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科论文_王勇,周天华,杨培君,姬红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豆杉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豆杉,松科,罗汉,基因,叶绿体,木化石,分类学。

红豆杉科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周天华,杨培君,姬红利[1](2019)在《穗花杉属——陕西省红豆杉科一新记录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陕西省红豆杉科一新记录属——穗花杉属(Amentotaxus Pilg.),其新记录种为穗花杉[A.argotaenia(Hance) Pilg.]。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丽[2](2018)在《中国特有裸子植物白豆杉(红豆杉科)谱系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第叁纪的地质历史事件及第四纪气候动荡影响了古老孑遗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遗传分化,中国亚热带作为第叁纪孑遗植物分布中心,揭示此类植物响应历史地质气候的模式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采用叶绿体基因,很少采用多位点核基因序列数据,难以准确推断种群分化时间和种群动态,也很少采用统计谱系地理学检测不同的谱系地理假说。因此,中国亚热带植物晚第叁纪及第四纪的种群动态历史的细节并不清楚,不同谱系地理假说也缺乏统计学检验。本研究以古老的第叁纪孑遗植物白豆杉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采样,利用两种不同的分子标记,即两个叶绿体片段cpDNA(rpl16、psbA-trnH)和14个核基因(nDNA),运用谱系地理学方法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探讨白豆杉的谱系地理结构、群体分化时间以及动态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cpDNA两个片段分析白豆杉12个群体,共134个个体中,两个cpDNA片段鉴定出7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t=0.547,核苷酸多态性π=0.00097,单倍型多样性Hd=0.5933;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54.66%,群体内变异为45.34%;群体间遗传分化Fst=0.55,群体间的基因流低Nm=0.14。此外,Nst(0.6)与Gst(0.52),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现存的白豆杉群体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失配分析表明白豆杉没有经历快速的种群扩张,呈动态平衡状态。(2)基于14个核基因位点分析在14个基因位点上,白豆杉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t=0.00265,Watterson’s参数θwt=0.00293,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54。中性检测(Tajima’s D,Tajima’s D*and F*,Fu and Li’s F*)均为正值,但不显着,说明14个基因位点不拒绝中性假设。Structure分析表明所有白豆杉居群可以聚为叁个群体,分别为东部(E)、中部(C)和西部(W)群体。AMOVA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叁个群体遗传分化显着。采用ABC(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对不同种群分化历史进行模拟发现,东部群体、中部群体和西部群体同时分化,分化时间大约在更新世早期(2.28Ma);中部群体YZ、CD由东部和西部群体迁移混合而来。本研究详细阐明了晚第叁纪以来白豆杉的种群分化和种群动态历史,为这一珍稀古老植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更新了对中国亚热带植物进化历史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思明[3](2018)在《红豆杉科植物中抗人肺癌细胞增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和加拿大红豆杉(Taxus canadensis)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从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紫杉烷成分紫杉醇(Taxol)因其在临床上的显着抗肿瘤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理令世人嘱目。但是,紫杉醇在临床应用上依然存在耐药现象和毒副作用大等诸多问题,因此,为寻找活性更强且天然结构更简单的类似物或替代分子,当今研究的热点围绕着紫杉烷类化合物构-效关系探讨以及结构改造。本研究以从红豆杉科植物中分离纯化的1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为对象,筛选出叁种具有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化合物,并对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开发抗癌活性强,毒副作用低的新型药物奠定基础。