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熟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熟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熟悉,母语,效应,记忆,词汇,再认,痕迹。

熟悉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贵雄,贾永萍,买合甫来提·坎吉,王新洋,刘欣欣[1](2019)在《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SPT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结果显示:(1)SPT和VT两种编码都引发了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2)与VT编码相比,SPT编码引发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即使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在SPT编码中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VT编码。该结果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为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3期)

王原[2](2019)在《大脑半球加工面孔构形、特征和熟悉性的优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加工的双编码观点(the dual-code view)认为大脑对面孔加工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分别是以特征信息为基础的特征加工和以构形信息为基础的构形加工且这两种加工方式是分别存储的,彼此相互独立。这两种加工方式在面孔识别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征信息(featural information)是指面孔所包含的精细化视觉信息,比如眼睛和嘴巴的大小、鼻子的轮廓等。构形信息(configural information)是指面孔各成分间的空间分布以及彼此的相互关系,如两眼之间的距离、嘴巴和鼻子之间的距离。本研究在双编码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进一步考察面孔识别过程中大脑半球专门化加工与面孔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两种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面孔熟悉性在面孔偏侧化加工中的表现以及面孔的熟悉性在构形加工中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线索面孔信息会诱发不同的加工方式,所以左右视野内完整面孔识别体现出的差异性可以反映出大脑半球在构形和特征加工方面表现出的功能差异。本研究将外在的行为表现和潜在的大脑加工联系起来,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脑半球在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上表现出的加工模式是怎样的;二是构形加工在熟悉面孔识别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大脑半球在面孔熟悉性上表现出的加工差异。两个实验利用分离视野任务,考察了面孔识别过程中面孔的构形信息和特征信息的偏侧化加工。实验1中,被试要根据线索面孔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呈现在视野(左视野或右视野)内的测试面孔进行异同任务判断,判断测试面孔和线索面孔所反映的面孔是否是同一张面孔。利用眼动仪来监控眼球的运动情况。得出的实验结果显示:左半球显示出了对特征信息的加工优势,与左半球相比,右半球则对面孔的构形信息加工更好。在实验2中,着重考察了面孔熟悉性与构形加工之间的关系。被试要对呈现在视野内的学习面孔和陌生面孔进行识别,判断呈现的模糊面孔是否是学习的面孔。结果发现:左视野内的识别效果要好于右视野,这说明右半球识别包含构形信息的熟悉面孔更具有优势,同时也表明面孔的熟悉程度有利于面孔构形信息的加工。(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陈茗静[3](2019)在《词切分与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汉语逆序阅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拼音文字(例如英语)的阅读中,词间空格标记词边界信息,在视觉水平上区分了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这种视觉水平的词边界信息促进了阅读。在汉语文本中,字是基本的书写单位,且缺少词边界信息,但有研究表明:汉语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也是词。然而,在汉语阅读中,插入词间空格并没有显着地促进阅读。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汉语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虽然提供了词切分线索,但是读者不熟悉这种文本呈现方式,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二者共同对汉语阅读产生了影响。为了探讨该问题,本研究将汉语文本从右向左呈现,来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检验在缺少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是否促进了汉语阅读。实验一的目的是考察在不熟悉的文本呈现方式下,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促进汉语阅读。