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元素论文_张显娜,王清,陈勃,石尧,侯冬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质元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质,元素,电磁场,镁合金,合金,低频,连铸。

溶质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显娜,王清,陈勃,石尧,侯冬芳[1](2015)在《溶质元素(Ni,Sn)总量对Cu-Ni-Sn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Cu-Ni-Sn合金的导电率,系统研究了溶质元素(Ni,Sn)含量对导电Cu合金导电率和硬度的影响。通过对现有典型牌号Cu合金进行成分解析,发现在Ni、Sn原子比为3/1时合金具有高的导电率和强度,故本工作固定Ni、Sn原子比为3,改变Ni和Sn总量,设计了一系列叁元成分合金;采用真空电弧熔炼工艺制备合金锭,随后进行1093K/1h固溶+65%~75%变形冷轧+673K/2h时效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固溶+变形+时效处理后的Cu合金的导电率随溶质元素(Ni+Sn)含量增加而降低,而硬度变化则呈相反趋势;系列Cu合金的弹性模量随(Ni+S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由此,为使Cu合金的导电率不低于15.0%IACS、且保持一定的强度,溶质元素(Ni+Sn)含量应为10.0%≤y(Ni+Sn)≤16.0%(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2.0%≤w(Ni+Sn)≤18.0%)。(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18期)

杨东旭[2](2015)在《TC4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溶质元素分布及不均匀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具有比刚度高、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耐热性高、良好的塑韧性以及较好的加工性等优点,已成为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在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激光焊接作为一种发展逐渐成熟的高能束焊接方式,其能量密度高、加热集中、焊接速度快、焊缝成形好、焊件变形小、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因此必将成为钛合金焊接的主流方式。本文试验研究了TC4钛合金光纤激光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成形的影响,同时对焊接接头的溶质元素分布以及组织与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维氏硬度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技术研究了预置合金粉末TC4钛板激光焊接接头成分分布、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同时探究了溶质元素分布形成机理及其对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现基于以上试验与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针对3.0mm厚的TC4钛合金板材,进行光纤激光堆焊试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钛合金激光焊缝的熔深、熔宽和余高均逐渐增大,而激光功率对熔深的影响程度更大;随着焊接速度的减小,熔深、熔宽和余高均逐渐增加,且咬边程度也逐渐增大,而焊接速度对熔宽的影响更大。(2)钛合金激光焊缝气孔主要分为工艺特征气孔与冶金特征气孔两大类。(3)通过在TC4钛合金板上预制不同配比的Al、Si混合粉末进行激光焊接,得到不同种类的焊缝,分析认为,激光熔透焊焊缝溶质元素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熔池流动与自身的扩散作用。(4)元素硅的加入可显着改善熔池的流动性,使得熔池运动更为剧烈,从而使焊缝各区域溶质元素的分布更为均匀。(5)试验选取以针状马氏体为代表,通过测量计算其晶粒尺寸的变化来反映焊接接头组织的不均匀性。叁组(组Ⅰ:未添加合金粉末的TC4钛合金、组Ⅱ:添加Al粉TC4钛合金、组Ⅲ添加90%Al粉和10%Si粉的TC4钛合金)焊接接头的晶粒尺寸在熔宽与中心线方向均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6)试验选取叁组焊接接头上部、中部、底部沿熔宽方向打点测试显微硬度,并且也测试了焊缝中心线方向上的硬度,从而发现了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上的不均匀性。组Ⅰ焊接接头各层硬度差别不大,且各层硬度均呈“马鞍状”分布,最高值出现在熔合线附近,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变化也较为平缓,硬度最低值出现在焊缝中部;组Ⅱ焊缝各层硬度差别较大,且各层硬度均呈“凸台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出现在焊缝中心区域,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变化较大,中上部硬度较高,硬度最低值出现在焊缝中下部;组Ⅲ焊缝各层硬度差别略大,但变化较组Ⅱ焊缝更为平缓。焊缝上部熔宽方向硬度呈“凸台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在焊缝中心,中部和底部熔宽方向则呈“马鞍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在熔合线附近。组Ⅲ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自上往下依次降低。(7)力学性能对比试验显示,添加合金粉末中铝元素含量越高,焊接接头硬度的提高越明显,但焊接接头更脆,抗拉强度更低。添加了硅粉的焊接接头,由于改善了熔池流动性,晶粒细化程度更高,综合力学性能更好。叁组焊接接头断口均为脆性断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永刚[3](2015)在《溶质元素对Al-Ni-RE基非晶合金骨架相结构及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和耐腐蚀性能,在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目前所知的Al基非晶中,A1-TM-RE非晶合金系由于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和优异的性能成为了人们最受关注的一类。而在腐蚀条件下,非晶合金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其耐腐蚀性能。关于由腐蚀引起的相分离现象及团簇演变对非晶合金亚稳点蚀方面的影响目前还是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了通过单辊甩带法制备的A1-Ni-RE(RE=Gd或Y)非晶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溶质元素的含量及种类分别研究了在强腐蚀条件下和3.5wt.% NaCl溶液腐蚀条件下非晶合金结构及耐腐蚀性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非晶合金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揭示元素添加对结构与耐蚀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在强导电腐蚀溶液(硝酸甲醇溶液)中由腐蚀导致的A194-xNiGd6(x=6和10)非晶合金的晶化,相分离,氧化以及开裂的行为。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在双喷电解腐蚀的孔的边缘产生了晶化的金属间化合物以及氧化物,同时在冷却速度为29.3m/s的原始样品中出现了相分离的现象。尽管A1-Ni-Gd非晶合金中元素之间混合焓都为负,但通过我们建立的物理模型分析在存在高度有序化结构的成分处相分离的发生是可能存在的。Ni元素的含量对相分离,弯曲和开裂的影响可以归因于随着Ni含量的增加非晶合金及其熔体中骨架原子团簇的逾渗被进一步促进的结果。除此之外,高的冷却速度也有利于骨架原子团簇的逾渗,这会使得条带亮面跟暗面存在结构的差异,在腐蚀之后会出现弯曲跟开裂的现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多种测试手段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来研究了Y元素替换Gd元素对团簇的演变和相应对亚稳点蚀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XRD谱图中肩膀峰的面积,第二、第叁晶化焓及以Ni为中心的<0360>团簇的数目随着Y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初次晶化温度及晶化焓却随之降低。在电化学极化过程中Y替换及退火处理都能够加剧亚稳点蚀的现象并形成一层更厚的氧化铝钝化膜。这是由于Y对Gd的替换使得非晶合金中以Ni为中心原子的团簇的偏聚倾向加强,同时也促进了富Al填充原子团簇的有序化,使得加Y的非晶合金其内应力增大,导致亚稳点蚀的加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20)

