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朱艳芝,陈晓晨,刘芦鹏,张邦,周亚楠

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朱艳芝,陈晓晨,刘芦鹏,张邦,周亚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淀粉酶,纤维素酶,体外消化试验

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芝,陈晓晨,刘芦鹏,张邦,周亚楠[1](2019)在《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体外消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对照组,试验1、2、3、4、5组,其中试验组淀粉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4、0.8、1.2、1.6、2.0 U/g,试验组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淀粉酶添加浓度由0.4 U/g提高至2.0 U/g时,试验1、2、3、4组还原糖生成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0.22%、26.46%、6.99%、3.93%(二次,P <0.05),试验5组还原糖生成量下降1.72%(二次,P <0.05);试验1、2、3、4、5组干物质酶解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67%、4.58%、4.68%、5.69%、6.13%(线性,P <0.05)。纤维素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5.0 U/g时,试验1、5组还原糖生成量相较于对照组分别降低1.31%、1.82%(二次,P <0.05),试验2、3、4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05%、32.76%、19.70%(二次,P <0.05)。以干物质酶解率为评价指标,淀粉酶添加的最适浓度为0.8 U/g,以还原糖生成量为评价指标,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1.05 U/g和3.08 U/g。(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9期)

刘芦鹏,张邦,田璐,宋宇朵,刘鑫鑫[2](2019)在《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体外酶解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法研究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碱性蛋白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 U/g,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添加浓度由20 U/g提高至100 U/g时,可显着提高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和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50 U/g时,显着提高日粮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以干物质消化率为评价指标时,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为65 U/g和33 U/g。(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国庆,张雄,张磊,秦金胜,禚梅[3](2018)在《玉米-豆粕-植酸酶型日粮钙水平对京红1号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饲养试验研究了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产蛋后期钙的适宜需要量,旨在为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营养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52周龄的京红1号蛋鸡3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饲喂玉米-豆粕-植酸酶型基础日粮,4个处理的钙水平分别为2.91%、3.94%、4.38%和4.98%,试验期6周。试验期间每天记录蛋鸡产蛋数、蛋重和不合格蛋数,每周以重复为单位统计采食量。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取3枚鸡蛋测定蛋品质。结果表明:(1)不同钙水平对蛋鸡平均日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产蛋量、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但3.94%处理组料蛋比和平均日采食量相对于其他处理组都有所降低;3.94%处理组的破损蛋率显着低于4.38%和4.98%处理组(P<0.05);(2)不同钙水平日粮对蛋壳厚度影响显着(P<0.05),4.38%处理组蛋壳厚度显着高于2.91%和4.98%处理组(P<0.05),3.94%处理组显着高于4.98%处理组(P<0.05);3.94%处理组的蛋壳强度最大,蛋壳比例最适宜,但二者在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3)通过建立蛋壳厚度与日粮钙水平间的回归关系估测日粮最佳钙水平为3.84%。综合本试验结果,在饲喂玉米—豆粕—植酸酶型基础日粮条件下,3.84%~3.94%钙水平日粮能改善京红1号蛋鸡产蛋后期蛋壳厚度、提高蛋重、降低破损蛋率,有利于其生产性能的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2期)

