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_黄凤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消毒机,次氯酸,效果,消毒剂,消化道,信息技术,医务人员。

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文献综述

黄凤荣[1](2019)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通过成立软式内镜清洗消毒二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制定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程、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系列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措施,观察比较本院2018年与2017年各部门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管理后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各环节实施质量管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能有效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樊莉,许丽红,赵慧华[2](2019)在《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方法监测某院2018年6—7月(共计48 d)使用的7条纤维支气管镜。采用次氯酸消毒剂对临床使用后的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机洗消毒5 min,分别采用ATP荧光检测法和滤膜法、倾注法对纤维支气管镜外表面及内腔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 7条纤维支气管镜共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159次。分不同日期随机抽样30次,采用ATP荧光法检测表面洁净度,RLU范围10~64,中位数为22,合格率100%。共检测内腔面159次,滤膜法与倾注法检出菌落计数均为0~6 CFU/件,合格率均为100%。稳定性试验7个周期的结果显示,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有效氯的初始浓度为210 mg/L,经一周消毒后,处理内镜20~32条不等,有效氯浓度为74~106 mg/L。结论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可达到规定的消毒要求,次氯酸消毒剂机洗使用7 d时仍能保持有效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黄劲华,孔旭辉,朱铁林,成敏,丁滢[3](2019)在《两种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马苏,席惠君,傅增军,刘运喜,邢玉斌[4](2019)在《《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自我调查和自我评估的方式,了解全国软式内镜相关医务人员对《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推送问卷给医务人员,了解其在内镜诊疗及再处理过程中《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991份。根据《规范》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管理相关要求的执行率范围在79.71%~97.98%之间;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的执行率为1.82%~94.95%;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执行率为28.86%~95.26%;监测与记录的执行率为6.36%~89.51%。结论我国医疗机构对《规范》正式执行一年后落实过程仍然存在差距,通过自我调查和上报的形式更能够客观反映临床机构对《规范》执行落实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提示对《规范》的培训、教育、督查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张艳红[5](2019)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感染控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消化内镜诊疗导致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环境安全。方法对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507-2016发布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落实整改措施。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大设备、清洗消毒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清洗消毒流程更加合理、科学。加强质量控制。结果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保障,每季度对消化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菌落总数≤20CFU/件。结论加强职业道德及业务知识学习与考核,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自律性、责任心。建立全面的内镜室感染控制长效机制,实施常态化、规范化的护理质量控制和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按规范要求进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使内镜感染控制工作得到持续改进。(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5期)

邓爱清,何丹,林绿湲,林世云[6](2019)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在监控管理中持续改进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清洗以及消毒监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措施,对内镜清洗以及消毒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清洗以及消毒质量加强监督。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对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消毒间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实施常规管理并将之作为对比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在监控管理中对消化内定清洗以及消毒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将之作为研究组。结果对比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抽检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为82.47%,研究组总合格率为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监控管理持续改进的方法能够使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抑制,同时还可保障医疗安全,既能够保证检查以及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提升医护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吕玉姣,孙阳,王永发,刘兰,李新武[7](2019)在《一种新型酸性氧化电位水内镜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效果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清洗消毒效果。方法采用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方法,对该新型EOW清洗消毒机消毒内镜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新型EOW内镜清洗消毒机产碱性电解水按规范程序清洗模拟内镜管腔,对污染在管腔内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清除率达到99. 0%以上。该清洗消毒机产EOW(含有效氯61 mg/L、ORP值为1 096 m V、pH值2. 3)按规范的清洗消毒程序运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龟分枝杆菌的消除对数值均> 5. 00,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消除对数值> 3. 00。结论该新型EOW内镜清洗消毒机采用自产碱性电解水替代清洗剂完成清洗程序,用自产EOW完成消毒程序,即可达到规范要求的消毒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消毒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丽云,沈新凤,钱美萍[8](2019)在《消化道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中临床质量管理的实践运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化道内镜为反复使用医疗器械用品,属于微创诊断技术,具有一定的侵入性,且其制作材质较为特殊,相关管道较为细长且结构复杂,在清洗消毒时需十分细致,若清洗消毒不达标流入临床操作中,极易引发院内感染。且清洗消毒不当的消化内镜使用寿命较短,易出现外壁橡胶硬化、内镜表面黄斑、内镜腔道管壁生物膜附着等不良后果,使得医院损耗加大[1]。因此,笔者观察临床质量管理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6期)

周秀梅,蒋柳清,刘丽霞[9](2019)在《基于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诊治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PDCA前的300例为对照组,实施后的300例为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内镜清洗消毒执行情况、内镜清洗质量、患者不良事件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使用内镜后正确进行床旁清洗,能正确做到螺旋、错位刷洗,洗液、清洗刷做到一镜一换等9个条目的执行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内镜清洗操作规范、消毒防护措施落实、清洗消毒记录完整及生物学检测结果合格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呛咳、躁动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执行情况,有利于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英香[10](2019)在《信息技术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监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监控管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方面,以内镜清洗程序计算机信息系统展开监督管理。将手工记录、计算机记录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情况需要的时长、资料完整性情况展开对比。结果相较于手工记录而言,在时间方面上,计算机完成记录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时间更少,而且其资料的完整性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中,采取信息技术模式监控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且有助于将管理工作做到更加规范化,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方法监测某院2018年6—7月(共计48 d)使用的7条纤维支气管镜。采用次氯酸消毒剂对临床使用后的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机洗消毒5 min,分别采用ATP荧光检测法和滤膜法、倾注法对纤维支气管镜外表面及内腔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 7条纤维支气管镜共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159次。分不同日期随机抽样30次,采用ATP荧光法检测表面洁净度,RLU范围10~64,中位数为22,合格率100%。共检测内腔面159次,滤膜法与倾注法检出菌落计数均为0~6 CFU/件,合格率均为100%。稳定性试验7个周期的结果显示,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有效氯的初始浓度为210 mg/L,经一周消毒后,处理内镜20~32条不等,有效氯浓度为74~106 mg/L。结论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可达到规定的消毒要求,次氯酸消毒剂机洗使用7 d时仍能保持有效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凤荣.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2].樊莉,许丽红,赵慧华.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

[3].黄劲华,孔旭辉,朱铁林,成敏,丁滢.两种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

[4].马苏,席惠君,傅增军,刘运喜,邢玉斌.《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情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5].张艳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感染控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邓爱清,何丹,林绿湲,林世云.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在监控管理中持续改进的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9

[7].吕玉姣,孙阳,王永发,刘兰,李新武.一种新型酸性氧化电位水内镜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

[8].王丽云,沈新凤,钱美萍.消化道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中临床质量管理的实践运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9

[9].周秀梅,蒋柳清,刘丽霞.基于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10].张英香.信息技术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监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论文知识图

人工内窥镜清洗消毒中心人工内窥镜清洗消毒中心腹部CT表现讨论腹股沟嵌顿疝是老年人发...5-3不同洗消方法的操作流程比较C...技术应用模型末洗,图1软式内镜喷淋灌流清洗装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内镜清洗消毒机论文_黄凤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