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论文_曹馨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袁中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道,庄子,游记,公安,思想,文学,审美观。

袁中道论文文献综述

曹馨心[1](2019)在《袁中道游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旅游风气兴盛,一批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应运而生,袁宏道、王思任、王士性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的研究对象袁中道一生也与旅行和游记有着不解之缘。袁中道酷爱游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作了数以百计的游记作品。他的游记不仅记录了旅行途中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而且融入个人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在晚明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袁中道的游记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游记的发展历程和晚明游记兴盛的原因,将袁中道游记放置在古代游记的大背景下进行源与流的分析。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为古代游记发展脉络的简单梳理。理清游记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游记的特点及前代游记对晚明游记的影响。第二节为晚明游记的新变及其原因探究。从游记理论的自觉阐发、游记风格的多种多样、游记内容的丰富多彩叁个方面分析晚明游记的新变;从晚明旅游风气的兴盛和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分析晚明游记兴盛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晚明的大环境对袁中道旅游习惯的形成和游记作品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按时间顺序,对袁中道的生平和游踪进行梳理,分析他在不同阶段旅游目的与旅游心态的变化及其对游记创作的影响。本章分为叁节,分别为青壮年漫游时期、中年山水养心时期和晚年宦游时期。通过对叁个时期进行分析,得出袁中道一生心态及游记风格由青年时期洒脱狂放到中年时期忧愤抑郁再到晚年时期平和与落寞交织的大体变化过程。第叁章分析袁中道游记的内容,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按照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分类方式将他的游记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篇章按其侧重点进行相应的归类。在山水景观中,重点分析奇峰怪石、水色水声与部分山水辅助景观;人文景观中重点分析都市、寺庙与袁中道游记中独具特色的人文考据部分。第四章分析袁中道游记的审美价值,同为本文的重点章节。袁中道的游记有公安派共同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一面。本章从其游记的情感之真、语言之灵活多变与意境之美叁个方面对其游记的审美价值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五章分析袁中道游记的认识价值。他的游记反映了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本章从晚明文士生活与晚明民风民俗、晚明社会问题叁个层面分析袁中道游记对后人认识晚明社会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韩焕忠[2](2018)在《直指禅髓认前茅——袁中道对《庄子·内篇》的佛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中道运用自己掌握的佛教义理,对《庄子》进行了佛教化的理解,着成《导庄》一书,具有引导《庄子》进入佛法智慧大海的意味。他认为,《逍遥游》引导众生出离叁界,《齐物论》运用华严义理泯除万物的差异,《养生主》所说的"缘督以为经"就是养生的妙诀,《人间世》所说的"心斋"就是破除名根、退藏无用的良方,《德充符》就是将忽略形体作为证明内在道德充实的符验,《大宗师》是指那些彻悟生死的真人,《应帝王》就是无为而治。很显然,袁中道的"导庄"就是将人们对《庄子》的理解引向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领域之中去。(本文来源于《老子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王汉鑫[3](2018)在《袁中道《江午》诗中道家思想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中道字小修,是明代诗歌创作的大家,从其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袁中道的诗歌受道家影响颇深,尤以《江午》二首较为明显。本文以《江午》为例,从"体道"的诗歌思想上、"自然"的写诗手法上和"自由"的诗歌心态上来探讨道家思想对小修诗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吕靖雪[4](2018)在《袁中道文学思想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晚明时期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袁中道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文学思想成因展开讨论。全文共叁章,第一章简述袁中道所处的政治环境。第二章简述袁中道的人生轨迹与人生态度。第叁章简述袁中道的哲学与政治思想。(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王颖[5](2018)在《袁中道的自然审美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时期,心学盛行,思想解放,政治的黑暗使得许多文人纷纷转向自然,在自然中寻求解脱,袁中道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自然审美有着他独特的见解。袁中道以他对山水画的修养来浸润他所面对的自然山水,以对画境的理解来解读自然山水之神韵,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观赏自然,为后世自然审美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袁中道的自然审美观不仅仅包含着以自然界事物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观念,更是通过他自身对于自然的理解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自然审美观念,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详细阐述。本文分为引言、主体叁章和结语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概述了自然审美观的历史渊源,首先论述了古代文论中自然审美观的历史发展,紧接着考察袁中道自然审美观产生的背景,晚明的文学思潮对袁中道自然审美观的影响,最后探讨晚明时期的士人心态对袁中道自然审美观产生的作用。第二章详细探讨了袁中道自然审美观的内涵,一、“真”,主要写了袁中道强调自然真实,不介意俗语俚语的运用,只要是能够通过其抒发内心最自然真实的情感,为适应直抒胸臆的内在需要袁中道开始主张含蓄蕴藉,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二、“趣”,袁中道主张的洒然之趣包含自然之趣、人之趣各种多样之趣,这些灵动直观感性之趣都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叁、“淡”,袁中道对自己年少时的狂狷审美进行反思,为诗为文都开始追求自然平淡,放下生死的执念,于参禅悟道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于平淡的诗歌中包含独特的韵致,淡中有味。第叁章概括了袁中道自然审美观的文学理论价值,首先是袁中道对于晚明时期“主情”思潮的推动,促进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是他对于师法古人的一些观点,公安派的兴起就是为了抵制当时的复古风潮,所以刚开始难免过于激进,袁中道作为公安派后期的掌门人,对此进行了拨正,他的关于古代传统继承和发展的观点不仅仅对当时有积极的影响,即使现在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最后是对于后世的影响,袁中道为改变当时模拟成袭之风,积极主张创新与变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公安派后期的弊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对公安派的学说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并对竟陵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国文[6](2018)在《袁中道游高梁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的西直门外,明清时期,那里是低洼地,有河,有湖,有沟,有堤,自然也有桥。高梁桥,即其中之一。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里提到:"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在明代,湖中植荷花,堤上栽垂柳,水面似还可以行船,可以垂钓,是当时京城的一处风景。现在的高梁桥,只是西直门外的一个公共汽车的站名,既无桥,也无水,全是城市风光(本文来源于《海内与海外》期刊2018年01期)

