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茵陈论文_任辉邦,李海珍,张斌,马怡璇,段雅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藏茵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茵陈,活性,基因,含量,藏药,胰腺炎,病灶。

藏茵陈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邦,李海珍,张斌,马怡璇,段雅彬[1](2019)在《藏茵陈对重症胰腺炎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藏茵陈对重症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藏茵陈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予药物,连续给药14 d后造模。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淀粉酶(AMS)的活力;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腺中IL-6和MCP-1的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胰腺中MCP-1和IL-6的基因表达;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病理学组织。结果藏茵陈高剂量组AMS活力及血清中TNF-α、IL-6和MCP-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IL-10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藏茵陈可显着降低胰腺中MCP-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P<0.05),对IL-6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茵陈对重症胰腺炎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胰腺中MCP-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麻晓磊,党宝宝,戴勇,耿兴隆,秦伟[2](2019)在《藏茵陈在黄疸治疗中具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茵陈是藏医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草药,其药效及功效与中药茵陈相同,临床应用时间悠久,其效果经大量资料予以肯定,可有效治疗急性肝炎黄疸、病毒性肝炎。但藏茵陈很少作为单味药物用于治疗黄疸疾病,仍需临床进一步探讨。本文现简单综述藏茵陈在黄疸治疗中具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旨为临床藏茵陈使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8期)

张慧,夏厚林,王泽宇,禹亚杰,涂翔[3](2019)在《基于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和抗CCl_4肝损伤的藏茵陈活性部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极性部位的藏茵陈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和抗小鼠CCl_4肝损伤作用。方法:采用斑马鱼动物,以体视荧光和非荧光显微成像法,观察藏茵陈活性成分抑制其体节间血管(ISV)生成的效果;采用CCl_4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结果:藏茵陈水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提取物组能够抑制斑马鱼ISV的生长,也可使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显着降低(P<0.01)。结论:藏茵陈抑制斑马鱼新生血管生成的部位和保肝的有效部位有一致性,活性部位均集中在大极性部位——水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说明藏茵陈抗肿瘤的活性部位可能在大极性部位。(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吴波,朱小芬,李风琴,葛菲[4](2019)在《基于ITS2序列的“藏茵陈”分子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测定和GenBank数据库检索印度獐牙菜、川西獐牙菜、大籽獐牙菜、獐牙菜、抱茎獐牙菜、湿生萹蕾、椭圆叶花锚、喉毛花、宿根胁助花、篦齿虎耳草、唐古特虎耳草、山地虎耳草、优越虎耳草等ITS2序列,使用CodonCode Aligner V 5.1和MEGA5.5软件处理ITS2序列,对"藏茵陈"各基原物种变异进行了分析并以Neighbor-Join法构建了"藏茵陈"类各基原物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ITS2序列可以作为"藏茵陈"基原植物的分子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更藏东智,卡毛才让[5](2018)在《藏茵陈利胆退黄药效物质基础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藏茵陈药材中利胆退黄药效物质的基础。方法选取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展开分析,以此对藏茵陈各部位药效予以筛选,将评定有效药物部位完成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并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在藏茵陈利胆退黄药物中,共计获得15个化合物,通过色谱峰面积占据药材有效部位>93%。结论通过对藏茵陈利胆退黄药物有效部分定性、定量检测,基本明确了此药材的活性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但关于此类成分、体内效应物质有无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86期)

张慧,夏厚林,禹亚杰[6](2018)在《分光光度法测定藏茵陈总环烯醚萜苷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藏茵陈乙醇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V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獐牙菜苦苷为对照品,经HCl水解,2,4-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和NaOH 60%乙醇溶液显色后,于444nm处测定其含量。结果:獐牙菜苦苷浓度在0.04~0.12mg/mL浓度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6.325 X+0.0012,R=0.9985,平均回收率为95.14%,RSD=1.5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稳定性好,可用于测定藏茵陈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熊耀坤,刘霞,万彦婷,严志宏,刘志勇[7](2017)在《UPLC-ESI/MS法测定藏药藏茵陈胶囊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UPLC-ESI/MS法考察并优化了液相和质谱条件,建立了同时测定藏药藏菌陈胶囊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龙胆苦苷、芒果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和齐墩果酸分别在103~6 600,100~6 450,80~7 450,130~8 450,100~7 0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均大于85%。经计算,藏茵陈胶囊中龙胆苦苷、芒果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分别为1.897,0.407,14.293,3.770,23.710 mg/g。所建立的方法可靠,简便快速,适用于藏茵陈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药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7年12期)

