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平:马克思美德伦理思想探赜论文

符海平:马克思美德伦理思想探赜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美德;劳动;现代性困境

[摘 要]以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英美分析学者断言马克思理论缺乏道德基础。然而,从实存论路向去考察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马克思理论蕴含丰富的美德伦理意蕴。对马克思而言,人的本真性的实存就是追求一种内在超越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美德生存。作为合目的性行为,美德生存不仅是克服资本主义异化生存境遇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本真生存状态。马克思伦理理想的建构与亚里士多德奠基于美德的实践哲学之传统具有某种历史的、文化的、逻辑的内在联系。但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把亚氏德性论范式拓展到人的实践生活的整个领域,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是以包括工人阶级在内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理论旨趣,因而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一、反道德论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的道德基础”问题

马克思理论是否存在道德理论在英美学界存在较大争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者根据马克思著作中所具有的大量针对道德的攻击性语言而断言马克思攻击道德并完全拒斥道德。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任何一种道德,无论它是禁欲的道德还是享乐的道德,都宣判死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等人关于“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权利”的论述,并认为这些言论是一种罪行。“他们一方面企图把那些在某个时期曾经有一些意义,而现在已变成陈词滥调的见解作为教条重新强加于我们党,另一方面又用民主主义者和法国社会主义者所惯用的、凭空想象的关于权利等等的废话,来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分析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者基于诸如上述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论述,而认为马克思哲学缺乏道德的基础。他们宣称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并非基于道德的标准(诸如权利或正义),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给人们提供诸如快乐或幸福等非道德的善。由于该派代表人物较多,本文无力评论其所有理论,下面只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艾伦·伍德,略述他关于马克思哲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问题。

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伍德基于一种充分的非道德主义立场对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异化和类本质的观点不仅关涉到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自我实现观点的承袭,而且也蕴含着人类对一种合理的自我价值感和意义的诉求。然而,伍德并未主张马克思的这些价值诉求具有道德意蕴并视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而是视之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正如他所言:“马克思关于异化和类本质的观点涉及关于这些境况的确切的观点,在这些境况中,人类在其生活中能持有一种合理的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更具体地说,我认为这些观点涉及一个公认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概念,即关于人的自我实现、发展和我们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基本上把这些力量视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注]伍德认为把诸如自我实现、人的发展,以及人之本质力量的发挥此类概念视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基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根据伍德的相关论述,从总体上看来,他是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否认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基础。

