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_牟颖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乳糖,杆菌,活性,表面,培养基,胰腺炎,链球菌。

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牟颖丽[1](2019)在《嗜热链球菌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研究及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是一类重要的食品安全级菌株,常用于酸奶或奶酪等乳制品的生产。嗜热链球菌利用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前者通过糖酵解途径转化成乳酸,而后者不能被消耗并全部泵到细胞外,导致乳制品中残留了大量的半乳糖和部分未被利用的乳糖,不利于人类健康。除此之外,β-半乳糖苷酶还能够发挥转糖基活性生成低聚半乳糖(GOS),减少发酵乳中半乳糖的残留。因此,调节其分解活性与转糖基活性有助于生产低糖健康的乳制品,然而对其转糖基活性的相关位点少有报道,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近年来,由于细胞固定化酶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乳酸菌表面展示系统得到迅速发展,而关于嗜热链球菌表面展示系统的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S.thermophilus&SDMCC050237的β-半乳糖苷酶进行理性改造,从而提高其转糖基活性,同时鉴定并研究了嗜热链球菌的烯醇化酶的表面锚定功能及用于表面展示的潜力。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1.嗜热链球菌中高活性p-半乳糖苷酶的筛选β-半乳糖苷酶对嗜热链球菌的食品工业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X-Gal平板检测了嗜热链球菌产β-半乳糖苷酶的能力并以oNPG为底物检测了酶活,发现不同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之间存在活性差异。将活性较高的细胞破碎液与乳糖溶液混合反应后利用TLC法初步分析了反应液中糖的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在自然条件下转糖基活性较弱且无明显差距,导致其发酵液中残留了较多的半乳糖。2.β 半乳糖苷酶BgaQ的酶学性质研究及其转糖基活性条件的优化以 S.thermophilus SDMCC050237为材料,克隆其β-半乳糖苷酶基因bgaQ,使用表达质粒pET28a(+)在E.coli DE3中过表达BgaQ蛋白。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目标蛋白(113 kDa)。以oNPG和乳糖为底物时BgaQ的酶活分别为4725.3±155.4 U/mg和88.3±1.4U/mg。酶学性质表明,BgaQ的最适温度为50℃,温度耐受范围为37℃~60℃,高温下稳定性下降;最适pH为8.5,pH值稳定性较高。另外,Na-、K-、Mg2-、Ba2+和Co2+促进酶活,而Fe2+、Ni2-和Co2+抑制酶活,该酶对Zn2-和Cu2-不耐受。转糖基活性的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该酶生成GOS的最优乳糖浓度为25%,最优温度为50℃,最优pH为6.5。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15%的乳糖浓度,pH=6.5,50℃条件下反应5 h,GOS的转化率为45.0±3.4%。3.定点突变提高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嗜热链球菌的β-半乳糖苷酶具有分解活性和转糖基活性,其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为了提高嗜热链球菌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本文对筛选出的β-半乳糖苷酶BgaQ进行同源建模,通过序列迭合找到了两个谷氨酸活性位点,以β-3'-galactosyl-lactose为底物进行Autodocking分析,获得转糖基活性相关位点并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成功构建了Y801H/P802G突变体蛋白mBgaQ。以oNPG和乳糖为底物测得mBgaQ的酶活力分别为5957.7±209.1 U/mg和81.9±3.6 U/mg,以乳糖为底物时mBgaQ的酶活力基本与野生型相同。酶学性质表明,mBgaQ的最适温度为50℃,在37℃~45℃能发挥活性,对高温的耐受性显着下降;最适pH为8.5,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稳定性较好,在碱性环境下稳定性下降。Na+、K+和Mg2+促进酶活,Zn2+、Ni2++、Mn2+和Co2+抑制酶活,且该酶对Cu2+不耐受。转糖基优化结果显示,mBgaQ生成GOS的最佳乳糖浓度为25%,最佳pH为6.5,最佳反应温度为42℃。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115%乳糖浓度、pH=6.5、50℃下反应5h,最终生成GOS的转化率为58.3±1.4%,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 13%。