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脲类化合物论文_李淼,陈平平,陈治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脲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硫脲,氨基,酪氨酸,噻吩,催化剂,甲醛,甲酰胺。

硫脲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淼,陈平平,陈治明[1](2019)在《轴手性双硫脲催化合成螺四氢噻吩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成功合成了3种多氢键轴手性联萘酚硫脲,并将其应用于催化1,4-二噻烷-2,5-二醇和α,β-不饱和酮的Sulfa-Michael/Aldol反应,实现了螺四氢噻吩-3-醇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并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5℃下,THF作为溶剂,20(mol)%1a作为催化剂,反应8h,可以较高产率(92%)和较好的立体选择性(95%)及非对映选择性(>90:10 dr)得到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越[2](2018)在《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亚胺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疟疾等。研究发现,以缩氨基硫脲为母核的化合物,通常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以缩氨基硫脲为母核,并引入卤原子,如氟和溴,有利于提高化合物活性,如靶点的相互作用和特异性,代谢稳定性,膜透性和细胞毒活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合成氟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本课题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卤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开发成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MTT法筛选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包括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Caco-2,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探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相关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进一步地定量检测它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然后我们着重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首先采用DCFH-DA探针标记A549细胞,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最后采用JC-1试剂盒检测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MTT结果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A549细胞,Caco-2细胞,U87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_(50)分别为28.52μg/mL,30.83μg/m L,86.37μg/mL和134.15μg/m L。其中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表现出最强的抗增殖活性,且对A549细胞的抗增殖活性(IC_(50)=28.52μg/mL)优于对HUVEC细胞的抗增殖活性(IC_(50)=49.06μg/mL),体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克隆形成实验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抑制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将A549细胞阻滞在G0/G1期,G0/G1期的细胞比例从空白对照组的32.93%增加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浓度为50μg/mL时的50.97%,与此同时,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CDK4和Cyclin D1表达含量减少。细胞凋亡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显着诱导A549细胞凋亡,当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浓度为50μg/m L时,细胞凋亡比例从空白对照组的5.5%增至33.7%,且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显着影响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例如Bcl-2/Bax表达含量比例下降,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 3和p53蛋白表达含量均升高。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研究中,我们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诱导A549细胞产生活性氧,并破坏A549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诱导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上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诱导A549凋亡和G0/G1期周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性氧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结论: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活性,并通过活性氧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A549细胞凋亡。本研究的发现,可为卤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王忠贺[3](2018)在《硫脲和芳酰胺类催化不对称【3+3】串联反应构建吡喃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中并在药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性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可以分为酶催化、金属催化、有机催化叁种类型。有机催化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普适性好的合成方法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硫脲类催化剂、芳酰胺类催化剂、磷酸类催化剂、卡宾类催化剂、脯氨酸类催化剂等。硫脲类催化剂和芳酰胺类催化剂因为其原料易得、普适性相对较好、催化活性高而被广泛研究。吡喃类化合物经常作为多种药物的前体,[3+3]串联反应是构建吡喃类化合物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当反应以烯炔类化合物为底物时,通常得到的是环外双键的产物。本文利用硫脲类和芳酰胺类催化剂催化吡唑啉酮和烯炔类化合物之间的[3+3]串联反应直接得到了环内双键的吡喃系列化合物。通过对硫脲类和芳酰胺类催化剂的研究,发现芳酰胺催化剂得到的产物具有70%的产率和76%的对映体过量率(ee值);本文对溶剂、催化剂用量、底物摩尔比、温度等方面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以4d为最优催化剂及其它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将产率提升到了86%,对映体过量率(ee值)提升到了79%;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本文还对22个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底物合成的吡喃类化合物的反应进行了探究,产率能够维持在53-88%,对映体过量率(ee值)维持在68-84%;本文还对产物3ac进行了单晶培养并通过XRD确定了绝对构型。本文最后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静[4](2018)在《D-A环氧乙烷与双取代硫脲的串联反应合成二氢嘧啶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五元氧杂环片段,作为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医药活性分子中。环氧乙烷作为一个很好的1,3-偶极子与各种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可以构建各种五元氧杂环。近年来,常有报道醛、酮、亚胺、炔烃、吲哚、烯烃和氰基作为不饱键与D-A环氧乙烷化合物发生[3+2]环加成反应来构筑五元氧杂环,而D-A环氧乙烷与碳硫双键的反应几乎没有。在本文中,我们选择双取代硫脲作为含有碳硫双键的化合物预期与D-A环氧乙烷发生[3+2]环加成反应,然而在合成的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所生成的产物并不是[3+2]环加成的含有氧硫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生,确定了产物为六元杂环反式二氢嘧啶类化合物和S_8,更令人意外的是通过O~(18)同位素标记实验和衍生实验,确定了目标产物中氧原子的来源——D-A环氧乙烷叁元氧环上的氧原子转移到了反式二氢嘧啶类化合物的羰基位置。