文文献综述

赵汉斌[1](2019)在《合成营养成分玉米黄素“菌宝宝”的方法成本低产量高》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素(zeaxanthin)是光合生物的重要色素,具有保护细胞免受高光损伤的作用。它也是视网膜黄斑重要色素,具有保护眼睛、维护视觉和认知等功能。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黄俊潮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利用工业微生物生产(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2-04)

[2](2019)在《欧盟评估万寿菊叶黄素和叶黄素/玉米黄素提取物作为家禽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5月15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动物饲料添加剂和产品(FEEDAP)研究小组就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lutein)和叶黄素/玉米黄素(lutein/zeaxanthin)作为家禽(除火鸡外)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表科学意见。据了解,此种添加剂用于小型家禽品种的产蛋和育肥。添加剂在饲料和饮用水中的使用被认为是生物等效的。(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娇娇,刘回民,郑明珠,刘美宏,刘景圣[3](2019)在《热加工对玉米黄素含量结构及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素属于含氧类胡萝卜素,是天然色素类物质,以全反式异构体存在于自然界中,饮食主要来源于深色蔬菜叶片、黄玉米、蛋黄等。玉米黄素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预防癌症、视网膜黄斑变性白内障、心脑血管疾病、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综述热加工对玉米黄素含量、结构、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并对玉米黄素应用现状及开发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于晓丹,吴红艳,张宏宇,张德聪[4](2019)在《影响玉米黄素稳定性的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温度、加热时间及p H对玉米黄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黄素在446nm处有最大吸收峰;当温度60℃,时间3 h时,玉米黄素的保存率大于92%;当温度100℃,时间3 h时,保存率仅71%,说明色素在高温下不稳定且不易长时间受热;当pH 4~12时,保存率大于97%,色素几乎不发生变化而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易被氧化;正交试验表明影响玉米黄素稳定性的因素依次是温度>加热时间>p H,且最好条件为温度60℃,加热时间1.5 h, pH 8,且混合因素对玉米黄素保存率的影响大于单因素对玉米黄素保存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米佳,闫亚美[5](2018)在《枸杞中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快速测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ZDP)是枸杞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约占类胡萝卜素总量的75%以上。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由于该类化合物的极性小的原因,其粗提物的提取溶剂及HPLC洗脱溶剂主要是己烷、丙酮、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醚、二氯甲烷等,不仅提取步骤繁琐,且操作过程中有机溶剂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因此,建立了一种ZDP含量的快速判断方法。首先,采用分光测色仪进行枸杞颜色特征分析,测量枸杞表面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并计算出饱和度(c)和色度角(h),再通过SPSS线性拟合得到ZDP的含量计算公式。此公式能快速测算出枸杞中ZDP的含量,避免了传统方法提取、检测造成的有机溶剂污染,提高了检测效率。为枸杞优质育种和质量评价过程中ZDP含量的快速判断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米佳,禄璐,罗青,闫亚美,李晓莺[6](2019)在《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本文采用超声波法制备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并通过DPPH清除力、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胆固醇,吐温80与卵磷脂的比例分别为1∶6,1∶4和2∶10,以弱酸性磷酸缓冲盐(p H=6.6)为水化介质时,玉米黄素双棕榈酸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97.99%。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低包封率的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小,随着脂质体包封率的增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均显着提高(p <0.05),但对于还原力没有显着性影响。本文对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探,为其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刘梦璇,马翔[7](2018)在《玉米黄素和叶黄素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素和叶黄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类胡萝卜素,是构成视网膜黄斑区域的主要色素成分,具有抗氧化、滤过有害蓝光及保护视功能等重要作用。玉米黄素和叶黄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蔬菜中,人体无法直接合成,需经膳食或其他途径补充而得。近年来,对玉米黄素和叶黄素的研究在眼科领域中取得了快速进展,其对眼科疾病的防治作用备受关注。作者从玉米黄素和叶黄素的性质、来源及分布出发,对其在眼科疾病领域中的防治进展和安全评估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温馨,李茉,ERSAN,Sevcan,胡锐,耿娜[8](2018)在《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乳液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适宜的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ZDP)乳液制备工艺,通过高压均质方法,采用2种天然乳化剂:大豆卵磷脂(SL)和乳清分离蛋白(WPI)和4种合成乳化剂:十聚甘油单油酸酯(PGE18)、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PGE12)、蔗糖酯(SE15)和吐温80(T80),以及2种不同油相:大豆油(SO)和中链甘油叁酯(MCT),分别制备了ZDP乳液,研究了不同乳化剂种类和质量分数以及油相种类对ZDP乳液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最佳乳化剂条件下,研究了ZDP添加量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乳化剂乳化制备所得ZDP乳液平均粒径大,且稳定性一般。小分子合成乳化剂制得的ZDP乳液平均粒径小,但稳定性差异大。其中,PGE18为乳化剂时制备的乳液各项指标较好,且在质量分数为0.8%时乳化效果最好。MCT为油相较SO为油相制备所得乳液稳定性好。因此,选择质量分数为0.8%的PGE18为乳化剂,MCT为油相,高压均质可以制得粒径小于200 nm的ZDP乳液,且在4℃下贮藏28 d仍可保留约90%的ZDP。ZDP添加量变化在4~32 nmol/g时对ZDP乳液的粒径和电位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俊,赵范范,刘馨君,劳凤学,黄汉昌[9](2019)在《玉米黄素对衣霉素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玉米黄素对衣霉素诱导损伤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保护作用。实验分为空白组、损伤组(模型组)、2、5、10μmol/L玉米黄素保护组。用衣霉素(tunicamycin,TM)建立SH-SY5Y细胞损伤模型,噻唑蓝测定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法测定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水平。结果显示:TM质量浓度在2μg/mL以上时,可显着降低SH-SY5Y细胞活性(P<0.01);与TM损伤组相比,2~10?μmol/L玉米黄素预处理可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降低LDH的释放率,先用TM处理30 min后再加2、5、10?μmol/L的玉米黄素处理24 h的玉米黄素后处理组结果相同。因此,TM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可引起细胞损伤,玉米黄素能够减轻该损伤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TM引起的损伤。(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邓常继,王超跃,关则恳,朱丽琼,曾彩虹[10](2017)在《玉米黄素-大豆多糖复合物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玉米副产物的利用率,本实验室利用玉米黄素(Zeaxanthin)和大豆多糖(SSPS)制备了一种玉米黄素-大豆多糖复合物(Zeaxanthin-SSPS),并对其稳定性、抗氧化性、红外光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该复合物的粒径大小为220~250 nm,电位-35~-45 m V。当大豆多糖与玉米黄素的质量比为1:1和1:0.5时,玉米黄素-大豆多糖复合物具备了良好的温度(40、70、100℃)稳定性和盐离子耐受性(25~200 mmol/L)。抗氧化性实验表明,复合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抗氧化性。(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7年04期)