赵海涛[7](2017)在《袁中道《导庄》对《庄子》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中道的《导庄》以破执、自在解《庄子》的逍遥,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解庄子的《齐物论》,以缘督来养生,以退藏来处世,并说善生善死才是真正的大宗师。(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相远[8](2017)在《袁中道山水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中道一生情耽山水,癖好烟霞,在落榜、栖隐、漫游、再试、再落榜、再栖隐、再漫游的交替岁月中蹭蹬。舟游、山居、饱览烟霞、登山临水之间,其山水诗文创作颇多。山水于袁中道来说,不再是意义追求的简单印证,而是其生命意义的来源与所在,是其生命自由的艺术空间,其山水文学不仅绚丽多彩有趣,而且往往以情胜,因而颇具艺术感染力,而其山水文学中所表露出的真情则在其一次次的山水游历中勾勒出了自己的真实轮廓和真实山水心态,而这也就是其山水文学的魅力所在。本文第一章主要是梳理了袁中道整个山水人生和山水足迹,早期的袁中道情耽山水,主要的山水游踪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以及南京一带,目的在于交游;中期的袁中道在科场中蹭蹬,其间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落榜、栖隐、漫游、再试、再落榜、再栖隐、再漫游的交替岁月中度过,可算是落榜之游;晚期袁中道偏好山居,加之亲友相继早逝,公安派也日趋式微,虽然中举走上仕途,由于担任的都是闲职,所以袁中道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借山水禅悦以度日。第二章主要通过山行和舟游两种出行方式,连结袁中道山水文学中的具体山水内容。从山行的角度,具体分析袁中道山水文学中对奇峰怪石的描摹:从舟游的角度,探索袁中道的山水游观和山水心态。袁中道选择舟居舟游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离,逃离家庭的束缚,逃离科举失败的打击,逃离频繁的损身殒命的应酬,逃离嗜酒纵欲的恶习,而于山水之间袁中道也不断获得安慰、新生。第叁章从审美的层次,以求真、求变、求趣叁个方面就袁中道山水文学的艺术审美观照进行分析。“真”是公安派性灵文学观最重要的一环,“变”和“趣”都必须以“真”作为前提;而“变”则是“真”的一种深化,其目的还是为了存“真”,表现“真我”;袁中道认为“趣”是在“慧”的基础上生发的,“慧”是和“趣”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之慧和自然山水之趣能相通,文人创作诗文才能够“随其口所出、手所挥,莫不洒脱然而成趣”。第四章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袁中道山水文学中荆楚之地和金陵两个佛道文化杂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抓住袁中道山水文学中北地风光江南化的特点,分析袁中道山水文学中人文地理考证的目的。所以袁中道的山水游记中常常有一些极具人文气息的地理考证和人物地理典故,虽然不乏骋才和卖弄学识的嫌疑,但这是袁中道游记不同于公安派其他文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王美云[9](2017)在《袁中道《游居杮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中道(1575-1630),字小修,湖北公安人,是仕途上不得志的晚明文人,晚年旅居家乡荆州一带,在山水生活中寻求自适与自省。本文以他的晚年闲居日记《游居杮录》为研究对象,追述他晚年的日常生活与日记创作,拟从袁中道的生平、家世、交游活动、性格嗜好、文学思想、题材内容、日记特色及艺术成就等方面来具体论述。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与前人研究。第一章:对袁中道的家世、坎坷仕途及生活观的概述。追求自适、被亲友滋养、在疾病中自省的生活态度对于深刻理解《游居杮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游居杮录》的题材内容与思想内涵。本章以植物、山水、寺庙为例,论述了《游居杮录》中山水与人文景致的特征及创作规律,指出这叁要素在小修旅居日常与情感中的作用。第叁章:《游居杮录》的文体特色与艺术成就,本章论及袁中道在生活中扮演日记人、旅人及清客这叁类角色,并指出日记所涵盖的笔记、游记及清言特色,并与同时期的日记作比较,展现出袁中道日记的个人意识及性灵风采。(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翰文[10](2016)在《浅析袁中道美学思想中的“法”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是中国艺术审美的关键词之一。从《庄子》"言而当法"到谢赫"六法论",从宋代"诗法"论诗到"公安派"袁中道"以意役法",这是"法"之观念认知的不断深化。"公安叁袁"之一的袁中道虽然与其兄长有着相同的美学观,但是他在艺术审美中对于"法"观念重视又让他不同于其兄长,从而别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明代文学家袁中道美学观的浅析,探讨出了其以"以意役法"为主的"法"之观念的源起,发展以及影响,揭示了这些观点在艺术审美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6年12期)

