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业形态论文_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业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业,形态,鲜卑,文化,遗存,长江,石器。

生业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9)在《陶冶吴越——简论两周时期吴越的生业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周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吴国的"官工业"为矿冶业,越国的"官工业"为陶瓷业,矿冶业和陶瓷业分别成为吴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吴越最主要的生业形态。越向吴大量输出陶瓷器以换取本国极度匮乏的铜资源,吴越之间的"资源互动"成为两周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南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潘艳,袁靖[2](2019)在《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二)》一文中研究指出3.良渚文化(1)莫角山遗址莫角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它是一座人工营建的大型长方形土台,整体由古尚顶土台和上面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叁个小土台组成,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现存高度8米以上,以其超大的规模成为良渚文化遗址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心遗址~(1)。2011年~2012年,莫角山东坡的废弃堆积中出土了一个填满大量炭化稻米的灰坑,灰坑范围为(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9年01期)

潘艳,袁靖[3](2018)在《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万年以来,长江下游一直有古人类栖居,见证了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民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化生业实践中,最终奠定了以水稻栽培和家猪饲养为主、多种经济类动植物管理为辅的生业经济格局。本文对该地区新石器至先秦时代57处遗址所开展的动、植物考古和骨骼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数据进行梳理,初步评估各遗址中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在动植物组合中的比例,进而分析生业活动的类型和特点、生业经济的宏观历时变迁,以及与物种驯化起源、强化农业的确立和衰落相关的问题。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左右已有以水稻栽培为代表的农业因素。距今8200年~5300年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期,动物资源以狩猎采集为主、家养为辅,植物资源从水生植物果实逐步过渡到以水稻为主,水田耕作技术得到发展。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经济达到全盛,以水稻强化生产和家猪饲养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确立。随着良渚文化的式微,农耕和家畜饲养都有所萎缩。商周时期,北方旱地耕作传入。我们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重视该地区生业的多元性特点,把对水稻的特别关注转向对更多其它物种的考察,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全面地解读长时段人地关系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8年04期)

郑云飞[4](2018)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物作为补充。以河道、水渠、田塍为基本要素的灌溉农业的成熟,以翻耕、除草为代表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以选留良种和无性繁殖为特点的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的进步等促进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表现为农作物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分工和复杂进程化,增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能力,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8年01期)

刘翀[5](2017)在《慕容鲜卑生业形态再探讨——以喇嘛洞墓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北票喇嘛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叁燕时期考古遗存,很多观点认为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以及相关材料,反映了慕容鲜卑的农业生产水平。然而随着对该墓地居民族属的深入探讨,可以肯定其并不是一处鲜卑人的墓葬遗存,因此有必要重新讨论慕容鲜卑的生业形态。本文结合喇嘛洞墓地、辽西地区典型鲜卑墓葬的考古资料,以及文献中对于慕容鲜卑和夫余的相关记载,分析慕容鲜卑与喇嘛洞居民的生业形态,明确指出慕容鲜卑继承了早期鲜卑"狩猎—畜牧"的生业形态,入主辽西后,将安置俘迁部族从事农业生产作为物资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质上并没有实现从草原向农耕的转变。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喇嘛洞墓地的夫余部族与慕容鲜卑政权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7年03期)

林校生[6](2016)在《闽东北历史上的族群、聚落和生业形态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闽东北的山区、水系、洪患、族群生态的"南方特性"十分鲜明,从长时段、大区域的视角观察,其族群、聚落的历史衍化的总体特性,与闽东浙南海岸地带乃至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受山川气候、族群聚落诸特点的影响,这里的居民生业形态多样性显着,滨海地带生计模式多样性则表现出更强化的海洋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蔡明[7](2008)在《陶寺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寺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之一,其年代处于龙山时代早期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在文明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尤其是陶寺遗址明显具有早期都邑的性质。为了深入探讨陶寺文化的生业形态以及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本文首先对陶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功能的进行判断,结合对石器功能的认识,对陶寺文化的全部生产工具进行计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各种不同功能的生产工具所代表的经济生产活动,用以认识陶寺文化的生业形态。所以对石器功能的判断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判断的方法是先对陶寺遗址石器的微痕进行观察,然后与自制石器加工不同对象的模拟实验的结果作对比分析,从而形成石器功能的认识。微痕是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细微使用痕迹,包括剥离痕、线状痕、光泽等,可以说明石器的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为石器功能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证据。通过以上的研究,认为农业经济是陶寺文化生业形态中最重要的经济生产活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等其它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由此奠定了陶寺文化成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地之一的经济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王小庆[8](2006)在《兴隆洼与赵宝沟遗址出土细石叶的微痕研究——兼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生业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兴隆洼遗址和赵宝沟遗址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图一),这一地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的努鲁儿虎山北麓、老哈河以南,在大的地理单元上属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为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是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山,向东渐变为低山、丘陵、直至平原,海拔为700~1100米。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流经这一地区,沿主河及其支流广泛发育有两级阶地。在西拉木伦河的中下游,主河以南有广泛的黄土堆积,它们覆盖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形成黄土台塬、黄土丘陵和黄土谷地。在主河以北,有大片的沙地分布,属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本地区的主要河流除西拉木伦河及支流老哈河、教来河、查干木伦河外,北面还有(本文来源于《西部考古》期刊2006年00期)

王小庆[9](2006)在《赵宝沟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兼论赵宝沟文化的生业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宝沟文化是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绝对年代为距今7200年前后。本文以其典型遗址赵宝沟遗址出土的石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主义的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为技术手段,结合对其他生产工具及其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分析,参照古环境学、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在赵宝沟文化中,农业经济已经发生,并在当时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考古学集刊》期刊2006年00期)

生业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良渚文化(1)莫角山遗址莫角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它是一座人工营建的大型长方形土台,整体由古尚顶土台和上面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叁个小土台组成,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现存高度8米以上,以其超大的规模成为良渚文化遗址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心遗址~(1)。2011年~2012年,莫角山东坡的废弃堆积中出土了一个填满大量炭化稻米的灰坑,灰坑范围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业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陶冶吴越——简论两周时期吴越的生业形态[J].东南文化.2019

[2].潘艳,袁靖.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二)[J].南方文物.2019

[3].潘艳,袁靖.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上)[J].南方文物.2018

[4].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J].南方文物.2018

[5].刘翀.慕容鲜卑生业形态再探讨——以喇嘛洞墓地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7

[6].林校生.闽东北历史上的族群、聚落和生业形态概说[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蔡明.陶寺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D].西北大学.2008

[8].王小庆.兴隆洼与赵宝沟遗址出土细石叶的微痕研究——兼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生业形态[J].西部考古.2006

[9].王小庆.赵宝沟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兼论赵宝沟文化的生业形态[J].考古学集刊.2006

论文知识图

一 卡莎湖墓地铜兵器等与周邻遗存比较卡尔东遗址采样剖面图堰台样品的特殊形态黄龙洞样品的特殊形态明清时期珠江叁角洲民田一沙田格局示意...

标签:;  ;  ;  ;  ;  ;  ;  

生业形态论文_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