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穗论文_韩海亮,王桂跃,苏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鲜食玉米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鲜食,玉米,籽粒,糯玉米,玉米螟,温州市,加工。

鲜食玉米穗论文文献综述

韩海亮,王桂跃,苏婷[1](2012)在《鲜食糯玉米穗期玉米螟药剂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防治鲜食糯玉米穗期玉米螟为害,通过在吐丝期进行药剂防治,筛选出康宽和福戈对玉米螟有等防效好的药剂,结合药剂成本,推荐在吐丝期使用康宽(10ml/亩)防治玉米螟。(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苏盈盈,赵仁贵,张大瑜,张国立[2](2012)在《鲜食糯玉米穗部主要性状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8份糯玉米自交系作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乳熟期糯玉米穗部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9232、9233在增加糯玉米穗重方面表现良好,9232、9237在增加穗长和行粒数方面作用明显,而9231能有效降低果穗的秃尖长度。综合分析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9238×9234、9238×9231、9238×9233、9235×9234、9234×9231为优良组合。通过遗传参数分析,得知行粒数、穗重、百粒重、轴重、穗长和秃尖长能够稳定遗传。其中,百粒重、行粒数和秃尖长适于早代选择,而穗重和轴粗不宜早代选择。(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2年08期)

方志军[3](2008)在《鲜食玉米穗采收后保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山东省主栽的糯玉米品种中糯1号、鲁黄糯6号为试材,在2005~2007年期间,就鲜食玉米穗采收后的几种简易的保鲜措施进行了研究,为鲜食玉米穗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带苞叶与否保存对鲜食玉米果穗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鲜玉米穗带苞叶存放在常温和低温情况下比去苞叶塑料袋存放水分降低快、失重率大;低温存放比常温存放效果要好,保鲜时间长。说明在塑料袋简单包装下去苞叶存放比带苞叶存放效果要好。对鲜食玉米穗采收后在常温下不同涂膜剂(壳聚糖、魔芋、植酸)保鲜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植酸保水效果最好,壳聚糖涂膜对呼吸的抑制最为显着,植酸涂膜抑制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效果最为明显。涂膜可明显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MDA等自由基含量增加。在低温条件下涂膜贮藏能够改变水分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鲜食糯玉米采后重量急剧下降的趋势,使储存期明显延长。叁种涂膜中,植酸涂膜无论在保水效果、可溶性糖含量、抗菌能力和食味品质等各方面都表现较好的效果。表明植酸涂膜是一个较好的鲜食糯玉米复合保鲜剂。在低温下对鲜食玉米果进行气调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塑料袋包装的呼吸强度一直低于4个处理,CO2浓度则明显高于4个处理,这说明普通塑料袋对呼吸强度的抑制更为有效。但是过度抑制呼吸作用造成其正常的代谢过程受到干扰或破坏,产品的耐贮性、抗病性都发生急剧衰降,因此对糯玉米的气调贮藏应适当抑制其呼吸强度,以保持其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硅窗袋对呼吸高峰的延迟出现非常明显。实验表明:从贮藏效果可以看出硅窗面积为6.6cm~2/kg的处理,从延迟呼吸高峰值出现、减少水分散失等方面更适合产品的贮藏,品尝其食味评分最高。说明6.6cm~2/kg硅窗面积气调效果最好。以上叁种保鲜技术的研究都是围绕鲜食玉米穗速冻保鲜技术和真空保鲜技术开展研究的,是对两种保鲜技术的延伸或完善性的研究。在叁种保鲜技术中,低温涂膜保鲜实验保鲜效果较好。其中植酸涂膜保鲜效果最理想,保鲜时间可达到40d以上。(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5)

王瑞英,王圣健,李振清,李祥云[4](2008)在《鲜食糯玉米穗与毛豆豆荚的速冻加工工艺流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鲜食糯玉米穗与毛豆豆荚的速冻加工工艺流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参数,为鲜食作物的工厂化速冻加工生产和周年供应市场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5](2007)在《速冻鲜食玉米穗加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的采收→剥皮→检验→浸泡→清洗→漂烫→冷却→沥干→修整→速冻→检验→包装→封口→装箱→入库贮存。1.原料的采收:一般甜玉米品种的采摘期为花丝抽出后的23~25d。此时甜玉米的嫩穗的糖含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期刊2007年05期)

