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禹雪河北省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065000

摘要历史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合作探究分析理解

案例名称: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科目:历史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制作人:禹雪课时: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战国时期农业变革的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定为“变革”,辅以创设历史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讨论互动,从而突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

内容和历史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

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历史情境设置。根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养成中这一情况,讲历史事实情景化,让学生走进或融

入这一个历史情境,从而感受并进行分析。例如,商鞅变法的背景:事先安排两组学生(一组代表守旧派,一组代表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设计5分钟左右的辩论会,重点再现商鞅的思想主张:治世不一道,变法不法古。让学生充分感受变法的必然性和先进性。

(2)分析法。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图片和问题材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对比法。将石器、青铜器和铁农具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为后边讲解

地主阶级出现做铺垫,渗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

(4)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知识点由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

(5)精讲法。重难点知识由教师讲解突破。如变法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多媒体教学法等。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观看flash“商鞅立木为信”,在观看中感受商鞅提高威信是为变法做准备,以此引出本课线索“变革”。设计目的:感性认识人物的个人品质,为理解变法成功原因打基础。

【二】授课过程:同学们,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这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一)请大家依据导学案在课本上做笔记。

本环节活动说明:笔记完成后小组讨论疑难问题,如组内不能解决则提出全班合作探究,如没有疑难则快速记忆,2分钟后各组口头展示记忆效果。奖励规则:A层学生+2分;B层学生+4分;C层学生+5分。

(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36页“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插图。

任务1:初步认识各种生产工具;

任务2:对比原始社会的石器、耒耜和奴隶社会的青铜器;

任务3:认识理解铁农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设计目的:使学生认识到铁农具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为后面讲解地主、农民的出现埋下伏笔,渗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

(三)探究分析:1、“石器、耒耜青铜器铁器”这一变化属于哪一方面的“变?(答:农业变革)

(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种能力的增强还体现在水利工程的兴修上。

教师展示幻灯片:知识迁移: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答:大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秦朝兴修灵渠、汉武帝时期兴修白渠、隋朝大运河等)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李冰修筑的都江堰,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在课本上做笔记。本环节活动说明同“(一)”。

导学案内容如下(幻灯片展示):

兴修水利:1、时期国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2、都江堰的作用: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五)能力延伸:一句话评价李冰的功绩。

活动方式: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按照层别加分(A层学生+1分;B层学生+2分;C层学生+3分),答案不能重复。

设计目的: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师生小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属于哪一方面的变革或革新?(农业变革)

(七)解疑释疑:(幻灯片展示)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相比石器、青铜器,哪一个开垦的土地更多?

2、奴隶主愿意将开垦的土地变成国家所有还是私有?

3、在当时土地私有合法吗?

4、如果你是当时一位拥有很多新开垦荒地的奴隶主,面对上述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活动方式:小组内讨论,由组长将每小题的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每题1分,组长负责批阅统分。

由上述层层设疑解疑得出最后结论---制度变革---商鞅变法。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八)同学们,请依据导学案在课本上做笔记。本环节活动说明同“(一)”。

学生活动:按要求做笔记,讨论疑难,快速记忆,口头展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速记能力

(九)特别关注:

课本P39动脑筋,题目大意:商鞅因变法而被处死,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活动方式:小组内讨论,推荐一人回答,按照层别加分(A层学生+1分;B层学生+2分;C层学生+3分)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十)师生小结:商鞅变法属于哪一方面的变革或革新?(制度变革或社会变革)

六、感悟历史: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

2、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3、与时俱进的人定会有益于社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七、课堂小结:农业变革促进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八、随笔:能把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九、板书设计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农业变革

二、社会变革商鞅变法

十、教学反思:初一(1)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教学流程顺利,效果较好,1、2、4组竞争力很强;

初一(2)学生瞬间记忆能力较强,理解分析能力相对差一些,今后加强培养。各组间分值相差不大;

初一(3)学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今后需改进教学设计,增加情景设置和互动环节,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4、7组讨论环节组织的不好;

初一(4)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组内A层学生口头表达和组织能力较强。

标签:;  ;  ;  

教学设计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