同时,为了验证该反应的机理,设计了一系列的控制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和查阅文献,我们初步确定了该反应的可能历程:在催化剂叁氟甲磺酸镱的作用下,D-A环氧乙烷发生碳-氧键断裂,与双取代硫脲的碳硫双键先发生[3+2]环加成反应生成五元环化合物,之后发生分子内的胺酯交换,生成双环化合物,而双环化合物中含有氧硫原子的五元杂环并不稳定,发生碳-硫键断裂开环、碳-氧键断裂、硫负离子进攻生成叁元硫环,这时硫氧原子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发生脱硫反应生成S_8和中间体化合物3aa'。同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获得了中间体化合物3aa',3aa'发生Michael加成得到了反式二氢嘧啶类化合物,此反应历程证明了我们的猜测。本文讲述了D-A环氧乙烷与双取代硫代硫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化反应,打破了我们印象中的[3+2]环加成反应的固化模式,生成了反式二氢嘧啶类化合物,同时经过初步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了[3+2]环加成、胺酯交换、氧硫交换、脱硫反应以及Michael加成的串联反应,为合成反式二氢嘧啶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与我们课题组一直所研究的核苷类化合物的修饰紧密结合。(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莹莹[5](2018)在《叁种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小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为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以及生产中过量频繁用药,现在其已对绝大多数杀虫剂产生抗性。氯虫苯甲酰胺因其新颖的作用靶标,良好的速效持效性以及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前期研究发现,抗性小菜蛾的酚氧化酶活性、酶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等均有升高,为进一步探讨酚氧化酶介导的免疫防御可能参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发展的机理,探讨酚氧化酶高效抑制剂作为增效剂协同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小菜蛾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室内生物测定、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和酶活力测定等多种方法开展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在前期抗性汰选的基础上,继续使用点滴法测定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得到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达高水平抗性的小菜蛾,其抗性倍数达473倍,LD_(50)值为411.39μg/g。2.用3,4-二羟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下述简称化合物A)、4-甲氧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化合物B)、水杨醛缩氨基硫脲(化合物C)等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处理抗性试虫24 h后,再用氯虫苯甲酰胺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B处理后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有所提高,不同的世代间抗倍数性平均提升37.87和26.09倍;化合物C处理后小菜蛾抗性倍数降低,不同的世代间抗性平均下降13.42倍。3.将用化合物A、B、C及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先后处理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试虫后,仍存活的试虫进行PPO基因的转录水平、PPO2蛋白表达量以及PO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仅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试虫酚氧化酶变化不明显;经化合物A、B处理后小菜蛾的酚氧化酶转录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以及酶活力与对照相比有明显提高,经化合物C处理后小菜蛾的酚氧化酶转录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以及酶活力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降低。4.水杨醛缩氨基硫脲可以作为增效剂与氯虫苯甲酰胺配伍防治抗性小菜蛾。(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6](2017)在《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因在光学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尽管,许多具有良好可逆性、高抗疲劳性的光致变色体系已被广泛研究和优化,然而,大多数化合物只能在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而固态光致变色材料才是实际应用所需的,所以我们致力于设计、合成新型的固态光致变色化合物。本文,我们通过吲哚-3-甲醛/1-甲基吲哚-3-甲醛与N(4)-取代氨基硫脲缩合制备了六种吲哚衍生物,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这六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这六种化合物不仅在溶液中具有光异构化性能,而且在固态下也具有光异构化性能;同时,通过静电纺丝将化合物制备成纳米纤维,可提高化合物的光致变色速率及抗疲劳性;通过核磁共振、晶体结构、构效关系、XPS、红外分析和理论计算推测了此类化合物在溶液中及固态下的光致变色机理可能分别为C=N键顺反异构和分子间质子转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唐越[7](2017)在《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及抗菌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估计,每年食品损失总量中食品腐败占20%-30%,食品腐败仍是食品工业面临的重大难题。食品腐败不但会使食物营养价值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食用者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天然食品防腐剂由于复杂的提取工艺及高成本的限制,使其难以推广应用,相反,低毒高效的化学食品防腐剂的开发研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硫脲类化合物可作为食品保鲜剂、果蔬生长调节剂运用于食品行业,因此合成获得新结构的硫脲类衍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4-溴巴豆酸酯与硫氰酸钾为原料,通过常温下发生取代及高温下结构互变两步反应合成α-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高温下,以α-异硫氰酸酯与苯胺为原料发生分子内Michael加成、环化及亲核取代反应,获得了四个新结构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化合物3、化合物4为硫脲类化合物,化合物2为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2、常温下,苄胺、炔丙胺分别作为亲核试剂与α-异硫氰酸酯加成,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反应,我们得到了化合物5-7。经分离纯化及质谱、核磁共振等对化合物5-7进行结构表征后,确定化合物5-7是含硫脲基团的新结构化合物。3、我们选取了几株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作为测试菌株,评价了化合物1-7的抗菌活性。抗菌实验表明,化合物1-7对所有的测试菌株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值得提出的是,某些化合物对病原真菌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4、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化合物5、化合物7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浓度范围为0.25 mg/mL-1.0 mg/mL,化合物1能够完全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0.5 mg/mL-1.0 mg/mL时,化合物7能够完全抑制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而浓度为0.25 mg/mL时,能够部分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对于化合物5而言,在0.25 mg/mL-1.0 mg/mL的范围内均不能抑制拟南芥种子的发芽。总之,我们采用异硫氰酸酯法合成得到了六个含硫脲基团的新结构化合物及一个结构新颖的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通过抗菌活性评价,我们发现化合物1-7对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本课题通过合成结构新颖的硫脲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菌活性,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运用(如防腐保鲜剂)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30)