袁中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袁中道运用自己掌握的佛教义理,对《庄子》进行了佛教化的理解,着成《导庄》一书,具有引导《庄子》进入佛法智慧大海的意味。他认为,《逍遥游》引导众生出离叁界,《齐物论》运用华严义理泯除万物的差异,《养生主》所说的"缘督以为经"就是养生的妙诀,《人间世》所说的"心斋"就是破除名根、退藏无用的良方,《德充符》就是将忽略形体作为证明内在道德充实的符验,《大宗师》是指那些彻悟生死的真人,《应帝王》就是无为而治。很显然,袁中道的"导庄"就是将人们对《庄子》的理解引向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领域之中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袁中道论文参考文献

[1].曹馨心.袁中道游记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韩焕忠.直指禅髓认前茅——袁中道对《庄子·内篇》的佛学解读[J].老子学刊.2018

[3].王汉鑫.袁中道《江午》诗中道家思想的体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4].吕靖雪.袁中道文学思想成因研究[J].北方文学.2018

[5].王颖.袁中道的自然审美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李国文.袁中道游高梁桥[J].海内与海外.2018

[7].赵海涛.袁中道《导庄》对《庄子》的阐释[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刘相远.袁中道山水文学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7

[9].王美云.袁中道《游居杮录》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0].张翰文.浅析袁中道美学思想中的“法”观念[J].东方藏品.2016

论文知识图

公安派)最早对《金瓶梅》发表评论的明代着...改琦绘《黛玉葬花》注释技术发展中心2003年度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科...技术发展中心2003年度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科...技术发展中心2002年度中铁大桥局集团科学技...

标签:;  ;  ;  ;  ;  ;  ;  

袁中道论文_曹馨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