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液发酵论文_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液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曲霉,柠檬酸,小球藻,玉米,芽孢,絮凝。

清液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1](2019)在《柠檬酸清液发酵的补料工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批次发酵是当前国内外柠檬酸企业的主流生产方式,而更高生产强度的补料发酵工艺开发逐渐成为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分别对不同菌种发酵的补料工艺进行比较,从补料培养基、补料起始点、补料控制方式等角度介绍各自的补料工艺控制,为柠檬酸工业发酵的补料工艺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4期)

唐少军,陈定安,邵晨霞,许隽,杨祎[2](2019)在《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的分类鉴定及其发酵上清液的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分析其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为粗毛纤孔菌的开发利用及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特性观察、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简称IH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利用B16、Hep-3B、Hela、MCF-7、HCT-116和4T1 6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HUVEC分析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抗肿瘤谱。从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中筛选出萃取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最佳有机溶剂,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并利用MTT(四唑盐)法分析活性组分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结果】IH3菌株的形态特性与粗毛纤孔菌相似,且其ITS序列与粗毛纤孔菌(MF183947.1)的相似度最高,为98%,鉴定为粗毛纤孔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也显示,IH3菌株属于纤层孔菌属类群,与3个粗毛纤孔菌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IH3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排序为:B16>Hep-3B>Hela>MCF-7>4T1=HCT-116。正丁醇萃取的IH3菌株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组分对B16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80%,说明正丁醇对发酵上清液中抗肿瘤活性组分的萃取效果最佳。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可有效获得纯度较高的单一抗肿瘤活性组分(WIH3),该活性组分对B16、Hep-3B、Hela和MCF-7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29.322、37.387、47.029和58.009μg/mL。【结论】IH3菌株被鉴定为粗毛纤孔菌,与已发表的粗毛纤孔菌菌株存在遗传差异,可能为粗毛纤孔菌的新亚种,其发酵上清液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婧,揣峻峰,王磊,张东旭,肖艳[3](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对玉米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冲施对玉米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用量上清液冲施均能明显地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其中30 000 L/hm~2冲施处理表现最好,与对照相比,可使玉米株高增加10.9%,茎粗增加10.0%,叶绿素SPAD值增加29.2%,地上部干重增加27.4%,根系干重增加51.1%,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增加15.1%、25.1%、32.9%;根系氮、磷、钾含量增加30.6%、38.4%和22.1%。由此可见,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在作物生长期内可以作为一种肥料进行冲施,既能促进作物生长,又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卢宗梅,周勇,杨儒文,刘梦涵,彭超[4](2019)在《全清液发酵营养组学的精准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曲霉Co827菌株为试验菌株,在淀粉全清液培养基的基础上,以多尺度手段对培养基中的氮源、磷源对菌株产酸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曲霉Co827以淀粉糖液为碳源的全清液发酵培养基中,生长期(种子罐培养基)的碳氮比为30、氮磷比为3.2,产酸期(发酵罐培养基)的碳氮比为70,氮磷比为3.5。(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畅萧,曾薇,王保贵,许欢欢[5](2019)在《从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上清液中以鸟粪石形式回收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以鸟粪石(MAP,MgNH4PO4·6H2O)的形式回收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上清液中的氮磷,研究了氮磷溶出的最佳条件及不同的反应条件对氮磷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10. 5,温度为35℃时,发酵液中溶出的氨氮与正磷酸盐质量浓度皆在第5 d达到峰值;在添加磷源的条件下,磷回收的最佳条件为p H=9. 5、N∶P=0. 8、Mg∶P=1. 8;未添加磷源的条件下,回收磷的最佳条件为p H=9. 5、Mg∶P=1. 6、转速200 r·min-1.此外,降低N∶P摩尔比对于鸟粪石的形态和纯度均有显着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光微区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回收产物进行了表面相貌及物相组成分析,证实了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MAP.以鸟粪石形式回收剩余污泥中的氮磷,是实现污泥资源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鸿飞,秦郦,蒋水星,毕付提,刘玲[6](2019)在《玉米液化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液化清液为原料,黑曲霉为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筛选以及正交试验对玉米清液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通过测定产酸量及菌丝球形态的观察,最终确定最优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浆0.7%,(NH_4)_2SO_41.0 g/L,MgSO_40.1 g/L,CuSO_40.8 mg/L,ZnSO_40.02 g/L,CaCl22.0 g/L,KCl 0.1 g/L,FeSO_40.34 mg/L,肌醇0.07 g/L。通过30 L发酵罐放大试验确定发酵液初糖浓度为18%、种龄27 h,分段通风转速控制,发酵60 h,柠檬酸产量达到18.33 g/100 m L,糖酸转化率达到100.3%,与带渣发酵方式相比,产酸量和转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杨帆,刘学勤[7](2018)在《乳清液对发酵沙芥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清液对沙芥腌制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比较乳清液发酵和自然发酵2种发酵方式下产品pH、总酸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乳酸菌数和菌落总数变化趋势。[结果]添加乳清液发酵较自然发酵有明显优势。在相同的发酵时间,乳清发酵组的pH低于自然发酵组,总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组,乳清添加组发酵沙芥成熟周期少于自然发酵组3~4 d;2种发酵方式微生物变化、亚硝酸盐变化趋势一致,但乳清添加组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早且低于自然发酵组,更具食用安全性;添加乳清发酵液可使乳酸菌快速成为优势菌群,抑制其他杂菌生长,有助于稳定产品质量。[结论]该研究为乳清液应用到发酵蔬菜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35期)

