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钯化合物论文_胡子乔,刘贵传,孔勇,林永学,金军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噻吩,亚胺,环靶,喹啉,羧酸,衍生物。

环钯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胡子乔,刘贵传,孔勇,林永学,金军斌[1](2019)在《环钯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钯化合物由于丰富的结构、高度的稳定性和卓越的催化性能,已成为钯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迄今已开发出了C-H键活化、氧化加成、转金属化、亲核加成和配体交换等多种方法,可制备出从叁元环到十一元环的CY型环钯化合物和多种YCY型环钯化合物。环钯化合物目前已应用于偶联、烯烃氢化和不对称催化等反应中。本文简单介绍了环钯化合物的种类,重点介绍了环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催化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环钯化合物在今后合成研究和催化应用中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英锋,赵琳[2](2017)在《环钯化合物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因环钯化合物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反应活性高等优点,常被作为催化剂使用。总结了环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7年15期)

张晓峰,苏伟平[3](2016)在《N-单保护氨基酸促进C-H键活化的环钯化合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通过C-H键活化构建含C-C,C-N,C-S,C-X(x=卤素)等键的新型有机化合物已经成为非常引人关注的课题1。众多C-H键活化的方法也已经被广大科研工作者发现并加以利用。其中美国scipps研究所的余金泉课题组率先发现的N-单保护氨基酸(Mono-N-Protected Amino Acid,MPAA)促进的C-H键活化已经被广泛研究2,3。对于N-单保护氨基酸促进的C-H键活化机理,几个研究小组运用(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5-06)

薛小侠,刘辉,薛自前,李铁生,许文俭[4](2015)在《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共轭聚合物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对于π共轭聚合物获得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聚噻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1]。聚噻吩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导电聚合物,它们常常因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电化学活性、可加工性以及掺杂后具有很高的导电性,被广泛地应用在光学、电子学、生物学等领域。Zou课题组[2]利用LB膜技术,电化学聚合技术和自组装技术提高Suzuki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和循环能力,表明金属与B3TIE的螯合是有序的分子堆积,取向和形态,形成高度有序的,纳米尺寸的,与高密度活性中心。因为异相环钯催化剂在环境和经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本文中,利用自组装技术合成了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图1),制备了其噻吩亚胺自组装膜并应用于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结果表明,它可以高效催化Suzuki偶联反应。并且利用电聚合技术对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进行聚合,其阻抗变化如下图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期刊2015-07-17)

袁小二[5](2015)在《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发光及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一系列的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其光学性质和催化性能,发展Pd/Cu共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制备出一系列芳基取代的喹啉衍生物。1.合成了两个新的吡嗪配体1和2,通过环钯化反应和解聚反应,得到一系列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3-10。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5-7和9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研究这些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的发光性能,该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溶液和固体均具有一定的发光性质。2.研究芳基吡嗪吡嗪环钯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实现了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和铜共催化的叁组分反应,以邻氨基芳基甲醇、芳基乙酮、芳基硼酸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6-二芳基喹啉类化合物,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偶联反应、氧化反应、关环反应。对所得的喹啉类化合物的发光性质进行了测定。此外,我们还实现了Pd/Cu共催化的氯代苯甲醇与芳基硼酸反应,通过氧化反应和Suzuki反应,合成出一系列联芳基苯甲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4-01)

夏玲浩,张圆圆,曹源,赵刚[6](2014)在《平面手性二茂铁腙环钯化合物的插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手性诱导合成了碘桥平面手性二茂铁环钯二聚物[syn-(+)-(Rp,S,S,Rp)-2];syn-(+)-(Rp,S,S,Rp)-2与二苯基乙炔经插入反应合成了新型的双炔烃插入Pd-C键的单体化合物[(+)-(Rp,S)-3],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和X-单晶衍射表征。(+)-(Rp,S)-3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a=13.580(1),b=13.750(1),c=21.156(1),V=3 952(1)3,Z=4,Dc=1.561 g·cm-3,μ=1.641mm-1,R1=0.032 4,wR2=0.073 3。(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4年04期)

李铁生,邹可可,刘辉,付志华,许文俭[7](2014)在《有序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分子薄膜的制备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系列含有脂肪链噻吩亚胺环钯配合物和双噻吩亚胺类环钯配合物。利用LB膜技术(Langmuir-Blodgett)、自组装技术(Self-assembly,SAM)及电化学聚合技术(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ECP)制备了以上环钯配合物自组装膜和电聚合膜,并研究了它们在纯水相中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其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4-08-04)