以40名汉语为母语大学生为被试,文本以无空格文本,词间空格文本,字间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的方式呈现,用Eyelink1000眼动仪记录被试的阅读过程。结果发现:词切分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对词间空格文本的总注视时间显着地短于其他呈现方式,阅读速度显着地快于其他呈现方式。结果表明在缺少阅读经验的文本呈现方式的阅读中,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汉语阅读。为了考察该问题,实验二以40名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让被试练习阅读逆序汉语文本,每天阅读30分钟,连续练习10天,以提高被试对于逆序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采用Eyelinkl000眼动仪记录被试的阅读过程。然后,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实验方法记录被试阅读逆序文本的情况。结果发现:词间空格文本的总注视时间、阅读速度与无空格文本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在提高被试对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后,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对汉语阅读的促进作用消失。本研究结果表明,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存在权衡作用,插入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汉语逆序阅读,但由于被试对这种文本呈现方式不熟悉而产生了干扰,所以词间空格和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对汉语阅读产生了权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会娟,李英霞[4](2019)在《物体熟悉性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集中探讨了幼儿归纳推理是基于类别知识还是基于知觉相似性这一理论争议。研究假设物体熟悉性影响幼儿归纳推理的依据,同时也影响物体名称对归纳推理产生的影响。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了这些假设。实验1中4、5岁幼儿根据熟悉物体名称和物体间知觉相似性归纳推理物体的属性。实验2中4、5岁幼儿根据不熟悉物体名称和物体间的知觉相似性归纳推理不熟悉物体的属性。结果显示对熟悉物体属性的归纳推理是以幼儿头脑中的类别知识为依据的,而对不熟悉物体属性的归纳推理则是以物体间知觉相似性为依据的。(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敏芳,Hubert,D.Zimmer,傅小兰[5](2018)在《操作动作和怪异性促进熟悉性在联结再认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相比语词编码(verbal task, VT),动作操作编码(self-performed task, SPT)可以促进随后的记忆,此类现象被称为SPT效应或操作效应。本研究考察动作与物体的实验前关联是否影响联结再认的记忆过程以及SPT效应。学习阶段,被试使用SPT与VT编码方式识记日常动作短语(动作-物体对,如,"切西瓜")和怪异动作短语(如,"种锤子");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区分"相同"、"重组合"以及"新"短语。行为结果发现:1)SPT条件下的联结再认成绩总体显着高于VT条件下的成绩。2)短语类型与编码条件的交互作用显着;仅在VT条件下,怪异短语的联结再认成绩显着高于日常短语的成绩。ERP结果发现:1)对于日常短语:SPT(而非VT)编码后的联结再认观察到"相同vs.新"和"相同vs.重组合"的早期额区新旧效应。两个编码条件,均发现"相同vs.新"的晚期顶区新旧效应;仅SPT编码条件,发现"相同vs.重组合"的晚期新旧效应。2)对于怪异短语:在SPT和VT编码条件,均存在"相同vs.新"的早期额区新旧效应及晚期顶区新旧效应。仅VT编码条件,发现"相同vs.重组合"的晚期新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日常动作短语,SPT编码可以促进熟悉性与回想在联结再认的作用,从而提升联结记忆水平。仅在VT编码下,怪异性可以促进熟悉性与回想在联结再认的作用,两者继而提高联结记忆成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辛昕,任桂琴[6](2018)在《熟悉性对母语与非母语词汇记忆痕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词汇记忆痕迹(memory traces for words)是一种母语被试对母语真词比假词更为敏感的特异性效应(N??t?nen, 2001; Pulvermuller et al., 2001; Pulvermüller,&Shtyrov, 2006)。口语词汇记忆痕迹最早发现于非声调语言中,普遍在非声调语言中得到验证,最近在声调语言中发现,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同样能够诱发母语被试的词汇记忆痕迹(Endrass, Mohr,&Pulvermuller, 2004; Pettigrew et al., 2004; Shtyrov et al.,2008; Gu et al., 2012)。本研究根据声调语言可以诱发母语被试词汇记忆痕迹这一前提,通过ERP的方法和被动oddball范式,在前注意加工阶段,考察声调母语的成人被试在熟悉性不同的母语和非母语之间诱发词汇记忆痕迹的差异,以及揭示非母语词汇诱发被试词汇记忆痕迹的特点。为了避免声调变化和声学差异的干扰,对所有条件下的声调和声学特征进行匹配。共有四种实验条件,分别由两对刺激组成:母语高熟悉性真词/假词,母语低熟悉性真词/假词,非母语高熟悉性真词/假词,非母语低熟悉性真词/假词。其中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呈现的概率分别为85%、15%。