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_印雯,陈亚,张钰,徐乐中,吴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源,工艺,脱氮,填料,工程学,利用率,物料。

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文献综述

印雯,陈亚,张钰,徐乐中,吴鹏[1](2019)在《全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的启动及稳定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型ABR-MBR反应器,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氨氮为200 mg·L~(-1)、C/N=1的人工配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全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一体式工艺的启动及其脱氮除磷效能.控制反应器运行条件:温度为(25±1)℃,pH=7. 5±0. 2,回流比由50%逐步提升至200%.结果表明,ABR厌氧阶段消耗70%COD,使得在低DO、高氨氮下能够21 d内快速启动部分亚硝化;随后以间歇曝气(曝停比:2 h∶2 h,DO为0. 3~0. 4 mg·L~(-1))的运行方式在132 d内成功启动耦合工艺内的CANON部分,使得ABR缺氧段的电子受体中硝酸盐氮浓度稳步上升,最终于160 d成功启动耦合工艺.稳定运行后,MBR内TN去除负荷达到0. 22 kg·(m~3·d)~(-1),出水各项指标COD、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为87. 0%、90. 4%和81. 8%.批次试验估算ABR内以硝酸氮盐为电子受体的PAOs约占PAOs的68%,系统内已培育出相互适应协作的DPAOs、AOB和An AOB菌种,具有良好同步脱氮除磷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黄剑明,赵智超,郑隆举,邵兆伟,安芳娇[2](2018)在《低温下A~2/O-BAF反硝化除磷脱氮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14℃低温下,采用A~2/O-BAF系统处理低C/N生活污水,研究了污染物去除特性、反硝化除磷过程中除磷脱氮比例(ΔPO_4~(3-)/ΔNO_3~--N)以及BAF中曝气量和有效填料高度对硝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D、NH_4~+-N、TN和PO_4~(3-)的平均进水浓度分别为193.1、58.6、60.3和5.1 mg·L~(-1)时,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6.3、2.5、13.4和0.3 mg·L~(-1),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对ΔPO_4~(3-)/ΔNO_3~--N进行线性拟合,比值分布在0.47~1.75之间;运用正态分布对ΔPO_4~(3-)/ΔNO_3~--N进行数理统计,其均值为1.20,标准差0.29.BAF中曝气量为60 L·h~(-1)和100 L·h~(-1),出水NH_4~+-N浓度小于5.0 mg·L~(-1)时所需填料高度分别为1.8 m和1.0 m;继续增大BAF中曝气量为120 L·h~(-1)时,气水流冲击导致生物膜脱落,造成出水NH_4~+-N大于5.0 mg·L~(-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乔森,张美娇,邵东海,周集体[3](2018)在《新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s)在缺氧段需要硝氮(NO-3-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恰好能够产生NO-3-N,基于此原理,将反硝化除磷菌与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进行联合培养,建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该耦合工艺通过3个阶段的培养,在低碳氮磷比的条件下实现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氨氮及磷酸盐的同步高效去除(>90%)。同时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细菌在不同碳源的条件下,各个化学指标(如挥发性脂肪酸、聚羟基脂肪酸等)的变化趋势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南彦斌,彭永臻,曾立云,赵智超,刘宏[4](2018)在《分段进水对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为提高碳源利用率,研究了两段进水(预缺氧段和缺氧段)对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同时根据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分析评价了不同进水比下,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当分段进水比为7∶3时,平均进水COD、NH_4~+-N、TN、TP浓度分别为174.99、58.19、59.10、5.15 mg·L~(-1),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分别为29.48、4.07、14.10、0.44 mg·L~(-1),去除率分别为82.12%、92.76%、75.45%、91.20%;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DPAOs/PAOs)为98.81%,此时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最佳,同时碳源的有效利用率达85.77%,平衡百分比为92.33%.