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变形论文_关学伟,李伟,赵云川,廖建军,沈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体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声波,玄武岩,柱状,波速,坝基,崩落,层状。

岩体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关学伟,李伟,赵云川,廖建军,沈蓉[1](2019)在《金安桥水电站岩体变形模量参数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水能资源的丰富和开发程度较低的国情,决定了加快水电开发的迫切性。国内外一系列大中型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大量工程地质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的重要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大坝失事40%是由岩体力学参数选取不合理造成的,如法国的布泽(Bouzey)坝、美国的奥斯汀(Austin)坝等。结合金安桥水电站现场岩体变形模量及相关成果数据,与各种变形模量参数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变形模量与声波的关系研究,变形模量的经验估算法研究,变形模量的分形、分类研究。合理的变形模量参数的选取,是工程投资和安全风险博弈的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9期)

许琦,王吉亮,郝文忠,魏雨军,周炳强[2](2019)在《乌东德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与波速相关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坝基岩体变形模量是拱坝设计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实际中由于受到资金、时间、尺寸效应等限制,承压板试验不可能大量开展,工程常采用岩体变形模量与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估算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以评价其工程地质特性是否满足建坝要求。在乌东德水电站坝基边坡开挖工程中,开展了钻孔变形模量和声波测试。乌东德坝基为典型层状岩体,左岸坝基及河床岩体测试孔方向与层面走向近平行,右岸坝基岩体测试方向与层面近垂直,分析表明坝基岩体中有明显充填特征层面对岩体变形模量值和声波值具有不对称影响。结合测试钻孔高清电视选择合理数据,建立了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与单孔声波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与坝基岩体的承压板试验成果对比验证,所建立的相关关系是符合实际地质条件的。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坝坝基深部岩体变形参数估算及坝基表层松弛岩体灌浆处理效果评价工作中,证明是可行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坝基岩体变形特征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高拱坝坝基工程勘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陆玉根,汪为平,江权[3](2019)在《大规模深部开采诱发上覆岩体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金属矿山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针对大红山铁矿大规模深部崩落法回采岩层冒落及地表变形的特点,分析了深部开采对岩层及地表变形的影响和时空关系。通过矿山现场长期观测及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揭示了岩层冒落移动变形、地表塌陷过程和"叁带"规律,认为金属矿山采用崩落法大规模深部开采后在地表形成了一个以裂隙为引导的塌陷区,明显存在崩落带和裂隙带,弯曲变形带不明显,但其岩层变形过程仍具有"叁带"破坏特征。上覆岩层冒落依次经历了叁个过程,即首先呈现正叁角拱状冒落,向上发展并发育到地表,再形成小范围塌陷,后期以该小范围塌陷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呈现倒叁角的敞开式发育。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特性及造成破坏的原因,提出了防治上覆岩层冒落的围岩抗变形措施。(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9期)

陈昊祥,王明洋,李杰[4](2019)在《深部岩体变形破坏的特征能量因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岩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储存了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在开挖或爆破扰动作用下,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围岩中形成了有势场和不平衡应力场。在不平衡力场和扰动场的共同作用下,岩体的变形与破坏表现出了诸如分区破裂化、大变形、岩爆以及人工地震等非线性行为。传统的连续介质理论并不能考虑岩体的构造特性与含能特性,因此无法很好地解释深部岩体的特殊非线性力学现象。特征能量因子从能量的角度出发,结合统计物理学观点,为分析深部岩体在动静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对特征能量因子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回顾了其在深部岩体分区破裂以及动力诱发围岩不可逆变形等非线性工程灾害现象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8期)