第一部分紫杉烷化合物体外抗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筛选目的:以东北红豆杉和加拿大红豆杉小枝和针叶中分离纯化得到的16种二萜类紫杉烷化合物(1)7-deacetyltaxine B、(2)taxinine L、(3)5a,9a,10b,13a-tetrahydroxy-4(20),11-taxadiene、(4)taxinine M、(5)taxuspine X、(6)2a,9a,10b-triacetyl-5-cinnamoyltaxicin I、(7)taxinine A、(8)2a,10b-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 II、(9)dicyclotaxane-5α,9α,13β-triol、(10)4a,10β,13a-triacetoxy-15-benzoyloxy-2a,20β-epoxy-11(15→1)abeotax-11-ene-5a,7β,9a-triol、(11)4a,7β,9a,10β,15-pentaacetoxy-2a,20β-epoxy-11(15→1)abeo-taxa-11-ene-5a,13a-diol、(12)7,9,10,13-tetraace-toxy-5-[3’-(N-formyl-N-methyl-amino)-3’-phenylpropanoyl]oxytaxa-4(20),12-diene、(13)7,9,10,13-tetraace-toxy-5-[3’-(N-formylN-methyl-amino)-3’-phenylpropanoyl]oxytaxa-4(20),12-diene、(14)2α,7β,9α,10β,13-pentaacetoxy-11β-hydroxy-5α-(2’-hydroxy-3’-N,N-dimethylamino-3’-phenyl)-propionyloxytaxa-4(20),12-diene、(15)7β,9α,10β-triacetoxytaxa-4(20),12-diene-2α,5α,11β-triol和(16)4α,10β,13α-acetoxy-2α-benzoyloxy-7β,9α-epidioxy-5β,20-epoxytax-11-en-1β-ol为研究对象,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进行实验研究,以筛选出具有显着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化合物。方法:利用4-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1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对五种人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具有显着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化合物,并探讨了紫杉烷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关系。结果:10μmol/L的1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用相同的浓度作用于五种人肺癌细胞(QG-90、PC-6、A549、RERF-LC-kj和QG-56)后,化合物6、8和16对QG-90、PC-6和RERF-LC-kj细胞均显示强于阳性对照紫杉醇的增殖抑制活性,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77%、10.37%、18.08%,7.97%、16.38%、9.62%和36.89%、10.52%、32.79%;对A549和QG-56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相同或低于阳性对照紫杉醇,细胞生存率分别为19.42%、28.80%、38.36%和21.72%、30.28%、2.96%;其他的紫杉烷类化合物1~5、7和9~15对五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显示较低或不显示抑制活性。结论: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东北红豆杉和加拿大红豆杉的小枝和针叶中分离纯化的1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中,2a,9a,10b-triacetyl-5-cinnamoyltaxicin I(6)、2a,10b-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 II(8)和4a,10b,13a-acetoxy-2a-benzoyloxy-7b,9a-epidioxy-5b,20-epoxytax-11-en-(16)b-ol(16)具有显着地抑制人肺癌细胞增殖活性,并且其抗癌活性可能与其结构中具有较大张力的C4,5,20环氧丙烷,以及与C-5位碳原子连接的肉桂酰侧链亦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紫杉烷类化合物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已有报导发现中草药制剂中很多成分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他们多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第一部分的活性筛选实验中,叁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对肺癌细胞的增殖显示明显的抑制活性。本部分实验对化合物16进行作用机制方面的探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AnnexinⅤ-FITC/PI双标法检测1μmol/L的化合物16作用QG-56细胞12 h及24 h后细胞的凋亡;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化合物16作用于QG-56细胞24 h后,肿瘤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化合物16作用QG-56细胞24 h后凋亡蛋白p53、Bax、bcl-2以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1)化合物16可诱导QG-56细胞凋亡:1μmol/L化合物16处理QG-56细胞12 h、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达到(33.63±2.56)%和(8.48±1.83)%,与对照组(10.97±1.89)%和(7.41±0.72)%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1mmol/L叁种紫杉烷类化合物6、8和16作用QG-56细胞24 h后,化合物16可明显诱导QG-56细胞内p53依赖的凋亡信号通路相关报告基因pG13-Luc、p21-Luc、Bax-Luc和hNoxa-Luc的表达增高,而对其他信号通路相关报告基因IgK-Luc、NFAT-Luc、SRE-Luc和CRE-Luc均不显示诱导活性,而化合物6、8对实验选择的报告基因均不显示诱导作用;(3)1mmol/L化合物16处理QG-56细胞24 h后,p53、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化合物16对p53上调为空白对照的1.58倍;化合物16对Caspase-3上调为空白对照的1.98倍。