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毒性论文-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

鱼毒性论文-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鱼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观赏鱼,氨氮,亚硝氮,安全浓度

鱼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1](2019)在《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和孔雀鱼毒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毒性作用。试验采用静水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法,测定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并以此为基准开展慢性毒性实验,研究氨氮及亚硝氮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氨氮和非离子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亚硝氮对红剑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显着低于孔雀鱼(P<0.05)。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22、0.59、0.52 mg/L;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54、0.55、1.77 mg/L。在安全浓度下,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和孔雀鱼鳃Na~+/K~+-ATP酶活、SOD酶活和T-AOC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然而,在高水平氨氮和亚硝氮胁迫下,鳃Na~+/K~+-ATP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因此,在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4期)

兰丽贞,刘林,马宁宁,叶庄新,赵群芬[2](2018)在《纳米ZnO和常规ZnO、ZnSO_4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纳米ZnO、常规ZnO和ZnSO_4对斑马鱼氧化应激毒性的强弱,探究纳米ZnO的毒性作用与其释放的Zn2+和本身特性的关系,研究了纳米ZnO、常规ZnO、ZnSO_4对斑马鱼肝脏、肠、鳃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纳米ZnO、常规ZnO、ZnSO_4水体中,在4、24和96 h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斑马鱼肝脏、肠、鳃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实验组中肝脏、肠和鳃中Bax、Bcl-2、TNF-α及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纳米ZnO、常规ZnO、ZnSO_4均引起斑马鱼各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使组织中凋亡基因和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激活生物体内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途径,引起细胞死亡或机体炎症,其中纳米ZnO的致氧化损伤作用最强。研究表明,纳米ZnO对斑马鱼的氧化应激毒性强于常规ZnO和ZnSO_4,而纳米颗粒本身特性是导致纳米ZnO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田雪[3](2018)在《聚天冬氨酸缓解镉对鱼毒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与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也由不曾关注到日益的重视。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中国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在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方式方法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合成了聚天冬氨酸(PASP)这一类氨基酸。PASP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方方面面,由于其对重金属有良好的络合作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也需要PASP发挥重要作用,故PASP是一款广受欢迎绿色产品。目前,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毒性修复也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重点,但还没有学者研究过PASP是否可以有效缓解镉对于鱼类的毒性。为此,本实验首先测定了PASP与Cd在斑马鱼可存活的条件下,可实现螯合率最大化的最佳配比,设计最佳暴露条件并测定暴露过程中水环境Cd的浓度以及PASP对Cd的螯合率,并在 10 μM 的 Cd,3 μM 的 Cd,10 μM 的 Cd+25 mg/L 的 PASP,和单独的25 mg/L的PASP这4个不同体系下分别将斑马鱼暴露2天,7天和14天,并与不加任何试剂的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了斑马鱼肝组织对Cd的生物积累、氧化应激效应、基因表达、DNA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的情况,和鱼脑组织对Cd的生物积累、氧化应激效应、基因表达、神经毒性以及细胞凋亡的情况,并明确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Cd浓度为10μM,PASP浓度为25mg/L,pH值为7的条件下,PASP对Cd的螯合率可达到最佳70%;在10 μM的Cd+25 mg/LPASP的PASP体系中对斑马鱼进行暴露,水环境中PASP对Cd的螯合率也可以达到这一水平,为后续斑马鱼的暴露以及各项指标的测定奠定了条件基础。(2)PASP与Cd的螯合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斑马鱼肝组织对Cd的生物积累。在氧化应激方面,10 μM的Cd+25 mg/L PASP体系下,SOD、CAT、GS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范围要么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要么介于10 μM的Cd暴露体系和3 μM的Cd暴露体系之间,说明PASP与Cd的螯合可以缓解斑马鱼肝细胞的氧化损伤;在DNA损伤方面,相比于单独含Cd的暴露体系肝细胞彗星拖尾严重,尾距长,尾部DNA含量高,Cd+PASP暴露体系肝细胞彗星少有拖尾现象,尾距和尾部DNA含量均和空白对照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细胞凋亡的实验中,Cd+PASP暴露体系也可以有效减少肝细胞凋亡的现象。(3)PASP与Cd的螯合体系也可以有效降低斑马鱼脑组织对Cd的生物积累。在氧化应激方面,Cd+PASP暴露体系对脑组织的GST活性不再产生显着性影响,SOD、CAT、8-OHdG的活性和MDA的含量也基本没有显着性变化或者变化程度显着性小于10 μM的Cd暴露体系,说明该螯合体系有助于修复Cd对斑马鱼脑细胞的氧化损伤;在神经毒性方面,同样的,Cd+PASP暴露体系对脑组织的AChE活性也不再产生显着性影响,神经毒性得到修复;在细胞凋亡的实验中,结果同肝细胞。综上,PASP可以有效修复Cd对于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4](2018)在《一种应用斑马鱼毒性和代谢同步进程分析中药毒性作用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毒性评价和斑马鱼代谢同步进程法分析中药毒性作用的新方法,即用斑马鱼评价中药成分、组分或提取物的毒性过程中,同步动态分析代谢产物,评价中药及中药配伍毒性作用的同时,分析毒性的产生与成分变化的相关性,可发现中药中毒及配伍减毒的相关物质或原因。本发明克服现有斑马鱼毒性评价仅限于发现测试药对鱼形态、行为、死亡等毒性作用而未能同步分析测试药成分动态变化的缺陷,是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样品用量少、劳动强度低,且仅需在一般实验室就可完成的分析方法,可简单高效评价中药毒性,同时发现代谢成分变化及致毒相关物质,亦可揭示中药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8年03期)

