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_郑肖兰,郑行恺,赵爽,郑浩,陆翠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叶斑病,果穗,叶片,海因,发生,转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郑肖兰,郑行恺,赵爽,郑浩,陆翠梅[1](2019)在《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从叁亚南滨农场等南繁种植基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致病力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C24。利用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 ,分别从培养基(PSA、PDA、 Czapek、 PSA+玉米绿叶煎汁、玉米绿叶煎汁、 PDA+玉米绿叶煎汁、燕麦)、温度(10、 15、 20、 25、 28、33、 37、 41℃)、光照(全日光照、全日黑暗)、 pH(5、 6、 7、 8、 9、 10、 11)、碳源(蔗糖、麦芽糖、乳糖、 D-木糖、 D-果糖、可溶性淀粉)、氮源(甘氨酸、苏氨酸、 NaNO3、 L-缬氨酸、 L-丝氨酸、 L-精氨酸、 L-谷氨酰胺、 L-赖氨酸、 L-脯氨酸、 L-亮氨酸)6个方面对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2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24鉴定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Boedijn)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在28~37℃;最适pH值为7~9;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L-亮氨酸。本研究发现玉米弯孢霉菌能引起南繁区玉米病害,较适应热带地区高温天气,在28~37℃生长旺盛。(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震,陈迪,张铸涛,张荣意,缪卫国[2](2018)在《基于转录组分析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f敲除突变体差异表达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引起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深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将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Clf属于MAPKKK蛋白激酶的一员,位于MAPK途径的上游,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组成叁级酶联反应系统,调控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参与弯孢霉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可降低其致病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Clf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结果分别产生23 944 383条和23 995 571条clean reads,拼接后△Clf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中分别获到10 640个和10 639个基因。通过比较分析Clf基因敲除后共有324个基因差异表达,包括155个基因上调、169个基因下调。其中有41个已知功能的基因差异表达(21个上调和20个下调),其中糖基水解酶家族20,糖基水解酶家族76,细胞色素P450蛋白,Clg2p,Can a 1 allergen-like,碳水化合物酯酶家族等显着下调。糖基水解酶属于细胞壁降解酶系的一种参与病原菌的致病性,Clg2p可与Clf互作调控病原菌致病性,细胞色素P450蛋白参与细胞内的解毒,Can a 1 allergen-like是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在病原菌寄生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碳水化合物酯酶也属于细胞壁降解酶系的一种参与病原菌的侵染过程,这些基因广泛参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和调控产孢能力。Asp f 13-like protein调控细胞凋亡,在Clf基因敲除突变体中显着上调。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lf基因影响弯孢霉叶斑病菌的信号传递、催化活性、细胞凋亡、物质合成、代谢通路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暗示Clf基因有复杂的信号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赵珊[3](2017)在《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已由曾经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明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病菌种类、毒性分化及遗传多态性,本试验于2014年、2015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黑河市以及伊春市10个地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研究了病菌的毒性分化以及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如下:(1)从采集的病叶上分离获得156个致病菌株,经形态及分子鉴定,确定4种病原菌分别是:新月弯孢C.lunata 不等弯孢C.inaequalis、棒状弯抱C.clavata以及苍白弯孢C.pallescens。其中C.lunata 87株,占总数的55.8%;C.Clavata 23株,占总数的14.7%;C.Inaequalis 26株,占总数的 16.8%;C.pallescens 20株,占总数的 12.8%。新月弯孢C.lunata致病性最强,为黑龙江省优势种。(2)在10个玉米品种(系)中筛选出先玉335、鹏城9号、垦粘、黄早4、德美亚2号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根据5个鉴别寄主对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感反应的不同,将新月弯孢菌划分为15个生理小种(CL1~CL15),优势小种为CL2;棒状弯孢菌分为12个生理小种(CC1~CC12),优势小种为CC2、CC11;不等弯孢菌分为11个生理小种(CI1~CI11),优势小种为CI2、CI9;苍白弯孢菌分为8个生理小种(CP1~CP8),优势小种为CP6、CP7。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于不同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存在明显差异。(3)对SS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0.2mmol/LdNTP2.0μL,2.0μmol/L 引物 1.0 μL,30 ng/μL 模板 DNA,2.5 U/μL Taq DNA 聚合酶 0.5 μL,10×Buffer 3.0μL,ddH20 11.5μL。(4)选取10对SSR引物在156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株中共扩增出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共30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9.8%。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分布在450bp~650 bp之间,550 bp~600 bp区间基因分布频率较大,有效等位基因在1.9318~1.9434之间,期望杂合度在0.4831~0.4845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6703~0.6751之间。聚类分析得知,同一种菌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未归于一个类群;同一种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也未归于一个类群,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及毒性分化未呈现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董信,董彦斌[4](2016)在《注意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魏县仕望集乡等农民反映,玉米叶片上发现比较严重的淡黄色半透明小斑点,不知道是什么病?怎样防治?根据反映的有关情况,结合病叶样品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危害。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玉米叶部病害。由于今年雨水偏多、湿(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6-08-02)

