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氮论文_王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燃料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料,锅炉,官能团,空气,煤粉,组合,流化床。

燃料氮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1](2019)在《燃料氮及烟气再循环对垃圾焚烧炉出口NO_x浓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地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总产生量以及人均产生量都在逐年攀升,垃圾焚烧行业蓬勃发展。炉排式焚烧炉能够适应我国垃圾热值低、含水率高的特性,具有技术可靠、容量大、对垃圾适应性强、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采用的炉型。垃圾焚烧时会产生污染物,其中NO_x危害较大。垃圾组分复杂,本文以豆粉和尼龙66分别代表垃圾中的生物质氮和人工合成聚合物氮的组分,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燃料氮对焚烧炉出口NO_x浓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烟气再循环对焚烧炉出口NO_x浓度的影响。这些研究能够为垃圾焚烧炉运行过程中控制NO_x的排放提供参考价值,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豆粉和尼龙66这两种原料在水平固定床管式炉中进行快速升温热解实验,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料氮的HCN转化率会升高,而NH_3转化率则先升高再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尼龙66中NH_3占挥发分氮的比例会下降,豆粉NH_3所占比例下降幅度不大。(2)以750 t/d的大型炉排炉为研究对象,模拟床层固相燃烧过程以及炉膛气相燃烧过程,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对掺混生物质氮(豆粉)以及人工合成聚合物氮(尼龙66)的两种燃料在炉排上燃烧产生的HCN、NH_3和NO_x进行了床层数值计算,掺混生物质氮的燃料NH_3占挥发分氮的比例为81.8%,掺混人工合成聚合物氮的燃料NH_3所占比例为74.9%。掺混生物质氮和人工合成聚合物氮的这两种燃料炉膛出口处NO_x浓度分别为213.99 ppm和239.44 ppm,生物质氮焚烧,炉膛出口NO_x浓度更低。(3)烟气再循环对垃圾焚烧炉出口NO_x的排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烟气再循环倍率的增加,出口NO_x浓度呈下降趋势。当再循环倍率为25%时,炉膛出口NO_x浓度降低了10.5%。优化配风会影响烟气再循环的脱硝效果。保持配风比7:3不变,过量空气系数为1.8、再循环倍率25%的工况下,炉膛出口NO_x浓度最低,为211.8 ppm。保持过量空气系数1.7不变,配风比为8:2工况下,出口NO_x浓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30.79%。燃料氮也会影响烟气再循环的脱硝效果。在再循环倍率为25%时,掺混生物质氮的燃料出口NO_x浓度由213.99 ppm下降到166.47 ppm,下降幅度达到22.2%;掺混人工合成聚合物氮的燃料出口NO_x浓度由239.44 ppm下降到180.82 ppm,下降幅度达到24.5%。(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安兵涛[2](2018)在《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系统及空气分级燃烧NO_x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焚烧是燃烧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过程,焚烧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特别适宜处置有机成份多、热值高的废液废气。然而,废液废气的高温焚烧会产生污染物NOx,尤其是废液废气中含有化合态存在的氮元素,将产生燃料型NOx,较之热力型NOx更难于控制。对于含氮废液废气焚烧,燃料型NOx是焚烧系统NOx产生的主要来源,常规的焚烧技术无法有效降低燃料型NOx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开展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技术研究和空气分级燃烧NOx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依据燃料型NOx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设计原则和主要设计参数的推荐值,还原段的过量空气系数宜为0.6~0.9,还原段的操作温度宜为900℃~1500℃,还原段停留时间可取0.5s~1.0s;氧化段操作温度宜为900℃~1150℃,烟气氧含量宜为2%~5%,氧化段停留时间可取 1.0s~1.5s。2)针对胺类高燃料氮废液的物料特性,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350℃,停留时间0.8s,由工业水调节还原段操作温度,氧化段操作温度1,050℃,烟气氧含量9.0%,停留时间1.2s。3)针对吡啶类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的物料特性,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500℃,停留时间0.7s,由降温蒸汽调节还原段操作温度,氧化段操作温度1,050℃,烟气氧含量8.5%,停留时间1.2s。4)针对硝基高燃料氮废水的物料特性和现有焚烧工艺存在的不足,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000℃,停留时间0.6s,氧化段操作温度900℃,烟气氧含量3.5%,停留时间1.2s。5)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获得了实际工程运行数据。数据分析表明,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烟气排放NOx浓度小于300mg/Nm3,较之常规焚烧技术,NOx减少80%以上,在控制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的NOx排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处理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8-12-01)

