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人类学家容观夐教授不仅关注瑶族研究,而且在瑶族史研究提出人类学取向,并身体力行,运用这种方法提出瑶族史的新见解:瑶族源于山越,瑶族在13世纪以前瑶族先民已经在大规模...
摘要:近20年来,海外经济人类学致力于挖掘礼物的“阴暗面”、揭示当代“混合生计”结构、对发展与货币等的再反思,并不断开拓灾难、能源与技术等新兴研究领域。学科的新进展体现了批判性...
摘要:主题为“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议题涉及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时空与社区、新移民与城镇化、都市音乐与艺术...
[摘要]知识人类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一样,产生于19世纪,主要致力于解释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以及如何用于交流的。20世纪70年代,知识人类学将语言模式的文化价值认知纳入自身体系中。20...
2003年,笔者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讲演会上有个发言,主题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再建构”。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中国人类学有两大特点,一为自身社会的人类学,一为国家主义的人类学...
[摘要]20世纪初,伴随“西学东渐”大潮,“人类学”一词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有关人类学的译介也逐渐见诸报刊。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内大量出现,同时许多...
[摘要]李安宅撰写的《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是其在美讲学期间应国内人类学家卫惠林、何联奎所约而作,论述了1938-1947年美国人类学的理论进展及其学科特性,梳理了美国人类学界相...
摘要:探寻知识是怎样被生产或制造出来,是知识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观察点。目前流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实际上不是关于对象的研究,而是一种在象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知识主体通过...
摘要:后现代人类学的认知论问题长期被学界的方法论视角遮蔽。从他者的“文化之镜”到“镜中之我”,后现代人类学并没有逃离与“他者”在双重想象中的僵化状态。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地带的...
[摘要]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
【摘要】田野研究是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马库斯提出多点民族志应对人类学面临的全球化挑战。通过多点田野的操作,跨越时间和空间对于单点田野研究的束缚。但是在民族志写作方法上,马库斯...
摘要:叙事不仅是人们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其主要关注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中的交融性,因而能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作为“写文化”的民族志,...
摘要:2018年上海召开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人类学与都市文明”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前景、都市人类学与城镇化、都市民俗与非遗、都市音乐与艺术、...
摘要:中国人类学从1978年开始酝酿重建,经过40年的历程,乘20世纪末期欣欣向荣的东风,世纪之交中国人类学进入了一个开拓发展的时期,展现出三幅文化图像,即跨越图像:社会文化人...
摘要:民族志书写是人类学研究从田野到文本的转向。它既是对田野调查的文字记述,又是人类学研究在田野后的一种继续。徽州民歌申遗后的研究,不仅需要延续田野调查以求深挖、保护和传承徽州...
[内容提要]在全球充满人类并以国家边疆为通道而快速流动的今天,观念、思想的沟通与行动上的合作则是人类学民族学不得不研究的时代难题,因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
摘要:40年的中国人类学研究见证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变,这种巨变不仅仅表现为人们思维范式的重大转变,而且也表现为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上从原有的总体性国家逐步脱嵌,而再嵌入到国家...
摘要:人类学是在20世纪初同其他西方社会科学一起被介绍到中国,但50年代初在中国大学里的学科地位被民族学替代,到1981年恢复成为一门学科,但其学科地位仍不明确。80年代后,尽...
摘要:面对现代世界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所有的乡村发展史都会因此转变成为一种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持守与发展等多种对立样态的交融并存。从江村、小村以及一位县委书记的眼中所看到的种种改...
摘要:《天真的人类学家》是反思民族志的典型代表作,该书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讨论了田野工作中的主体间性、主位客位转换等问题。再读该书促使我们对民族志撰写的方法论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