陈运其[5](2016)在《雨季注意防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病初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边缘淡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外围有褪绿晕圈。有时多个病斑连成(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6-06-25)

陈运其[6](2015)在《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病初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边缘淡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外围有褪绿晕圈。有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呈片状坏死,严重时(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5-07-21)

陈运其[7](2015)在《雨后严防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蔓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为新月弯胞菌,属半知菌亚门弯孢属真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斑发生初期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边缘淡红褐色或暗红褐色,(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5-07-17)

陈运其[8](2014)在《及时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雨季高温高湿,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高发期,要注意及时防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感病初期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4-07-29)

朱富春[9](2013)在《召陵区夏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已成为召陵区玉米上的主要病害,是影响该区玉米高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查阅有关资料,基本摸清了该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高金欣,李雅乾,陈捷[10](2013)在《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VelB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状真菌产生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包含有益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有害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其中,VelB调控蛋白在调控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例如,无性或有性孢子形成,菌核或子实体的形成。实验室前期工作,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ochliobolus lunatus)酵母双杂交文库中帅选出了与黑色素合成相关蛋白Brn1作用的阳性克隆,其中一个经测序验证为VelB蛋白。本研究首先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在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中与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 AnVelB基因同源的ClVelB基因,DNA全长1 011bp,不含内含子,共编码336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序列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玉米小班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pphus),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等VelB蛋白序列同源性高达70%以上,与构巢曲霉AnVelB同源性达51%。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其次,采用Genomic Walking及RACE技术,获得了ClVelB基因的全长及两翼序列,以pCAMBIA1300改造后质粒为骨架,构建了双交换同源同组敲除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式(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以同源重组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敲除,用300μl/ml的潮霉素筛选突变株,经PCR初步检测共得到70个同源重组敲除子。该基因对生长发育,及对毒素和黑色素的调控作用正在进一步验证中。(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引起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深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将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Clf属于MAPKKK蛋白激酶的一员,位于MAPK途径的上游,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组成叁级酶联反应系统,调控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参与弯孢霉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可降低其致病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Clf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结果分别产生23 944 383条和23 995 571条clean reads,拼接后△Clf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中分别获到10 640个和10 639个基因。通过比较分析Clf基因敲除后共有324个基因差异表达,包括155个基因上调、169个基因下调。其中有41个已知功能的基因差异表达(21个上调和20个下调),其中糖基水解酶家族20,糖基水解酶家族76,细胞色素P450蛋白,Clg2p,Can a 1 allergen-like,碳水化合物酯酶家族等显着下调。糖基水解酶属于细胞壁降解酶系的一种参与病原菌的致病性,Clg2p可与Clf互作调控病原菌致病性,细胞色素P450蛋白参与细胞内的解毒,Can a 1 allergen-like是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在病原菌寄生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碳水化合物酯酶也属于细胞壁降解酶系的一种参与病原菌的侵染过程,这些基因广泛参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和调控产孢能力。Asp f 13-like protein调控细胞凋亡,在Clf基因敲除突变体中显着上调。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lf基因影响弯孢霉叶斑病菌的信号传递、催化活性、细胞凋亡、物质合成、代谢通路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暗示Clf基因有复杂的信号调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郑肖兰,郑行恺,赵爽,郑浩,陆翠梅.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9

[2].刘震,陈迪,张铸涛,张荣意,缪卫国.基于转录组分析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f敲除突变体差异表达基因[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赵珊.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

[4].董信,董彦斌.注意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N].河北科技报.2016

[5].陈运其.雨季注意防玉米弯孢霉叶斑病[N].河北科技报.2016

[6].陈运其.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N].河北科技报.2015

[7].陈运其.雨后严防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蔓延[N].农资导报.2015

[8].陈运其.及时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N].河北科技报.2014

[9].朱富春.召陵区夏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C].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3

[10].高金欣,李雅乾,陈捷.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VelB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C].“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论文知识图

生防菌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温室中抗生素粗提液对玉米弯孢霉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转化子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病症状1 500 mg/L氯仿提取物对玉米弯孢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症状褐色至深...

标签:;  ;  ;  ;  ;  ;  ;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论文_郑肖兰,郑行恺,赵爽,郑浩,陆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