杜海亮[3](2017)在《大颗粒煤燃料氮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层燃NO_x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直接燃烧是主要的利用方式。燃煤工业锅炉是仅次于燃煤电厂的第二大耗煤大户,量大面广的燃煤链条炉排锅炉氮氧化物的排放不可忽视。链条炉排锅炉大颗粒煤层燃的过程与煤粉悬浮燃烧有很大差异,大颗粒煤在热解、焦炭氧化、焦炭异相还原NO等反应过程中燃料氮的迁移转化十分复杂,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亦缺乏深入的研究。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现有的脱硝技术大多直接借鉴电站锅炉,脱硝成本高,经济性不佳,适合燃煤链条炉排锅炉清洁高效燃烧的运行方案十分缺乏。本文针对大颗粒煤热解过程中氮官能团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含氮小分子气体HCN和NH_3的析出规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水平管式炉实验台,结合XPS、FTI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煤种、不同热解温度、不同粒径等因素的影响。热解时煤中不同氮官能团会发生相互转化并分解为含氮小分子气体HCN和NH_3。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煤中氮官能团总量下降,原煤热解析出的HCN和NH_3增加。煤粉在堆积方式热解时,HCN与焦炭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更多的NH_3。大颗粒煤与煤粉堆积方式相比,颗粒内部煤焦结构更加致密,热解气在焦炭孔隙内停留时间更长,HCN与焦炭发生二次反应更剧烈,NH_3生成量更大。在研究燃煤链条炉排锅炉层燃NO_x模型时不能直接套用煤粉热解数据,需要采用大颗粒煤热解实验获得含氮小分子气体分布的相关参数。本文针对大颗粒煤焦氧化过程中焦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水平管式炉实验台,结合XPS、testo烟气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氧化温度、不同煤种、不同氧浓度、不同颗粒粒径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焦炭氮氧化生成NO的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在低温下,焦炭氧化生成大量含氧官能团促进了焦炭异相还原NO。在高温下,焦炭颗粒表面气化反应增强存在CO氛围,焦炭表面CO与煤焦表面C(N)作用生成C(NCO)促进NO的还原。随着煤阶的升高,焦炭反应性降低,焦炭孔隙内部还原NO的活性位减少,焦炭氮氧化生成NO增多。大颗粒焦炭氧化生成的NO主要被颗粒内部自身焦炭还原。大颗粒焦炭因内部孔隙结构致密,增大了气体扩散阻力,在颗粒内部形成低氧环境,有利于生成含氧官能团促进焦炭异相还原NO;同时,内部焦炭氮氧化生成的NO在向外扩散过程中在焦炭内部停留时间更长,增加了被焦炭异相还原的比例。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考虑了焦炭氧化速率、温度和粒径的影响,建立了大颗粒煤焦炭氮氧化生成NO的数学模型。本文针对大颗粒煤焦异相还原NO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固定床实验台,结合XPS、XRD、testo烟气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煤种、不同颗粒粒径、炭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热解温度升高后,焦炭晶体结构更加有序,异相反应的活性位减少,焦炭还原NO速率变慢,同时,焦炭中氧官能团总量下降,进一步减弱了焦炭氧官能团对焦炭异相还原NO的促进作用。与煤粉焦相比,大颗粒煤焦的反应表面积减小,还原NO速率减慢。大颗粒煤焦炭层厚度增大后,参与反应的焦炭活性位增多,同时增加了NO在炭层中停留时间,有利于焦炭还原NO。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大颗粒煤焦还原NO的数学模型。为揭示燃煤链条炉排锅炉层燃过程中NO生成规律,本文采用单元体炉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煤层厚度、不同配风方式、不同颗粒粒径以及粒径分层燃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床层表面NO生成为典型双峰结构,第一个峰值主要为挥发分中含氮小分子气体HCN和NH_3氧化形成,第二个峰值为床层燃尽阶段焦炭氮氧化形成,双峰之间的谷值是由于焦炭层对NO的还原而形成。煤层厚度减小,焦炭层还原NO的程度减弱,生成更多的NO。采用推迟配风方式,床层的中前部氧量少,氧化生成NO少,同时焦炭层还原NO的程度加强,有利于抑制NO的生成。煤焦粒径增大后,焦炭层还原NO速率减小,床层生成NO增多。粒径分层燃烧时,床层上部焦炭粒径较小,有利于焦炭层还原NO。通过对两台链条炉排锅炉进行了配风调试,采用推迟配风和煤层厚度增大的运行方式,均增强了焦炭层对床层NO_x的还原,降低了锅炉尾部NO_x排放浓度,试验取得了低NO_x调控的预期效果。