郭凤仙[8](2017)在《藏茵陈川西獐牙菜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茵陈是中华民族药中的瑰宝,也是藏药八珍之一,它是藏药中最具特色的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热症及血液病的常用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开发利用价值。藏茵陈的资源植物种类特别多,可以作为藏茵陈使用的药用植物主要包括龙胆科獐牙菜属、花锚属、扁蕾属、喉毛花属、肋柱花属和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的多种植物。川西獐牙菜是藏茵陈的基原植物之一,野生的该植物生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2000~5000米,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西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而且藏茵陈川西獐牙菜的野生资源产量越来越少,药材市场对其需求量却越来越大。随着对野生藏茵陈川西獐牙菜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在开花期大量的采收,野生资源正在枯竭。近年来,对藏茵陈川西獐牙菜药理药效及其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在分子水平对该植物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表型性状、基因表达模式及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叁方面对藏茵陈川西獐牙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将来开发利用该植物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以藏茵陈基原植物之一川西獐牙菜为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间长度及茎生叶长宽比共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分析,发现株高和茎生叶长宽比在居群间存在极显着差异。(2)通过藏茵陈川西獐牙菜转录组数据的分析,鉴定出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的3个代谢路径相关的39个转录本,可编码24种酶。对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路径中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各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对相关化合物在不同组织中含量的测定显示,不同组织中活性化合物含量与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并没有相关性。这也表明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路径中基因的表达与代谢物的积累具有复杂性。(3)对青海省和四川省的川西獐牙菜中3个不同的有效药用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这3种化合物为龙胆苦苷(Gentiopicrin)、獐牙菜苷(Sweroside)、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结果表明龙胆苦苷的含量最高。此外对同一药用成分在不同株之间的含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极显着。而且,不同地点间其含量也有差别。本研究通过表型性状、基因表达模式及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对藏茵陈川西獐牙菜进行分析,丰富了藏茵陈川西獐牙菜的表型、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及基因调控信息,为挖掘调控植株表型及有效药用成分相关酶基因及保护有限的资源打下基础,并为将来开发利用民族药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源[9](2017)在《研究(一)足头向穿刺路径在膈肌下方肝肿瘤消融治疗中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二)藏茵陈水提物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热消融治疗被认为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对于膈肌下方的肿瘤病变,受膈肌、肺组织、肋膈角、肋骨等结构的影响,有较高的穿刺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一直是消融治疗的难点。目的: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用于膈下肝肿瘤消融的足头向穿刺路径,并在CT重建图像上进行相关参数测量,在理论上探讨这一穿刺路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接受上腹部CT平扫患者,在PACS系统的图像处理软件上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矢状面、冠状面重建并选取标准层面,在标准层面内模拟构建膈肌下方标准病灶,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对标准病灶进行模拟穿刺。在各标准层面上测量膈肌高度、穿刺路径长度、穿刺路径间距等指标。采用可到达性(Accessibility)评价模拟穿刺时,穿刺针分布于标准病灶中的最理想的位置情况,并分为完全到达(Full access)、部分到达(Partial access)和不能到达(No access)叁种情况。采用穿刺路径间距评价完全到达时的穿刺宽容度。结果:收集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接受上腹部CT平扫的患者134例,纳入86例,排除48例。矢状1面标准病灶a有52.43%(43/82)个病灶为完全到达,中位路径长度10.39cm,中位穿刺路径间距2.1cm;有23.17%(19/82)个病灶为部分到达,24.39%(20/82)个病灶为不能到达。矢状1面标准病灶b有60.97%(50/82)个病灶为完全到达,其中9个病灶经背侧途径穿刺,穿刺路径中位数长度13.37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09cm,41个病灶经腹侧途径穿刺,穿刺路径中位数长度12.66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14cm,有19.51%(16/82)的病灶为部分到达,19.51%(16/82)的病灶为不能到达。标准病灶c有38.37%(33/86)个病灶为完全到达,穿刺路径长度中位数13.15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06cm;有54.65%(47/86)个病灶部分到达,6.97%(6/86)个病灶不能到达。标准病灶d有52.94%(45/85)个病灶为完全到达,其穿刺路径长度中位数8.88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11cm;有44.70%(38/85)个病灶为部分到达,2.35%(2/85)个病灶不能到达。标准病灶b’有63.53%(54/85)个病灶为完全到达,穿刺路径长度中位数11.26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145cm;有34.11%(29/85)个病灶为部分到达,2.35%(2/85)个病灶不能到达。标准病灶e有76.92%(10/13)个病灶为完全到达,穿刺路径长度中位数9.81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12cm;有23.08%(3/13)的病灶为部分到达。标准病灶f有71.42%(5/7)的标准病灶为完全到达,穿刺路径长度中位数10.7cm,穿刺路径间距中位数2.11cm;有28.57%(2/7)个为不能到达。阻挡穿刺路径的主要原因有肋骨、肾脏、胆囊、肋膈角等解剖结构。结论:通过测量上述标准病灶的模拟穿刺路径,得出(1)足头向穿刺路径对位于标准病灶a、b、d、b’有较高的完全到达率,穿刺路径宽容度较高,有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价值。(2)标准病灶c的完全到达率不高。(3)标准病灶e、f需要采用到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穿刺的病灶比例不高。前言:膈肌下方肝癌有较大消融难度,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前人有多种方法解决该问题,但仍不满意。在本人前期研究基础上,得出足足头向穿刺路径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穿刺路径,可以有效避开膈肌、肋骨、空腔脏器等重要器官、结构,并有较好的宽容度和完全到达率,有进一步在临床中实践、应用的价值。