通过优化分段进水,碳源被有效利用,提高了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为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处理低C/N比污水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寒[5](2017)在《同步硝化反硝化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强化脱氮除磷微生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碳源不足、曝气能耗高等问题,本文基于SBR反应器,采用新型脱氮除磷运行方式:进水→厌氧搅拌→低氧曝气→缺氧搅拌→好氧曝气→沉淀→排泥出水,在厌氧段进行释磷,低氧曝气段实现SND,缺氧段进行反硝化除磷,好氧段进一步硝化及吸磷,在单污泥系统中实现SND与反硝化除磷过程的耦合。SND反应器在驯化过程中,EfficiencysND逐渐增加,从驯化初期的48.20%增加至驯化完成的第28周期的85.11%,出水COD、NH4+-N、N03--N、NO2--N和TN浓度分别为9mg/L、3.77mg/L、7.46mg/L、0.17mg/L以及12.83mg/L,说明同步硝化反硝化驯化效果良好;DPR经过叁段式培养,最终出水COD、N03--N及TP浓度分别为11mg/L、5.03mg/L、0.2mg/L,DPB系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能力。本文在分别完成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泥和反硝化除磷污泥驯化后,混合两种污泥,在SBR反应器内实现SND与反硝化除磷的耦合,最终系统出水COD、氨氮、TN及TP浓度分别为13mg/L、2.52mg/L、9.73mg/L及0.24mg/L,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SND系统内污泥生物相较丰富,球菌较多,可能存在具有反硝化功能的Alcaligenes faecalis(粪产碱杆菌属)、Paracoccus denitrcans(脱氮副球菌)、Hyphomicrobium sp.(生·丝微菌属)、Dechloromonas sp.等菌群;具有硝化或氨氧化功能的Aurantimonas sp.(橙单胞菌属)、Nitrobacter winogradskyi(维氏硝化杆菌)、Nitrosomonas sp.(亚硝化单胞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um(氨氧化细菌)等菌群。;DPR系统内污泥则球菌和短杆菌为主,可能存在具有聚磷作用的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和具有反硝化聚磷功能的Rhodocyclus sp.(红环菌属)、Streptococcus sp.(链球菌属)、Arthrobacters sp.(节杆菌属)等。利用SEM观察发现耦合SBR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多数为短杆菌和球菌,有少量丝状菌。应用PCR-DGGE技术以及克隆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耦合系统内可能存在具有硝化功能的Nitrobacter winogradskyi、Aurantimonassp.;具有反硝化功能的 Paracoccus denitrificans、Hypomicrobiumsp.、Dechloromonas sp.;以及具有聚磷功能的Rhodocyclus sp.、Arthrobacter sp.、Enterobacter sp.、Pseudomonas sp.、Streptococcus sp.等优势菌种。初始耦合系统驯化25天时细菌的OTU数量较大,驯化后期至93天和101天的OTU值较小,说明微生物的多样性较小,驯化效果比较好;CSmay、CSJun和CSJul样品的Shannon指数较高,表明系统在经过25天至93天的驯化期间微生物多样性较高;CSJun、CSJul和CSAug的Chao指数相对较低,说明经过较长时间的驯化,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物种丰度较低,反应器中的驯化条件对物种进行了选择和富集,结构组成逐渐趋于稳定。耦合系统中大部分菌种属于变形菌(Proteobacteria)(26.6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2%)以及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0.997%)。耦合SBR系统内初始pH值对功能菌酶活都有显着影响。脱氢酶活性在系统中的厌氧段和低氧段较高,从缺氧段开始逐渐下降至好氧段降为最低,且DHA随着pH值的增加而升高;在一个周期内,PPK和ADK活性基本不受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影响,PPK活性随着pH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反应pH值为7.6;ADK活性周期内波动小于2.5%,活性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HAO酶比活力随着pH值升高而增大,NAR和NIR酶比活力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当pH从7.2增加到8.0时,NAR比活力从11.83mU/mg蛋白质降低至3.53mU/mg蛋白质,NIR比活力从4.79mU/mg蛋白质降低至0.729mU/mg蛋白质。系统内种群结构为:SND反应器内除PAO之外,AOB、NOB、GAO和Denitrifier数量近似,在反应器内占优势地位;DPR反应器内富集了大量的PAOs,为系统内的优势菌种;稳定运行后的耦合SBR系统内存在数量较多的AOB、NOB、PAOs以及Denitrifier,形成优势菌种。当进水pH=7.8时,系统中PAO、AOB、NOB、GAO和dentrifier在全部微生物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1±11)%、(10±4)%、(13±9)%、(19±13)%和(16±12)%。耦合SBR系统通过应用SND和反硝化除磷技术提高了氮磷的去除效果,富集并稳定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确定了微生物种群类别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外界因素(pH值)的影响,缓解了反硝化与厌氧释磷过程对碳源的竞争,适宜处理低C/N值生活污水,并降低了需氧量,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9-04)