冯中学,张喜燕,潘复生[4](2012)在《溶质元素及其偏聚对六方系金属层错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对AZ31,AZ61,AZ91等六方系合金的层错能进行了计算,推导出溶质元素含量及偏聚对层错能影响的理论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该热力学模型适用于六方系合金层错能的计算,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相符。其中AZ31,AZ61,AZ91合金的基面层错能在373K时都为45mJ/m2。镁合金层错能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化学自由能对层错能的影响占主导地位。Al元素有降低镁合金层错能的作用,随着固溶于镁基体中Al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层错能降低。合金元素在层错区域内的偏聚对层错能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溶质元素Al的偏聚增加了镁合金的层错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2年10期)

张勤,孙光曦,雷佰锁,常耀威,陈定[5](2011)在《电磁水平连铸1560合金的组织、溶质元素分布及产品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1560合金低频电磁水平连铸的生产实验,成功地生产出了近终形的小断面(φ54 mm)1560合金圆形坯料,然后再通过轧制和冷拉来生产出合格的棒线材产品.此工艺取消了铸坯锻造以及锻造前的退火等工序,从而缩短了工艺流程,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成材率.本文通过研究电磁场作用下水平连铸1560合金的铸态组织与最终产品性能,探讨了此工艺对提高1560合金铸坯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材料与冶金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蔡兆镇,朱苗勇[6](2009)在《钢凝固两相区溶质元素的微观偏析及其对连铸坯表面纵裂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Ueshima的正六边形横断面枝晶模型为原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钢凝固过程伴随δ/γ相变的两相区溶质微观偏析模型,确立了在冷却速率为10℃/s非平衡凝固条件下钢的脆性温度区间,研究分析了各溶质元素在该温度区内的偏析特点及对脆性温度区间△θ_B与热应变的影响规律,定量计算了不同P,S含量下脆性温度区热应变随C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P, S含量的增加使连铸坯出现表面纵裂纹几率提高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任嵬,张炯明,张开钧,叶凡新[7](2009)在《连铸过程溶质元素宏观偏析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商业软件CALCOSOFT模拟了实际连铸冷却条件下铸坯内部的温度场、流场和溶质场的分布。为了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将实际铸坯进行了刨屑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模拟的宏观偏析结果与实际铸坯中检测的情况极为相似。凝固初期自然对流可能引起较大的内部紊流,将凝固前沿溶质带到中心液相起到了稀释作用;在凝固末期,糊状区显着阻碍了液相的流动,自然对流非常微弱,不能将枝晶间的浓化液相带到中心,大大减小了溶质元素向中心聚集的程度。(本文来源于《连铸》期刊2009年02期)