化合物16处理QG-56细胞后引起Bax量增高,Bcl-2量减少,Bax表达量为Bcl-2的4.17倍;(4)使用终浓度为20mmol/L的半胱天冬酶抑制剂与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6共同孵育人肺癌细胞QG-56后,细胞生存率分别从81.65%、27.47%、2.96%上升到84.79%、39.67%、7.05%。结论:紫杉烷类化合物4a,10b,13a-acetoxy-2a-benzoyloxy-7b,9a-epidioxy-5b,20-epoxytax-11-en-(16)b-ol(16)可诱导人肺癌细胞QG-56凋亡,该作用可能通过上调p53表达,增加Bax表达,进而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上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有关;半胱天冬酶抑制剂能够逆转化合物16对QG-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化合物16诱导凋亡可能是通过Caspase-3信号通路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郑巧丽[4](2016)在《福建省壳斗、桦木和红豆杉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福建省现状林地、园地、草地和部分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红锥、青钩栲、光皮桦、西南桦、香榧和南方红豆杉6个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要求,从地形、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而选取评价因子,借助GIS和修正的加权指数和模型集成技术,对福建省壳斗科、桦木科和红豆杉科主要珍贵树种开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综合考虑“适地适树、适度规模和树种优选”的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理念,遵循“综合指数最大优先种植”的原则进行珍贵树种用地综合优化布局研究,并运用Web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研建了福建省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壳斗科、桦木科和红豆杉科主要珍贵树种适宜用地而积大小分别为:光皮桦(85.47%)>南方红豆杉(79.81%)>香榧(63.29%)>青钩栲(44.08%)>西南桦(24.81%)>红锥(18.88%),表明全省土地资源比较适宜光皮桦、南方红豆杉和香榧的种植,而适宜西南桦和红锥的用地资源相对较少。2.福建省红锥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红锥适宜用地总而积的50.33%和45.67%,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漳州、泉州、龙岩和福州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漳州、龙岩、泉州和福州市。青钩栲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青钩栲适宜用地总而积的35.24%和52.23%,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叁明、南平和福州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岩、福州、泉州和宁德市。光皮桦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光皮桦适宜用地总而积的36.95%和55.89%,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叁明、南平、龙岩、福州和泉州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平、龙岩、叁明和宁德市。西南桦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西南桦适宜用地总而积的24.09%和58.79%,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和龙岩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岩、泉州、漳州、福州和莆田市。香榧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香榧适宜用地总而积的36.89%和49.51%,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叁明、南平、龙岩和宁德等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叁明、南平和泉州等市。南方红豆杉高度、中度适宜用地分别占全省南方红豆杉适宜用地总而积的43.47%和53.58%,其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叁明、龙岩和宁德等市,中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南平、叁明和宁德等市。3.福建省壳斗科、桦木科和红豆杉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面积大小分别为:南方红豆杉(46.93%)>青钩栲(15.34%)>红锥(13.17%)>西南桦(10.51%)>光皮桦(6.62%)>香榧(4.86%),表明全省珍贵树种优化布局用地以南方红豆杉占优势。4.福建省红锥优先种植区面积为23.52万hm2,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的南安、洛江、永春和安溪;漳州市的华安、龙海、南靖和平和;龙岩市的上杭、新罗以及厦门的同安、翔安等县(区、市)。青钩栲优先种植区而积为49.02万hm2,主要分布在南平市的延平、顺昌;龙岩市的漳平、连城和新罗;叁明市的永安、叁元、大田和梅列以及泉州市的永春等县(市、区)。光皮桦优先种植区面积为21.33万hm2,主要分布在南平市的建瓯、顺昌、建阳和政和;叁明市的尤溪、沙县、将乐、清流、明溪和永安;福州市的闽清;泉州市的德化以及龙岩市的连城、长汀等县(市、区)。西南桦优先种植区而积为24.98万hm2,主要分布在龙岩市的新罗;福州市的闽侯、晋安、罗源和永泰;泉州市的安溪和永春;莆田市的仙游以及漳州市的华安等县(市、区)。