申佳佳[4](2018)在《玉米-豆粕-DDGS型日粮添加纤维降解酶和液体发酵处理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饲料酶发酵高纤维成分如DDGS可以提高生长猪饲喂价值。本试验研究了玉米发酵物DDGS与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XB)的混合物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消化道参数和表观肠道消化率(ATTD)的影响。饲粮处理分别为:(1)基础玉米-豆粕基础日粮+30%DDGS(对照);(2)对照+XB+不发酵(XBNS),(3)对照+DDGS用XB(16%DM)+40℃下发酵3~10天(XBS)。XB中目标活性保证1g DDGS含有的1050 Uβ-葡聚糖酶和5500 U的木聚糖酶,各处理饲粮均添加750 FTU/kg植酸酶,在发酵期间和饲喂期间采集饲料样品,测定其pH值和有机酸含量。将144头猪(25±1.0kg BW)随机分配到6组围栏(3组公猪和3组母猪)中,试验采用2×3二因子(2个阶段×3种饲粮)完全随机设计(3周/阶段),自由采食和饮水,利用智能控水系统保证饲料与水比例1∶4,频次4次/d。在第2阶段的最后3天采集粪便样品用TiO 2标记测定ATTD,安乐死1头猪/栏以测定其肠道参数。与对照组(pH 5.45)和XBNS(pH 5.45)相比,XBS(p H 4.72)组饲料p H值较低(P <0.01)。在第1阶段中,与对照组相比,饲喂XBNS可提高猪只(P=0.04)平均日增重(ADG);不受平均日采食量(ADFI)的影响,从第2阶段和整个阶段看来,饲喂XBNS组比饲喂XBS组猪只ADG和最终体重(BW)更高(P=0.01),但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在第1阶段,饲喂XBNS(1.68)和XBS的猪(1.69)饲料转化效率(FCR)比对照猪(1.78)更优(P <0.01)。饲喂XBNS组猪只粗蛋白(CP)ATTD低于对照组和饲喂XBS组(P<0.01);饲喂XBNS组空肠隐窝深度和总能ATTD值低于XBS组,其与对照组没有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液体发酵的条件下,XB处理DDGS均提高了第1阶段的饲料转化率,表明饲料纤维成分的降解度可能限制了幼猪的养分利用;但在第2阶段后期并没有体现出这种优势。(本文来源于《广东饲料》期刊2018年11期)

Upadhaya,S,D,朱丽媛[5](2016)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尿素氮、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菌及粪便有害气体排放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玉米-豆粕(SBM)基础日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旨在测定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尿素氮(BUN)、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菌及粪便有害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选用140头杜×长×大叁元杂交猪(平均体重25kg±3kg),随机分为4组,采用2×2因子设计,豆粕和β-甘露聚糖酶为2个因子,各有2个水平,豆粕为带壳或去壳豆粕,β-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为0或400U/kg。在6周的饲养期内,添加β-甘露聚糖酶并未对试验猪体增重、饲料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G/F)产生影响。与去壳豆粕相比,试验期内饲喂带壳豆粕增加了试验猪饲料采食量(P=0.05)。猪采食去壳豆粕后,其G/F得到改善(P<0.05)。日粮处理对干物质、氮和总能的全消化道消化率无显着影响。日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降低了粪便大肠杆菌数量(P<0.05)。在密闭装置内对粪便排泄物进行发酵,酶处理有降低发酵24h后NH3排放的趋势,带壳豆粕有降低发酵3和5d后氨气排放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日粮中添加甘露聚糖酶对试验猪的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无影响,但对降低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有积极作用,并有降低NH3排放的趋势。去壳豆粕增加了试验猪的G/F,带壳豆粕有降低NH3排放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7期)

刘雅正,何林华,曹建东[6](2016)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中添加同维康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维康是以酶制剂、芽孢杆菌、维生素、氨基酸组成的功能型复合饲料添加剂。酶制剂、芽孢杆菌的有效组合可改善肠道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本试验旨在研究在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中添加同维康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1%的同维康。试验分前期(0~21 d)和后期(22 d~42 d)两个阶段。结果表明,试验前期0~21 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增重增加6.95%,差异极显着(P<0.01);料重比FCR降低3.15%,差异显着(P<0.05)。试验前期22 d~42 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增重增加6.03%,料重比(FCR)降低6.94%,差异极显着(P<0.01)。(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6年05期)