张美娇[6](2017)在《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利用反硝化除磷工艺(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DPRP)处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fication process,SNAP process)出水中产生的硝酸盐(NO3-),建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SNAP-DPRP),从而实现碳、氮、磷同步高效的去除。首先,分别建立单级自养脱氮工艺与反硝化除磷工艺。单级自养脱氮工艺采用连续式曝气和间歇式曝气两种曝气方式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间歇式曝气的方式更有利于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的活性。通过154天的培养,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实现95%的氨氮(NH4+)去除率;反硝化除磷工艺采用首先培养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on organisms,PAOs)后培养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on organisms,DPAOs)的方式建立。通过126天的培养,反硝化除磷工艺实现85%的磷酸盐(PO43-)去除率。接下来,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与反硝化除磷工艺进行耦合,即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出水中产生的NO3-作为反硝化除磷工艺缺氧段所需电子受体的来源。该耦合工艺通过叁个阶段的培养,在低碳耗(C/N/P=25:15:1)的条件下实现有机碳(COD)平均95.7%的去除率,总氮(TN)平均98.2%的去除率以及总磷(TP)平均97.8%的去除率。反硝化除磷工艺进水中的碳源由乙酸钠逐渐转化为乙酸钠和丙酸钠(1:3)的混合酸,能够有效抑制聚糖菌(Glycogen accumulation organisms,GAOs)的活性,实现98%的除磷率;以乙酸钠为碳源时,DPAOs体内聚羟基脂肪酸(Poly-β-hydroxyalkanoates,PHA)的主要成分为PHB(63.3%),而以混合酸为碳源时,PHA的主要成分为PHV(41.6%)和PH2MV(44.0%),并且当碳源由乙酸钠转变为混合酸时,糖原降解量和PHA合成量均有所下降,即丙酸的添加会降低DPAOs糖原降解和PHA合成能力。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可知,Candidatus Kuenenia和Nitrosomonas为单级自养脱氮工艺中的优势菌属,Defluviicoccus为以乙酸钠为碳源培养的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的GAOs代表菌属,Thiothrix为以混合酸为碳源培养的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的优势菌属。SNAP-DPRP耦合工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出水含有NO3-的问题,而且在低碳耗的条件下实现了碳、氮、磷同步高效地去除。(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樊晓梅[7](2016)在《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程度.方法以甲醇、淀粉、葡萄糖、乙酸钠、丙酸钠、污泥水解酸化液六种碳源模拟废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对不同碳源的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研究.结果六个系统中,淀粉的COD去除率最小,为45%,其余系统相差不大,去除率最大的是污泥水解酸化液,为88%;缺氧结束时系统出水PO_4~(3-)-P质量浓度分别为2.24 mg/L、3.00 mg/L、3.81 mg/L、1.40 mg/L、2.46 mg/L、1.18 mg/L;各系统每克M LSS的亚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27 mg/(g·h)、1.15 mg/(g·h)、1.58 mg/(g·h)、2.91 mg/(g·h)、2.60 mg/(g·h)、2.03 mg/(g·h).结论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有很大影响,淀粉类大分子碳源不利于反硝化除磷,乙酸钠类小分子物质有利于磷的释放和吸收.(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微,刘静,孟海停,祝雷,傅金祥[8](2016)在《A~2/N-SBR工艺短程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研究了双污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A2/N-SBR长期反硝化除磷脱氮的性能,考察了典型周期系统运行效果,并探讨短程反硝化聚磷菌代谢机制。结果表明:A2/N-SBR工艺长期稳定运行有机物去除及脱氮除磷性能良好;典型周期内NO-2-N和TP出水浓度分别为0.53 mg/L和1.14 mg/L,TP去除率达88.8%;厌氧释磷阶段COD和胞内糖原浓度分别减少107.21 mg/L和76.81 mg/L,内碳源PHB含量增加150.88 mg/L,厌氧末期TP浓度是初始TP浓度的2.6倍,缺氧吸磷阶段TP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94%和96%。A2/N-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显着且稳定性强,短程反硝化聚磷菌吸磷反应的电子供体PHB的合成来自外碳源和糖原。(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康婷婷[9](2016)在《猪场沼液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产沼发酵工艺因其可以高效去除有机物,被广泛应用于猪场废水的前处理。然而,厌氧产沼发酵产生的沼液通常碳氮比较低,采用传统生化方法难以确保猪场废水处理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沼液处理技术以实现厌氧发酵出水的深度脱氮除磷。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猪场沼液处理的新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利用模拟废水,针对目前自养脱氮工艺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基于负荷、回流比、DO及pH调节的系统稳定运行策略;针对反硝化除磷工艺难以实际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和好氧除磷微生物的反硝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浓度含磷沼液处理的新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工艺,并采用实际废水探究了以上工艺应用于猪场沼液处理的可行性及稳定性调控策略,为猪场废水高效脱氮除磷技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探讨了“高浓度低通量”和“低浓度高通量”运行对半短程硝化(Sharon)过程启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与“高浓度低通量”的启动方式相比,“低浓度高通量”的启动过程更迅速,启动30d后,氨氮转换负荷可提升至2.04 kg N/d/m3 . q-PCR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低浓度高通量”的启动方式可以维持较高的污泥硝化活性,有利于氨氧化微生物的快速富集。在进水碱度适量的情况下,系统DO的变化对出水基质比(NO2--N/NH4+-N)影响不大。但碱度过量时,需严格控制系统DO以实现出水基质比的稳定。因此,从Sharon系统启动和稳定运行的角度来讲,应优先选择“低浓度高通量”启动方式。为实现出水基质比的稳定,需要根据碱度对DO进行相应调节。(2)在厌氧氨氧化(Anammox)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探究了进水基质比和有机物对Anammox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系统稳定运行120 d时,总氮的去除负荷可提升至1.31 kg N/d/m3,平均基质去除比(N02--N去除量/NH4+-N去除量)为1.24,硝酸盐生成比(N03--N产生量/NH4+-N去除量)为0.15. q-PCR实验结果表明,系统中微生物以Anammox菌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改变进水基质比及COD浓度后发现,较高的进水基质比(高于理论值)及适量COD的浓度(低于系统N03--N反硝化所需COD浓度)均不会对Anammox系统稳定性产生显着性影响,相反有助于使该系统中的Anammox菌与反硝化菌共同发挥作用,提升系统TN去除效果。(3)初步探究了反硝化除磷(DPAO)系统在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好氧缺氧结合除磷模式。DPAO系统室温条件下的运行表明,通过控制pH可以实现聚磷菌(PAO)的大量繁殖,显着减少聚糖菌(GAO)数量,但系统中GAO微生物的存在仍对DPAO过程造成威胁。在碳源交替供给时,GAO的快速繁殖易导致DPAO除磷系统恶化,限制了其在高浓度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丙酸型好氧PAO的DPAO微生物富集方法,通过好氧缺氧结合除磷模式,以提高生物除磷能力及其稳定性。模拟废水试验表明结合除磷模式(好氧反应2 h结合缺氧反应1.5 h)可稳定去除50 mg/L PO43-P和50 mg/L NO3--N,其脱氮除磷效果与理想的DPAO工艺相当,但稳定性更好,更适用于沼液等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处理。(4)基于自养脱氮系统与反硝化除磷系统在模拟废水条件下的基础研究,采用实际废水考察了“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的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DO与pH调控是实现Sharon与Anammox工艺高效对接的关键所在。好氧反应时间及DO控制对P043--p去除效果的影响显着,好氧反应2h同时控制DO 0.6mg/L时工艺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当实际废水进水COD 700-2000 mg/L, NH4+-N 500-700 mg/L, PO43-P 35 mg/L左右时,经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处理,出水水质COD 150-200 mg/L, NH4+-N 20-25 mg/L, PO43-P 6mg/L,基本无N03--N和N02--N残留。由此可见,本研究构建的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的脱氮除磷负荷、基质去除率和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景亚萍,张祥楠[10](2014)在《浅谈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影响因子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温度、pH、DO等影响因子研究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中脱氮除磷效果的变化。结果不同条件下的影响因子对菌株的除磷脱氮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控制最佳的环境条件可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4年06期)