目的: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采用足足头向穿刺路径对膈肌下方肝癌进行冷冻消融治疗,评价该穿刺路径在膈肌下肝癌消融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穿刺难度。方法:对于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确诊且直径小于等于5cm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将位于肋膈角水平以上的病灶分入足头向组,采用足足头向穿刺路径穿刺病灶。将位于肋膈角水平以下的病灶分入对照组,在横断面内对病灶进行穿刺。消融冷刀分布满意后,测量、记录两组肿瘤病灶的穿刺路径长度、扫描次数,用于评价穿刺的难度。然后进行冷冻消融,术毕评价即时消融完全覆盖率。观察术后、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价术中目标病灶消融效果及术后局部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总共有81例患者符合肝癌诊断标准,排除24例,57例共6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在足头向组37个病灶和对照组29个病灶中,穿刺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和93.64%(29/31)(等效检验,P<0.05),平均穿刺路径长度分别为10.97cm和10.13cm(等效检验,P<0.05),平均扫描次数分别为14.42次和14.01次(等效检验,P<0.05)。消融结束时,消融靶区即时完全覆盖率82.35%(28/34)和79.31%(23/29),P>0.05。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2-4月的影像学检查中,足头向组和对照组肿瘤病灶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4.13%(7/29)和20.83%(5/24),P>0.05。结论:与应用与肋膈角水平下方的病灶横断面穿刺路径相比,足头向穿刺路径在肋膈角水平以上的肝癌病灶消融中,没有增加穿刺的难度和降低消融的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研究背景与目的:对血管生成进行调控已经成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的最新研究方向,但人类对具体的通路和信号传导机制仅仅有初步了解。2000年前,中国传统中药就开始用于治疗肿瘤,其中清热解毒是主要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清热解毒中药在抗肿瘤方面作用的具体机制。本研究采用藏茵陈水提物对转基因斑马鱼进行处理,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斑马鱼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具有抗新生血管作用的藏茵陈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把fli1a-EGFP转基因斑马鱼的受精后的胚胎分为3组,分别采用藏茵陈提取物、0.1%DMSO(空白对照组)、瓦他拉尼(阳性对照组)处理受精后的斑马鱼胚胎,然后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血管表型观察和拍照,以观察对各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ISVs)生成的影响。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受到对藏茵陈水提物处理后的斑马鱼胚胎中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粘附相关的ptp-rb、nr2f1a、VE-cadherin、S1P1、CD146、pik3r2、netrin1a、fgfr1a、fgfr2、fgfr3、fgfr4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藏茵陈水提物影响斑马鱼血管完整性的信号通路机制。结果:1、实验组中,藏茵陈水提物干预的斑马鱼胚胎节间血管(ISVs)出现变薄,背主动脉出芽减少,其荧光表达均具有差异,而阴性对照组斑马鱼血管生长未见异常,提示藏茵陈水提物具有抑制斑马鱼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2、藏茵陈水提物能够显着下调ptp-rb基因(P<0.0001),对nr2f1a基因的下调和对VE-cadherin、S1P1、CD146、pik3r2、netrin1a、fgfr1a,fgfr2,fgfr3,fgfr4基因的上调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推测中药藏茵陈水提物抑制斑马鱼胚胎新生血管生成与ptp-rb基因下调和该基因表达产物血管内皮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VE-PTP)减少有关。结论:1、藏茵陈水提物具有抑制斑马鱼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2、藏茵陈水提物抑制斑马鱼胚胎新生血管生成与下调ptp-rb的基因表达有关,有可能通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酪氨酸磷酸酶(VE-PTP)表达,降低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去磷酸化水平,破坏内皮细胞间正常连接来实现。(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海霞[10](2017)在《藏茵陈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茵陈,作为藏药八珍之一,因其活性物质獐牙菜苦苷、齐墩果酸、芒果苷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藏药,本论文拟对藏茵陈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对活性部位进行抗肿瘤活性实验。(1)藏茵陈化学成分研究利用现代分离技术手段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8个单体成分:2-Phenylethyl-β-D-glucoside(1),Orcinol-β-D-glucoside(2),Shamimin(3),Amaroswerin(4),Orcinol(5),Mangiferin(6),Decussatin(7),Bellidtfolin(8),1,3,7,8-tetrahydroxyxanthone(9),Desmethylbellidifolin(10),Protocatechoic acid(11),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12),1,8-dihydroxy-3,5-dimethoxyxant-hone(13),1-hydroxy-3,5-dimethoxyxanthone(14),Swertiamarine(15),Telephioidin(16),1,3,8-trihydroxy-5-methoxyxanthone(17),Methylswertianin(18)。其中,化合物1-3,5,11和16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化合物10、13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10、12、13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2)藏茵陈SMF50、SMF70、SMF100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MTT对3种胃癌细胞株进行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SMF50、70、100对叁种胃癌细胞均具有抗肿瘤作用,流式细胞术发现SMF70对MGC-803、SGC-7901细胞、SMF100对BGC-823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且使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膜电位损伤,胞内ROS和Ca~(2+)上升的趋势。(3)对SMF70部位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体内急性毒理研究发现:药物经口急性毒理标准判定SMF70属于低毒或无毒级别;通过建立MGC-803胃癌荷瘤裸鼠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MF70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通过建立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实验发现,与对照相比,SMF70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B16-F10肺转移情况。(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7-04-01)

