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共聚合论文_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液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苯乙烯,聚合物,环糊精,体系。

乳液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1](2019)在《细乳液共聚合制备超疏水丙烯酸酯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含氟表面活性剂(FS-310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使多种丙烯酸酯单体共聚,获得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细乳液,通过调节其pH值来进行破乳凝聚,获得共聚物固体,固体用四氢呋喃(THF)溶解,再用去离子水进行沉淀,此溶解-沉淀过程重复叁次后,得到丙烯酸酯共聚物产品。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丙烯酸酯共聚物MB、FMB和FMBD的结构明确。水接触角测试的结果显示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合成的共聚物MB的水接触角为129°,当共聚单体中引入7. 6%含氟丙烯酸酯后,共聚物FMB的水接触角为158°,说明研究所得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高晨,蒋延凯,李新跃,阳龑,张雪梅[2](2018)在《含氟丙烯酸酯的细乳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SDS/FS-3100/OP-1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氟含量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采用破乳沉淀的方法获得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固体产品。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可以有效实现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叁元共聚。水接触角测试表明,当含氟单体摩尔比例为5.7%时,共聚物的水接触角可以达到112°,体现出较好的疏水性。对共聚物的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354.2℃,比不含氟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起始分解温度高出40℃,耐热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蒋姗,马洁,李夏倩,张洪文,俞强[3](2016)在《扩散控制无皂乳液共聚合制备纳米交联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扩散控制无皂乳液共聚法,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和二乙烯基苯(DVB)3种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制备表面洁净的纳米聚合物交联微球。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过硫酸铵(APS)、功能单体MAA和交联单体DVB的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红外光谱结果证明发生了共聚反应。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仪观察到聚合物微球最小粒径小于50nm。当反应温度、功能单体MAA和引发剂APS浓度增加时,单体的转化率也随之增加。反应温度为60℃、70℃、80℃时,反应4h后单体转化率分别达到82%、89%和96%。(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蒋姗,李夏倩,缪阳,俞强[4](2014)在《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高分子絮凝剂工艺及产物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阳离子结构单元含量的共聚物絮凝剂(PDA),比较了不同种类引发剂和分散剂等对聚合过程的影响,优化了聚合体系。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和乳化剂含量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所得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黏度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进行了共聚合反应并得到了高分子产物,且产物中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组分含量远高于相应条件下水溶液聚合产物。当[DMDAAC]/[AM]=1∶4、引发剂浓度为30mmol/L、乳化剂含量为18%时,产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2.2×105,阳离子单元含量达17%。(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4年07期)

谢恺君[5](2014)在《反相浓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β-环糊精多孔分离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酚废水是一种污染范围广、危害严重的工业污水,苯酚及其衍生物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排放和积累在土壤和水体之中,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的研究是目前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由于β-环糊精具有特殊的空腔结构,其中的非极性微环境可以容纳许多有机分子和无机离子进入,因此在废水中去除酚类有机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烯丙基溴为修饰剂,通过化学修饰反应制备了十四-(2,6-0-烯丙基)-β-环糊精,并研究了催化剂与修饰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合成产物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 n(β-CD):n(C3H5Br)=1:76.0, n(NaOH)m(C3H5Br)=1.34:1,反应48h时能获得较大的目标产物产率。通过化学修饰反应将双键引入p-环糊精后,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将十四-(2,6-O-烯丙基)-β-环糊精与苯乙烯共聚,研究了β-环糊精对聚苯乙烯亲水性能的改善,接触角由96.1°下降至79.3°,并通过反相浓乳液模板法将十四-(2,6-0-烯丙基)-p-环糊精与苯乙烯共聚制备多孔材料,并将该多孔材料用于苯酚溶液的吸附。通过控制浓乳液的静置时间和聚合温度,研究了十四-(2,6-0-烯丙基)-β-环糊精在连续相中向水/油界面迁移的过程以及该过程对苯乙烯/β-环糊精共聚多孔材料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乳液静置时间的延长和聚合温度的升高,β-环糊精在苯乙烯/β-环糊精共聚多孔材料表面的富集程度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与多孔材料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变化是一致的。浓乳液静置时间为8h,聚合温度为60℃时,在室温下对苯酚的吸附性能为5.74mg/g。对苯乙烯/β-环糊精共聚多孔材料的苯酚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苯乙烯/β-CD共聚多孔材料对苯酚的吸附是-种液固吸附过程,首先在固体表面进行吸附,在固体表面达到吸附平衡后,再向着吸附材料内部扩散和吸附。苯酚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IiCh方程都适用于该材料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Gi<0,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H1=-25.22kJ/mol,说明吸附过程是放热的,而且St/β-CD共聚多孔材料对苯酚的吸附是物理吸附伴有氢键吸附的过程。研究了pH值对苯乙烯/β-环糊精共聚多孔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8之间时,苯乙烯/β-CD共聚多孔材料具有较优的吸附性能。还研究了苯乙烯/β-环糊精共聚多孔材料的再生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其再生效率超过95%,能够重复使用多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吸附性能稍有不足的缺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05-30)

