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钰:1947年浮山县土地改革论文

薛琳钰:1947年浮山县土地改革论文

摘 要:中共领导下的土地改革作为近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群众性运动之一,对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数千年来的夙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进而影响到了当时的广大乡村。文章以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为例,针对土地改革的情况展开研究。

关键词:土地改革;浮山县;群众运动

山西省浮山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是临汾市的咽喉要道。1947年土地改革在各解放区全面展开,山西作为革命老区,积极配合土改工作的进行。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土地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土改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首先,政策执行出现偏差。1947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展开。但是,在土地改革运动的各项工作具体推进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一是由于当时国内战争尚在进行中,对于阶级斗争的政策都比较激进,出现误斗的情况,“经统计,误斗户占被斗户的16.26%”[1],由此可见误斗的严重,整个浮山县存在的误斗问题可见一斑。二是限于中共中央大规模执政经验稍显不足,在土地法大纲中过分强调了“平均”,同样造成了土改工作的偏差。

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临床不良事件。两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测定值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理化检查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的异转率(正常转异常或异常加重)比较,除血小板计数(PLT)、碱性磷酸酶(ALP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次,基层干部出现贪腐问题。一部分基层在工作中不仅表现出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作风,甚至个别干部存在权力至上思想,轻则利用职务之便占小便宜,重则贪污受贿、包庇等。根据浮山县老区土改前后占有情况登记表显示,地主、富农等占有土地比由10.68%降低到10.43%,房屋占比由12.95%降低到11.74%[2]。当部分地主富农看到利益受到了损失,便采取欺瞒、贿赂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石逢庚当村长时,自私自利,贪污腐化”[3];另一份记载显示,浮山县五区“生活特别腐化思想堕落的三人,原来本质不好参加党,没彻底得到改造,生活腐化偷窃浪费果实的三人”[4],而该区全部党员不过25人。个别干部不端行为严重败坏了党在农民心中的形象。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不健全。浮山县作为革命老区,斗争环境复杂,“支部始终没有进行过普遍的民主改选,只是谁走了补上一个缺口,同时党内组织生活不严格,党员对党内的一些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比如张国详同志说,咱入党一二年了,只开过一次会,别的啥也不知道,张国祥自参战回来到现在13个月了,没缴纳过党费”[5]。党员思想觉悟不高,影响到土改的进程。所以在土改过程中,面对群众的不配合,一部分干部官僚习气发作,采取强制式、命令式方法推进工作,致使干群之间出现矛盾。

第二,微课应用在复习当中.微课应用在数学知识的复习中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复习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微课的运用下能够采用不同的符号以及颜色来区分知识点,在视频的播放中能暂停以及回放,方便学生对复习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在网络下载微课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微课课件,让学生参与到微课应用的具体过程当中去,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就有着积极作用.

二、土改的纠偏

土地改革播后期的重点是清查工作。由于土地改革前期的“左”倾错误,在过分批斗中农,损害了中农的利益。因此在后期工作中主要清查误斗的情况。材料中详细地记载了误斗情况,如“东鲁共被误斗六十五户,三二八口人,3423.8亩地,户粮1183.9石,占地4.34亩”[17],有些地区还列出了详细的统计表[18]。

首先,在中共中央方面,为了纠正“左的错误”,纠正偏差,团结中农,出台了很多方针政策。针对《中国土地法大纲》过分强调的平均分配思想,中共中央多次进行批示,主要有《关于纠正错定成分和保护中农的批示》、《关于纠左的危险的指示》,根据当地情况,地方还作出了《地委转区党委关于在农村支部中如何传达整党问题的指示》。这些批示文件着重批评了左的错误,批评了平均主义,指出土地改革本身最终要落到生产上,土改和结束土改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

清查工作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阶级的划分方式,什么是地主富农,什么是中农、贫农,消除了群众心中的不良情绪。在清查工作进行时,划分阶级工作也在进行。贫雇农的地位相对较高,所以有部分中农怕提高自己的成分,提出“去年我有病在家就误了,没打下粮食,我这成份是不是能划低些”[19]。根据以上情况,地方干部通过深入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划分阶级不是要整人,而是为了发展生产,打消了群众心中的顾虑。在清查结束和阶级成分划分之后,还进行了清退工作,如观音庙村,“赔偿了8户中农,赔地34亩,产量17.21石,又赔窑7孔。赔偿前——这8户人33口,地102.3公,产量60.06石,每人平均地3.1公(弱)每个平产量,1.83石(强)窑10孔,牛15头。赔偿后——共地135.3公,产量77.87石,每人平均地4.1(弱)每人平产量 2.34石(弱)”[20]。对已经灭失、损毁的果实,则按照情况进行赔偿。

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旧有的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封建阶级地权确定,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6],“荒了数十年的坟地都开起来种上啦”[7]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提升,从过去的23598石提升到23933石[8],在当时土地贫瘠、劳动力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已是殊为不易。但是这些成就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对于贫农阶级而言,一直保持贫农状态是最为有利的——既能在政治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又能享受到政策的倾斜。由此农民中产生了一种思想:我是不是一直保持在贫农队伍中?该如何保证一直处于贫农状态?进一步延伸出出工不出力、隐瞒情况等现象;对于分到的果实的农民则处于一种担忧状况,担心“退果实”;对于中农阶级来说,由于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倾错误,造成中农阶级不敢发展生产,认为“这都挨了斗,再干也没啥意思”[9],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对于地主富农来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时无法适应生活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被批斗的恐惧,不敢大力发展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割裂了乡村各阶级之间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说啥就是啥,后来又变了,闹的人也不知该怎办,不知道干好还是不干好,这工作就不敢干,这会对,过一会就错了”[10],产生了畏惧情绪,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也不利于基层组织的建设。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太阳能作为一种创新、高效的清洁能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网光伏逆变器作为并网发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对整个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电气效率与电能质量将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土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展开了纠偏工作,使土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表1 梁村赔偿误斗中农及贫雇翻身情况统计表