香榧优先种植区而积为8.68万hm2,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的德化;宁德市的古田、屏南和霞浦;南平市的政和、浦城、松溪、建瓯、武夷山、光泽和建阳以及叁明市的宁化、泰宁、明溪和尤溪等县(市、区)。南方红豆杉优先种植区而积为118.26万hm2,主要分布在叁明市的尤溪、明溪、永安、泰宁、将乐、大田、建宁、沙县和清流;南平市的政和、顺昌、邵武、建瓯、延平、建阳和浦城;龙岩市的连城;福州市的罗源、闽清和闽侯以及宁德市的古田等县(市、区)。5.福建省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区域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的信息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员模块和普通用户模块。管理员用户进行后台数据管理和网站信息维护以及用户权限管理,普通用户可通过系统进行珍贵树种用地适宜性及优化布局成果相关查询、统计、图上定位、属性展示、专题图制作等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的分析和管理工作,可为珍贵树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化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李龙,冯欣欣,全成,金建华[5](2015)在《广西百色晚始新世红豆杉科木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豆杉科木化石以往主要发现于中生代地层,尤其侏罗系和白垩系,而新生代地层迄今仅发现于阿根廷始新统(Taxaceoxylon katuatenkum Brea,Bellosi et Krause)和日本更新统(Taxoxylon torreyanum Shimakura)。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红豆杉科木化石仅两种,分别为辽宁早白垩世的Taxoxylon liaoxiense(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毛庆家[6](2014)在《分子标记在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的种类,对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红豆杉属植物在遗传多样性、分类学、性别鉴定、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分子标记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今后分子标记应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王康,杨永[7](2007)在《红豆杉科白豆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豆杉属Pseudotaxus现包括2种,即白豆杉P.chienii(Cheng)Cheng和李氏白豆杉P.lianaJ.Silba,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叶片宽度不同。本文对来自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等地的白豆杉属植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尽管t检验分析表明来自浙江的标本与来自江西、湖南和广西的标本在叶片宽度平均数上的确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散点图分析却显示叶片宽度变异是连续的,这与J.Silba的观察不同,因此,将P.lianaJ.Silba作为P.chienii(Cheng)Cheng的异名处理。(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易同培,杨林,隆廷伦[8](2006)在《榧属(红豆杉科)一新种——四川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新种在种子形态上与云南榧Torreya yunnanensisCheng etL.K.Fu相似,不同在于体态为小乔木,高4~5 m,直径10~15 cm;叶较小,长(1.2)1.5~2 cm,宽2.2~3 mm,先端具短尖头,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上面仅下部有2条不明显的纵槽,下面2条灰白色气孔带较宽,其宽度与中脉和绿色边带近相等;带假种皮种子倒卵球形或稀近圆球形,较小,直径1.6~2 cm(云南榧2~2.5cm),易于区别。(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韦继光[9](2004)在《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一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定殖,但不引起病害症状的真菌。植物内生真菌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生真菌多样性调查常以植物的属或种为单位来开展,而对单一类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很少。自Espinosa-Garcia et al.(1990)首次报导枯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unerea)是红杉的重要内生真菌后,已有7种拟盘多毛孢被报导是内生真菌。大量研究报告表明拟盘多毛孢是植物内生真菌的重要类群,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包括一些抗癌和抗菌物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传统拟盘多毛孢属与近缘属分类学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种间界限重迭,不能反映系统关系,有必要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开展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系统学研究,将为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和建立符合自然的拟盘多毛孢属分类体系。 