雒春辉,杨晋,张正国[6](2014)在《含胺基水溶性单体的乳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含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的叁元共聚物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DM含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DM参与共聚不但不会影响乳液的稳定性,还可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但是,当DM含量>5%时,随着DM含量的增加,乳胶粒聚并加剧,稳定性降低。当DM含量超过10%时,叁元共聚物可以在酸性介质中溶解。(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0期)

郭含培,王文俊,李伯耿,朱世平[7](2013)在《半连续RAFT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星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提出采用"臂先"方法的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M)的半连续RAFT反相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星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sCPAM),该聚合物具有阳离子链段集中在含超支化聚丙烯酰胺(PAM)核的臂末端的结构。通过控制AM和BisAM的加料以及AM与RAFT链转移剂的比例,合成了不同臂长、超支化PAM核及臂末端阳离子组成的sCPAM。研究表明在使用BisAM与AM和DMC摩尔比为2~5:1600的低二烯类单体用量条件下,高效制备了臂数为2.5~6.9、星型聚合物含量高达92.9%的sCPAM。TiO2浊液絮凝研究表明提高星型结构含量以及臂末端阳离子密度的sCPAM具有更好的絮凝效果,絮凝性能优于具有更高阳离子度与分子量的线性无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工业絮凝剂C535M。(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万光敏[8](2013)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于活性聚合催化体系的选择一般采用试错法,认为酸能使金属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实现聚合的有效可控。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成功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因此,我们选择六水合叁氯化铁(FeCl3·6H2O)/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催化体系,将活性聚合技术应用于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乳液聚合,以期最终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活性”可控。本论文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反应单体,采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St/BA无规共聚物,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分子可控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与普通乳液聚合进行对比。本论文通过对单体的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研究了St/BA的RATREP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反应温度、乳化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eCl3·6H2O/EDTA/AIBN为催化引发体系,单体/AIBN/FeCl3·6H2O/EDTA的摩尔比为200:1:4:2,乳化剂为Tween80,在反应温度80℃下,制得分子量分布(PDI为1.40)的聚合物;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单体转化率的增加呈线性增长,In([M]0/[M])与时间也呈较好的一级线性关系。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仪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构,表明:RATREP制得端基为氯原子的“活性”共聚物。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DSC对聚合物进行测试,与传统乳液聚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铁为催化体系所得乳液的平均粒径(135.9nm)较普通乳液聚合得到的粒径(106.9nm)大;不同的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物所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致在17.5℃左右相差不多。本论文一方面证明选择低毒的催化体系,采用EDTA可以作为过渡金属的配体参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另一方面为制备可控聚合物,实现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的功能性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6)

曲勃燕,袁才登,邢竞男,许涌深,曹同玉[9](2012)在《水溶性聚合物存在下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并向反应体系加入适量的水溶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进行一次投料的间歇乳液聚合反应,详细分析了该体系的动力学规律和乳胶粒直径及分布的规律,通过乳液聚合的动力学模型探讨了水溶性聚合物及其它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溶性聚合物参与的乳液聚合反应规律与小分子乳化剂的乳液聚合基本相似,但聚合反应速率大大下降。(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2年05期)