陈琳,S.A.Kaczmared,A.Rogiewicz,M.Mogielnicka,A.Rutkowski[7](2015)在《蛋白酶、淀粉酶和非淀粉多糖降解酶的添加对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肉鸡养分利用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一个试验的目的是测定淀粉酶和蛋白酶是否能提高2周龄以下肉鸡的养分消化率。试验的处理组分为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对照组与日粮中添加了淀粉酶或淀粉酶+蛋白酶的试验组。结果发现,酶制剂的添加对肉鸡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没有作用。这一点已被淀粉和蛋白质的回肠消化率测定数据证实:对照组、淀粉酶组与淀粉酶+蛋白酶组3组肉鸡的平均值分别为96.8%、96.8%、96.9%和83.9%、80.1%、79.6%。叁组日粮的淀粉总肠道消化率(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TTD)平均值分别为97.8%、97.7%和97.7%,其日粮AMEn值分别为3 129 kcal/kg、3 129 kcal/kg和3 106 kcal/kg。另一个试验采用2×2×2因子设计8个试验处理,以测定玉米颗粒(常规或简单粉碎以及精细粉碎)和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或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作用。饲喂简单粉碎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径为736μm)型日粮的肉鸡,较之饲喂精细粉碎玉米型日粮(几何平均粒径为482μm)的肉鸡,增重更高(808 g/羽比750 g/羽)(P<0.001)、饲料转化率(1.27比1.32)更低。这一点得到了更低AMEn值(2 852 kcal/kg对2 972 kcal/kg)的确证。淀粉酶的添加对饲喂简单粉碎玉米型日粮的肉鸡生长性能无影响,但提高了其增重、饲料转化率,也提高了饲喂精细粉碎玉米型日粮的肉鸡AMEn值,这可能是因为其增加了消化道前端的淀粉消化率。非淀粉多糖酶的添加对两种日粮都有作用,最明显的是,常规的玉米型日粮与细粉碎玉米型日粮的饲料转化率(1.27对1.23)和增重(750 g/羽对789 g/羽)。日粮AMEn值的变化同样重要,添加酶制剂后,AMEn从2 972 kcal/kg增至3 042 kcal/kg,2 852 kcal/kg增至3 009 kcal/kg。(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5年10期)

