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论文

杨青: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论文

摘要:群际威胁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引发攻击,即使是不真实的且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群际威胁都会引发负面反应。讨论在自我夸耀的不同情境下,不同群际威胁的外群体受到的攻击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所不同:能力夸耀情境下现实威胁外群和象征威胁外群之间的攻击性没有差异;而人际夸耀情境下现实威胁外群受到的攻击显著高于象征威胁外群。而对于内群来说,无论是能力夸耀还是人际夸耀,所引发的攻击都没有差异。

关键词:群际威胁;自我夸耀;攻击

一、问题提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1]。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是指某个群体的行为、信念或特性影响到另一个群体的利益或目标达成[2]。基于不同的理论,有研究者对群际威胁的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其中Stephan将群际威胁分为4个类型:现实群际威胁、象征群际威胁(Symbolic intergroup threat)、群际焦虑(Intergroup anxiety)以及消极刻板印象(Negative stereotype)[3]。张婍等人基于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根据群际威胁的内容将群际威胁分为三个类型: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文化威胁(Cultural threat)和认同威胁(Identity threat)[4]。Stephan等人综合多个研究结果认为群际威胁最终只有两类: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而群际焦虑是对外群互动可能产生负面结果的担心,消极刻板印象是可以预测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的一个指标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群际威胁类型,文化威胁和认同威胁同属于象征威胁[5].因此本研究着重讨论由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引发的攻击。

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缺少人才和资金的支持,普遍存在研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主要是企业家凭着一股韧劲带领科研队伍进行研发。然而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大额的资金损失,最终还不一定成功,新产品研发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新产品研发一旦失败,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

研究发现仅仅是感知到的威胁就足以引发消极的群际关系[6]。感受到群际威胁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会发生变化,而这3个层面的变化通常都更倾向于增加内外群之间的冲突,例如歧视、攻击外群体[7-8]。但是不同类别的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具有一定的差异。现实威胁指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现实利益的威胁,例如权力、资源和各种利益等,象征威胁是指对群体的信仰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规范等等的威胁。现实威胁的攻击行为更注重实效,例如如何应对威胁,包括妥协、协商、回避、反击等。现实威胁引发的行为反应相对于象征威胁更容易受到外群相对权力高低的影响[9]。关于象征威胁的研究中有报告更多针对外群的极端排斥行为如种族灭绝、折磨、损毁等,同时还发现象征威胁会增加个体对内群规则的遵守、维护、对内群更重视等[5]。攻击产生的因素还和情境有很强的关系,本研究在引入群际威胁的类型之外还引入不同的情境来考查对攻击的交互影响。有研究认为夸耀情境更容易引发攻击,尤其是外显的有意贬低他人的夸耀行为会引发强烈的攻击[10-11]。本研究诱发的情境采用校园假新闻的方式,新闻呈现不同的自我夸耀内容,分别在能力夸耀和人际夸耀的情境下,考查被试对不同类型的群际威胁群体的攻击差异。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这些鲜活的素材。首先把学生写的几百张评语按写给的人按男女分好,按学号一一剪贴到两大本教案本上,一本是写男生的,一本是写女生的,编好页码与目录,基本上是一人专页,方便以后查找。

劳力士在2005年发布了全新的自产防震器Paraflex(见图6)。Paraflex防震器的弹簧金属片经过力学计算,结构比Incabloc和KIF更为复杂。Paraflex防震器相比较前者,解决了小到1.5毫米直径的弹簧片如何方便安装和固定,在使用中如何避免卡住造成变形起不到防震作用的问题。劳力士设计了这个扁平型的防震簧,并且通过制造印刷电路LIGA(Lithographie Galvano-Abformung)蚀刻的方法批量生产。同时,根据劳力士的说法,Paraflex较KIF增加了50%的抗震能力,很大提升了机心的耐用度和稳定性。

二、研究方法

(一)预研究

3.研究步骤

(2)将正射影像和DEM导入 GIS服务器(如Arcgis Server、Geoserver等),进行切片处理,再发布为影像切片服务和高程切片服务。

1.群际威胁的不同类型的界定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夸耀内容差异显著(M人际=4.98,M能力=6.36,M消费=6.50,F(2,121)=3.31,p<0.05),人际关系夸耀引发的攻击程度最低,能力夸耀和消费夸耀引发的攻击程度没有差异(p>0.05)。因此选取能力夸耀和人际夸耀作为正式研究的情境。