结果发现,在母语水平下,高熟悉性真词/假词和低熟悉性真词/假词条件下都诱发了MMN,且高熟悉性真词/假词比低熟悉性真词/假词诱发更大的波幅;非母语水平下,高熟悉真词/假词和低熟悉性真词/假词同样都能诱发MMN,且高熟悉性真词/假词同样比低熟悉性真词/假词诱发更大的波幅。结果表明,不同熟悉性的母语及非母语真词都能诱发词汇记忆痕迹,且真词的熟悉性能够影响词汇记忆痕迹的大小。(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叶晓红,孟迎芳[7](2018)在《编码干扰对回想、熟悉性与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单一的迫选再认测验范式,通过操纵不同的编码条件,考察基于回想和熟悉性的外显记忆及启动在编码干扰下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正确率上,编码干扰降低了回想和熟悉性的成绩,但对启动的成绩没有影响。在反应时上,不同记忆项目的提取反应速度在编码干扰下明显延长,且受被试元记忆等级驱使的记忆提取加工速度不受编码干扰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编码阶段,外显记忆是一种控制性加工,而内隐记忆是自动化加工。(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俞垚[8](2018)在《熟悉性对面孔启动效应的影响:ERP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人们过去经验对后续行为的促进和易化现象。面孔作为生活中一类特殊的刺激,其重复启动的产生机制常用交互激活竞争(IAC)模型来解释。该模型认为熟悉面孔启动的效应将大于陌生面孔,然而具体是面孔的内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对启动效应影响更大,在前人的研究中尚未涉及。同时,关于熟悉性对特征面孔启动效应影响的神经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将借助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来研究面孔的启动效应,通过比较启动时旧面孔、旧内部特征面孔和旧外部特征面孔叁者ERP波形波幅的差异,以确定哪一部分的特征对面孔启动效应影响更大。根据前人关于面孔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与面孔重复启动相关的ERP成分主要有P100、N170、N250r和N400,且N250r和N400受刺激间隔和熟悉性调节显着,因此本研究也将重点关注这些成分在潜伏期、波形波幅以及头皮分布的差异,以及间隔对其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以陌生面孔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刺激间隔(立即重复和延迟重复)时,陌生面孔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启动效应的差异。实验任务为对呈现面孔进行性别判断,每张面孔均呈现两次,首次出现的面孔为启动项,再次呈现的面孔为目标项(根据与启动项重复特征的不同分为1旧面孔、旧内部特征面孔和旧外部特征面孔)。结果显示:在延迟重复旧面孔条件下记录到N250r成分,在立即重复旧面孔和延迟重复旧内部特征面孔条件下记录到N400成分。实验二以名人面孔为实验材料,研究方法与实验一相同。结果显示:在立即重复旧面孔、旧外部特征面孔条件下记录到N250r成分,在立即重复叁类面孔条件下均记录到N400成分。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熟悉性影响面孔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表现为名人面孔较陌生面孔的N250r和N400头皮分布更广,波幅更大。2、面孔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对启动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受熟悉性调节。陌生面孔的内部特征在启动时影响更大,表现为旧内部特征面孔中线半球N250r大于旧外部特征面孔;而名人面孔的外部特征在启动时影响更大,表现为旧外部特征面孔的额区N250r大于旧内部特征面孔,丰富了 IAC模型的内容。3、面孔启动效应神经机制受刺激间隔调节,表现为立即重复较延迟重复的N250r和N400头皮分布更广,波幅更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辛昕[9](2018)在《母语与非母语的熟悉性影响词汇记忆痕迹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词汇记忆痕迹(word memory traces)是一种母语被试对母语真词比假词更为敏感的特异性效应(N??t?nen,2001;Pulvermuller et al.,2001;Pulvermüller,&Shtyrov,2006)。口语词汇记忆痕迹最早发现于非声调语言中,普遍在非声调语言中得到验证,最近在声调语言中发现,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同样能够诱发母语被试的词汇记忆痕迹(Endrass,Mohr,&Pulvermuller,2004;Pettigrew et al.,2004;Shtyrov et al.,2008;Gu et al.,2012)。本研究根据声调语言可以诱发母语被试词汇记忆痕迹这一前提,通过ERP的方法和被动oddball范式,在前注意加工阶段,考察声调母语的成人被试在熟悉性不同的母语和非母语之间诱发词汇记忆痕迹的差异,以及揭示非母语词汇诱发被试词汇记忆痕迹的特点。为了避免声调变化和声学差异的干扰,对所有条件下的声调和声学特征进行匹配。共有四种实验条件,分别由两对刺激组成:母语高熟悉性真词/假词,母语低熟悉性真词/假词,非母语高熟悉性真词/假词,非母语低熟悉性真词/假词。其中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呈现的概率分别为85%、15%。结果发现,在母语水平下,高熟悉性真词/假词和低熟悉性真词/假词条件下都能激活母语被试的词汇记忆痕迹,这两种条件下诱发的MMN都表现为左半球分布的特点;非母语水平下,高熟悉真词/假词和低熟悉性真词/假词都能激活母语被试的词汇记忆痕迹,高熟悉真词/假词诱发的MMN具有右半球分布的特点;低熟悉性真词/假词诱发的MMN具有左半球分布的特点。