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_武计强,魏坤霞,胡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空气,乙醇,硬度,汽油,甲烷,乙炔。

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文献综述

武计强,魏坤霞,胡静[1](2015)在《42CrMo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空气流量对42Cr Mo钢进行离子氮氧共渗,并和常规离子渗氮进行对比。利用金相、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仪对复合渗层的显微组织、厚度、物相、表面硬度及耐蚀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空气可用作42Cr Mo钢离子氮氧共渗处理的氧气源;同样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离子氮氧共渗比常规离子渗氮的渗层厚,表面显微硬度提高,硬度梯度更加平缓。同时,渗层中物相含微量Fe3O4,起到提高耐蚀性的效果。同时,研究发现,空气流量0.3 L/min为最佳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刘林飞,周上祺,黄玉堂,任勤[2](2008)在《乙醇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40Cr钢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过程中乙醇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随着乙醇流量的增加,化合层厚度先增加再减少,最表面硬度先增加再减少,过量的碳抑制ε相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08年04期)

刘林飞[3](2007)在《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及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化学热处理由于能显着改善金属材料表面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离子渗氮生产和科研中主要使用氨气、氮气和氢气作为气源,存在氨气的污染、使用高压气瓶和氢气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众所周知,节能降耗和绿色热处理是当今热处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离子渗氮和共渗工艺中的环保和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空气是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零成本气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本文基于等离子体放电理论和低温化学热处理原理,研究了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和机理。为了研究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工艺,首先进行了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工艺的基础研究,然后研究了空气-汽油和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40Cr钢在不同电压和共渗介质条件下离子氮碳氧共渗后,其共渗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硬度梯度分布,并用磨损实验和电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共渗后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1)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是可行的。(2)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空气-汽油和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共渗的渗层具有类似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渗层由白亮层、扩散层和心部基体组织叁部分组成,层深和相组成主要与介质种类、阴极电压和气体介质混合比有关。有利于介质离解产生活性氮原子的阴极电压和合适的气体混合比,有合适的氮、碳和氧浓度,将增加表面渗层中高氮的ε-Fe3N相的体积百分数,提高试样表面氮浓度和硬度。(3)采用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空气-汽油和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共渗时,其共同点是必须产生活性氮原子,活性氮原子主要来自于甲烷、汽油和乙醇离解产生的H2+、H+等离子与N2中性分子的非弹性碰撞离解。(4)随着甲烷、汽油和乙醇流量比的增加,共渗效果先增强再减弱,分别在氮气-甲烷、空气-汽油和空气-乙醇流量比为25:3、25:2.5和25:6时共渗效果最好。过多的甲烷、汽油和乙醇流量将产生大量的活性C原子,过多的碳原子的渗入阻碍氮的扩散。(5)汽油和乙醇的氧化重整既能消耗氧气,降低氧偏压,又能产生氢离子,从而促进活性氮原子的产生。(6)阴极电压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电场能,促进活性原子的产生,但是过高的阴极电压对应炉内气压低,使活性原子的浓度减少。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和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共渗在电压分别为600V和640V时共渗效果最好。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N、O在Fe(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时的吸附,Fe-C(N、O)体系的化合物和固溶体的形成能,以及C、N、O在铁中的扩散激活能和空位形成能。计算结果表明:(1)C、N和O在Fe(111)表面上都是强化学吸附,O在低覆盖度下容易吸附,而C、N在比较宽的覆盖度范围内都容易吸附。(2)铁的碳化物最容易形成,Fe3N也比较容易生成,其次为Fe4N、FeN和Fe2N,随N含量增加,形成能降低。奥氏体的含氮固溶体比铁素体的含氮固溶体容易形成。(3)Fe2-3(C、N)比Fe2-3N的形成能低,少量的C能促进氮化物的形成。(4)C、N和O容易在铁的八面体间隙聚集和扩散,C、N、O叁元素中,N的扩散激活能最小,过量C的渗入使N的扩散激活能增加。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包括活性原子的产生、原子与表面的反应和原子向试样内部扩散叁个互相制约、紧密联系的过程。其中活性原子的产生是控制步骤。本文提出的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10-01)

刘林飞,周上祺,谭佳梅,任勤,王铁[4](2007)在《用空气和汽油进行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渗层组织、表面硬度、相组成和截面形貌,讨论了空气和汽油的比率对渗层组织、相组成及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是可行的;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渗层硬度和厚度随着汽油/空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试样表面的相组成随着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氧能促进共渗。(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07年05期)

王铁,周上祺,周安若,任勤,刘林飞[5](2006)在《空气-乙炔碳氮氧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空气-乙炔混合气体作为气源,对40Cr钢进行了离子碳氮氧多元共渗;用光学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层形貌、物相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乙炔浓度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它对硬度、物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常规离子渗氮相比,以空气-乙炔混合气体作为气源的碳氮氧离子多元共渗工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06年04期)

龙发进[6](2004)在《空气离子氮氧共渗和时效氧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上绝大多数零件的失效都是从表面开始的,开发新的表面强化技术对于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离子渗氮是一种利用气体的辉光放电现象,将离解的活性氮原子渗入材料表面内部,形成氮化合物层和扩散层,从而有效提高钢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疲劳强度等性能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研究和开发以离子渗氮为基础的复合工艺,是当前该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MM-200型磨损试验机、电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仪等实验手段,分析测试了45钢、40Cr钢分别经空气离子氮氧共渗和离子渗氮-时效氧化复合工艺处理后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并与常规离子渗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氨气中添加10~20%的空气,进行离子氮氧共渗,能提高工件表面的氮浓度,加快渗氮的速度,增加有效硬化层深,改善表层的硬度梯度;同时,空气离子氮氧共渗后表面生成微量氧化物Fe3O4,改善了工件表面的摩擦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使工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40Cr钢在离子渗氮后进行时效氧化处理,化合物层发生调幅分解,合金氮化物弥散析出,渗氮层硬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还在渗氮层表面形成成分比较单一氧化物层Fe3O4,改善了渗氮工件的抗腐蚀性能,达到时效和氧化的双重目的。采用低温(300℃)低空气流量(2~4l/min)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时效氧化效果。在空气离子氮氧共渗和离子渗氮—时效氧化工艺中,均直接采用空气作渗氧气氛,基本上不增加热处理的成本,而且每个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经这两种新工艺处理后,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5-01)

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40Cr钢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过程中乙醇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随着乙醇流量的增加,化合层厚度先增加再减少,最表面硬度先增加再减少,过量的碳抑制ε相的生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参考文献

[1].武计强,魏坤霞,胡静.42CrMo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

[2].刘林飞,周上祺,黄玉堂,任勤.乙醇在空气/乙醇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的作用[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8

[3].刘林飞.空气—有机液体离子氮碳氧共渗工艺及机理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刘林飞,周上祺,谭佳梅,任勤,王铁.用空气和汽油进行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J].金属热处理.2007

[5].王铁,周上祺,周安若,任勤,刘林飞.空气-乙炔碳氮氧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6

[6].龙发进.空气离子氮氧共渗和时效氧化工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的SEM...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的X射线...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的X射线...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试样的...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的SEM...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的X射线...

标签:;  ;  ;  ;  ;  ;  ;  

空气离子氮氧共渗论文_武计强,魏坤霞,胡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