王炯,穆兵,付志华,汪丽,李铁生[8](2014)在《含有酯基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Suzuki和Heck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并表征了系列含有酯基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结果表明,该系列环钯催化剂在纯水或有机溶剂中均能高效催化Heck和Suzuki偶联反应.(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张圆圆,夏玲浩,曹源,赵刚[9](2014)在《新型手性二茂铁腙类环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二茂铁腙类环钯化合物[(+)-(S)-2-(甲氧基甲基吡咯烷-1-基)-1-乙酰基二茂铁亚胺]在甲醇中与Pd(OAc)2和AcONa·3H2O经不对称环钯化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双-醋酸桥环钯衍生物[syn-(+)-(Rp,S,S,Rp)-3和syn-(+)-(Sp,S,S,Sp)-3];syn-(+)-(Rp,S,S,Rp)-3或syn-(+)-(Sp,S,S,Sp)-3在甲醇中与NaNO2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双亚硝酸桥平面手性环钯化合物[syn-(+)-(Rp,S,S,Rp)-4和syn-(+)-(Sp,S,S,Sp)-4],其结构经1H NMR,元素分析和X-单晶衍射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4年03期)

付志华[10](2014)在《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有序自组装纳米薄膜催化碳碳偶联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化学过程是当今化学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非均相催化剂具有易于分离、高效回收等特点,俨然已经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非均相催化领域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非均相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一直都存有争议。目前,高速发展的合成技术和新颖的分析手段为科学家对机理的研究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使得非均相催化机理的研究得以进一步发展。纳米薄膜材料由于具有易于分离、回收,便于重复使用,分析方法简单等特点,使其在非均相催化应用中极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把催化剂分子均匀地负载在重现性好、易于表征的界面上能够更深入的对非均相催化行为进行研究。因此,制备并利用合适的纳米催化薄膜材料,借助有效的表征和分析手段对界面催化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利用Langmuir-Blodgett膜、自组装膜和聚合物刷的方法制备了环钯化合物纳米薄膜,并以Suzuki-Miyaura反应为模板,借助有效的科研手段,对基于分子层面的非均相催化过程中的界面催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制备了不同的表面压下的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1(图1)的单层膜和LB膜,并应用到非均相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体系。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表明不同表面压下所制备的LB膜呈现出不同的表面形貌。与在表面压为14,18,26,30mN/m制备的催化剂LB膜相比,在表面压为22mN/m时制备的LB膜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LB膜催化效率与催化剂分子排列取向有关,即LB膜内分子排列有序和取向规整更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Figure1The structure of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1.探讨了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1的LB膜在催化过程中的结构和化学变化。通过小角X射线衍射光谱(LXRD)和AFM图像变化分析推测催化过程。结果证明,催化开始阶段底物和碱与催化剂表面接触生成氧化加成中间产物是整个催化过程的主要步骤。结合X光电子能谱(XPS)对LB膜催化反应机理分析可知,反应物与LB膜内的Pd活性中心相结合并产生中间体。中间体随着反应的进行转化为产物从LB膜的表面逐渐释放以生成产物。(图2)Figure2Illustration of the catalytic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4-iodobenzoic acid with arylboronic acid catalyzed by catalyst1LB films.2.通过共价接枝的方法分别在硅片、玻璃和石英表面成功制备了高效、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自组装膜(Si-CDI-Pd)(图3)。以Suzuki-Miyaura反应为模板,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Si-CDI-Pd在水相中无需其他配体即可表现出较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宽的底物适用性。此自组装催化薄膜在痕量钯浸出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循环8次,展现出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Figure3Preparation of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 catalystic films (Si-CDI-Pd).利用循环伏安法(CV)、水接触角(WCA)、AFM和XPS对不同反应时间的催化过程进行分析,阐明了在Si-CDI-Pd表面发生的PdII到Pd0和Pd0到PdII的循环过程(图4),并提出Si-CDI-Pd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是一个表面Pd0起作用的非均相表面催化过程。整个反应是催化剂和底物协同生成目标产物的过程,且分子之间有序密集排列引起催化剂间的协同效应增强了整体催化效率。Figure4High-resolution XPS spectra of Pd3d, B1s and Br3d from the silicon wafer surfaces ofSi-CDI-Pd with different reaction time.3.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N-羟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刷,并将芳香亚胺环钯化合物成功地接枝到聚合物刷表面制备出聚合物刷催化薄膜(Si-PHAM-Pd[I])(图5)。并通过表面形貌和结构的表征证明芳香亚胺环钯化合物是以共价键形式接枝到聚合物刷表面。Figure5Synthesis of the cyclopalldated arylimine PHAM-brushes (Si-PHAM-Pd[I]).Si-PHAM-Pd[I]能够有效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表现出增强的催化活性、高的底物适用性、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基本没有催化剂浸出的情况下,经过5次循环仍能得到90%的偶联产物。随着循环实验的进行催化活性有所降低,可能是因为芳香亚胺环钯化合物中的十八烷基链在反应过程中缠绕在聚合物刷表面或和聚合物刷柔性链相互缠绕,降低了催化活性中心和底物的接触几率。(图6)Figure6Yields and TOF obtained with recycled catalyst of Si-PHAM-Pd[I].4.为了通过改变聚合物刷表面和界面的催化微环境,提高它的催化性能,作者通过在聚合物刷表面接枝不同结构的环钯催化剂,制备了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功能化的聚合物刷催化薄膜(Si-PHAM-Pd[II])(图7)。催化结果表明:与Si-PHAM-Pd[I]相比,Si-PHAM-Pd[II]能够更有效地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且表现出良好的循环使用性和稳定性,几乎没有Pd的浸出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循环催化8次。Figure7Preparation of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s functionalized PHAM-brushes catalyticfilm (Si-PHAM-Pd[II]).通过WCA、CV、AFM和XPS对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过程的表面形貌和化学变化的分析得出其反应机理:整个催化循环为PdII到Pd0和Pd0的PdII的过程(图8),催化过程中零价钯和溴苯氧化加成反应生成中间产物,整个反应是催化剂和反应物协同在功能化的聚合物刷表面完成的。Figure8High-resolution XPS spectra of Pd3d, B1s and Br3d from the silicon wafer surfacesgrafted Si-PHAM-Pd[II].5.首次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丙烯酰基二茂铁环钯单体聚合物刷(Pd/PBs)(图9)。通过和上述催化体系比较,对催化剂微环境的变化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Pd/PBs的催化活性表现为高于均相,低于Si-CDI-Pd和Si-PHAM-Pd[II]的情况。推测可能是由于丙烯酰基二茂铁环钯单体(3a)的大位阻结构,使聚合物刷表面有序排列降低;3a树枝状的刚性结构使聚合物刷的伸展性降低,两点原因共同造成其较弱的催化活性。Figure9Preparation of the poly (Acroloyl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s) brushes (Pd/PBs).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表明Pd/PBs的稳定性较差。这可能是由于3a内酯基在碱性条件催化的Suzuki-Miyaura反应中发生水解,从而使催化剂脱落。因此,作者拟通过使用柔性链或稳定的醚键取代酯基的催化剂作为聚合单体,从而达到提高聚合物刷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环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环钯化合物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反应活性高等优点,常被作为催化剂使用。总结了环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钯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胡子乔,刘贵传,孔勇,林永学,金军斌.环钯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催化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19