□□□ 原有纠偏 错改 共计 □□□ □□□ □□□ □□前 □□□ □□□42 44 39 3 42 74 80 80 28 80 230 250 197 15 212 1.31 309 309 108 309 1492.9 947 315 11 326 1243.1 446.6 1385 89 14174 6.49 4.1 5.51 2.51 4.48 477 1113.5 676.5 256.1 9.22 265.3 941.9 524.8 999.9 61 106.1 4.84 2.94 4.07 1.69 3.23 3.44 39.3/4 18.5 16 1/4 16 1/4 33 3/4 5.5 26.5 4 305 5 5 58.5 50 15 265 219 170 4 6 10 180 105 105 30 155□□斗争情况赔偿情况 现在占有□□□□结束前升为新中结前□□□□现仍贫雇租息 贪污 天代 巴占 祖水 报复 其他 共计12 8 8 5 2 12 47

其次,从思想层面入手,端正态度,让大家在充分领会批示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针对当时群众的畏惧政策变化、怕打击报复的情况,党员干部通过宣传,向群众详细说明,提出:“工作中不怕犯错,毛主席说过,世上有两种人不犯错,一种是死的,一种是未生下的,我们在工作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不是知错犯错,明知故犯,并指出我们眼前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要叫大家都翻身,不怕误一点功夫来”。通过思想工作,消除群众心中的畏惧情绪,提高了广大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在针对部分党员的思想问题方面,部分党员认为“不领导,群众也会生产”“领导生产工作就比较消极”[11]错误认识,要求党员干部参与和了解生产,“农民生产中最主要的还是什么?人民群众搞的是什么生产运动?能做到啥程度?”[12]让党员干部明白生产的重要性,“特别让党员干部认识讨论土改整党结束,不是革命成功!怎样才能让老干部的能量发挥出来?不生产能合群?强调领导生产是我们各级党的中心任务,及举实例说明,并让党员干部检讨过去是怎样领导的?为啥没领导起来?”[13],从思想源头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端正态度,开展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整顿基层党组织。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点是“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整党,打开大门让群众提意见,党员向群众表明态度,反省与检讨。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整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根据记载,整党过程中,检查出很多贪污腐败包庇分子,如“秦小康参加党的队伍之后,混入党内,贪污腐败,包庇地富”[14]。通过整顿工作使一部分党内的蛀虫露出了原形,并且受到了严厉的处置。整顿之后的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如“齐全说咱过去实在冤枉,他那怕今天认识错,大家知道知道就行”[15]。对于“个别反省不彻底的党员,群众仍不满意,如乔殿臣,群众根本提不出什么意见,对陈子荣则提了很多意见,虽大部分都是初步整党中检查出来的,但代表们一点都不放松”。经过整顿,党员和代表们的思想上都有了一种新的转变,如马逢说:“只要搞清楚是非,这怕什么呢,咱该干啥就干啥”。党员情绪较以前提高了,党群关系问题得到改善。同时,在纯洁了党的队伍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土改工作计划,如《工作计划和布置的讨论》中就要求,“根据报告的精神充分和实际情况结合,大家联系实际”[16]。各地都对当地的情况作了充分了解,为正确开展土改后期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土改的意义

猛烈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让人们从繁杂的运动、斗争中解放出来,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土改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固定微胶囊掺量为0.5%,按照2.1 的方法在制作7.07 cm×7.07 cm×7.07 cm的相似岩石试件,对其养护7 d后,按照 2.2的加载方式对试件进行预损伤试验,其中损伤程度分别为20%、40%、60%,对进行不同损伤程度的试件进行7 d的自修复养护,自修复养护后按照2.2 的加载方式对试件进行抗压试验,记录试验数据,代入公式(6)得到不同预损伤程度基体的强度修复率,如图2所示。

土地改革结束取得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对于农村阶级成分的重构和稳定。自土地改革以来,农村旧有的阶级被彻底摧毁,但是新的阶级结构又尚未形成,土地改革的结束,将农村阶级稳定下来,有利于生产的进行和农村基层机构的建立。

土地改革的结束,不仅仅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基层稳定下来,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此后不久,五年计划全面展开,我国开始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工业化的全面开启。

参考文献:

[1][7]浮山一区梁村纠偏工作搜集材料要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2]浮山县老区结束土改前各阶层占有状况统计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3][19][20]观音庙村结束土改,完成整党工作总结,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4]浮山县第一批整党工作总结,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5]中共浮山县委二区观音庙行政村结束土改完成整党工作总结,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6][11][12][13][16]工作计划和布置的讨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8]浮山县老区结束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状况统计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9]中共浮山县委关于老区结束土改的一般材料及当前工作安排,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10][15]浮山县第一区梁村行政村结束土改实施计划,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14]东鲁结束土改简单汇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17]东鲁行政村自然情况,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18]梁村赔偿误斗中农及贫雇翻身情况统计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藏

中图分类号:K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9)03-0034-03

收稿日期:2019—02—21

作者简介:薛琳钰(1994— ),女,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 段建宏)

标签:;  ;  ;  ;  ;  ;  ;  ;  ;  ;  ;  ;  ;  

薛琳钰:1947年浮山县土地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