徐健,余燕影,曹树稳[8](2016)在《4-乙酰甲氧基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酪氨酸酶是一种含双核铜离子的金属氧化酶,作为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体中~([1])。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酪氨酸酶生物活性~([2-4])。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5])选取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作为先导物,对其噻吩进行4位化学修饰,成功合成了系列4-取代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结果表明:4位上引入取代基后通常易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降低了该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但在4位上引入乙酰甲氧基却使其抑制活性得到较大的增强(约21%),通过核磁滴定、红外光谱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入的乙酰甲氧基上的羰基氧可以与酶活性中心铜离子结合,使得酶与受体分子结合更加稳固,因而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活性。抑制剂与酶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期刊2016-07-01)

车圆圆[9](2016)在《含N杂环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稳态材料因具有感知环境变化的特征而使得此材料在分子开关、媒体数据存储逻辑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光致变色材料是一种典型的双稳态材料。目前主要是通过修饰已有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来改变其性能,然而开发新的光致变色体系以及设计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仍然是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力。本论文主要通过含氮杂环(吡唑啉酮、吡咯、吲哚)有机物与氨基硫脲衍生物缩合,制备了一系列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1H NM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化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新型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4位具有不同卤素取代基的吡唑啉酮与4-苯基氨基硫脲缩合,制备了叁种吡唑啉酮缩苯基氨基硫脲化合物,首次发现吡唑啉酮缩苯基氨基硫脲化合物具有光致变色性能。通过1H NM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并讨论了结构对其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借助晶体结构、红外光谱数据推测该系列化合物的变色机理为分子间发生质子转移引起醇酮式结构互变。2.分别采用叁氯甲烷、乙醇为溶剂通过加热回流或微波辐射的实验方法合成了吡咯-2-甲醛缩4-苯基氨基硫脲(BL2C-PTSC),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并结合量化计算研究,发现采用相同的实验条件,用不同反应溶剂获得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叁种不同实验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在粉末状态下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微波法合成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较好,即使用相同的溶剂,采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合成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不一样。同时研究了微波法合成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光致变色性能,通过1H NMR推测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变色机理为C=N双键的顺反异构化。此外,采用物理掺杂法将该化合物粉末分散到泊洛沙姆中,制备出具有优良光致变色性能的复合材料。3.通过分子设计与结构修饰,合成了八种吲哚-3-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通过1H NMR、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些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化学性能。通过对红外谱图数据和X-射线单晶数据的分析并结合量化计算推测该系列化合物变色机理为分子间质子转移。(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6-06-30)