[2].张英锋,赵琳.环钯化合物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

[3].张晓峰,苏伟平.N-单保护氨基酸促进C-H键活化的环钯化合物合成[C].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4].薛小侠,刘辉,薛自前,李铁生,许文俭.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2015

[5].袁小二.芳基吡嗪环钯化合物发光及催化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5

[6].夏玲浩,张圆圆,曹源,赵刚.平面手性二茂铁腙环钯化合物的插入反应[J].合成化学.2014

[7].李铁生,邹可可,刘辉,付志华,许文俭.有序噻吩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分子薄膜的制备及性质[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4

[8].王炯,穆兵,付志华,汪丽,李铁生.含有酯基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Suzuki和Heck反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4

[9].张圆圆,夏玲浩,曹源,赵刚.新型手性二茂铁腙类环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J].合成化学.2014

[10].付志华.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有序自组装纳米薄膜催化碳碳偶联反应机理[D].郑州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炔酰胺同样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合成生物...环钯化合物2的分子结构图式1壳聚糖席夫碱1-10及其亚胺环钯化合2的晶体堆积图核磁共振图谱环钯化合物22催化的Heck反应He...

标签:;  ;  ;  ;  ;  ;  ;  

环钯化合物论文_胡子乔,刘贵传,孔勇,林永学,金军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