本文在团队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燃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层燃NO_x模型,并应用单元体炉的层燃实验对模型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层燃NO_x模型,以一台在用的链条炉排锅炉为例,通过对床层过量空气系数、炉拱形状和空气分级燃烧的数值分析发现:降低床层过量空气系数,增加焦炭还原层厚度,有利于减少床层NO的生成;并利用人字形后拱将尾部焦炭氧化生成的NO导流到前拱下方与热解产生的NH_3反应,实现炉内还原NO的效果,最后得到链条炉排锅炉拱风组合低NO_x燃烧运行原理,为实际锅炉低NO_x燃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相鹏[4](2016)在《流化床富氧燃烧方式下燃料氮转变与NO_x生成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是我国SO2、NOx、CO2等污染物的主要生成源,火力发电厂中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CFB富氧燃烧技术结合了CFB燃烧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二者的优点,是一种可同时实现碳捕集和有效控制NOx排放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国内外已有部分研究者对CFB富氧燃烧技术中NOx的生成规律展开了研究,但多局限于操作参数对NOx生成的影响,CFB富氧燃烧中燃料氮的迁徙规律和NOx生成机理尚未完全得到揭示。本文基于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的迁徙和转变路径,从热解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变、燃烧阶段中挥发分氮的氧化、焦炭氮的氧化以及NO的还原这四个方面系统的考察CFB富氧燃烧方式下高浓度CO2的影响,并揭示低NOx排放的内在机理。首先,在流化床上开展了N2和CO2气氛下的快速热解实验,研究了HCN、NH3等NO、前驱产物的生成规律以及CO2气氛的影响,并结合煤热解/气化过程中含H官能团和焦结构的演变来帮助揭示CO2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氰基和季氮分别是HCN和NH3的重要中间产物;热解温度升高,HCN和NH3生成增多。CO2会在热解和气化两个阶段分别对HCN和NH3生成造成多重影响。在热解阶段,CO2与半焦的气化反应将有助于H的释放和含氮官能团的断裂,促进HCN的生成;但若热解温度过高(1000℃)或过低(700℃),CO2反而会抑制HCN的生成。与此同时,CO2会在热解发生时抑制半焦中缩聚反应的发生,阻碍芳香核长大,更多的氢以脂肪支链的形式保留在半焦当中。在随后的气化阶段,半焦中残留的丰富氢源通过CO2的剥离作用释放大量的H,并且CO2也会促使含氮官能团的断裂加剧,这些将联合促进NH3的生成。然而,若半焦的反应活性很差,CO2可能会阻碍H与含氮官能团的接触,抑制NH3的生成。然后,为了深入研究NO-CO/CaO催化还原和NO-煤焦的反应特性和内在机理,又对NO异相还原展开了系统研究,并且探析了CO、O2和CO2等重要气氛对NO还原的影响。通过对NO-CO/CaO催化还原的动力学分析发现,该反应的活化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O反应级数随着CO浓度的升高、催化剂使用量的加大以及反应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O2强烈抑制了CaO对NO-CO还原的催化作用。NO-煤焦还原实验表明,在低温区,煤焦表面的C(O)官能团对NO还原具有促进作用,C(O)可通过C(O)+NO+Cf→CO2+C(N)+*反应路径较大程度的提升煤焦对NO的还原能力,此时NO-煤焦反应的主要含碳产物为CO2;但随着温度的升高,C(O)脱附加剧,C(O)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减弱,CO将成为主要的含碳产物。在较低温度下,CO和O2都能够促进煤焦对NO的还原,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这可能与C(O)官能团的形成有关。CO2会抑制煤焦对NO的还原,且随着气化的加剧抑制作用增强。随后,又针对多种煤焦开展了焦炭氮的氧化实验,考察了温度、焦颗粒浓度以及煤阶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并揭示了NOx.N20等含氮产物的生成机理。结果证实,煤焦比表面积越小、反应性越弱、灰分越多、焦颗粒浓度越小,NO生成率越高。此外,文中还考察了煤阶、给料量、温度以及粒径对燃煤NOx生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CO2对挥发分氮和焦炭氮氧化过程的影响,分别对NH3和煤焦进行了O2/CO2氧化实验。研究表明,在氧化性气氛下,CO2会抑制NH3向NO的转变。CO2对焦炭氮向NO的转变具有双重影响:(1)抑制NO的还原:(2)通过焦与CO2的气化使得焦炭氮向N2的转变具有高选择性。若氧气供应充足,CO2对NO还原的抑制作用占据主导,促进NO生成;若氧气供应不足,煤焦-CO2气化反应占据主导,进而抑制NO生成。最后,在多功能流化床实验台上开展了O2/CO2燃烧实验,考察了氧气浓度、空气分级、氧气分级等操作参数对NOx排放的影响,并对NOx减排机理进行探讨。富氧燃烧中NO排放低的可能并非由CO浓度升高所致,而是因为高浓度的CO2抑制了挥发分氮向NO转变,同时,在缺氧条件下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强烈,使得大量的焦炭氮向氮气转变。(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8)