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5](2019)在《蠕变作用下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因锦屏磷矿开采出现严重开裂的问题,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3DEC软件对岩画区因蠕变作用造成的岩体变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变形体的破坏模式为弯曲—倾倒—拉裂破坏,在岩体蠕变作用下,采空区顶板不断倾倒下沉,40年间位移量达25 cm,岩画区岩体呈现加速拉裂趋势,最大开裂宽度达到1.5 cm,延伸深度约20 m,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采用无黏结型预应力对穿锚索和端头锚索相结合的方法加固后,通过3DEC软件模拟加固20年后岩体的变形.结果表明,岩画区各监测点位移曲线斜率趋于一致,岩画区东西边界位移差曲线近于水平,监测点总位移差由未加固时的8 cm下降到4.5 cm,水平位移差则由未加固时的6 cm下降到3 cm,证明该方案加固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野[6](2019)在《水库蓄水初期某拱坝坝肩岩体变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高拱坝坝肩岩体的应力变形情况进行计算时,大多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但由于理想弹塑性模型无法反映出岩石的峰后应变软化特征,得到的应力、位移、塑性区等计算结果往往不够准确,以至于无法更准确的揭示高拱坝坝肩岩体的变形机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选取某拱坝坝肩玄武岩岩块,开展库水渗透压对岩块强度、变形参数影响的单轴、叁轴压缩试验;基于试验测得的玄武岩岩块强度、变形参数演化规律和应力应变关系,以FLAC~(3D)为平台,采用内置的fish语言进行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建立既能体现玄武岩强度、变形参数的劣化特征,又能够同时反映峰后应变软化特征的玄武岩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建立某水电站叁维数值网格模型,分别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和玄武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对坝肩岩体的应力、变形以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探讨初期蓄水荷载条件下坝肩岩体的变形机制。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1)某拱坝坝肩玄武岩岩块受渗透压作用后,强度、变形参数劣化较为明显,与初始干燥样相比,2MPa渗透压作用后试样的峰值抗压强度(0MPa、3MPa、6MPa、9MPa)分别劣化了35.48%、32.52%、26.10%、29.05%,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劣化了27.68%、5.58%,弹性模量(0MPa、3MPa、6MPa、9MPa)分别劣化了30.91%、30.8%、28.51%、26.71%。(2)经历不同渗透压作用后的玄武岩岩块,残余阶段的强度、变形参数与弹性阶段相比均有所下降,残余抗压强度在围压为3MPa、6MPa、9MPa条件下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98MPa~54.28MPa、63.08MPa~76.55MPa、80.92MPa~95.87MPa,残余弹性模量在3MPa、6MPa、9MPa围压条件下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2GPa~2.64GPa、3.19GPa~3.73GPa、3.18GPa~4.41GPa,残余黏聚力和残余内摩擦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6MPa~7.37MPa,42.93°~54.39°。(3)根据玄武岩岩块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强度、变形参数随渗透压增加的演化关系,建立玄武岩峰后应变软化本构模型,通过数值试验对本构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数值试验与室内叁轴压缩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吻合良好,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玄武岩的峰后应变软化特征。(4)采用玄武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后,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相比,坝肩岩体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略有减小,塑性区的范围有所增大,位移显着增大。采用玄武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对高拱坝坝肩岩体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时,获得的结果更为准确。(5)初期蓄水荷载条件下,未屈服破坏的坝肩岩体承载能力较高,随着库水位的逐渐上升,拱坝推力的增大必然导致岩体的变形增大;屈服破坏后,岩体的强度、变形参数下降,导致其承载性能有所下降,与未屈服破坏的岩体相比,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更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小婷,王健,黄波林,谭建民[7](2019)在《库水位变动条件下柱状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了部分消落带岩体劣化,其具体表现为强度下降和宏观裂隙增多,这使得一些柱状危岩体被发现或需要重新认识,包括箭穿洞、曲子滩和棺木岭等危岩体。这些柱状危岩体叁维边界清晰,由"硬-相对软"的岩性组成,主要受控于相对软的硬岩基座岩体。采用伪时间增量的方式模拟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数值分析了多水位变动周期下棺木岭危岩体裂缝和破坏区的扩展情况。危岩体初始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基座趾部岩体。随着水位变动周期增多,裂缝和破坏区由危岩体踵部和趾部相对扩展,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危岩体踵部。10次水位周期计算所得破坏区比相同时步、没有劣化效应时增加了近4倍,且以拉张破坏为主。周期性水位变动造成的岩体劣化强烈加快了柱状危岩体演化进程,同时影响了其破坏机理。从数值分析来看,棺木岭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从原来的倾倒为主将转为以压溃崩塌为主。水位变动条件下岩石强度的时间相关劣化效应及其对柱状危岩体的影响研究将为叁峡水库危岩体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金,杜建彬,张宜虎,周火明,庞正江[8](2019)在《某核电工程地基岩体变形参数取值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岩体非线性变形特征对核电站地基变形参数取值的影响,以某核电工程为例,通过精细控制的室内大试块单轴压缩试验,揭示地基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对比6种不同手段获得的地基岩体变形参数,表明室内岩石试验、钻孔弹模试验由于试验和取值时应力水平高于实际工程应力,所得变形参数偏高;声波波速类比法、岩体质量分级估测法获得的变形参数与以往水电工程应力水平相匹配,直接应用于核电工程也会出现偏差;现场岩体承压板变形试验、依据监测资料开展反演分析获得的地基岩体变形参数更接近真实值。针对核电工程实际情况,建议改进室内岩石试验、钻孔弹模试验方法,建立核电工程领域试验、检测、监测信息数据库,针对重要工程和条件复杂地基,加强现场承压板试验和监测工作力度,在编制核电行业试验规程时,重视对试验应力水平的限定。(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赵顺利,杜卫长,朱永和[9](2019)在《层状岩体变形模量参数全过程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层状岩体现场变形试验中一个综合变形模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全过程变形特征的问题,引入自然应变的概念,从单裂隙结构出发,推导了适用于层状岩体结构的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解析方程,并进一步建立应力与变形模量的负指数模型。为验证负指数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层状岩体变形试验成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确定层状岩体变形试验全过程变形模量的方法可以高精度拟合试验数据,并可以较好地表达应力与变形模量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4期)