伍德宣称马克思哲学缺乏道德基础的第一个理由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和人之自我实现的观点并不具有道德意蕴。在他看来,异化或人之自我实现的挫败并非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所看到的唯一的恶。马克思还关注那些哲学上不感兴趣的恶,即工人阶级所遭受的饥饿、疾病、疲劳、资源的稀缺,以及不安全的生存方式等等。虽然马克思使用了那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概念,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在追随亚里士多德。自我实现只是马克思认为被资本主义所挫败的人类福祉因素中最突出的一种,因而“没有理由把通过社会生产的自我实现视为马克思价值系统的基础”。[注] Allen W.Wood, KarlMarx,2nd Edition,Routledge,2004,pp.127-128,p.128.为了加强自我辩护的力量,伍德甚至否认马克思关于异化和自我实现属于基本的道德范畴。从一种狭义的道德出发,他区分了“道德的”善和“非道德的”善。前者包含美德、权利、正义、义务的履行和道德上值得称赞的品质之拥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后者指我们认为可欲的或拥有后我们感觉很好的东西,诸如快乐和幸福等。伍德认为,尽管马克思本人从未像他一样对上述两种善进行区分,但是,马克思已在重要的意义上使用了上述两种善的分类而其本人却未曾意识到。在伍德看来,马克思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挫败了或未能提供许多重要的非道德善,诸如自我实现、安全、健康、舒适、共同体和自由。如果社会生产能更加合理、民主地进行组织,那么现有的社会生产力足以把这些善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但马克思从未声称人们基于权利或正义等道德要求因而社会应该把这些善给予他们。在《马克思论权利和正义:对胡萨米的回复》一文中,伍德认为,关于道德善和非道德善之间的区分,马克思一方面接受康德所主张的观点,即对道德善的追求和对非道德善的追求本质上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接受密尔所主张的观点,即非道德善是根本性的,而道德善只是一个使非道德善实现最大化的手段。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关于两种善的理解不同于康德和密尔两位前辈,即马克思认为在特定情形中非道德的善要高于道德的善。“这就是当他倡导推翻资本主义时又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情况中,他实际所做的事情。”[注]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伍德关于马克思哲学缺乏道德基础判定的第二个理由是马克思本人反对道德化批判并把道德拒斥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一贯地回避基于道德善的社会批判,并一贯地展示对于那些从事这种批判之人的蔑视。”[注]他认为,马克思不仅抨击诸如蒲鲁东和海因岑这些人的“道德化批判”,并视之为“意识形态的说教”,而且强烈地谴责那些把其本人视为基于道德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人(如瓦格纳)。道德标准对马克思而言不具有更好的基础,资本主义可以被谴责,但不是依据任何意识形态的神秘或幻象来进行。道德规范(诸如权利和正义)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一个既定的生产方式正是基于这些道德规范来强制其社会关系或阶级促进其自身利益。道德意识通常掩盖其规范的真正基础,即“把其自身描述为不是出于历史的短暂的社会形式,而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或先验的理性法则、或我们自然的道德感、或感性存在物的普遍幸福”。[注] Allen W.Wood,KarlMarx,p.129,p.130.因而即使道德判断是基于现实的社会,道德的内容也不能通过其自身的神秘化语言来理解,而是依据其所服务的社会结构和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来理解。伍德在此引用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来证明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理性基础的消极态度。例如,在他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声称历史唯物主义已经“粉碎了全部道德的基础”,并揭示道德与其产生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宣言》并不否认那些假想的资产阶级批评家的责难,即“共产主义废除宗教和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而是给予积极的回应,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此,伍德认为“废除道德”可能是和道德彻底决裂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反道德论者伍德论证马克思缺乏道德理论,拒斥道德的主要论点。然而,如果马克思理论确如伍德所断言的缺乏道德基础,那么,马克思理论就会陷入道德虚无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便缺乏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事实上,通过探索马克思与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联系,我们或许可以从美德伦理的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理论及其对于伦理、道德的理解,进而揭示一种马克思理论更为广阔的思想源头。

二、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着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满足需要的劳动,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之后所获得各种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外在利益,诸如工资、荣誉和职务等。正如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67、79页。这就是说,人之劳动的首要功能就是人之满足的需要,满足人的吃喝住穿等各种需要。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劳动是具有手段性和工具性意义,亦即,它不仅可以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维持人的肉体生存。劳动的这一内涵从古至今一直都未曾发生改变。事实上,这种满足需要的劳动和马克思的历史观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劳动作为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需要引起劳动,劳动成为社会生产力。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虽然马克思在其劳动观中充分肯定了这种满足需要的劳动,但是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过于高扬了这种工具性、手段性的劳动,从而导致了异化劳动,产生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二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它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提升或发展的各种技能,所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和劳动的愉悦等。