郭万军,张海峰,宋涛,沈来宏[5](2016)在《无烟煤化学链燃烧过程燃料氮转化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赤铁矿石载氧体,在小型单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煤挥发分和焦炭的化学链燃烧研究,探讨挥发分氮和焦氮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的转化特性。研究表明:燃料氮释放的中间产物HCN和NH_3与铁矿石载氧体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亲和性,易于被载氧体氧化生成N_2和NO。淮北无烟煤挥发分氮转化过程中,NO是唯一的氮氧化物,反应器出口中间产物NH_3的释放份额略高于HCN。在煤焦化学链燃烧还原过程中,部分燃料氮释放的中间产物HCN和NH_3被铁矿石氧化导致少量NO的生成,还原过程中无N_2O的释放;较高的还原反应温度加速了NO的生成。减少进入载氧体氧化再生过程的焦炭量可减少空气反应器NO和N_2O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王勇[6](2015)在《富氧条件下燃料氮迁移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氧燃烧技术的在CO2捕集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比较容易实现工业化应用。大量中试规模的研究显示出其在降低NOX排放方面的独特优势。富氧条件下气氛的改变对煤粉热解和煤焦燃尽过程都有较大影响,导致燃料氮迁移转化特性的差异。本文利用一维沉降炉反应器,分别对煤粉热解和燃烧过程中氮元素的热变迁过程展开了研究。针对煤粉热解过程,利用一维沉降炉反应器开展了煤粉在Ar和CO2气氛下的热解实验,探讨了气氛、温度和煤阶对挥发分氮释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含氮官能团的转化路径。结果表明:CO2气氛可以促进NH3的释放,同时会促进HCN的二次反应,降低HCN的释放量;随着温度和煤阶的上升,HCN的释放量会降低,而NH3释放量的变化则比较复杂,受温度和煤阶的双重影响。原煤和煤焦的XPS分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中季氮会与活性氧原子反应全部转化为吡啶,吡啶会进一步与活性氧原子反应转化为吡啶酮,CO2气氛会促进官能团的转化。在燃烧方面,在沉降炉上开展了煤粉O2/N2、O2/Ar、O2/CO2和O2/RFG四种气氛下的燃烧实验,研究了温度、氧气浓度、煤阶和循环NO浓度对燃料氮转化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富氧燃烧条件下降低NO转化率的各个因素及其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氧气浓度和煤阶的增大都会导致NO转化率的增加。富氧燃烧条件下导致NO转化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循环NO的还原,占整体的50%以上,并随循环NO浓度的上升进一步增加;其次是高浓度CO2气氛对NO的还原,约占20%~30%;热力型和快速型NO的消除所带来的贡献率不足20%。影响各因素贡献率的主要因素会因煤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低阶煤主要受氧气浓度的影响,高阶煤则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建成,吴江全,胡亚民,孙绍增[7](2015)在《高燃料氮烟煤空气分级燃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两种燃料氮含量较高的烟煤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氮氧化物排放及燃尽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分级燃烧情况下燃料氮含量越高的煤,氮氧化物排放越高;其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燃料氮向燃料型NOx的转化率越低。空气分级情况下,还原区停留时间为0.8-1.0 s及化学当量比为0.75的时候,大同烟煤及俄罗斯烟煤的氮氧化物排放均较低。同时,空气分级燃烧条件下俄罗斯烟煤的燃尽情况与大同烟煤类似,燃尽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孙志向[8](2014)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燃料氮转化及碱/碱土金属离子催化转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直接燃烧是目前主要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生物质热利用过程中NOx的控制逐渐提上议程。热解作为燃烧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生着剧烈的物理化学反应,燃料氮在此阶段的转化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氧化阶段NOx的生成。本文选用我国常见的农林业废弃物稻草、麦秆和杨木屑,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考察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氮化物(NH3, HCN, HNCO, NO)的释放曲线均与DTG曲线相一致,热解后期(>500℃)释放较少。不同种类的生物质中各赋存形态的氮所占比例不同,从而导致含氮产物的释放规律有所差异。NH3和HCN是主要的气相氮化物,两者之和占到四种氮化物总量的70%以上,且随着H/N比的增大,NH3的相对产量增加,HCN/NH3比减小。杨木热解过程中燃料氮81.50%转化为焦炭-N,而稻草和麦秆的大部分燃料氮随挥发分析出,焦炭-N的产率分别为29.97%和33.45%。升温速率的提高有利于挥发分-N的析出,焦炭-N的产率降低。由于灰中矿物组分的催化作用被削弱,生物质经水洗或酸洗之后,热解的反应活化能增大。水洗和酸洗之后,NH3的释放峰值及释放量均明显增加,然而对HCN的释放影响不大。稻草、杨木经水洗和酸洗之后,HNCO和NO的释放峰值明显增加,释放量有所提高,而麦秆的HNCO和NO变化不大。脱灰处理之后,焦炭-N产率明显减少,且酸洗大于水洗。为了进一步考察生物质灰中矿物组分对氮转化的影响,本文选择灰中含量较高的碱/碱土金属K, Ca, Mg,采用溶液浸渍的方法对生物质负载叁种金属的氯化物。结果发现,K、Ca、Mg均能降低生物质热解的反应活化能,且叁者的催化作用程度关系为K<Ca<Mgo K、Ca、Mg的添加大大提高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焦炭-N的产率。KC1能够抑制NH3、HNCO和NO的生成,而有助于HCN的生成;CaCl2能够抑制NH3、HNCO和NO的生成,而对HCN影响不大;MgCl2能够抑制四种氮化物的生成。叁种金属元素对氮转化的影响程度关系为K<Ca<Mg。(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4-03-01)