结果表明:在现实威胁的维度上,学校差异显著(MA=3.61,MB=5.72,MC=4.12,MD=3.83,F(3,28)=14.34,p<0.01),B校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所学校,其他3所学校无差异。即相对于其他3所学校,B校对于X校的学生来说是现实威胁最高的学校。在象征威胁的维度上,学校差异显著(MA=3.55,MB=2.44,MC=3.18,MD=3.29,F(3,28)=9.78,p<0.01),B校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所学校 其他3所学校无差异。即其他3所学校相对于X校的学生来说象征威胁程度高于B校。正式研究中选择最高分的A校新闻材料作为象征威胁组的实验材料,B校新闻材料作为现实威胁组的实验材料。

2.自我夸耀内容的确定

(3)攻击程度的测量:根据Damme研究中给他人分配课程任务的方式改编,让被试决定新闻中自我夸耀的学生的选修课以及在某选修课中的论文字数,给定的字数范围分成10个等比等级,从1 000~10 000字,每1 000字为一个等级。1代表“1 000字”,10代表“10 000字”。

预研究和正式研究的被试都来自广东省某本科大学(简称X校)的本科生,再选择香港教育大学(简称A校)、广东省另一所同类型本科大学(简称B校)、外省同类型本科大学(简称C校)、广东省非同类型本科大学(简称D校)作为群际威胁的不同类型让被试进行7点评分。根据Stephan和Renfroz研究中的群际威胁量表[12]自编了7点量表,分别在现实威胁、象征威胁的维度上请X学校31名本科生对以上4所A、B、C、D大学进行评估。现实威胁的题目包括“下面哪所大学的学生可能直接增加了你就业的难度?”等4个题目,象征威胁的题目包括“下面哪所大学的学生的价值观和你最相似?”等4个题目。采用7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会”或者“完全不相似”,7表示“完全可能”或者“完全相似”。

(二)正式研究

本研究为双因素(3×2)的被试间设计,第1个自变量是群体类型有3个水平(内群组、现实威胁组、象征威胁组),第2个自变量是自我夸耀内容有2个水平(能力夸耀、人际夸耀),因变量是攻击程度。

(2)自我夸耀内容的启动材料:对新闻的文字进行改编,分别对应能力夸耀和人际夸耀的情境。如内群组/能力夸耀的新闻材料描述X校采访本校参加全国大赛的一名学生对自我能力夸耀的文字,内群组/人际夸耀的新闻内容描述X校就人际关系问题的采访新闻,被采访学生对自我人际关系的夸耀。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渗透美感意识,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积累、感悟中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并常受美的意象浸润,学生的习作自然内容具体、文路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切了。

2.研究材料

(1)内群、群际威胁类型的启动材料:截取X校、B校、A校共3所学校的校内新闻网页页面,图片上方有很显著的学校名称和标志,作为内群、现实威胁外群、象征威胁外群的启动。

1.被试

为满足塑性混凝土的黏土掺和要求,在造孔用泥浆池旁新建一座200m3的混凝土浇筑专用泥浆池,配置泥浆泵,一台3 m3空压机,设置400 m2混凝土专用黏土储料场及送浆管路等。

被试来自广东省某本科大学的学生,总共431人,男生228人,女生203人,平均年龄20.28岁(SD=1.33)。分别包括6个组,内群/能力夸耀组96人,内群/人际夸耀组59人,现实威胁/能力夸耀组98人,现实威胁/人际夸耀组84人,象征威胁/能力夸耀组36人,象征威胁/人际夸耀组58人。

编制了新闻材料,主要内容是学校新闻对某学生的采访内容,学生自我夸耀的内容包括3种,分别为能力夸耀“……我从小学习就很好……上了大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会实践都没有落下。每年学习绩点都有4.0以上,各种奖状拿到手软……”人际夸耀“……我总是班里的‘中心’,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玩得很好,每个人看到我都会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消费夸耀“……基本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根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攻击的测量根据Damme研究中给他人分配课程任务的方式改编,任务的难度越大说明攻击程度越高[11]。本研究让被试决定新闻中自我夸耀的学生的选修课以及在某选修课中的论文字数,给定的字数范围分成10个等比等级,从1 000~10 000字,每1 000字为一个等级。字数等级越高说明攻击程度越高。