作为中国真菌志拟盘多毛孢属及相关属研究的一部分,本论文以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等园林木本植物为对象,在我国南方的杭州、南宁和昆明等地开展内生拟盘多毛孢资源、多样性的调查,并通过对拟盘多毛孢分类学性状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探讨拟盘多毛孢属的系统学关系。 1 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种类 2001—2003年先后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和竹柏(P.nagi)、山茶(Camellia japonica)、茶(C.sinensis)、金花茶(C.nitidissima)、油茶(C.oleifera)、茶梅(C.sasanqua)、南山茶(C.reticulate)、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及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 var.mairei)等园林植物300多号标本,分离了18000多块健康的植物组织,得到内生拟盘多毛孢865个分离物,根据Guba(1961),Nag Raj(1993)的分类系统及其它有关文献对菌株进行鉴定。共鉴定内生拟盘多毛孢25种,其中有3个新种,1个国内新纪录,4个新组合,15个种是首次报道为内生拟盘多毛孢。 新种: 昆明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kunmingensis,sp.nov.),从云南昆明的罗汉松叶片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分生孢子基部附属丝分叉,分生孢子大小为33.8—46.8×7.5—10μm(平均41×8.6μm),具有长且顶端膨大的顶生附属丝(14.3—52.7μm)。 云南拟盘多毛抱(尸estatoti叩515 yunnaneisis sP.nov.),从云南昆明的罗汉松枝条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分生抱子具有顶端附属丝3一7根,分生抱子大小为26一33.8/6.5一8.2林m(平均28.8/7.2拼m)。 杭州拟盘多毛抱(尸e“口z口灯弓”15 ha昭幼口uensl’s sP.nov.),从浙江杭州和云南昆明的茶枝条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其分生抱子具有顶端附属丝2一9根,无基部附属丝,分生抱子大小为31.2一如.3/6.9一9.2卿(平均35.4/8.1脚) 国内新纪录:卡斯特尼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勿”ts加rstenii(S acc.&Syd.)Stey.) 新组合:布利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oPsis briOSiana(Montem.),comb.nov.,拟芍药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侧”isp‘eonl’ic口la(Tsuk田的ota&Hino),comb.nov.,亚角质层拟盘多毛抱刀召‘talotiopsis subcuticular钻(G uba),comb.nov.,窒息拟盘多毛抱尸已‘talotioPsiss之劝两Cata(EIL&Ev.), eomb.nov. 其它首次被鉴定为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种类:水生拟盘多毛抱(尸estatoti叩515 aquatiCa),棒状拟盘多毛抱(尸clavl’sPOra),颊锥饱拟盘多毛抱(尸con王gena),青锁龙拟盘多毛抱(尸crassi哪cula),异角状拟盘多毛抱(尸.heteroco二l’s),芒弗里亚拟盘多毛抱(尸ma馆扣lia),弥泽那拟盘多毛抱(尸menezes~),忽视拟盘多毛抱(尸negleCta),橄榄色拟盘多毛抱(尸口打v口‘ea),沙针拟盘多毛抱(p osy ridl:,),欧克安拟盘多毛抱(尸“弓心”thl’),芍药拟盘多毛抱(尸Paeonl’ae),石楠拟盘多毛抱(尸Ph口tl’niae),杜鹃拟盘多毛抱(尸rkododendrt),环带拟盘多毛抱(尸之口”口公)。 通过调查发现,植物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种类丰富,在调查过的植物种类每一种植物都能找到至少2种以上(含2种)的内生拟盘多毛抱,内生拟盘多毛抱可以在植物地上各部位内生,从枝条组织容易分离到。2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多样性2.1内生拟盘多毛抱与宿主植物的关系 不同宿主植物其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物种多样性是有差别的,其中从罗汉松分离到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种类达16种,从茶梅分离到8种,从金花茶、茶和竹柏各分离到5种,从山茶分离到4种,从油茶、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各分离到3种,从南山茶分离到2种。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分离率与该植物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物种多样性并非成比例,云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分离率最高,但其物种多样性并非最丰富。 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宿主范围)’‘,多数拟盘多毛抱种的宿土植物涉及多科植物,如 V川尸召了故勿才奴卿z’sPhOtiniae在山茶、茶梅、罗汉松、短叶罗汉松、竹柏、南方红豆杉等叁科植物上都可分离到。2.2植物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定殖状况 多数植物叶片的内生拟盘多毛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郑博[10](2002)在《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叶绿体rbcL基因与trnL—trnF间隔区序列的分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对PCR产物克隆后测序和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16种植物的叶绿体rbcL基因和tmL-trnK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定。