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1~14℃低温下,采用A~2/O-BAF系统处理低C/N生活污水,研究了污染物去除特性、反硝化除磷过程中除磷脱氮比例(ΔPO_4~(3-)/ΔNO_3~--N)以及BAF中曝气量和有效填料高度对硝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D、NH_4~+-N、TN和PO_4~(3-)的平均进水浓度分别为193.1、58.6、60.3和5.1 mg·L~(-1)时,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6.3、2.5、13.4和0.3 mg·L~(-1),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对ΔPO_4~(3-)/ΔNO_3~--N进行线性拟合,比值分布在0.47~1.75之间;运用正态分布对ΔPO_4~(3-)/ΔNO_3~--N进行数理统计,其均值为1.20,标准差0.29.BAF中曝气量为60 L·h~(-1)和100 L·h~(-1),出水NH_4~+-N浓度小于5.0 mg·L~(-1)时所需填料高度分别为1.8 m和1.0 m;继续增大BAF中曝气量为120 L·h~(-1)时,气水流冲击导致生物膜脱落,造成出水NH_4~+-N大于5.0 mg·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参考文献

[1].印雯,陈亚,张钰,徐乐中,吴鹏.全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的启动及稳定运行[J].环境科学.2019

[2].黄剑明,赵智超,郑隆举,邵兆伟,安芳娇.低温下A~2/O-BAF反硝化除磷脱氮特性[J].环境科学.2018

[3].乔森,张美娇,邵东海,周集体.新型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4].南彦斌,彭永臻,曾立云,赵智超,刘宏.分段进水对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5].李寒.同步硝化反硝化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强化脱氮除磷微生物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7

[6].张美娇.单级自养脱氮与反硝化除磷耦合工艺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7].樊晓梅.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李微,刘静,孟海停,祝雷,傅金祥.A~2/N-SBR工艺短程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J].环境工程.2016

[9].康婷婷.猪场沼液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

[10].景亚萍,张祥楠.浅谈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影响因素[J].建筑与预算.2014

论文知识图

A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流程(AO)2-SBBR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A2/O+N-2SBR双泥反硝化除磷脱氮...A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流程图双泥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流...

标签:;  ;  ;  ;  ;  ;  ;  

反硝化除磷脱氮论文_印雯,陈亚,张钰,徐乐中,吴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