王伟[5](2018)在《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除虫菊酯以其高效、广谱和对人低毒等的优点,在农业、仓储、卫生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拟除虫菊酯随着雨水等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对水域生态环境危害严重。由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亲脂性,水体中的拟除虫菊酯很容易通过鱼类的鳃进入鱼体,并由鱼体的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组织器官,产生毒性。鳃、肝脏、肾脏及脾脏是鱼类重要器官,与鱼的呼吸、代谢、免疫等功能有关,也是各类毒物的主要靶器官,损伤鱼类的抗氧化系统、组织结构等,从而影响鱼类的各项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探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对鱼类的养殖、疾病防治,野生资源的保护以及农药规范化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属鲤科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冷水性底栖鱼类。其主要生长在水温较低、高溶氧的山间河流中,对水质的要求较为严格,水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齐口裂腹鱼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毒物的反应也较敏感。因此,研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其的毒性效应,为齐口裂腹鱼野生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科学的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研究选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的溴氰菊酯作为受试污染物,齐口裂腹鱼为受试生物,进行96 h急性毒性试验。根据96 h半致死浓度(96 h-LC50),通过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齐口裂腹鱼的鳃、肝脏、肾脏和脾脏的组织切片,并测定齐口裂腹鱼肝脏、肾脏和脾脏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讨论分析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置5个浓度梯度的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对齐口裂腹鱼进行96 h的半静态法暴露实验,采用寇氏法计算得到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2.5887μg/L。根据毒性分级标准,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的毒性属剧毒级。齐口裂腹鱼对溴氰菊酯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不同浓度暴露处理下,中毒的齐口裂腹鱼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2、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设计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96 h-LC50的1/16、1/8、1/4、1/2共4个处理组,即0.1618、0.3236、0.6472、1.2944μg/L和1个空白对照组,半静态染毒21d,在用药后的1、3、7、14和21d,取肝脏、肾脏、脾脏组织,使用半自动酶标仪测定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对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肝脏中SOD活性表现先上升在下降,然后在升高的趋势,在暴露初期(1d),0.3236μg/L处理组肝脏SOD活性升高47.66%(P<0.01)。在3 d后,1.2944μg/L处理组肝脏SOD活性被抑制,降低19.36%(P<0.01)。21 d后,肝脏SOD活性被抑制,1.2944μg/L处理组降低33.06%(P<0.01)。除0.1618μg/L和0.3236μg/L处理组外,肾脏中SOD活性整体表现被诱导的趋势,其中1.2944μg/L处理组在1、3、7、14和21d的诱导作用分别为46.44%(P<0.01)、11.16%、11.71%(P<0.05)、46.22%(P<0.01)和38.06%(P<0.01)。脾脏中SOD活性整体表现被诱导趋势,其中0.3236μg/L处理组诱导作用最显着,在1、3、7、14和21d的诱导作用分别为116.23%(P<0.01)、94.17%(P<0.01)、46.40%(P<0.01)、49.71(P<0.01)和41.81%(P<0.01),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诱导作用减弱。(2)对组织中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对肝脏和肾脏中CAT活性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溴氰菊酯浓度和暴露时间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加。0.3236μg/L和1.2944μg/L溴氰菊酯在暴露21d对肝脏CAT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44.73%(P<0.01)和66.78%(P<0.01)。溴氰菊酯对肾脏CAT活性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暴露21d后,0.1618、0.3236、0.6472和1.2944μg/L处理组对肾脏CAT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17.74%(P<0.05)、62.88%(P<0.01)、53.81%(P<0.01)和78.03%(P<0.01)。