吴娟[8](2018)在《高产油异养小球藻的ARTP诱变育种及其发酵液上清液回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体诱变技术对异养小球藻进行诱变育种,以期获得产油量较高的优良藻株。采用异养小球藻发酵液上清液作为配料用水对其含有的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异养小球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成本。本实验从对异养小球藻的藻种选育、发酵液上清液的循环利用、发酵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通过ARTP诱变技术筛选出遗传稳定性好油脂含量较高的藻株;(2)确定了异养小球藻的最佳采收时间;(3)发酵液上清液回用比例的研究;(4)优化培养基中酵母粉、K_2HPO_4、MgSO_4、微量元素等营养盐的组成;(5)对发酵工艺参数pH、温度、装料量、光照强度进行优化;(6)通过50 L发酵罐放大试验对上述试验结果进行验证。1.采用ARTP等离子诱变方法对异养小球藻进行诱变,以照射时间作为自变量,以致死率90%为阈值确定最适的诱变时间为50 s。在平板培养基中以菌落的颜色为初步筛选指标,最终在摇瓶发酵末期对藻细胞内的油脂进行提取并对其质量体积浓度进行测定,以候选藻株为出发藻株进行诱变筛选。结果表明,ARTP诱变条件下异养小球藻诱变株的正突变率为0.8%,得到的突变株的油脂含量比原始菌株高5.4%。并确定了异养小球藻摇床发酵的最佳采集时期为稳定期第108 h,单位菌体质量可达到最大值11.2 g/L。2.以筛选出的目标藻株为藻种来源,采用发酵液上清液作为配料用水,通过回用比例的试验、单因素试验与L_9(3~4)正交试验进行发酵配方的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发酵参数的优化,进而考察了利用上清液培养异养小球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发酵液上清液回用比例占总发酵液的30%时处理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结果如下:酵母粉2 g/L、K_2HPO_4 0.3 g/L、MgSO_4 0.2 g/L、微量元素母液0.5 mL、pH值7、发酵温度30℃、装料量50%、光照强度7000 lx。3.在以筛选出的目标藻株为藻种来源,发酵液上清液回用比例为30%,酵母粉2g/L、K_2HPO_4 0.3 g/L、MgSO_4 0.2 g/L、微量元素母液0.5 mL、pH值7、发酵温度30℃、装料量50%、光照强度7000 lx的基础上,进行50 L发酵罐放大试验,发酵240 h下罐时异养小球藻细胞内积累的油脂含量较对照组高约5.4%,上清液一次回用的质量体积浓度较对照组高约71%,二次、叁次循环回用积累的质量体积浓度依次降低,但仍比对照组高,通过核算可知,通过上清液的循环使用,可以节约30%的用水量、40%的营养物质用量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12-01)