“在圣诞之前,我们司令部要举行晚会,上峰要我邀请几位尊贵的客人。”他从旁边一个提公文包的军官手里接过一个大信封,上面印有两个中国字:“请柬”。

现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这种物质繁荣的后果却使人们陷入资本主义“物化”逻辑的严重控制之中。身处异化生存境遇的人们个性单一、精神贫乏和情感缺失。这种现代性生存困境实质是理性化的公共社会赋予现代人的一种异化症状。启蒙以来,人类的生活领域日益分化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并且前者日益萎缩,后者不断扩张。人类生活之两大领域的分裂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甚至消解价值理性。资本主义世界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然失去了其原初所蕴含的伦理意蕴,惟一尚存的是一些赤裸裸的与肉体感官情欲相联系的东西。在工具理性所主宰的世界里,人们真正强调的是事实与逻辑,而意义与价值则被人们彻底抛弃。在这种情形中,法律、道德规范成为维系社会的主要方式,个体美德却被人们日益忽视。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背景,现代道德哲学较少关注和研究个体内在品质,人们真正关心的是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非关心自己应成为具有何种内在美德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现代规则伦理逐渐成为现代道德的主导形态,美德伦理则与传统文化一起衰落,道德的本真价值、个体美德和历史本性被置于伦理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注]秦越存:《美德与人的存在》,《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三、人的存在方式:美德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以阿伦特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突破了列宁所确立的关于马克思思想来源的固定思路,使马克思思想的源头更趋于丰富性。事实上,通过研读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诸多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都有过吸收和借鉴。马克思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正是通过诉诸于古希腊的伦理、美德概念而实现的,这彰显了他对体现家园感的古希腊式的伦理共同体之向往。考诸伦理思想史,我们发现,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现代道德已经完全演变为一种作为意识形态的规范,从而丧失了古代道德所体现的人性特质。马克思的伦理理论正是通过诉诸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来揭示人之本质的真实面貌和未来理想社会的现实图景。对马克思而言,美德不仅可以使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实现自身的优秀和完善,而且可以确保公共行动的可靠性,使个体在共同的伦理生活中得以实现幸福。从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美德概念的视角来考察现代道德的特征和本质,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马克思批判现代道德的真正目的,并揭示马克思理论中所蕴含的规范性道德的具体面貌。[注]在当前学界,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研究者往往提出马克思理论中含有一种规范性的道德,或者规范性的立场,但是却始终没有提出马克思道德理论中所蕴含的规范性道德的具体内容。从这种德性论视角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克服伍德关于马克思理论之道德虚无主义之阐释,而且可以克服道德论者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之倾向。

本模块对水泥企业中包括生产设备关系树、生产设备维修跟踪、设备维修预测、设备零部件管理、图纸管理、维修自动报警等功能在内的所有生产设备、动力系统、文件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在设备管理中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德国在18世纪初由腓特烈大帝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和文化改革。改革通过诉诸希腊精神来重塑德国精神,它影响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气质。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把这种希腊情结阐释为对于家园感的迷恋。“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地绕道通过罗马。”[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57页。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德国对希腊文化的迷恋依旧盛行。马克思从高级中学开始直到大学学业结束为止,都一直沉浸在古典文化和哲学的熏陶中。“从他最初对希腊罗马的历史与神话学的兴趣,到他完成论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物理学的博士论文,古典哲学构成了他理智生命的核心。”[注][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事实上,直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前后,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仍是其思想的来源和学术关注的重点。诸如,马克思在1857年12月致拉萨尔的信中,对于古代思想家作过一些评述:“谢谢你的《赫拉克利特》。我对这位哲学家一向很感兴趣,在古代的哲学家中,我认为他仅次于亚里士多德。[较晚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7页。从这封信,尤其是这段话中,马克思不仅透露出对古代思想家极其浓厚的学术兴趣,而且对这种兴趣的强烈程度也作了相应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程度要强于赫拉克利特等古希腊思想家。在1842年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特在哲学上的开拓性贡献。正如他指出:“欧洲各国政府企图在确立国家间的均势方面运用这个结论,当然带有实践的最初的肤浅特点,不过先是马基雅弗利、康帕内拉,后是霍布斯、斯宾诺莎、许霍·格劳秀斯,直至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则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了,他们从理性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神学出发来阐明国家的自然规律,就像哥白尼并没有因为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在基遍、月亮停止在亚雅仑谷而却步不前一样。现代哲学只是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所开始的工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7页。事实上,除了马克思本人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浓厚兴趣之外,许多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此也有许多揭示。例如,桑瓦尔德认为,希腊哲学这一知性源泉和马克思密切关联并为马克思整个学术生涯提供至关重要的灵感。“他毕生面对着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这一点决定性地影响并塑造了他的全部作品,而不单单是他的经济学理论。”[注] R Sannwald,MarxunddieAntike,Stattswissenschaftliche Studien,ed.By Edgar Salin and V.E.Wagner,p.7.转引自[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第33页。法国学者米歇尔·瓦岱博士在《马克思:研究可能性的思想家》一书中强调,马克思写作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于理解马克思的著作非常重要。在他看来,马克思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马克思在批判一般思辨哲学,特别是批判黑格尔时,正是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方法。……马克思同亚里士多德的距离比同黑格尔的要近得多。”[注]张慧君摘译:《一部评论马克思的新著——〈马克思:研究可能性的思想家〉》,《国外理论动态》1994年第20期。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尽管列宁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大来源之论断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仅仅止于这一论点而终止探索,无疑会错失马克思思想更为丰富的来源。从作为人类文化源头的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研究,或许能够为我们开辟一条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进路。

