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强化论文_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数值,蓄热,流体,管壳,升力,热辐射,丙烷。

传热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1](2019)在《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管径对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的影响,定义了表示微肋管沸腾传热强化程度的强化因子,在饱和温度为11℃的工况下,分别采用水平光滑管和微肋管进行沸腾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干度为0.1时,不同质量流速下强化因子几乎相等;干度大于0.1时,强化因子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高质量流速下强化因子随干度增加而增大,而低质量流速下则随干度增加先减后增,且高热流密度下更早出现强化因子急剧增大现象。此外,管径越小的微肋管内沸腾传热的强化因子越大,强化传热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朱凤岭[2](2019)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传热强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低碳革命、绿色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在太阳能光热技术中,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常规的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性,该技术有望促进光热电站规模化、低成本发展。在这种新型太阳能光热电站中,超临界CO_2流体是光-热能量转换的工作介质,其流动传热性直接制约着能量传输过程的效率及安全稳定性。然而,超临界流体的传热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尤其在高热流条件下,变物性、浮升力等效应使得CO_2传热过程十分复杂。为此,本论文开战了多种工况下的超临界CO_2传热特性试验研究,并探索了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的技术措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试验平台,采用电加热方法模拟高热流加热工况,利用恒流泵、加热器、冷凝器、背压阀、高压储液罐等设备构建了稳定的高压闭式循环回路,卡发了分布式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从而形成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测试装置与方法。(2)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光滑圆管的对流传热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热工参数、浮升力效应等因素对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的影响规律。在较低热流下,低热系统在拟临界区存在峰值。然而在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则发生了明显的传热恶化,其诱发因素为急剧增大的浮升力效应(判定因子Gr/Re_2)。将实验数据与文献中的传热经验关联式作对比,结果表明,目前已有的关联式无法很好地预测本文工况下的传热,为此采用最小二乘法提出了相应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5%。(3)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内凸管内的对流传热试验,采用传热强化综合性能PEC因子定量评价了该管道传热强化综合性能。结果显示,内凸管能有效地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性能,其PEC因子为1.24~1.52。根据试验数据,拟合了适用于内凸管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0%。研究成果为太阳能光热电站超临界CO_2能量转换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郭浩然[3](2019)在《能源桩热-力学结构响应及传热强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桩,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桩基础形式,其将热交换管埋置于桩身混凝土中,利用桩体作为地下换热器与桩身周围恒温的岩土体进行热交换,以达到为上部构筑物制冷及供暖的目的。当前,相较于能源桩的快速发展,关于该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工程上往往没有较为准确完善的规范为能源桩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对能源桩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基于此,本文围绕能源桩在运行过程中的桩基承载特性及热传导特性两大主题开展研究:1.在能源桩热-力学结构响应方面,探究了在上覆结构荷载及循环温度荷载双重作用下,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荷载传递关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桩基承载特性。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及原位测试试验,分析了能源桩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受循环温度及上覆结构荷载影响的轴向应力及侧摩阻力变化规律。同时,通过设置试验对照组的方式,分析了桩顶结构荷载、循环温度荷载及桩端土体承载力对能源桩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能源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桩基承载特性受附加循环温度荷载影响与普通桩相比变化较大,该桩基承载特性的变化与桩周土体强度、桩顶荷载及约束、桩端土体承载性能、桩体循环温度的变化幅度和次数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在能源桩的桩基承载特性分析中应综合考虑其与周围土体之间受土体强度、循环温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桩-土热力学相互作用,以便更好的指导能源桩的设计与施工。在传统理想弹塑性模型及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分段非线性的方法对桩-土荷载传递骨干曲线进行了修正,并基于Masing's循环准则,提出了适用于能源桩在结构荷载及循环温度荷载双重作用下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利用模型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对该桩-土循环温度荷载传递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个被原位及模型试验结果证明有效的能源桩热-力学结构响应综合数值模型,该数值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土体参数条件、结构-循环温度荷载条件,以及桩体结构等。2.在能源桩传热特性方面,探究了其在运行过程中桩身及其周围岩土体之间的热传递及温度分布特性,得出了不同因素条件对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增加桩身混凝土的热传导性能,利用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能源桩传热强化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能源桩传热特性数值模型,对能源桩在不同埋管形式、桩径、桩体材料、桩间距等条件下影响下的换热效率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长期处于间歇性运行模式的能源桩,探究了其与地温之间热量的相互传递对能源桩的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合理的埋管形式的选择,适当的桩身直径、桩间距的增大,以及桩身材料热传导系数的提高,均有助于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强化;能源桩在不同季节的间歇性运行过程中,桩周地温在恢复期结束后,仍然存在部分余温未能完全恢复,为保证能源桩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该情况应在能源桩的设计及运行过程中予以考虑。基于桩身材料对能源桩换热性能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在普通混凝土材料中添加具有高导热性及强化学稳定性的天然鳞片状石墨粉,以增强能源桩换热效率的新方法。同时,利用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式,对桩身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及传热强化型能源桩的热传导特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的传热强化型能源桩有利于桩基埋管内循环液体的全程换热,其换热效率受热交换过程中循环液体与土体间温差的影响小于常规混凝土能源桩。(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3)