预研究包括两个,一是筛选出对应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的群体作为正式研究的群体威胁材料,二是筛选出和攻击有联系的自我夸耀的内容作为正式研究的情境启动材料。

被试被告知做一个小调查,进入实验室后随机分配到6个实验组的其中一组,请被试先阅读某校的校内新闻,然后对该新闻中被采访到的同学的选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论文字数进行选择。完成后给被试小礼物表示感谢结束实验。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面硬化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补给,进而加剧了降雨汇流,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因此,如何解决在城市中地面要硬化又要减少地面与原地表的阻断这一矛盾,是摆在水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台湾品岱公司研发的JW生态工法技术为该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JW生态工法系列之结构性空调导水铺面,系利用物理原理、水泥特性及以塑胶不易腐化特性,做成导水透气架构并取代钢筋,铺面灌浆后,形成会呼吸的混凝土铺面,利于生态保护,利于城市储存雨水滞洪防灾和净化空气吸附尘埃,对汽车排放之污染物亦有吸附及降低的作用。

三、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引发的攻击程度有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425)=2.93,p=0.05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能力夸耀的情境下,现实威胁组引发的攻击程度(M=5.59,SD=3.24)和象征威胁组(M=4.97,SD=2.62)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内群组(M=4.05,SD=2.97,p<0.01)。人际夸耀的情境下,现实威胁组引发的攻击程度(M=4.52,SD=3.11)显著高于象征威胁组(M=3.52,SD=2.67,p<0.05),和内群组(M=4.32,SD=3.07)没有显著差异(p>0.05)。

四、讨论

(一)群际威胁类型引发的攻击在不同情境下有差异

本研究同时比较内群组和现实威胁组、象征威胁组之间在不同夸耀层面上的攻击差异。结果发现现实威胁组在能力夸耀情境下受到的攻击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而在人际夸耀的情境下受到的攻击和内群组没有差异,但是高于象征威胁组。吕行等人研究发现现实威胁组相对象征威胁组来说引发的愤怒情绪更高[14],可以解释在本研究中现实威胁组引发的攻击高于其他组的结果。刘明红的研究一在引发现实威胁感后通过攻击行为量表测试发现被试感受到现实威胁时,自我控制水平减弱,从而导致更强的攻击性[15]。这和本研究的人际夸耀情境下现实威胁组和内群组没有攻击差异的结果是一致的,刘明红的研究二发现象征威胁组的攻击性和控制组没有差异[15],这和本研究的能力情境下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相对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所不同,能力夸耀情境下的对外群的攻击性更强而且在不同类型的外群之间没有差异,而人际夸耀情境下不同类型的外群体收到的攻击有差异。而对于内群来说,无论是能力夸耀还是人际夸耀,引发的攻击都没有差异。

(二)自我夸耀的内容对攻击的影响

在正式研究中的不同群际威胁水平下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论是在现实威胁组或象征威胁组,能力夸耀引发的攻击要显著高于人际夸耀引发的攻击(现实威胁组,M能力=5.59,M人际=4.52,t(180)=2.26,p<0.05,象征威胁组,M能力=4.97,M人际=3.52,t(92)=2.59,p<0.05)。攻击和自尊、情绪特质、自我控制感有密切关系。情境诱发的攻击一般伴随着自尊下降,负面情绪如愤怒唤起以及自我控制感下降。自我夸耀是自我呈现的一种表现,能力夸耀尤被认为是外显表达的自我夸耀方式,被他人感觉是夸耀者有意在和他人做比较,相对于人际夸耀更容易引发他人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因此会引发较高的攻击[11]。

五、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发现群际威胁的类型和自我夸耀的内容对攻击具有交互作用,在能力夸耀的情境下,现实威胁外群和象征威胁外群受到的攻击没有差异,在人际夸耀的情境下,个体对有利益冲突的现实威胁的外群的攻击高于象征威胁外群。攻击具有内隐和外显多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外显的测量方式,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内隐的攻击测量指标应该对诱发攻击的因素更敏感。本研究用非本校的同区域的大学作为诱发群际威胁体验的外群,对于大学生被试是很有效的,大学生作为距离高考填写志愿最近期的人群对各大高校非常熟悉,威胁体验最容易被唤起。但是现实社会中群际威胁的体验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本研究中强调的就业冲突和道德规范的差异,因此后期研究可以通过多种启动范式研究群际威胁带来的反应差异。群体中面对威胁时个体的反应可以攻击或者回避或按兵不动,取决于威胁的情境例如是否对个体的利益值有直接即时的伤害,个体的自尊体验、威胁方的地位权力因素,情境是否有公平公正的法则背景等[16],而且威胁不一定只带来负面反应,有研究发现面对威胁的积极反应包括和其他更多群体建立联系[17],在强调不歧视的情境下主动接近威胁群体成员表现出宽容等[18]。进一步研究如何减少或改变群际威胁下的负面反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TURNER J C.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M]∥TAJFEL H.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5~40.