许光明,郑佳伟,刘勇,崔建忠[8](2007)在《电磁场作用下溶质元素在镁合金AZ61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不同外场作用下镁合金AZ61的凝固组织,发现在静磁场单独作用时的晶界主要由镁基体和连续的网状化合物组成,在静磁场与交流电组合外场下的晶界主要由镁基体和网状及点状Mg-Al-Zn化合物组成,而在静磁场与直流电组合外场下晶界上的连续网状化合物彻底消失,化合物以不连续的薄片形态分布于镁基体上.相对于单一静磁场作用时,静磁场与电流共同作用时提高了镁合金晶内溶质含量,降低了晶界上的溶质含量.(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蔡辉[9](2007)在《溶质元素在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层形成及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质元素在铝合金微弧氧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溶质元素种类、溶质元素浓度及溶液pH值对铝合金微弧氧化初期成膜过程及陶瓷层生长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溶质元素的作用机理,并依据溶质元素作用机理制备出黑色陶瓷层。采用SEM观察微弧氧化初期膜层及陶瓷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通过EDS分析初期膜层及陶瓷层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在陶瓷层中的变化趋势;通过XPS分析溶质元素在陶瓷层中的化学状态;采用涡流测厚仪测量陶瓷层的厚度;通过电化学分析研究铝合金在不同微弧氧化溶质体系中电化学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初期所成膜层为氧化膜,溶质元素只是微量存在于膜层表面。后期生成的陶瓷层也主要由Al和O两种元素组成,但是溶质元素在陶瓷层中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Na_2MoO_4溶液中生成的陶瓷层中不含有溶质元素Mo,在Na_2SiO_3溶液中生成的陶瓷层中溶质元素Si的含量高达10.75%。在pH值为7.50—10.00的溶液中铝合金表面利于形成高阻抗膜层,为后期的击穿放电提供条件。溶液电导率越大,陶瓷层生长速率越快,但在不同溶质体系中陶瓷层生长速率有一定的差异。微弧氧化初期成膜过程与铝合金在溶质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紧密相关,成膜过程中处于溶液中的铝合金表面形成高阻抗膜层并不断增厚使外加电压升高以达到起弧电压,从而产生微弧放电现象,溶质元素种类影响成膜速率和起弧电压。微弧氧化陶瓷层生长过程中,具有吸附等特性的溶质离子在微弧放电及陶瓷层生长过程中吸附沉积于陶瓷层表面改变陶瓷层的成分及微观结构。根据溶质元素在陶瓷层表面的吸附特性,在微弧氧化溶液中添加6g/L NH_4VO_3可以制备出黑色陶瓷层。(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7-03-01)