溴氰菊酯对脾脏CAT活性整体表现先抑制后诱导趋势,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诱导作用减弱,CAT活性恢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3)对组织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对组织中GSH-Px活性整体上表现抑制作用,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减弱。在暴露1、3、7、14和21d,1.2944μg/L处理组溴氰菊酯对肝脏GSH-Px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54.73%(P<0.01)、64.47%(P<0.01)、50.29%(P<0.01)、22.32%(P<0.01)和14.56%(P<0.05);对肾脏和脾脏GSH-Px活性的抑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肾脏GSH-Px活性在21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脾脏GSH-Px活性在14d后升高,21d后升高45.13%(P<0.01)。(4)对组织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肝脏、肾脏和脾脏MDA含量整体表现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在21d达到最大值。在暴露21d后,1.2944μg/L处理组处理组的肝脏、肾脏和脾脏MDA含量分别增加87.73%(P<0.01)、67.8%(P<0.01)和68.14%(P<0.01)。3、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鳃、肝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病理损伤将齐口裂腹鱼暴露到0、0.1618、0.3236、0.6472和1.2944μg/L共5个浓度的溴氰菊酯溶液中,在不同暴露时间取齐口裂腹鱼的鳃、肝脏、肾脏和脾脏进行组织病理检测表明:齐口裂腹鱼的各个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观察鳃的组织切片,处理7 d和14 d后,部分鳃小片扭曲、末端肿大;暴露21d后,1.2944μg/L处理组,鳃粘液细胞增多,鳃丝增粗,毛细血管扩张瘀血,局部鳃丝脱落。观察肝脏组织切片,经0.6472μg/L溴氰菊酯暴露后,齐口裂腹鱼肝血窦轻度扩张淤血。经浓度为1.2944μg/L的溴氰菊酯暴露7 d后,肝脏的肝血窦的轻度扩张淤血病理学改变;暴露21 d后,肝窦显着扩张,肝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深染。观察肾脏组织切片,溴氰菊酯对肾脏组织结构损伤不明显。暴露14 d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疏松,上皮细胞水样变性,暴露21 d后肾小管管腔变窄,细胞染色较浅,肾小球萎缩不明显。观察脾脏的组织切片发现,经浓度为0.6472μg/L的溴氰菊酯暴露7 d和14 d后,脾脏的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数量显着下降,且细胞碎片增多;经1,2944μg/L的溴氰菊酯暴露7 d后,脾脏淤血,且淋巴细胞数量显着减少,而暴露21d后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数量显着下降。综上所述,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具有剧毒,96h-LC50是2.5887μg/L;溴氰菊酯低浓度长时间暴露能够引起齐口裂腹鱼抗氧化系统损伤,对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具有显着地抑制或诱导作用,还能导致齐口裂腹鱼鳃、肝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结构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吴李娜,郭春丽,孙薇薇,李晓玲,龙腾腾[6](2018)在《斑马鱼毒性测定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斑马鱼对烟雾水溶液的急性毒性。方法制备烟雾水溶液,实验组设置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市售矿泉水为空白对照组,投放斑马鱼,观察其活动及死亡情况,并与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做比较。结果实验组斑马鱼5 min内出现游速变化、侧翻打转和死亡,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与烟雾水溶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测定类似。结论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快而简洁,是教学中可替代小鼠的一种毒性实验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堵锡华,吴琼,田林,李昭[7](2017)在《预测氯代芳烃对戈卑鱼毒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氯代芳烃对戈卑鱼毒性相关的QSAR模型,分析了22种氯代芳烃的结构特征,计算了各个分子的分子连接性指数.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筛选了其中4种分子连接性指数~0X,~2X,~3X和~4X_(PC),建立了这4种指数与氯代芳烃对戈卑鱼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的QSAR模型,方程的相关系数R=0.979,判定系数R_(adj)~2=0.959,标准误差S=0.134,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袁桂平,陈靖宇,金晨钟,欧晓明,谭显胜[8](2016)在《除草剂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除草剂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及人类健康。不少研究者开始对除草剂生态环境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斑马鱼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是污染物风险评估选用的绝佳材料之一。对斑马鱼在风险评估中的地位、除草剂对斑马鱼及其胚胎的毒性与富集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6年06期)