张依量[8](2015)在《不同能量水平下非淀粉多糖酶在蛋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常规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日粮,研究在不同能量水平日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等影响,评定不同非淀粉多糖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为非淀粉多糖酶在蛋鸡日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健康、发育正常的270日龄农大3号产蛋鸡480只。按体重相近和生产性能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1、2、3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日粮;4~12组按3×3两因子试验设计,不同能量水平分别与3种不同复合酶制剂(复合酶1、复合酶2、复合酶3)组成的九种日粮。预饲期7天,试验期60天。实验结果表明:(1)能量水平对采食量、平均蛋重、料蛋比、平均产蛋率影响显着(P<0.05),能量水平11.3MJ/Kg平均蛋重、产蛋率分别高于11.1MJ/Kg、10.9MJ/Kg。能量水平11.3MJ/Kg采食量低于11.1MJ/Kg、10.9MJ/Kg。能量水平11.3MJ/Kg料蛋比低于11.1MJ/Kg、10.9MJ/Kg。酶制剂对平均蛋重和产蛋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添加复合酶2时采食量最高和料蛋比最低(P<0.05)。不同能量水平和酶制剂组合对料蛋比表现明显的互作效应(P<0.05)。其中11.3MJ/Kg能量水平与复合酶2组合在生产性能指标较其它水平表现明显优势。(2)能量水平和酶制剂对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蛋品质指标与日粮能量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着水平。能量水平11.3MJ/Kg的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硬度、哈氏单位、蛋黄相对重,分别高于11.1MJ/Kg、10.9MJ/Kg。酶制剂为主因素时,复合酶2组蛋形指数分别高于对照组、复合酶1组、复合酶3组;复合酶3组蛋壳厚度、蛋壳硬度、哈氏单位分别高于对照组、复合酶1组、复合酶2组;复合酶1组蛋黄相对重分别高于对照组、复合酶2组、复合酶3组。不同能量水平和酶制剂组合对鸡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硬度、哈氏单位、蛋黄相对重互作效应不明显(P>0.05)。其中11.3MJ/Kg能量水平与复合酶2、复合酶3组合在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硬度、哈氏单位、蛋黄相对重方面较其它水平表现明显优势。(3)能量水平和酶制剂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能量水平在11.1MJ/Kg的能量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钙消化率高于11.3MJ/Kg和10.9MJ/Kg水平。能量水平在11.3MJ/Kg的磷消化率高于11.1MJ/Kg、10.9MJ/Kg水平。酶制剂为主因素时,复合酶1、2、3组分别高于对照组能量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磷消化率。对照组、复合酶1组、复合酶2组钙消化率分别高于复合酶3组。不同能量水平和酶制剂组合对蛋鸡能量表观消化率表现明显的互作效应(P<0.05),对粗蛋白、钙、磷表观消化率互作效应不明显(P>0.05)。其中11.1MJ/Kg能量水平与复合酶2、复合酶3组合在能量、粗蛋白、钙、磷表观消化率方面较其它水平表现明显优势。(4)能量水平和酶制剂对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能量水平在11.3MJ/Kg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分别高于11.1MJ/Kg和10.9MJ/Kg水平。酶制剂为主因素时,对照组最低,各试验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不同能量水平和酶制剂组合对蛋鸡十二指肠内容物淀粉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表现明显的互作效应(P<0.05),对脂肪酶活性互作效应不明显(P>0.05)。其中11.3MJ/Kg能量水平与复合酶2组合在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方面较其它水平表现明显优势。(5)能量水平和酶制剂对血液中SOD和血糖指标影响不显着(P>0.05)。能量水平在11.1MJ/Kg的血液中SOD活性高于11.3MJ/Kg和10.9MJ/Kg水平,能量水平在11.3MJ/Kg的血糖含量高于11.1MJ/Kg和10.9MJ/Kg水平。酶制剂为主因素时,复合酶3组血液中SOD活性最低,对照组、复合酶1、复合酶2组分别比复合酶3组高。复合酶1、2、3组血糖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不同能量水平和酶制剂组合对蛋鸡血液中SOD、血糖含量表现明显的互作效应(P<0.05)。其中11.3MJ/Kg、11.1MJ/Kg能量水平与复合酶1组合在血液中SOD和血糖含量方面较其它水平表现明显优势。综合比较各项指标可知,若旨在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则适宜的能量水平11.1MJ/Kg,添加复合酶2的效果最优;若旨在提高生产性能、免疫能力则适宜的能量水平11.3MJ/Kg,添加复合酶2的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29)