另外,本文检测了低乳糖浓度时mBgaQ与BgaQ生成GOS量以及残留半乳糖量的时间曲线,发现mBgaQ生成GOS的转化率最高为26.7±0.5%,比BgaQ提高了6%,其残留的半乳糖量也低于BgaQ。4.基于烯醉化酶建立嗜热链球菌的表面展示系统烯醇化酶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不仅能在胞质内发挥活性,还能分泌到细胞表面,是一种间歇蛋白(moonlighting protein)。本文从Sthermophilus CGMCC7.1 79的基因组中找出烯醇化酶编码基因eno M,将EnoM蛋白序列与致病性链球菌的烯醇化酶蛋白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具有高度同源性,这表明其烯醇化酶具有表面展示的潜能。随后我们用pET28a(+)质粒分别将GFP蛋白和GFP-EnoM融合蛋白在E.coli DE3中过表达并纯化,结合反应结果显示,与GFP-EnoM融合蛋白孵育的菌体细胞荧光强度显着提高,说明EnoM将GFP蛋白锚定在细胞表面。为了探索EnoM的锚定原理,用不同化学试剂处理菌体细胞,发现经过SDS处理的细胞基本检测不到荧光,表明EnoM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对EnoM在乳酸菌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究,发现其在其它乳酸菌中也具有表面锚定功能。为了进一步证实EnoM的表面展示功能,将分子量较大的β-半乳糖苷酶mBgaQ展示到嗜热链球菌的表面并保持了酶的活性,固定化酶在反复利用8次后仍然维持64%的酶活。为了验证EnoM能否在嗜热链球菌中实现靶向表达,构建了S.thermophilus CGMCC7.179/pLEISS-D2-gfp-enoM重组菌株,提取其胞内蛋白和表面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GFP-EnoM蛋白成功表达但是没有锚定到细胞表面,可能与分泌量不足或者嗜热链球菌致病性的缺失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王丽军,牟元珍,关波,万丽云,张艳[2](2019)在《传统奶酪中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合成低聚半乳糖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新菌株,为酶法高效合成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提供新的酶源。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碳酸钙溶钙圈和添加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筛选平板进行初筛,以产酶菌株粗酶液催化乳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复筛,从新疆伊犁地区牧民手工制作的奶酪样品中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菌株进行鉴定。单因素试验确定产酶条件和转糖基反应条件,TLC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转糖基反应产物各组分含量。筛选获得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菌株6株,其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LBGNL-S7所产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最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50℃、pH 6.0、乳糖质量浓度300 mg/mL的条件下反应4 h,GOS得率可达质量分数43.40%,其中转移二糖和转移叁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8.29%和12.95%。以上结果表明,L. plantarum YLBGNL-S7是一株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新菌株,在益生性GOS的合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张宇洁,王丽军,关波,倪永清,何顺[3](2018)在《新疆回民自制酸泡菜中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可培养的方式从泡菜中分离和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菌株。[方法]以乳糖为唯一碳源,Ca CO3溶钙圈和添加X-Gal的MRS筛选平板进行初筛,再通过o NPG法测定菌株β-gal活性进行复筛,最后以粗酶液催化乳糖进行转糖基反应,通过TLC分析确认转糖基活性。[结果]通过3级筛选,得到具有转糖基活性β-gal的菌株6株。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筛选获得产转糖基活性β-gal菌株中,5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该研究可为以乳糖为底物高效合成功能性的低聚半乳糖提供新的酶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5期)