玉米黄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5月15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动物饲料添加剂和产品(FEEDAP)研究小组就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lutein)和叶黄素/玉米黄素(lutein/zeaxanthin)作为家禽(除火鸡外)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表科学意见。据了解,此种添加剂用于小型家禽品种的产蛋和育肥。添加剂在饲料和饮用水中的使用被认为是生物等效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黄素论文参考文献

[1].赵汉斌.合成营养成分玉米黄素“菌宝宝”的方法成本低产量高[N].科技日报.2019

[2]..欧盟评估万寿菊叶黄素和叶黄素/玉米黄素提取物作为家禽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3].王娇娇,刘回民,郑明珠,刘美宏,刘景圣.热加工对玉米黄素含量结构及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9

[4].于晓丹,吴红艳,张宏宇,张德聪.影响玉米黄素稳定性的因素研究[J].食品工业.2019

[5].米佳,闫亚美.枸杞中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快速测算方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米佳,禄璐,罗青,闫亚美,李晓莺.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9

[7].刘梦璇,马翔.玉米黄素和叶黄素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8

[8].温馨,李茉,ERSAN,Sevcan,胡锐,耿娜.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乳液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8

[9].魏俊,赵范范,刘馨君,劳凤学,黄汉昌.玉米黄素对衣霉素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食品科学.2019

[10].邓常继,王超跃,关则恳,朱丽琼,曾彩虹.玉米黄素-大豆多糖复合物稳定性研究[J].粮食加工.2017

论文知识图

质粒pACCAR25ΔcrtX与pUC19和pUcrtW...玉米黄素在环己烷中的吸收光谱图玉米黄素在丙酮中的吸收光谱图玉米黄素在石油醚中的吸收光谱图玉米黄素在乙醇中的吸收光谱图玉米黄素在乙酸乙酯中的吸收光谱...

标签:;  ;  ;  ;  ;  ;  ;  

玉米黄素论文_赵汉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