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裁剪论文_张学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裁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隧道,表面,条带,发面,分子筛,微孔,围栏。

表面裁剪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富[1](2012)在《银诱导的Si(100)表面的修饰及裁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由银诱导的重构表面的制备及结构表征。超高分辨的STM图像清楚地表明这种重构表面的基本单元由4个Ag原子组成,形成一种椭圆形的环状物。环的长轴上的两个Ag原子将硅二聚体的化学键打断直接键和在两个被打断的硅原子上,另外两个短轴上的银原子先形成银原子二聚体,吸附在两个硅二聚体链之间的沟道中。进一步对该结构进行高温淬火处理,整个Ag环的4个Ag原子的吸附位置发生了变化,短轴上的银二聚体平移到了硅二聚体上,并将二聚体硅原子间的化学键打断直接键合到硅原子上,而长轴上的Ag原子则吸附在两个硅二聚体的中间位置。尽管两种Ag环结构的具体吸附位点在Si(100)表面不同,但这两种表面结构可以用同一种表面重构:Si(100)-(2(?)×2(?))R450-Ag进行标示。通过实验图像与理论模拟的比对,明确了Si(100)一(2×2)-Ag重构表面的银原子的吸附位点为硅二聚体的桥位。对Si(100)-(2(?)×2(?))R450-Ag与Si(100)-(2×2)-Ag这两种混合相的表面进行高温淬火处理可以实现银原子在硅(100)表面的脱吸附和相应的硅原子有序脱吸附,实现了对Si(100)重构表面的定向裁剪。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表面剪裁的深度为单原子厚度,而且裁剪方向与硅二聚体链的方向垂直,剪裁的尺度只有几个纳米,从实验上证实了通过金属原子的调控可实现有序纳米条带的制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11)

张坤[2](2008)在《孔尺寸和表面裁剪的纳米孔材料在铜(Ⅱ)的仿生催化剂设计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观察和学习自然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化学创新性研究的灵感源泉。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是自然母亲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蛋白骨架表面功能基的合理组织、排列以及金属活性中心的特殊配位环境使其对特定的化学底物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利用介孔材料作为载体进行仿生催化剂设计合成一直引领世界催化领域研究的前沿。以MCM-41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基于多种表征手段综合运用所获取的实验结果,如多晶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曲线、氙气的固体核磁共振(~(129)Xe NM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提出了MCM-41孔道结构的新模型,即孔道的表面是由开放的微孔组成的,类似鸡蛋盒子的表面形貌(egg-box surface shape)。这些微孔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头基嵌入孔壁内部所造成的。利用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当前介孔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水热后处理扩孔的机理以及MCM-41水热稳定性极差的原因。第二,我们发展了双模板剂存在情况下,一步合成具有多级孔道的微孔和介孔复合的新型分子筛,并发现金属杂原子的种类,如Ti、Al等,显着影响介孔材料结构以及颗粒的宏观形貌。此部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介孔分子筛孔壁晶化的机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一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工作。2001年,我们首次提出了“分子模板化”(“molecularstencil patterning”technique)技术,利用具有较高的比表面、规则的孔径分布和较大孔容的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在限域空间内进行仿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但是该方法使用表面活性剂分子(CTA)作为保护基分子,不利于带有功能基的大分子硅烷试剂在孔道内的扩散,从而难于有效控制功能基分子在孔道内的分布状态。本论文创新性地使用四甲基溴化铵取代CTA作为保护基分子,解决了该技术的“瓶颈”问题,极大地拓展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改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在孔道表面引入多个功能基,而且还可以精确、有效调控两个功能基的距离,真正实现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催化剂的结构与功效的关系,为新一代异相催化剂的理性合成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论文结尾为全文结论、未来工作展望以及致谢部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蒋平[3](1996)在《固体表面原子级裁剪》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材料,包括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由于材料性质各异,用它们制成的器件或物品各有不同用途,从而使世界物质文明水准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比如以硅为材料的计算机芯片的广泛使用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乃至国民经济的组成。有人认为我们正进入"硅芯片"时代,足以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相提并论。(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1996年06期)

表面裁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识、观察和学习自然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化学创新性研究的灵感源泉。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是自然母亲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蛋白骨架表面功能基的合理组织、排列以及金属活性中心的特殊配位环境使其对特定的化学底物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利用介孔材料作为载体进行仿生催化剂设计合成一直引领世界催化领域研究的前沿。以MCM-41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基于多种表征手段综合运用所获取的实验结果,如多晶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曲线、氙气的固体核磁共振(~(129)Xe NM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提出了MCM-41孔道结构的新模型,即孔道的表面是由开放的微孔组成的,类似鸡蛋盒子的表面形貌(egg-box surface shape)。这些微孔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头基嵌入孔壁内部所造成的。利用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当前介孔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水热后处理扩孔的机理以及MCM-41水热稳定性极差的原因。第二,我们发展了双模板剂存在情况下,一步合成具有多级孔道的微孔和介孔复合的新型分子筛,并发现金属杂原子的种类,如Ti、Al等,显着影响介孔材料结构以及颗粒的宏观形貌。此部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介孔分子筛孔壁晶化的机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一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工作。2001年,我们首次提出了“分子模板化”(“molecularstencil patterning”technique)技术,利用具有较高的比表面、规则的孔径分布和较大孔容的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在限域空间内进行仿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但是该方法使用表面活性剂分子(CTA)作为保护基分子,不利于带有功能基的大分子硅烷试剂在孔道内的扩散,从而难于有效控制功能基分子在孔道内的分布状态。本论文创新性地使用四甲基溴化铵取代CTA作为保护基分子,解决了该技术的“瓶颈”问题,极大地拓展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改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在孔道表面引入多个功能基,而且还可以精确、有效调控两个功能基的距离,真正实现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催化剂的结构与功效的关系,为新一代异相催化剂的理性合成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论文结尾为全文结论、未来工作展望以及致谢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裁剪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富.银诱导的Si(100)表面的修饰及裁剪[D].南昌大学.2012

[2].张坤.孔尺寸和表面裁剪的纳米孔材料在铜(Ⅱ)的仿生催化剂设计合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蒋平.固体表面原子级裁剪[J].科学.1996

论文知识图

种植导板设计叁维裁剪后内部结构的测量1 用近裁剪面裁剪体数据Fig. 1 Clippi...试件截面图二次硬化硬度梯度分布图基于体绘制的表面测量

标签:;  ;  ;  ;  ;  ;  ;  

表面裁剪论文_张学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