王健,黄波林,赵永波,张枝华,胡明军[10](2018)在《叁峡库区黄南背西危岩体变形机理研究及失稳模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叁峡库区2009年蓄水至175 m以来,库水位常年在高程145-175 m间波动,形成了高差30 m的水位变动带(消落带)。由于该变动带上岩体长期在饱和浸泡-风干曝晒的循环作用下,其物理力学强度不断减弱,于是大量的新生危岩和滑坡塌岸相继形成,此类地质灾害不仅点多面广,且破坏频率高,诱发因素甚多。本文以黄南背西危岩体为典型案例,基于影像资料、原位测试数据以及离散元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该危岩体未来失稳的破坏模式和变形成因机理,重点对该危岩体的应力场、形变场和基座岩体受水位作用影响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黄南背西危岩体发生失稳破坏的叁种因素:1)底部岩体出现压溃破坏,2)底部破碎岩体受水影响劣化加剧,3)基座角砾岩岩体遇水水解。危岩体发生破坏将从其底部岩体出现压溃开始,上部岩体随后下错滑移,失稳岩体发生倾倒、滑移和坠落的复合型破坏。(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18年04期)

岩体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坝基岩体变形模量是拱坝设计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实际中由于受到资金、时间、尺寸效应等限制,承压板试验不可能大量开展,工程常采用岩体变形模量与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估算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以评价其工程地质特性是否满足建坝要求。在乌东德水电站坝基边坡开挖工程中,开展了钻孔变形模量和声波测试。乌东德坝基为典型层状岩体,左岸坝基及河床岩体测试孔方向与层面走向近平行,右岸坝基岩体测试方向与层面近垂直,分析表明坝基岩体中有明显充填特征层面对岩体变形模量值和声波值具有不对称影响。结合测试钻孔高清电视选择合理数据,建立了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与单孔声波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与坝基岩体的承压板试验成果对比验证,所建立的相关关系是符合实际地质条件的。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坝坝基深部岩体变形参数估算及坝基表层松弛岩体灌浆处理效果评价工作中,证明是可行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坝基岩体变形特征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高拱坝坝基工程勘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体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关学伟,李伟,赵云川,廖建军,沈蓉.金安桥水电站岩体变形模量参数的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9

[2].许琦,王吉亮,郝文忠,魏雨军,周炳强.乌东德坝基岩体变形模量与波速相关性及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陆玉根,汪为平,江权.大规模深部开采诱发上覆岩体变形规律研究[J].金属矿山.2019

[4].陈昊祥,王明洋,李杰.深部岩体变形破坏的特征能量因子与应用[J].爆炸与冲击.2019

[5].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蠕变作用下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案研究[J].河南科学.2019

[6].王野.水库蓄水初期某拱坝坝肩岩体变形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7].陈小婷,王健,黄波林,谭建民.库水位变动条件下柱状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8].李金,杜建彬,张宜虎,周火明,庞正江.某核电工程地基岩体变形参数取值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9].赵顺利,杜卫长,朱永和.层状岩体变形模量参数全过程确定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2019

[10].王健,黄波林,赵永波,张枝华,胡明军.叁峡库区黄南背西危岩体变形机理研究及失稳模式预测[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8

论文知识图

煤层开采时,沿倾向剖面垂直位移场Ⅰ区主剖面图Ⅱ区主剖面图褶皱枢纽统计有限元计算结果不同含水状态试件蠕变破坏情况

标签:;  ;  ;  ;  ;  ;  ;  

岩体变形论文_关学伟,李伟,赵云川,廖建军,沈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