然而,对于美德伦理学家而言,即使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里,美德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质。无论是美德伦理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复兴美德伦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麦金泰尔都是通过探讨美德与实践的关系来阐述人的存在方式的。亚氏基于目的论视角对人类行为进行考察,并构建了作为其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体系。正如他所言:“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在他看来,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的根本任务便是以行为为目的,它的根本追求旨在一种合目的性行为。目的分为内在目的(“目的在自身之中”)和外在目的(“目的在自身之外”),前者指目的自身蕴含了实现它的根据,后者指行为的目的在行为的根据之外。合目的性行为就是指符合这种内在目的性的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合目性行为表现为活动和目的合二为一,活动与目的是一种内在构成关系,那么,这种活动的实现就是幸福的实现,因为活动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亚氏美德伦理学中的幸福概念所揭示的就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实践过程,行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优秀状态或者优秀品性。幸福的实现过程就是展现优秀状态或优秀品性的过程,也就是美德内在于活动的实现过程。对于理想的个体生活而言,德性是个体实践所追求的完满状态,个体实践则是以德性为内在目的。根据亚氏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目的自身包含了实现它的根据,行动者的行动从包含最终目的的“根据”出发,不断超出“根据”的内在性而向“目的”逼近,所以这种行为也就具有一种内在超越性,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行为。[注]由此可见,从亚氏关于德性与实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一幅个体追求优秀为内在目的的美德生存图景,个体只有自足于这种“本真性”的行为,其自身所追求的内在善,其所向往的优秀状态的完善与生成方能最终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在自然属性的支配下生产,而是按照内在尺度进行生产并运用于对象。在这种合乎人性的对象性关系中,人不仅最终实现了其潜能和内在个性,而且整个实践过程表现为活动与目的合二为一。 “为了实现其目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赋予对象以形式从而实现其目的”。[注]符海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完善论之维——兼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2期。可见,在本真的劳动过程中,活动和目的形成了内在构成关系,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其既定目的的同时,又提高了劳动技能,发展了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能力,甚至还感受到了劳动和生活的意义。这种真正的劳动是一种自主活动,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活动,它真正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5页。由此可见,本真的劳动不仅是获得外在利益以满足人的肉体生存的必然手段,而且是人获得作为内在利益的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此外,在本真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还将获得一种充分的肯定和最大的愉悦。“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享受到个人的乐趣”。[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184页。