于萌萌,李凯,张元成[9](2018)在《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对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对甜高粱秸秆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后的甜高粱秸秆产气率与未絮凝沼液预处理的秸秆相当,高达418 mL/g TS,且在第3天达到产气峰值2 400 mL,产气周期为27 d。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型沼气工程降低回流沼液固体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王继艳,刘霄,张钧,宁艳春,惠继星[10](2018)在《玉米酒糟离心上清液发酵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心组合响应面法优化了以玉米酒糟离心上清液为原料、产朊假丝酵母为菌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优化法优化了培养条件,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试验筛选出影响发酵效果的显着性因素,再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廉价易得的碳氮源玉米糖化醪及尿素,最优培养基组成为糖化醪体积分数为17%,ρ(尿素)=0.8 g/L;在最优条件下开展了3.7 L发酵罐流加发酵试验,发酵液中粗蛋白干基质量分数达到29.4%,较发酵前提高38.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清液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分析其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为粗毛纤孔菌的开发利用及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特性观察、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简称IH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利用B16、Hep-3B、Hela、MCF-7、HCT-116和4T1 6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HUVEC分析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抗肿瘤谱。从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中筛选出萃取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最佳有机溶剂,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并利用MTT(四唑盐)法分析活性组分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结果】IH3菌株的形态特性与粗毛纤孔菌相似,且其ITS序列与粗毛纤孔菌(MF183947.1)的相似度最高,为98%,鉴定为粗毛纤孔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也显示,IH3菌株属于纤层孔菌属类群,与3个粗毛纤孔菌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IH3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排序为:B16>Hep-3B>Hela>MCF-7>4T1=HCT-116。正丁醇萃取的IH3菌株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组分对B16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80%,说明正丁醇对发酵上清液中抗肿瘤活性组分的萃取效果最佳。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可有效获得纯度较高的单一抗肿瘤活性组分(WIH3),该活性组分对B16、Hep-3B、Hela和MCF-7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29.322、37.387、47.029和58.009μg/mL。【结论】IH3菌株被鉴定为粗毛纤孔菌,与已发表的粗毛纤孔菌菌株存在遗传差异,可能为粗毛纤孔菌的新亚种,其发酵上清液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液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柠檬酸清液发酵的补料工艺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9

[2].唐少军,陈定安,邵晨霞,许隽,杨祎.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的分类鉴定及其发酵上清液的抗肿瘤活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9

[3].李婧,揣峻峰,王磊,张东旭,肖艳.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对玉米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卢宗梅,周勇,杨儒文,刘梦涵,彭超.全清液发酵营养组学的精准控制[J].当代化工.2019

[5].畅萧,曾薇,王保贵,许欢欢.从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上清液中以鸟粪石形式回收磷[J].环境科学.2019

[6].张鸿飞,秦郦,蒋水星,毕付提,刘玲.玉米液化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7].杨帆,刘学勤.乳清液对发酵沙芥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8].吴娟.高产油异养小球藻的ARTP诱变育种及其发酵液上清液回用的试验研究[D].南阳师范学院.2018

[9].于萌萌,李凯,张元成.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对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

[10].王继艳,刘霄,张钧,宁艳春,惠继星.玉米酒糟离心上清液发酵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优化[J].现代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重组木聚糖酶XYL1纯化的SDS-PAGE分析不同克隆诱导表达96h后的SDS-P...条件下发酵上清SDS-PAGE图谱...发酵罐补料分批培养Fig.2-7Thefed-...菌株SCUT-20的18SrDNA部分测序结果的SDS-PAGE图谱(考马斯亮蓝染...

标签:;  ;  ;  ;  ;  ;  ;  

清液发酵论文_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