雷萍,吴亚召,张文隽,杜芳,王贺祥[4](2018)在《高活性云芝α-半乳糖苷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液体发酵过程中不同诱导物及培养基组成对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采用L_9(3~4)正交设计法对云芝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其发酵产酶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云芝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佳诱导物是豆粕粉,最优培养基为豆粕粉2%、半乳糖0.5%、KH_2PO_4 0.1%、MgSO_4 0.1%,发酵培养8 d,酶活性为301.6 U·mL~(-1)。(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8年03期)

肖雪莉[5](2017)在《α/β-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法提取牦牛血中免疫球蛋白G及其活性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甘肃甘南的新鲜牦牛血为原料,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牦牛血IgG的含量、活性含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采用α/β-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提取Ig G的方法,运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的方式优化了该方法提取IgG的工艺参数,提高了Ig G提取含量,并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α-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法提取IgG最佳工艺参数:酶解时间2 h、酶解pH4.4、酶解温度39℃、酶添加量5 m L(467.5 U),在该工艺条件下,IgG的含量最高,可达27.13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含量(22.35 mg/mL)提高了21.39%(p<0.05)。2.β-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法提取IgG的最佳工艺参数:pH 5.5、温度40℃、时间4 h、酶添加量3.1 m L,IgG浓度为27.51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含量(22.35mg/mL)提高了23.09%(p<0.05)。3.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经过α-半乳糖苷酶处理后样品IgG活性含量为15.92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活性含量16.07 mg/mL活性下降了0.93%(p>0.05)。β-半乳糖苷酶处理后样品IgG活性含量为15.71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活性含量16.07 mg/mL活性含量活性下降了2.24%(p>0.05)。4.在过酸过碱以及加热环境下,IgG变得不稳定,酶处理后,IgG的稳定性损失高于不加酶处理,但差异不显着,65℃以上时,IgG的损失率超过10%,pH≤3.0时,Ig G损失率超过20%,pH≥10.0时,IgG损失超过10%。5.蔗糖、甘氨酸、山梨醇对IgG在酸及碱环境下的活性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随着保护剂浓度的增加,保护效果也增大。6.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分析不加酶样品与加酶样品IgG,发现在某些特定波长处官能团有所差别,并且,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分别处理的IgG与没有加酶处理的IgG比较,二级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尹蕾,王原媛,辛志豪,王向东[6](2016)在《耐热β-半乳糖苷酶(Pyrococcus furiosus DSM 3638)活性位点N415S点突变对其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β-半乳糖苷酶具有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的能力,也具有把半乳糖聚合成低聚半乳糖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工业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意义。通过点突变使β-galactosidase[Pyrococcus furiosus DSM 3638]415位天冬酰胺(Asn or N)突变为丝氨酸(Ser or S),突变体构建于毕赤酵母表达质粒载体,并筛选以毕赤酵母为宿主细胞的工程菌种,以此制备β-半乳糖苷酶的突变体酶蛋白。研究发现,该突变体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95℃、p H5.5时达到最高酶活,为耐高温乳糖酶,且该突变体水解牛奶的能力较好,可用于低乳糖牛奶及其相关制品加工中。而突变后β-半乳糖苷酶的另一个活性,即产生低聚半乳糖的能力的活性也有所提高,但不够明显。因此该位点突变可用于乳制品的加工,但不能期盼产生更多的半乳糖寡聚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秦燕娜,张杏辉,刘庆业,温桂清,梁爱惠[7](2016)在《纳米银SERS光谱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 5.91Na2HPO4-KH2PO4缓冲溶液,X-gal被β-半乳糖苷酶催化分解生成形成具有拉曼活性的靛蓝染料衍生物5-溴-4-氯-3-吲哚,在TCA及银纳米粒子存在条件下,生成的染料分子吸附在银纳米微粒表面,随着β-半乳糖苷酶浓度最大,5-溴-4-氯-3-吲哚的量增多,使SERS活性增强。SERS强度增强值随β-半乳糖苷酶浓度增加而线性递增,据此可建立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SERS光谱法。在最优条件下,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线性范围为1.73~34.58U·L-1,线性方程为ΔI597cm-1=15.813c+1.071 7,检出限为1U·L-1。此外本文采用光波法制备的稳定性较好、SERS活性较高银纳米粒子为基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据此建立一种绿色环保、简便、灵敏、快速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SERS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S1期)

林明强,吕有凯,王日兴[8](2016)在《β-半乳糖苷酶在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活性变化水平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β-半乳糖苷酶在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活性变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10)、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n=10)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组,n=10)。分别予以开腹后仅翻动胰十二指肠关腹、主胰管内注射1%牛磺胆酸钠溶液(0.1 m L/100 g体重)、主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0.1 m L/100 g体重)。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钙离子水平。取胰腺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后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3组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腺组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较,MAP组和SA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腺组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血清钙离子及血清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可见腺叶组织坏死严重、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组织间隙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5)、TNF-α表达明显增加。与MAP组相比较,SA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腺组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血清钙离子及血清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明显降低(P<0.05),胰腺组织坏死严重、病理评分升高、TNF-α表达增加。结论血清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在大鼠急性胰腺炎时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18期)