藏茵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茵陈是藏医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草药,其药效及功效与中药茵陈相同,临床应用时间悠久,其效果经大量资料予以肯定,可有效治疗急性肝炎黄疸、病毒性肝炎。但藏茵陈很少作为单味药物用于治疗黄疸疾病,仍需临床进一步探讨。本文现简单综述藏茵陈在黄疸治疗中具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旨为临床藏茵陈使用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茵陈论文参考文献

[1].任辉邦,李海珍,张斌,马怡璇,段雅彬.藏茵陈对重症胰腺炎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19

[2].麻晓磊,党宝宝,戴勇,耿兴隆,秦伟.藏茵陈在黄疸治疗中具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人人健康.2019

[3].张慧,夏厚林,王泽宇,禹亚杰,涂翔.基于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和抗CCl_4肝损伤的藏茵陈活性部位筛选[J].亚太传统医药.2019

[4].吴波,朱小芬,李风琴,葛菲.基于ITS2序列的“藏茵陈”分子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5].更藏东智,卡毛才让.藏茵陈利胆退黄药效物质基础初步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6].张慧,夏厚林,禹亚杰.分光光度法测定藏茵陈总环烯醚萜苷含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8

[7].熊耀坤,刘霞,万彦婷,严志宏,刘志勇.UPLC-ESI/MS法测定藏药藏茵陈胶囊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8].郭凤仙.藏茵陈川西獐牙菜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9].刘源.研究(一)足头向穿刺路径在膈肌下方肝肿瘤消融治疗中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研究(二)藏茵陈水提物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10].王海霞.藏茵陈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与藏茵陈主产区生态因子相似系...优化条件下藏茵陈甲醇粗提物3...藏茵陈中剂量组动物肝脏病理A.齐墩果酸对照品图B藏茵陈色谱...藏茵陈甲醇粗提物9-99峰容量因...AB-8树脂柱上藏茵陈总黄酮的动...

标签:;  ;  ;  ;  ;  ;  ;  

藏茵陈论文_任辉邦,李海珍,张斌,马怡璇,段雅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