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郑建梅,罗安伟[6](2005)在《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研究表明,籽粒中可溶性总糖(TSC)质量分数为先增加后降低,蔗糖(SUC)和TSC的变化趋势相似,淀粉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的活性先增加后降低.穗轴中SUC及TSC质量分数在授粉后任何时期总是高于籽粒,淀粉质量分数远低于籽粒.苞皮中TSC与SUC质量分数缓慢减少,在籽粒灌浆初期积累有大量的TSC,为籽粒迅速灌浆做出了贡献,淀粉质量分数远低于穗轴.鲜食玉米采收后应低温放置或及时加工,以抑制糖快速转化为淀粉,防止鲜食玉米品质下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罗安伟[7](2005)在《4种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种鲜食玉米穗乳熟期的成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鲜玉米穗授粉后,籽粒、穗轴、苞皮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在乳熟期脱水速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速率的大小是:籽粒>穗轴>苞皮。不同品种玉米的灌浆速率和呼吸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初期低,中期高,后期又降低。籽粒呼吸最强的时候,也是籽粒灌浆最快的时候;带苞皮玉米穗的呼吸强度小于去苞皮玉米穗;籽粒和苞皮的呼吸强度大于穗轴。鲜食玉米采收后加工之前,带苞皮散放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较去苞皮放置营养物质损失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孙书静[8](2005)在《速冻鲜食玉米穗加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绿色、快餐、粗杂粮食品陆续上市倍受青睐。然而 ,这些简易加工食品往往货架期短 ,不耐贮藏 ,品种类型多 ,自发零星发展 ,多种因素限制了其规模生产。玉米品质育种的试验阶段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特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05年03期)

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9](2004)在《鲜食玉米穗速冻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中存在水分、色泽、香味及营养损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品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鲜食玉米由季节性消费向常年消费的转变,笔者以陕西主栽的陕白糯11号、陕加强甜8号为试材,就鲜食玉米穗速冻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的食盐溶液浸泡鲜玉米穗20min,可达到驱虫和护色的效果;汽蒸熟化时间为22~25min;熟化玉米穗速冻后包装,在-18℃可冻藏7~8个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黄瑛,徐静,饶细丽,黄济东,杨胜运[10](2003)在《鲜食超甜玉米“穗甜1号”在温州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州市鲜食甜玉米主要栽培品种为“超甜3号”,近几年生产中表现丰产性不强,穗外观欠佳,植株整齐度较差。筛选和推广应用新的优良品种,已成为发展温州市鲜食甜玉米的关键。近两年,我们引进国内外鲜食超甜玉米品种(系)24份,选其中15份先后参加两年中春播和夏播或春播和秋播的各组品种比较试验,并将优良品种“穗甜1号”与“超甜3号”(对照)进行小面积生产对比试种。1 品种比较试验1.1 试验基本情况 “穗甜1号”参加了2001年夏(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03年06期)

鲜食玉米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8份糯玉米自交系作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乳熟期糯玉米穗部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9232、9233在增加糯玉米穗重方面表现良好,9232、9237在增加穗长和行粒数方面作用明显,而9231能有效降低果穗的秃尖长度。综合分析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9238×9234、9238×9231、9238×9233、9235×9234、9234×9231为优良组合。通过遗传参数分析,得知行粒数、穗重、百粒重、轴重、穗长和秃尖长能够稳定遗传。其中,百粒重、行粒数和秃尖长适于早代选择,而穗重和轴粗不宜早代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鲜食玉米穗论文参考文献

[1].韩海亮,王桂跃,苏婷.鲜食糯玉米穗期玉米螟药剂防治效果[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苏盈盈,赵仁贵,张大瑜,张国立.鲜食糯玉米穗部主要性状的遗传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2

[3].方志军.鲜食玉米穗采收后保鲜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4].王瑞英,王圣健,李振清,李祥云.鲜食糯玉米穗与毛豆豆荚的速冻加工工艺流程[J].安徽农学通报.2008

[5]..速冻鲜食玉米穗加工工艺[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

[6].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郑建梅,罗安伟.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

[7].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罗安伟.4种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

[8].孙书静.速冻鲜食玉米穗加工技术[J].食品与药品.2005

[9].任亚梅,刘兴华,袁春龙.鲜食玉米穗速冻工艺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

[10].黄瑛,徐静,饶细丽,黄济东,杨胜运.鲜食超甜玉米“穗甜1号”在温州的表现[J].上海农业科技.2003

论文知识图

2 转辊工作示意图2 转辊工作示意图兰西县概况糯玉米生育期间的大气温度及降雨量变化图像检测系统鲜食玉米不同播期的青穗产量

标签:;  ;  ;  ;  ;  ;  ;  

鲜食玉米穗论文_韩海亮,王桂跃,苏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