刘英玉,夏利宁,刘俊飞,姚刚,何启盖[9](2015)在《副猪嗜血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原核表达与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表达副猪嗜血杆菌β-半乳糖苷酶(BgaC),并测定其酶学特性。以副猪嗜血杆菌SH0165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将BgaC基因的序列(1 791bp)克隆到pET32a质粒上,并电转化BL21表达菌株。以His标签融合蛋白纯化操作方法纯化表达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天然分子质量,以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为底物测定其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成功表达了副猪嗜血杆菌的BgaC基因,经鉴定pET32a+BgaC重组菌表达的蛋白大小为82.4ku。纯化后BgaC的酶比活力为1 795U/mg,pET32a+BgaC重组蛋白的最适pH为6~7,最适温度为30℃~37℃。副猪嗜血杆菌β-半乳糖苷酶(BgaC)具有糖苷酶活性能够介导糖蛋白的降解,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高度保守的区域,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12期)

李娟,张德莲,木拉力别克,李南方,杨学磊[10](2015)在《不同性别Fabry患者的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Fabry病中不同性别患者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情况。方法选取一个Fabry病家系的8例患者和13例健康者,应用干血片法测定经过GLA基因检测确诊的Fabry病患者和健康者α-Gal A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患者的α-Gal A活性[(8.66±2.15)×10-15 mol/(d·spot)]为健康对照者[(188.31±42.23)×10-15 mol/(d·spot)]的4.6%,女性患者[(149.93±46.56)×10-15 mol/(d·spot)]则为健康对照者的79.62%。男性半合子患者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α-Gal A活性检测对男性半合子的灵敏度高于女性杂合子。结论α-半乳糖苷A活性下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半合子Fabry病患者酶活性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16期)

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离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新菌株,为酶法高效合成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提供新的酶源。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碳酸钙溶钙圈和添加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筛选平板进行初筛,以产酶菌株粗酶液催化乳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复筛,从新疆伊犁地区牧民手工制作的奶酪样品中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菌株进行鉴定。单因素试验确定产酶条件和转糖基反应条件,TLC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转糖基反应产物各组分含量。筛选获得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菌株6株,其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LBGNL-S7所产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最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50℃、pH 6.0、乳糖质量浓度300 mg/mL的条件下反应4 h,GOS得率可达质量分数43.40%,其中转移二糖和转移叁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8.29%和12.95%。以上结果表明,L. plantarum YLBGNL-S7是一株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新菌株,在益生性GOS的合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牟颖丽.嗜热链球菌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研究及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9

[2].王丽军,牟元珍,关波,万丽云,张艳.传统奶酪中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合成低聚半乳糖条件[J].食品科学.2019

[3].张宇洁,王丽军,关波,倪永清,何顺.新疆回民自制酸泡菜中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雷萍,吴亚召,张文隽,杜芳,王贺祥.高活性云芝α-半乳糖苷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食用菌.2018

[5].肖雪莉.α/β-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法提取牦牛血中免疫球蛋白G及其活性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6].尹蕾,王原媛,辛志豪,王向东.耐热β-半乳糖苷酶(PyrococcusfuriosusDSM3638)活性位点N415S点突变对其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

[7].秦燕娜,张杏辉,刘庆业,温桂清,梁爱惠.纳米银SERS光谱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8].林明强,吕有凯,王日兴.β-半乳糖苷酶在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活性变化水平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6

[9].刘英玉,夏利宁,刘俊飞,姚刚,何启盖.副猪嗜血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原核表达与活性检测[J].动物医学进展.2015

[10].李娟,张德莲,木拉力别克,李南方,杨学磊.不同性别Fabry患者的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论文知识图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pEGFP-16AS转染后细胞...与PEI质量比为1:3时转染效率最好比色法检测葡萄糖的原理:(A)基于HR...干涉RAD21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野生株M18和突变株M18T中pMEAZ在添加...

标签:;  ;  ;  ;  ;  ;  ;  

半乳糖苷酶活性论文_牟颖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