徐健[10](2016)在《4-(或5-)取代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酪氨酸酶是一种含双核铜离子的金属氧化酶,作为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体中。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和化学活性,近年来作为酪氨酸酶抑制剂已被大量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其与酪氨酸酶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本课题选取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作为先导物,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成功合成了系列4-(或5-)取代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1-11,并采用红外,核磁氢谱,质谱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酶动力学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11均显示出了比曲酸更强的抑制效果,但与母体化合物(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相比,仅有化合物6的活性提升了21%。取代基产生的空间位阻降低了此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引入的乙酰甲氧基可能是其抑制活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乙酰甲氧基可能表现出了更强的邻位效应。抑制动力学的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5,6,7和9均是酪氨酸酶的可逆混合型抑制剂;母体经修饰后水溶性的改善非常有限,而取代基疏水链的延长有利于提升其脂溶性。采用荧光光谱法、核磁滴定、紫外和红外光谱深入探究了抑制剂与酪氨酸酶的相互作用方式及作用位点。荧光猝灭的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9对酪氨酸酶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猝灭能力与其抑制酪氨酸酶能力大致吻合。当化合物1与铜离子形成复合物后,与化合物1相比,表现出了更弱的结合力和猝灭能力,表明了化合物主要通过络合酶中心活性处的铜离子来与酪氨酸酶发生作用。核磁氢谱滴定的结果表明,化合物1,5,6上的缩氨基硫脲片段上硫原子可以与酶活性中心处的铜离子结合。核磁碳谱滴定的结果表明,化合物6在四位引入乙酰甲氧基后,引入的乙酰甲氧基上的羰基氧可以与酶活性中心处的铜离子结合,从而在不利的空间位阻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了母体的活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设计了以无机铜离子(硫酸铜)模拟酶活性中心的铜离子,合成了复合物6-Cu~(2+),通过研究其紫外和红外光谱,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化合物6的核磁氢谱/碳谱滴定结果相吻合,间接证明了化合物6通过乙酰甲氧基上羰基氧与酶活性中心处的铜离子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抑制活性。本课题不仅筛选了一系列新型,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而且还进一步探究了抑制剂与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6)

硫脲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亚胺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疟疾等。研究发现,以缩氨基硫脲为母核的化合物,通常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以缩氨基硫脲为母核,并引入卤原子,如氟和溴,有利于提高化合物活性,如靶点的相互作用和特异性,代谢稳定性,膜透性和细胞毒活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合成氟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本课题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卤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开发成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MTT法筛选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包括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Caco-2,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探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相关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进一步地定量检测它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然后我们着重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首先采用DCFH-DA探针标记A549细胞,研究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最后采用JC-1试剂盒检测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MTT结果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A549细胞,Caco-2细胞,U87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_(50)分别为28.52μg/mL,30.83μg/m L,86.37μg/mL和134.15μg/m L。其中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对A549细胞表现出最强的抗增殖活性,且对A549细胞的抗增殖活性(IC_(50)=28.52μg/mL)优于对HUVEC细胞的抗增殖活性(IC_(50)=49.06μg/mL),体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克隆形成实验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抑制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将A549细胞阻滞在G0/G1期,G0/G1期的细胞比例从空白对照组的32.93%增加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浓度为50μg/mL时的50.97%,与此同时,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CDK4和Cyclin D1表达含量减少。细胞凋亡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显着诱导A549细胞凋亡,当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浓度为50μg/m L时,细胞凋亡比例从空白对照组的5.5%增至33.7%,且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显着影响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例如Bcl-2/Bax表达含量比例下降,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 3和p53蛋白表达含量均升高。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研究中,我们发现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诱导A549细胞产生活性氧,并破坏A549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诱导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上结果表明,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可诱导A549凋亡和G0/G1期周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性氧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结论:2-(3,4-二氟苯亚甲基)氨基硫脲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活性,并通过活性氧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A549细胞凋亡。本研究的发现,可为卤代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脲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淼,陈平平,陈治明.轴手性双硫脲催化合成螺四氢噻吩类化合物[J].化学通报.2019

[2].赵越.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王忠贺.硫脲和芳酰胺类催化不对称【3+3】串联反应构建吡喃类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4].王静.D-A环氧乙烷与双取代硫脲的串联反应合成二氢嘧啶类化合物[D].河南师范大学.2018

[5].王莹莹.叁种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小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8

[6].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7].唐越.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及抗菌活性评价[D].齐鲁工业大学.2017

[8].徐健,余燕影,曹树稳.4-乙酰甲氧基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2016

[9].车圆圆.含N杂环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化学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6

[10].徐健.4-(或5-)取代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催化剂I-1、I-2结构酮酯类化合物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含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I-d催化的硝...含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I-d催化的-芳...脂肪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硝基烷烃与-不饱和酮的不对称Michae...

标签:;  ;  ;  ;  ;  ;  ;  

硫脲类化合物论文_李淼,陈平平,陈治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