Idris,Khalil,Idris,Ali[4](2019)在《核燃料棒束的传热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是纳米颗粒在传统流体介质中的悬浮液。纳米流体由于其异常高的热导率,在强化传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文献中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纳米流体受到的关注非常有限,刚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增强机制尚未完全理解。因此,反应堆的设计者可能会忽略纳米流体对反应堆堆芯传热影响的数据。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纳米流体的模拟来提高核燃料棒束与冷却剂之间的传热。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进行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水作为冷却剂与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之间的传热,以此探究单相纳米流体在核燃料棒束中的传热特性。为了强化换热,通过使用体积分数为0.5%和2%的A12O3纳米流体,运用ANSYS-FLUENT软件对单根NFR燃料棒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流速下,体积分数为2%的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而水的传热效率最低,此外还发现传热系数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纳米流体比水具有更好的换热特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Naveed,AHMED,ADNAN,Umar,KHAN,Syed,Zulfiqar,Ali,ZAIDI,Imran,FAISAL[5](2019)在《磁辐射3D非稳态流动体系的传热强化:Al和γ-Al_2O_3纳米粒子的对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水和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的胶体性质。考虑了洛伦兹力和热辐射的影响,通过相似变化,完成了控制方程的无量纲转化。然后,应用龙格-库塔法,对流动模型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对有关流速、温度、流线、等温线等流动参数的特性进行图解分析。结果表明,洛伦兹力有利于旋转速度,不利于其他旋转参数。体积分数和热辐射参数对Al和γ-Al_2O_3纳米流体的温度有正相关强化作用。此外,对于较高的旋转参数,研究其反向流动问题。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旋转有利于流体的流动速度,辐射流体越多,流体温度越高,而且体积分数的增加提高了热导率和电导率。(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5期)

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6](2019)在《相变蓄热构件传热强化及其对轻质墙体蓄热性能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与轻质墙体内侧结合、增强其蓄热性能的相变蓄热构件。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复合墙体的数值计算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以相变蓄热构件内相变材料的完全熔化时间和构件表面温差作为评价依据,分析构件内部不同参数肋片的强化传热机理并优选出最佳肋片参数;以深圳地区为例,从相变材料的用量和相变温度对相变蓄热构件的使用效果进行优化,比较了肋片在相变蓄热构件提升2种轻质墙体蓄热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长而薄的肋片在适宜的肋片间距下能够提升石蜡温度场和流场变化的协同性,增强传热速率;在不影响复合墙体对室外热扰延迟时间的前提下,肋片的添加使加气混凝土复合墙体的显热蓄热和放热时长分别缩短了44.8%和26.3%,聚苯板复合墙体的显热蓄热和放热时长分别缩短了20.8%和52.9%,肋片对聚苯板复合墙体的有效蓄热量和蓄热能力的提升效果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变蓄热构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书培[7](2019)在《基于复杂绕流管束的换热器开发及传热强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石化能源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管壳式换热器,其高效节能的设计开发一直是研究热点。笔者在复杂绕流管束换热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复杂流态的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采用机理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对其壳程流动传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流体复杂流态提出一种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与常规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和异形折流片换热器就壳程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雷诺数在6000~10000范围内,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压降、综合性能均高于常规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和异形折流片换热器;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结构紧凑,折流片与换热管之间的射流和流体经过正弦型折流片形成的螺旋流动提高了流体湍动程度,削弱边界层,增强传热。倾斜设置的折流栅改变流体流动路径,强化速度的递接作用,增大斜向流动面积,提高换热面积的利用率。但同时由于紧凑的布局,流体冲刷折流片时会增加壳程流体阻力,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壳程压降增大;利用场协同分析可知,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壳程流体温度场与速度场协同性更优,因此具有更好的强化传热特性。2.采用周期性模型,研究不同折流栅排布方式、折流栅倾斜角度、折流栅间距和折流片倾角对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紧凑的平行排布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综合性能相较交错排布分别提高了12.7%~14%和3.6%~7.9%,交错排布换热器的压降最低;随着折流栅倾斜角度的增大,换热器壳程压降增大,传热系数和综合性能先增后减,倾斜角度为25°时传热性能达到最优;随着折流栅间距的增大,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降低,压降减小,综合性能提高。壳程流体速度的连续性和边界层分离频率降低,壳程单位折流板数量减少,流动阻力变小。因此190mm折流栅间距的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好;随着折流片倾角的增大,壳程传热系数和压降越大,综合性能降低。折流片倾角越小,壳程流体速度分布越均化,流体湍动能越大。但倾角的改变对壳程的压降影响更明显。因此折流片倾角为60°时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根据无量纲分析法,给出用于指导工程设计的异形片式倾斜折流栅换热器不同结构参数壳程传热系数和流体阻力准数关联式。在关联式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结构参数优化,与初始参数进行对比,优化后新结构参数换热器熵产数减小了5.3%,表明优化后换热器有用功多,性能更好。3.设计与数值模型同比例冷模实验装置,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异形折流片换热器壳程侧特定测量点进行速度测量,将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值误差不超过23%,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宫小龙,汤永智,冯青,刘中良[8](2018)在《减火坑对烧成制度和传热强化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乐平南窑遗址的发现,减火炕技术开始载入了龙窑的史册。本文首次通过简化的理论模型对减火坑附近空窑时的烧成制度和满窑时陶瓷制品的传热系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从理论上印证了龙窑减火坑技术及其附近陶瓷制品分布方式等考古发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彰显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结果表明:减火坑技术有利于减缓烟气流速,同时不改变窑内烧成制度,此外陶瓷制品分布方式也满足窑内稳定的换热速率条件。(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曲燕[9](2018)在《论问题导向的研究生思维能力培养——以传热强化课程体系构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提高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传热强化课程的体系构建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简化思维、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四大能力;以"具体问题—强化技术—传热理论—应用推广"为主线,提出了工程应用、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以重思路、善对比、规范化为纲要,提出了在对比中区分方法、在规范化训练中提高思维能力、在归纳总结中积累经验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高等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郭训虎,马芳芳,吉亚萍[10](2018)在《平板通道层流对流传热强化的场协同和耗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内肋平板通道的强化传热机理,本文建立了叁种不同形状的内肋几何模型,采用CFD技术对以水为流体的平板通道内的强化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基于场协同原理对其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协同效果和速度与压降梯度的协同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且基于耗散理论对其强化传热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分析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因子获得层流条件下强化传热情况最好的内肋平板通道模型,为平板通道工程应用的节能优化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区域供热》期刊2018年05期)