马利锦[9](2013)在《煤焦燃烧过程中燃料氮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针对我国国情,在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Ox等污染物,已经引起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煤的清洁利用并达到日益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燃煤过程中的燃料氮元素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叁种不同煤阶的典型煤种(贫煤、烟煤、褐煤),在一维恒温沉降炉中惰性气氛下制取叁个不同温度(900℃、1000℃、1100℃)的热解煤焦样品,并对原煤、煤焦试样进行孔隙、XPS等物性分析及煤焦二次热解特性研究。高温热解过程中原煤中大部分挥发分完全析出,煤粉颗粒发生剧烈体积膨胀,煤焦的孔隙结构比原煤更加发达,而且热解温度越高、原煤煤阶越低,煤焦孔隙结构越发达。煤焦中含氮官能团主要为N-6和N-5,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N-6含量呈增加趋势,N-5含量变化相对稳定,而N-Q含量不断减少。煤焦二次热解过程比原煤热解更难进行。煤焦慢速二次热解过程中释放的主要含氮气体为N2O、HCN和NO,而快速二次热解过程主要为HCN。煤焦内残留的少量挥发分在二次热解过程中析出后,会造成煤焦比表面积明显增大,并与二次热解方式及煤焦种类有关。采用水平管式炉反应器和竖直固定床反应器来进行固定床燃烧状态下不同反应条件对焦炭N向NO转化规律影响的研究。煤焦燃烧过程中焦炭N是伴随着燃烧过程而逐渐释放出来的。实验过程中煤焦颗粒处于堆积状态,煤焦装载量越多,NO的二次还原反应越强,最终NO的生成量越少;混合石英砂能够减小焦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削弱NO的二次还原反应。固定床反应器中颗粒的相互影响作用明显强于水平管式炉,焦炭N向NO的转化率较低。850℃~1050℃温度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焦炭N向NO的转化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20%氧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浓度的升高焦炭N向NO的转化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反应温度越高,焦炭N最大转化率对应的氧浓度越大。随着原煤煤阶的升高、煤焦含氮量的升高以及煤焦灰分含量的降低,焦炭N向NO的转化率整体上呈现升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郑立国,魏刚,张万德[10](2012)在《旋流对冲燃烧锅炉燃料氮生成NO_x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负荷下对某电厂300MW机组旋流对冲燃烧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NOx排放浓度、烟气成分、排烟温度等进行了测试,计算了燃料氮生成燃料型NOx的转化率,并对其与运行氧量、锅炉负荷、锅炉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旋流对冲燃烧锅炉燃料氮生成NOx的转化率在20%~30%之间;炉膛温度较运行氧量对燃料氮生成NOx的转化率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2年09期)