郭修远[10](2012)在《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低温乳液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聚丁苯橡胶ESBR-一直是合成橡胶的骨干品种,随着对轮胎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ESBR正朝着改进生产技术、高性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本文将第叁单体异戊二烯引入到ESBR聚合过程中,制得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叁元共聚物,考察了初始乳化体系的不同对聚合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并在兰州石化橡胶所成功进行了乳聚叁元橡胶的模试放大实验。采用单一乳化体系和苯乙烯/异戊二烯双乳化体系合成出叁元共聚物,考察了不同单体配比、引发剂及调节剂用量对两种体系叁元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接近,并且都随着异戊二烯与丁二烯单体比例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调节剂硫醇的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无明显影响。对两种乳化体系下不同单体配比、不同引发剂和调节剂用量的共聚物的组成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体系下共聚物中苯乙烯的结合量均小于其单体组成,但双乳化体系共聚物结合苯乙烯量要小于单一乳化体系。双乳化体系下共聚物中的异戊二烯结合量接近或小于单体组成,丁二烯的结合量大于单体组成,而单一乳化体系异戊二烯结合量始终大于其单体组成,丁二烯结合量则接近单体组成。双乳化体系共聚物中丁二烯的1,2结构含量明显高于单一乳化体系,异戊二烯的3,4结构含量变化不明显。引发剂和调节剂的用量对共聚物的组成和微观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对两种体系下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随单体比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链转移剂对分子量的调节较为明显,其用量增大导致分子量减小且分布变窄。与单一乳化体系相比,双乳化体系共聚物的DSC测试曲线上出现多个玻璃化转变点,其中低温处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数值上与单一乳化体系非常接近,且随着异戊二烯与丁二烯投料比的增加和苯乙烯的投料量的增加而增大;两种体系下引发剂与调节剂对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无明显影响。对双乳化体系得到的生胶中凝胶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胶凝胶含量随着异戊二烯单体投料比例的减少、苯乙烯单体投料比例的减少、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和调节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对模试制得的乳聚叁元橡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乳聚丁苯的开炼配方得到的硫化胶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乳液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SDS/FS-3100/OP-1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氟含量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采用破乳沉淀的方法获得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固体产品。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可以有效实现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叁元共聚。水接触角测试表明,当含氟单体摩尔比例为5.7%时,共聚物的水接触角可以达到112°,体现出较好的疏水性。对共聚物的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354.2℃,比不含氟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起始分解温度高出40℃,耐热性能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液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细乳液共聚合制备超疏水丙烯酸酯共聚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高晨,蒋延凯,李新跃,阳龑,张雪梅.含氟丙烯酸酯的细乳液共聚合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蒋姗,马洁,李夏倩,张洪文,俞强.扩散控制无皂乳液共聚合制备纳米交联微球[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蒋姗,李夏倩,缪阳,俞强.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高分子絮凝剂工艺及产物性能[J].化工进展.2014

[5].谢恺君.反相浓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β-环糊精多孔分离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6].雒春辉,杨晋,张正国.含胺基水溶性单体的乳液共聚合研究[J].广州化工.2014

[7].郭含培,王文俊,李伯耿,朱世平.半连续RAFT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星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

[8].万光敏.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共聚合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

[9].曲勃燕,袁才登,邢竞男,许涌深,曹同玉.水溶性聚合物存在下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共聚合[J].弹性体.2012

[10].郭修远.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低温乳液共聚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转化率2时...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转化率2时...NBMI/St微乳液共聚合中速率常数...NBMI/St微乳液共聚合中速率常数...以不同类型的β-环糊精为相间传输催...单体配比对NBMI/St微乳液共聚合速...

标签:;  ;  ;  ;  ;  ;  ;  

乳液共聚合论文_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