张勤,崔建忠[10](2005)在《CREM法抑制7075铝合金半连铸坯中溶质元素宏观偏析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CREM法半连铸7075铝合金过程中,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凝固前沿形态、微观组织结构、非平衡凝固液固相线位置、结晶区间间隔以及温度场和流动场的影响规律。并据此对CREM法抑制7075铝合金半连铸坯中溶质元素宏观偏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溶质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钛合金具有比刚度高、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耐热性高、良好的塑韧性以及较好的加工性等优点,已成为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在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激光焊接作为一种发展逐渐成熟的高能束焊接方式,其能量密度高、加热集中、焊接速度快、焊缝成形好、焊件变形小、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因此必将成为钛合金焊接的主流方式。本文试验研究了TC4钛合金光纤激光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成形的影响,同时对焊接接头的溶质元素分布以及组织与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维氏硬度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技术研究了预置合金粉末TC4钛板激光焊接接头成分分布、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同时探究了溶质元素分布形成机理及其对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现基于以上试验与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针对3.0mm厚的TC4钛合金板材,进行光纤激光堆焊试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钛合金激光焊缝的熔深、熔宽和余高均逐渐增大,而激光功率对熔深的影响程度更大;随着焊接速度的减小,熔深、熔宽和余高均逐渐增加,且咬边程度也逐渐增大,而焊接速度对熔宽的影响更大。(2)钛合金激光焊缝气孔主要分为工艺特征气孔与冶金特征气孔两大类。(3)通过在TC4钛合金板上预制不同配比的Al、Si混合粉末进行激光焊接,得到不同种类的焊缝,分析认为,激光熔透焊焊缝溶质元素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熔池流动与自身的扩散作用。(4)元素硅的加入可显着改善熔池的流动性,使得熔池运动更为剧烈,从而使焊缝各区域溶质元素的分布更为均匀。(5)试验选取以针状马氏体为代表,通过测量计算其晶粒尺寸的变化来反映焊接接头组织的不均匀性。叁组(组Ⅰ:未添加合金粉末的TC4钛合金、组Ⅱ:添加Al粉TC4钛合金、组Ⅲ添加90%Al粉和10%Si粉的TC4钛合金)焊接接头的晶粒尺寸在熔宽与中心线方向均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6)试验选取叁组焊接接头上部、中部、底部沿熔宽方向打点测试显微硬度,并且也测试了焊缝中心线方向上的硬度,从而发现了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上的不均匀性。组Ⅰ焊接接头各层硬度差别不大,且各层硬度均呈“马鞍状”分布,最高值出现在熔合线附近,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变化也较为平缓,硬度最低值出现在焊缝中部;组Ⅱ焊缝各层硬度差别较大,且各层硬度均呈“凸台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出现在焊缝中心区域,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变化较大,中上部硬度较高,硬度最低值出现在焊缝中下部;组Ⅲ焊缝各层硬度差别略大,但变化较组Ⅱ焊缝更为平缓。焊缝上部熔宽方向硬度呈“凸台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在焊缝中心,中部和底部熔宽方向则呈“马鞍状分布”,硬度最高值在熔合线附近。组Ⅲ焊缝中心线方向硬度自上往下依次降低。(7)力学性能对比试验显示,添加合金粉末中铝元素含量越高,焊接接头硬度的提高越明显,但焊接接头更脆,抗拉强度更低。添加了硅粉的焊接接头,由于改善了熔池流动性,晶粒细化程度更高,综合力学性能更好。叁组焊接接头断口均为脆性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质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显娜,王清,陈勃,石尧,侯冬芳.溶质元素(Ni,Sn)总量对Cu-Ni-Sn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5

[2].杨东旭.TC4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溶质元素分布及不均匀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王永刚.溶质元素对Al-Ni-RE基非晶合金骨架相结构及腐蚀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5

[4].冯中学,张喜燕,潘复生.溶质元素及其偏聚对六方系金属层错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

[5].张勤,孙光曦,雷佰锁,常耀威,陈定.电磁水平连铸1560合金的组织、溶质元素分布及产品的性能[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1

[6].蔡兆镇,朱苗勇.钢凝固两相区溶质元素的微观偏析及其对连铸坯表面纵裂纹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9

[7].任嵬,张炯明,张开钧,叶凡新.连铸过程溶质元素宏观偏析的数值模拟[J].连铸.2009

[8].许光明,郑佳伟,刘勇,崔建忠.电磁场作用下溶质元素在镁合金AZ61的分布[J].物理学报.2007

[9].蔡辉.溶质元素在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层形成及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D].西安理工大学.2007

[10].张勤,崔建忠.CREM法抑制7075铝合金半连铸坯中溶质元素宏观偏析的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

论文知识图

合金成分含量、铸轧速度对镁合金铸轧...不同硅含量高速钢中合金元素时溶质分...溶质元素引起成分过冷示意图(...液相中的元素含量RE对耐候钢溶质元素非平衡分配...熔凝层的溶质元素分布

标签:;  ;  ;  ;  ;  ;  ;  

溶质元素论文_张显娜,王清,陈勃,石尧,侯冬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