而且,母语被试对于熟悉性不同的母语和非母语水平,都表现为对于高熟悉真词/假词的敏感性更高。结果表明,不同熟悉性的母语真词和非母语真词都能诱发被试的词汇记忆痕迹,真词的熟悉性能够影响激活词汇记忆痕迹的大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郭晶晶,赵婧超[10](2017)在《熟悉性对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句子违反范式考察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差异及隐喻熟悉性的调节作用。要求被试阅读不同熟悉性的隐喻和本义句子并判断句子正确性,记录其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显示,熟悉句子隐喻义的加工显着快于本义的加工,而新奇句子则本义的加工更快;脑电水平上,对于熟悉句子,隐喻义违反比本义违反诱发增强的N400和降低的P600效应,而对于新奇句子,隐喻义和本义违反诱发出基本类似的ERP反应。这些结果表明隐喻义和本义加工存在差异,熟悉性显着影响隐喻义的加工,这种影响在较早语义分析和较晚的语义整合阶段均有体现。(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熟悉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孔加工的双编码观点(the dual-code view)认为大脑对面孔加工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分别是以特征信息为基础的特征加工和以构形信息为基础的构形加工且这两种加工方式是分别存储的,彼此相互独立。这两种加工方式在面孔识别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征信息(featural information)是指面孔所包含的精细化视觉信息,比如眼睛和嘴巴的大小、鼻子的轮廓等。构形信息(configural information)是指面孔各成分间的空间分布以及彼此的相互关系,如两眼之间的距离、嘴巴和鼻子之间的距离。本研究在双编码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进一步考察面孔识别过程中大脑半球专门化加工与面孔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两种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面孔熟悉性在面孔偏侧化加工中的表现以及面孔的熟悉性在构形加工中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线索面孔信息会诱发不同的加工方式,所以左右视野内完整面孔识别体现出的差异性可以反映出大脑半球在构形和特征加工方面表现出的功能差异。本研究将外在的行为表现和潜在的大脑加工联系起来,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脑半球在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上表现出的加工模式是怎样的;二是构形加工在熟悉面孔识别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大脑半球在面孔熟悉性上表现出的加工差异。两个实验利用分离视野任务,考察了面孔识别过程中面孔的构形信息和特征信息的偏侧化加工。实验1中,被试要根据线索面孔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呈现在视野(左视野或右视野)内的测试面孔进行异同任务判断,判断测试面孔和线索面孔所反映的面孔是否是同一张面孔。利用眼动仪来监控眼球的运动情况。得出的实验结果显示:左半球显示出了对特征信息的加工优势,与左半球相比,右半球则对面孔的构形信息加工更好。在实验2中,着重考察了面孔熟悉性与构形加工之间的关系。被试要对呈现在视野内的学习面孔和陌生面孔进行识别,判断呈现的模糊面孔是否是学习的面孔。结果发现:左视野内的识别效果要好于右视野,这说明右半球识别包含构形信息的熟悉面孔更具有优势,同时也表明面孔的熟悉程度有利于面孔构形信息的加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熟悉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贵雄,贾永萍,买合甫来提·坎吉,王新洋,刘欣欣.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9

[2].王原.大脑半球加工面孔构形、特征和熟悉性的优势效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陈茗静.词切分与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汉语逆序阅读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9

[4].刘会娟,李英霞.物体熟悉性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J].萍乡学院学报.2019

[5].赵敏芳,Hubert,D.Zimmer,傅小兰.操作动作和怪异性促进熟悉性在联结再认的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辛昕,任桂琴.熟悉性对母语与非母语词汇记忆痕迹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叶晓红,孟迎芳.编码干扰对回想、熟悉性与启动的影响[J].叁明学院学报.2018

[8].俞垚.熟悉性对面孔启动效应的影响:ERP证据[D].浙江大学.2018

[9].辛昕.母语与非母语的熟悉性影响词汇记忆痕迹的ERP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0].郭晶晶,赵婧超.熟悉性对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7

标签:;  ;  ;  ;  ;  ;  ;  

熟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