[2] RIEK B M,MANIA E W,GAERTNER S L.Intergroup threat and outgroup attitudes:A meta-analytic review[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0 (4):336-353.

[3] STEPHAN W G,STEPHAN C W.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rejudice[M]∥OSKAMP S.Reduc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The Claremont symposium o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0:559-576

[4]张婍,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473-480.

[5] STEPHAN W G,YBARRA O,RIOS MORRISON K.Intergroup threat theory[M]∥NELSON T D.Handbook of prejudice,stereotyping,and discrimin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9:43-59

[6] SEMYONOV M,RAIJMAN R,TOV A Y,et al.Population size,perceived threat,and exclusion:A multiple-indicators 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Germany[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4,33(4):681-701.

[7] MAASS A,CADINU M,GUARNIERI G,et al.Sexual harassment under social identity threat:The computer harassment paradig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5):853-870.

[8] CADINU M,REGGIORI C.Discrimination of a low-status outgroup:The role of ingroup threat[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2,32:501-515.

[9] MAOZ I,MCCAULEY C.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support for compromise:Apolling study of Jewish-Israeli attitudes toward solutions to the 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J].Political Psychology,2005,26:791-807.

[10] HOORENS,V.,VAN DAMME,C.What do people infer from social comparisons? Bridges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Person Perception[J].Social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2,6(8):607-618.

[11] VAN DAMME C,HOORENS V,SEDIKIDES C.Why self-enhancement provokes dislike:The hubris hypothesis and the aversiveness of explicit self-superiority claims[J].Self and Identity,2016,15(2):173-190.

[12] STEPHAN W G,BONIECKI K A,YBARRA O,et al.The role of threats in the racial attitudes of Blacks and Whit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9):1242-1254.

[13] VAN DAMME C,DESCHRIJVER E,VAN GEERT E,et al.When praising yourself insults others:Self-superiority claims provoke aggress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7,43(7):1008-1019.

[14] 吕行,钟年,田波,舒首立.不同群际威胁类型对集体自尊的影响:愤怒和自卑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3):632-637.

[15] 刘明红,徐建秀,赵玉芳.群际威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5):274-280.

[16] 党宝宝,高承海,杨阳,万明钢.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4):711-720.

[17] DOVIDIO J F,VERGERT M,STEWART,et al.Perspective and prejudice:Antecedents and mediating mechanisms[J].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Bulletin,2004,30(12):1537-1549.

[18] BROMGARD G,STEPHAN W G.Responses to the stigmatized:Disjunctions in affect,cognitions,an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6(10):2436-2448.

InteractionbetweenIntergroupThreatsTypesandSelf-AggrandizingContentsonAggression

YANG Qing, HE Xiaolin, HAN Yingchun

(Educational Institut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 Intergroup threats always provoke aggression in real life.Perceived threats had negative consequences,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the perceptions of threat were accurate.We tested that the aggression of different intergroup threat types varied in self-aggrandizing contents.The results showed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group threats types and self-aggrandizing contents.Participants responded with equal aggressiveness to the realistic threat group and symbolic threat group when viewing others bragging self-competence.On the contrary,participants responded more aggressively to realistic threat group than realistic threat group when viewing others bragging people relationship.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aggression to in-group between two bragging contents.

Keywords: intergroup threat; self-aggrandizing; aggression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9)02-0030-05

收稿日期:2018-12-16

基金项目:“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攻击性在不同优越感展示内容上的内外群差异及自尊的调节作用”(pdjhb0380)

作者简介:杨青,女,湖南湘乡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何晓琳,女,广东肇庆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韩迎春,女,辽宁鞍山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肖雪山)

标签:;  ;  ;  ;  ;  ;  ;  ;  ;  ;  ;  ;  

杨青:群际威胁类型和自我夸耀内容对攻击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