此外,就演唱技巧而言,英美音乐剧界对于音乐剧的唱法有一种普遍认识,叫做“Belt唱法”,认为大多数的音乐剧都是采用的此种唱法,即便如此,它也不能代表全部的音乐剧唱法,因为除了“Belt唱法”之外还有“Legit唱法”,所以,我们不能说音乐剧到底属于哪一种唱法,不能以此来局限它,只有在不同风格的剧目中看演员具体采用的是哪一种唱法,才能定义其属于什么唱法。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曾经也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和矛盾,但他只是通过精神的自我发展来加以说明。对于黑格尔而言,启蒙和信仰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之中,它们只是精神的不同存在方式,并在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统一。马克思则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批判和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工人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本身、类本质,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异化,这是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突出表现。在资本主义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作为劳动的商品生产仅仅是劳动者维持生命的异化劳动,成为纯粹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劳动积极性越高,他们反而越是成为自己劳动产品的奴隶,越是被对象世界征服。也就是说,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已经变成了外在的东西,自我否定的活动,它使得劳动者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而非幸福、愉悦。面对着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马克思试图诉诸亚氏美德伦理所开创的实存论路向为人类的生存境遇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67、79页。正是实践活动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虽然人和动物可根据意识、宗教或其他因素来加以区分,但“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67、79页。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系中,劳动作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范畴,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人是劳动的动物。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了人类历史。从麦金泰尔(早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开启学术研究)关于美德与实践的阐释中,我们可以较好地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德性伦理意蕴。作为当代德性伦理复兴的杰出代表,麦金泰尔在汲取亚氏美德概念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对美德概念实现了进一步的建构。麦氏对实践概念做了如下界定:“实践意指任何融贯的、复杂的并且是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通过它,在试图获得那些既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种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利益就得以实现,结果,人们获取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与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注][美]麦金泰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38页。根据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麦氏把实践视为一种社会性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如果实践主体进行的是一种追求活动方式本身的优秀的实践形式,那么,这种实践不仅蕴含着内在利益,而且还伴随着外在利益。根据麦金泰尔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实践的内在利益是指某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本身所内在具有的利益,换言之,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它一定是在追求这种实践活动本身的优秀过程中实现的,它内在于这一实践活动之中。例如,一个优秀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所展示的高超的绘画技能,他所感受到的诸如生活的意义和绘画的愉悦等方面就属于绘画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实践的外在利益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中通过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即可获得的金钱、荣誉和权势等。诸如,优秀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因其优秀的绘画技能而获得的名声和金钱,尽管这些外在利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也可通过其他实践形式来获得。从特征上看,实践的外在利益是人们竞争的对象,某人获得较多就意味着其他人获得较少。内在利益尽管也是竞争优胜的结果,但它们的获得却有益于参与实践的整个共同体。从麦金泰尔对实践的定义及其相关特征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同样内含相似的美德伦理意蕴。

在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理论的思想源头,一般都是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的界定作为范本,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注]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载《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尽管从列宁的这一论断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了解马克思思想来源的主要脉络,但是这也可能遮蔽了我们进一步发掘马克思思想更为广阔的源头。然而,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并未因为列宁的这一论断而固步自封。汉娜·阿伦特从一种更为宏大的视野对马克思和西方思想传统之间的关系作了富有创见性的阐释。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一书中,阿伦特认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过于权威化并成了公式化的东西,以致于遭致人们频繁的否定,因而人们逐渐忘记了马克思思想的源头。[注]在阿伦特看来,那种认为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把马克思视为极权主义统治之父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这种观点没有涉及西欧的传统,因为这一传统本身才是造成极权主义统治形态的根源。“马克思的源头比他自己感觉到的还要深远。……连接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这条线,远比从马克思到斯大林的那条线紧密。”[注][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页。麦卡锡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这部文集的序言中也指出了马克思思想这一更为丰富的来源。“正如由最近东欧铁幕的破碎而展露出的曾经丢失的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一样,遮蔽马克思著作的铁幕看来也行将就木。铁幕的消失展露出使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及经济理论得以奠基的传统与目光的丰富复杂性。”[注][美]麦卡锡:《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郝亿春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页。在麦卡锡看来,通过考察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的思想对马克思著作的影响,这有助于撩开历史的帷幕从而更深远地揭示马克思思想的来源。实际上,回顾18、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我们会发现,希腊传统确实对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大多数德国思想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亚氏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揭示了一种人之为人的本真性的实存活动。然而,亚氏由以阐述的实践仅仅指作为实践核心意义的伦理政治活动,而非指理论和创制活动。作为手段性的创制活动在古希腊时期属于低等的技艺活动,是奴隶所从事的活动。可见,亚氏真正关心的是那些使作为“人”的城邦公民获得完满实存的东西、关心构成人之为人的德性自我生成的合目的性行为。[注]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深受古希腊文化、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浸润,马克思试图诉诸亚氏实践内在蕴含的实存论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奠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打破了亚氏关于实践的界分,把作为创制性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以克服亚氏实践概念所遮蔽的广大劳动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实现本真性的实存。总体而言,马克思哲学通过劳动的发展史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劳动概念不仅是马克思用以改造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重要概念,而且被马克思逐步地纳入其实践哲学的整体框架中,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并为之寻找克服之途。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马克思而言,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财富和满足、享受和威望的首要途径,而且是获得一切技能、德性、生活的意义和愉悦的源泉。马克思试图诉诸一种着眼于内在目的性的实存论路向以克服资本主义异化生存境遇,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本真性的实存。然而,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被市场经济的交往关系重新组织,发展呈现一种异化状态,即资产阶级的发展是以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马克思看来,奠基于“自我实现”的美德生存不能脱离新的生产关系、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现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导致所有人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因此,只有所有人都获得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否则,人的自我实现是无法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诉诸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以消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从而建立真正人的联合体。“人类的解放要求重组社会以便个体变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性的生物’”。[注][英]利奥波德:《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当代政治与人类繁荣》,刘同舫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1页。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基于相互关心的共同体,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个体才能变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性的生物”,人类才能回归一种符合其本性的理想生存境遇。只有立足于真正人的共同体,劳动的本真内涵方能得到彰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善方能真正实现。可见,真正的劳动不仅是合乎人性的对象性关系,而且是合乎人性的社会关系。[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184页。