燃料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焚烧是燃烧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过程,焚烧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特别适宜处置有机成份多、热值高的废液废气。然而,废液废气的高温焚烧会产生污染物NOx,尤其是废液废气中含有化合态存在的氮元素,将产生燃料型NOx,较之热力型NOx更难于控制。对于含氮废液废气焚烧,燃料型NOx是焚烧系统NOx产生的主要来源,常规的焚烧技术无法有效降低燃料型NOx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开展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技术研究和空气分级燃烧NOx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依据燃料型NOx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设计原则和主要设计参数的推荐值,还原段的过量空气系数宜为0.6~0.9,还原段的操作温度宜为900℃~1500℃,还原段停留时间可取0.5s~1.0s;氧化段操作温度宜为900℃~1150℃,烟气氧含量宜为2%~5%,氧化段停留时间可取 1.0s~1.5s。2)针对胺类高燃料氮废液的物料特性,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350℃,停留时间0.8s,由工业水调节还原段操作温度,氧化段操作温度1,050℃,烟气氧含量9.0%,停留时间1.2s。3)针对吡啶类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的物料特性,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500℃,停留时间0.7s,由降温蒸汽调节还原段操作温度,氧化段操作温度1,050℃,烟气氧含量8.5%,停留时间1.2s。4)针对硝基高燃料氮废水的物料特性和现有焚烧工艺存在的不足,确定了焚烧系统设计方案和焚烧空气分级燃烧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还原段过量空气系数0.8,操作温度1,000℃,停留时间0.6s,氧化段操作温度900℃,烟气氧含量3.5%,停留时间1.2s。5)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获得了实际工程运行数据。数据分析表明,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烟气排放NOx浓度小于300mg/Nm3,较之常规焚烧技术,NOx减少80%以上,在控制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的NOx排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处理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料氮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进.燃料氮及烟气再循环对垃圾焚烧炉出口NO_x浓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安兵涛.高燃料氮废液废气焚烧系统及空气分级燃烧NO_x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

[3].杜海亮.大颗粒煤燃料氮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层燃NO_x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李相鹏.流化床富氧燃烧方式下燃料氮转变与NO_x生成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郭万军,张海峰,宋涛,沈来宏.无烟煤化学链燃烧过程燃料氮转化释放特性[J].化工进展.2016

[6].王勇.富氧条件下燃料氮迁移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杨建成,吴江全,胡亚民,孙绍增.高燃料氮烟煤空气分级燃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5

[8].孙志向.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燃料氮转化及碱/碱土金属离子催化转化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9].马利锦.煤焦燃烧过程中燃料氮转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郑立国,魏刚,张万德.旋流对冲燃烧锅炉燃料氮生成NO_x的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12

论文知识图

烟气NOx的控制技术[9,10]本生火焰NOx生成反应路径Fig.1-5Quan...燃烧过程中煤中矿物质对燃料氮...和Q对燃料氮转化平的综...煤中燃料氮转化为硝酸的示意图燃烧过程中温度对燃料氮的N2转...

标签:;  ;  ;  ;  ;  ;  ;  

燃料氮论文_王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