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形态论文-叶琳琳,吴晓东,赵林

碳素形态论文-叶琳琳,吴晓东,赵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素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楚玛尔河,溶解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

碳素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叶琳琳,吴晓东,赵林[1](2016)在《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水样,分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和碳氮比值、以及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DOC的光谱参数。结果表明,2013年4月、7月、11月和2014年2月,DOC/POC比值<1,其它月份水体有机碳均以DOC为主。δ~(13)C_(DOC)的2个峰值出现在夏季和冬季,表明DOC可能来源于土壤、冰川融水和地下水。此外,DOC碳氮比值较低,表明植物凋落物可能也是DOC的重要来源。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随着有机碳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POC是DOC的重要来源。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在DOC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可能是低温下较弱的生物以及光降解引起。此外,冬季水体较低的紫外吸光度SUVA254(specific UV absorbance)值暗示DOC生物可利用性较其它季节要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蒋鹏,王亚平,丁秉钧[2](2003)在《碳素形态对Ag/C触头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压方法制备银 /金刚石、银 /石墨、银 /炭黑、银 /碳管四种Ag/C合金 ,研究了不同碳素形态对银基触头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金刚石、石墨和碳黑粒子均匀分布在银基体内部 ,扇贝状银 /碳管组织和其它叁种组织明显不同。高能球磨和热压后 ,石墨态的碳元素仍能保持原来的形态和晶型。热压块体的密度能达到理论密度的 95 %以上。碳元素形态的差异引起块体材料硬度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3年03期)

于长山,刘炳日[3](1996)在《碳含量和组织形态对碳素钢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不同碳含量碳素钢的组织形态与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钢的正火态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在含碳量为0.8%时具有最佳值。淬火态的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与马氏体形态有很大关系。在钢的含碳量为0.45%时,板条状与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具有最佳的耐磨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1996年10期)

杨耿志[4](1982)在《粘结剂沥青在碳素制品中的形态——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用MИM—8大型卧式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生坯、焙烧、石墨化的炭黑基、焦碳基和石墨基叁种试样中粘结剂沥青的形态。 此外,本文根据焙烧前和焙烧后的试样的金相结构变化,提出在焙烧过程中对焙烧后粘结剂焦碳形态有重要影响过程是:伴随着粘结剂的流动,产生一个对基体碳素材料颗粒表面有选择性的化学吸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粘结剂焦碳的基本形态。(本文来源于《碳素》期刊1982年04期)

碳素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压方法制备银 /金刚石、银 /石墨、银 /炭黑、银 /碳管四种Ag/C合金 ,研究了不同碳素形态对银基触头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金刚石、石墨和碳黑粒子均匀分布在银基体内部 ,扇贝状银 /碳管组织和其它叁种组织明显不同。高能球磨和热压后 ,石墨态的碳元素仍能保持原来的形态和晶型。热压块体的密度能达到理论密度的 95 %以上。碳元素形态的差异引起块体材料硬度的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素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叶琳琳,吴晓东,赵林.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

[2].蒋鹏,王亚平,丁秉钧.碳素形态对Ag/C触头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

[3].于长山,刘炳日.碳含量和组织形态对碳素钢抗冲击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1996

[4].杨耿志.粘结剂沥青在碳素制品中的形态——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J].碳素.1982

标签:;  ;  ;  ;  

碳素形态论文-叶琳琳,吴晓东,赵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