汪兴玉,袁建敏[9](2014)在《添加淀粉酶对肉鸡玉米豆粕日粮能量利用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小麦等谷物饲料富含淀粉,是家禽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家禽日粮中提供了大约60%的表观代谢能。因而,淀粉的消化程度影响肉鸡的能量利用效率。玉米淀粉70%以上为支链淀粉,支链以α-1,6糖苷键连接,由于畜禽淀粉酶仅能水解α-1,4糖苷键,而且幼年家禽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淀粉不能完全消化,影响能量的利用。因此,从淀粉酶途径探讨改善畜禽对淀粉的利用尤为重要。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淀粉酶对肉鸡玉米豆粕日粮淀粉利用效果的影响,为肉鸡饲用淀粉酶的选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将630只3日龄的AA+肉公鸡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饲喂由支链淀粉含量相对高的硬质型玉米-豆粕配制的基础日粮,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3种淀粉酶(米曲霉发酵的α-1,4淀粉酶,剂量分别为1 500 U/kg和3 000 U/kg;芽孢杆菌发酵的α-1,4淀粉酶,剂量分别为480 U/kg和960 U/kg;芽孢杆菌发酵的α-1,6异淀粉酶,剂量分别为200 U/kg和400 U/kg),另设空白对照组。试验期为42天,测定肉鸡14、21、39日龄的生产性能,14、42日龄部分器官的相对重量,并通过指示剂法测定14日龄能量代谢率。结果表明:不同淀粉酶组对试验初期(3-14 d)、试验中期(14~21 d)和试验后期(21~39 d)的肉鸡均只日增重和均只日采食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单倍和2倍剂量芽孢杆菌α-1,6异淀粉酶组与单倍剂量米曲霉α-1,4淀粉酶组相比,显着增加了前期料肉比(P<0.05),但对试验其他阶段的料肉比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添加不同淀粉酶对试验初期和后期肌胃、腺胃的相对重量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2倍剂量的米曲霉α-1,4淀粉酶组及二种剂量的芽孢杆菌α-1,6异淀粉酶组均显着提高了试验初期对照组肝脏的相对重量(P<0.05)。而在试验后期,添加2倍剂量的芽孢杆菌α-1,6异淀粉酶组与对照组及单倍剂量α-1,6异淀粉酶组相比显着降低肝脏的相对重量(P<0.05)。添加单倍剂量米曲霉α-1,4淀粉酶组在试验初期能量代谢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改善,其他2种单倍剂量的淀粉酶组对能量代谢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2倍剂量的3种淀粉酶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降低了能量消化率(P<0.05)。不同淀粉酶对肉鸡玉米豆粕日粮能量利用效果的影响不同,高剂量淀粉酶均对肉鸡的能量代谢不利,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刘丽芳,朱海,王世琼,乔家运,王志祥[10](2014)在《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木聚糖体外酶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外模拟仔猪胃肠道环境的方法,用不同比例(0%~100%)的小麦替代玉米-豆粕(65∶25)型日粮中的玉米,并添加不同水平(0~10000 U/kg)的木聚糖酶,研究了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木聚糖的体外酶解。结果表明:在3种饲料原料中,小麦可溶性木聚糖含量最高,豆粕次之,玉米最低;随着日粮组合中小麦替代玉米比例的增加,日粮中可溶性木聚糖含量和总木聚糖含量均逐渐增加;各日粮组合中适宜的木聚糖酶添加水平均为6000 U/kg;以1/4玉米-3/4小麦-豆粕日粮组合较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法研究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碱性蛋白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 U/g,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添加浓度由20 U/g提高至100 U/g时,可显着提高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和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50 U/g时,显着提高日粮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以干物质消化率为评价指标时,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为65 U/g和33 U/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参考文献

[1].朱艳芝,陈晓晨,刘芦鹏,张邦,周亚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体外消化研究[J].中国饲料.2019

[2].刘芦鹏,张邦,田璐,宋宇朵,刘鑫鑫.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体外酶解效果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9

[3].刘国庆,张雄,张磊,秦金胜,禚梅.玉米-豆粕-植酸酶型日粮钙水平对京红1号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8

[4].申佳佳.玉米-豆粕-DDGS型日粮添加纤维降解酶和液体发酵处理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率的影响[J].广东饲料.2018

[5].Upadhaya,S,D,朱丽媛.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尿素氮、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菌及粪便有害气体排放的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6

[6].刘雅正,何林华,曹建东.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中添加同维康对生产性能的影响[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

[7].陈琳,S.A.Kaczmared,A.Rogiewicz,M.Mogielnicka,A.Rutkowski.蛋白酶、淀粉酶和非淀粉多糖降解酶的添加对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肉鸡养分利用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5

[8].张依量.不同能量水平下非淀粉多糖酶在蛋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5

[9].汪兴玉,袁建敏.添加淀粉酶对肉鸡玉米豆粕日粮能量利用效果的影响[C].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10].刘丽芳,朱海,王世琼,乔家运,王志祥.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木聚糖体外酶解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

标签:;  ;  ;  

玉米豆粕型日粮论文-朱艳芝,陈晓晨,刘芦鹏,张邦,周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