传热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低碳革命、绿色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在太阳能光热技术中,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常规的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性,该技术有望促进光热电站规模化、低成本发展。在这种新型太阳能光热电站中,超临界CO_2流体是光-热能量转换的工作介质,其流动传热性直接制约着能量传输过程的效率及安全稳定性。然而,超临界流体的传热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尤其在高热流条件下,变物性、浮升力等效应使得CO_2传热过程十分复杂。为此,本论文开战了多种工况下的超临界CO_2传热特性试验研究,并探索了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的技术措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试验平台,采用电加热方法模拟高热流加热工况,利用恒流泵、加热器、冷凝器、背压阀、高压储液罐等设备构建了稳定的高压闭式循环回路,卡发了分布式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从而形成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测试装置与方法。(2)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光滑圆管的对流传热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热工参数、浮升力效应等因素对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的影响规律。在较低热流下,低热系统在拟临界区存在峰值。然而在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则发生了明显的传热恶化,其诱发因素为急剧增大的浮升力效应(判定因子Gr/Re_2)。将实验数据与文献中的传热经验关联式作对比,结果表明,目前已有的关联式无法很好地预测本文工况下的传热,为此采用最小二乘法提出了相应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5%。(3)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内凸管内的对流传热试验,采用传热强化综合性能PEC因子定量评价了该管道传热强化综合性能。结果显示,内凸管能有效地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性能,其PEC因子为1.24~1.52。根据试验数据,拟合了适用于内凸管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0%。研究成果为太阳能光热电站超临界CO_2能量转换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1].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J].化学工程.2019

[2].朱凤岭.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传热强化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郭浩然.能源桩热-力学结构响应及传热强化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4].Idris,Khalil,Idris,Ali.核燃料棒束的传热强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Naveed,AHMED,ADNAN,Umar,KHAN,Syed,Zulfiqar,Ali,ZAIDI,Imran,FAISAL.磁辐射3D非稳态流动体系的传热强化:Al和γ-Al_2O_3纳米粒子的对比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6].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相变蓄热构件传热强化及其对轻质墙体蓄热性能提升研究[J].建筑科学.2019

[7].赵书培.基于复杂绕流管束的换热器开发及传热强化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8].宫小龙,汤永智,冯青,刘中良.减火坑对烧成制度和传热强化影响的理论研究[J].陶瓷学报.2018

[9].曲燕.论问题导向的研究生思维能力培养——以传热强化课程体系构建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8

[10].郭训虎,马芳芳,吉亚萍.平板通道层流对流传热强化的场协同和耗散分析[J].区域供热.2018

论文知识图

和US表面传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变...旋流片网板支撑结构(a)及外观示意图...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夹角余弦值分布图...改进型回路结构横纹槽管结构示意与实体图不同雷诺数下两种换热器的单位壳程压...

标签:;  ;  ;  ;  ;  ;  ;  

传热强化论文_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