运用PAUP软件分析对rbcL基因、trnL-trnK间隔区和rbcL基因-trnL-trnK间隔区联合数据矩阵进行分支分析,结果显示:(1)稳花杉属以置于红豆杉科内为宜,将穗花杉属独立成科的意见未得到到支持;(2)叁尖杉属内篦子叁尖杉的地位特殊,赞同成立篦子叁尖杉组;(3)罗汉松科属单系群,竹柏类应归属罗汉松科,不同意将其从该科中分离出来成立新科—竹柏科;(4)不支持红豆杉科独立成目,其单生单轴球果可能是由复合双轴球果减化而来。(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红豆杉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第叁纪的地质历史事件及第四纪气候动荡影响了古老孑遗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遗传分化,中国亚热带作为第叁纪孑遗植物分布中心,揭示此类植物响应历史地质气候的模式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采用叶绿体基因,很少采用多位点核基因序列数据,难以准确推断种群分化时间和种群动态,也很少采用统计谱系地理学检测不同的谱系地理假说。因此,中国亚热带植物晚第叁纪及第四纪的种群动态历史的细节并不清楚,不同谱系地理假说也缺乏统计学检验。本研究以古老的第叁纪孑遗植物白豆杉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采样,利用两种不同的分子标记,即两个叶绿体片段cpDNA(rpl16、psbA-trnH)和14个核基因(nDNA),运用谱系地理学方法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探讨白豆杉的谱系地理结构、群体分化时间以及动态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cpDNA两个片段分析白豆杉12个群体,共134个个体中,两个cpDNA片段鉴定出7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t=0.547,核苷酸多态性π=0.00097,单倍型多样性Hd=0.5933;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54.66%,群体内变异为45.34%;群体间遗传分化Fst=0.55,群体间的基因流低Nm=0.14。此外,Nst(0.6)与Gst(0.52),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现存的白豆杉群体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失配分析表明白豆杉没有经历快速的种群扩张,呈动态平衡状态。(2)基于14个核基因位点分析在14个基因位点上,白豆杉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t=0.00265,Watterson’s参数θwt=0.00293,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54。中性检测(Tajima’s D,Tajima’s D*and F*,Fu and Li’s F*)均为正值,但不显着,说明14个基因位点不拒绝中性假设。Structure分析表明所有白豆杉居群可以聚为叁个群体,分别为东部(E)、中部(C)和西部(W)群体。AMOVA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叁个群体遗传分化显着。采用ABC(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对不同种群分化历史进行模拟发现,东部群体、中部群体和西部群体同时分化,分化时间大约在更新世早期(2.28Ma);中部群体YZ、CD由东部和西部群体迁移混合而来。本研究详细阐明了晚第叁纪以来白豆杉的种群分化和种群动态历史,为这一珍稀古老植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更新了对中国亚热带植物进化历史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豆杉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周天华,杨培君,姬红利.穗花杉属——陕西省红豆杉科一新记录属[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张丽.中国特有裸子植物白豆杉(红豆杉科)谱系地理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3].王思明.红豆杉科植物中抗人肺癌细胞增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4].郑巧丽.福建省壳斗、桦木和红豆杉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5].李龙,冯欣欣,全成,金建华.广西百色晚始新世红豆杉科木化石[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6].毛庆家.分子标记在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14

[7].王康,杨永.红豆杉科白豆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7

[8].易同培,杨林,隆廷伦.榧属(红豆杉科)一新种——四川榧[J].植物研究.2006

[9].韦继光.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10].郑博.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叶绿体rbcL基因与trnL—trnF间隔区序列的分支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

论文知识图

白豆杉的化学研究及其分类学问题-图48-3-2...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叁尖杉科和红豆红豆杉科树种(香榧和红豆杉)...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及罗汉松科部...云南榧树云南穗花杉

标签:;  ;  ;  ;  ;  ;  ;  

红豆杉科论文_王勇,周天华,杨培君,姬红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