近年来,一种名叫“粮食银行”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在各地涌现,即企业代农户存储粮食,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或折现。“粮食银行”不仅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还减轻了运营主体资金和原粮供应压力。

而从2023年开始,将再次转变为供应不足的情况,预计2023年供应不足量为13.4万t,2024年为44.2万t,2025年87.3万t,供应不足的现象可能加剧。

我们看到,尽管艾伦·伍德注意到了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相关理论的吸收,但是却否认马克思理论的道德基础。由此可见,他并未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视角来审视马克思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从而未能洞悉马克思理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德伦理意蕴。事实上,马克思身处一个浸润于古典文化精神的时代,所以,对于马克思伦理理论的考察和分析,不能离开其所成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结合古典文化来理解马克思,将有助于我们重拾其思想得以奠基的传统。从整体上而言,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影响下,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主要聚焦于人类真正合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及其可能的现实社会制度安排。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和构建,不仅表达了人的存在方式之关注,而且也揭示了人之存在的真实状况。尽管汲取了亚里士多德创制概念的理论遗产,但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实存论阐释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蕴涵。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被置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和关于人的解放之理想等相关背景之下,展示了真正存在论和伦理学的价值内涵。对马克思而言,劳动不仅是作为人的“自为的生成”,而且是作为人存在的实现和确证。正是通过这种内在性的劳动活动,人之优秀得到了彰显,人的内在本质得到了实现。

结 语

通过对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着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美德意蕴,对他们而言,人的本真性的实存就是追求一种内在的超越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合目的性行为。正如布莱克里齐所言:“马克思的伦理学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对那些奠基于美德的实践所作的论述之现代版本,通过那些美德,个体能在共同体中活得兴旺发达。”[注] Paul Blackledge,MarxismandEthic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2012,p.3.诚然,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蕴含着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内核,其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伦理理想揭示了人的本真生存状态。这种伦理理想的建构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奠基于美德的实践哲学之传统具有某种历史的、文化的、逻辑的内在联系。但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把亚氏德性论范式拓展到人的实践生活的整个领域,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是以包括工人阶级在内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理论旨趣。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给出的具体方案就是建基于正义和友爱之上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意味着整个人类的完善和实现。相较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论,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AStudyontheVirtueEthicalThoughtsofMarxism

FuHaipi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

[Keywords]Marx; practice; virtue; labor; modernity dilemma

[Abstract]Anglo-American analysts represented by Alan Wood assert that Marx’s theory lacks moral foundation.However, studying Marx’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istential theory, we can reveal that Marx’s theory contains rich virtue ethical implications.For Marx, the realit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pursuit of a kind of inner transcendence,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realization of the virtues of survival.Howev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andpoint, Marx extended the Aristotle virtue paradigm to the whole field of human practice life in his own different ways.Marx’s ethical virtu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realization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including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us is more realistic and transcendence.

[作者简介] 符海平,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006)。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理想中的美德伦理思想研究”(项目号:17CZX062)和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马哲专项一般课题“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完善论之维及其当代观照研究”(项目号:2017GZMZYB4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孔 伟]

标签:;  ;  ;  ;  ;  ;  ;  ;  

符海平:马克思美德伦理思想探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