李钦玲,杨玉良,张升书[9](2016)在《芳烃衍生物的结构与黑呆头鱼毒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下,全优化计算了92个芳烃衍生物的分子几何和电性结构参数;将计算得到的12个量子化学参数和1个结构参数作为描述符引入QSAR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了4个量化参数,建立了取代芳烃类化合物(包括脂烷基苯、硝基苯、卤代物、酚和芳胺等)对黑呆头鱼毒性的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0.959,模型通过了相关性检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应用该模型对其中7个未知毒性的化合物进行了预测;对该系列化合物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分子极化率的大小和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是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雷斌,钟建兴,苏捷,刘波[10](2016)在《双斑东方鲀亲鱼、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繁殖群体亲种,不同繁殖群体交配所得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的河豚毒素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群体亲鱼组织器官毒性差异大,亲鱼眼珠、精巢为阴性,皮肤、肌肉、肝脏、卵巢呈现不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16.2%、40.5%、40.5%;养殖繁殖群体亲鱼皮肤、肝脏为阳性,野生繁殖群体亲鱼肝脏和雌性性腺河豚毒性阳性检出率比养殖繁殖群体亲鱼高;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河豚毒素均为阳性,早期胚胎为阳性,后期胚胎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胚胎河豚毒素皆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为阳性,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鱼河豚毒素为阴性,稚鱼、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皆为阴性。(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鱼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比较纳米ZnO、常规ZnO和ZnSO_4对斑马鱼氧化应激毒性的强弱,探究纳米ZnO的毒性作用与其释放的Zn2+和本身特性的关系,研究了纳米ZnO、常规ZnO、ZnSO_4对斑马鱼肝脏、肠、鳃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纳米ZnO、常规ZnO、ZnSO_4水体中,在4、24和96 h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斑马鱼肝脏、肠、鳃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实验组中肝脏、肠和鳃中Bax、Bcl-2、TNF-α及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纳米ZnO、常规ZnO、ZnSO_4均引起斑马鱼各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使组织中凋亡基因和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激活生物体内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途径,引起细胞死亡或机体炎症,其中纳米ZnO的致氧化损伤作用最强。研究表明,纳米ZnO对斑马鱼的氧化应激毒性强于常规ZnO和ZnSO_4,而纳米颗粒本身特性是导致纳米ZnO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和孔雀鱼毒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兰丽贞,刘林,马宁宁,叶庄新,赵群芬.纳米ZnO和常规ZnO、ZnSO_4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比较[J].水产学报.2018

[3].田雪.聚天冬氨酸缓解镉对鱼毒性的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4]..一种应用斑马鱼毒性和代谢同步进程分析中药毒性作用新方法[J].化学分析计量.2018

[5].王伟.溴氰菊酯对齐口裂腹鱼毒性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吴李娜,郭春丽,孙薇薇,李晓玲,龙腾腾.斑马鱼毒性测定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

[7].堵锡华,吴琼,田林,李昭.预测氯代芳烃对戈卑鱼毒性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7

[8].袁桂平,陈靖宇,金晨钟,欧晓明,谭显胜.除草剂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研究概述[J].世界农药.2016

[9].李钦玲,杨玉良,张升书.芳烃衍生物的结构与黑呆头鱼毒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李雷斌,钟建兴,苏捷,刘波.双斑东方鲀亲鱼、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毒性研究[J].渔业研究.2016

标签:;  ;  ;  ;  

鱼毒性论文-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