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能论文_李道豫,樊艳艳,邱志远,冯文昕,刘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应力,能量,准则,脆性,动力,塑性。

应变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道豫,樊艳艳,邱志远,冯文昕,刘浩[1](2019)在《硫化橡胶应变能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硫化橡胶拉伸试验数据和EXCEL软件,采用梯形网格法和曲线拟合法两种方法计算硫化橡胶应变能(硫化橡胶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功转化成的内能)。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准确、可靠。原始数据采集密度越大,硫化橡胶应变能计算结果越准确。(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9年12期)

李鹏,齐东河,耿从杰,王成功,黄刚[2](2019)在《基于应变能破坏准则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田庄煤矿15上煤层开采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高度,以15101工作面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采场模型,将应变能破坏准则作为导水断裂带扩展判据,从能量的角度确定断裂带塑性区发育范围,对矿井开采引起的煤层顶板覆岩运移规律进行模拟。提出基于应变能破坏准则判定数值模型塑性区范围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塑性区破坏范围,确定导水断裂带高度。并结合理论公式与井下现场观测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应变能破坏准则为判据,根据塑性区破坏范围得到上覆岩层导水断裂带数值模拟高度为22.8 m,与理论计算导水断裂带高度上下限范围为14.4~27.3 m和现场实测结果 21.44 m相比,该判据下所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接近,验证了应变能破坏准则所得导水断裂带高度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庄鸿杰,刘子建,钟浩龙,刘瑜[3](2019)在《结合应变能分析的车身刚度链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概念设计在车身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提出了车身结构概念设计流程,构建了车身简化空间框架模型,采用半刚性梁和传递矩阵法建立车身刚度链模型。求解仅约束静动态性能的优化模型,分析优化后梁单元的应变能和应变能密度。为协调优化多工况下材料的利用和分配,引入变异系数作为约束指标。该设计方法,考虑了应变能因素的车身半刚性梁刚度链,以车身轻量化为目标,以弯扭刚度、固有频率和各工况应变能密度的均匀程度为约束条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主断面参数。与标杆车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应变能密度均匀化可以提高车身材料的效用,改善车身性能。因此,该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卫军,杜永潇,吴志强,黄敦文,刘康[4](2019)在《基于模态应变能和Bayes理论的梁结构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对梁结构损伤识别的准确性,改善单一方法对梁结构损伤识别的灵敏性,在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经Bayes数据融合理论处理的改进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对一预应力混凝土模型梁的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取模态参数并处理,比较经Bayes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指标和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模态应变能法,经Bayes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地确定梁结构单处损伤和多处损伤的位置;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Bayes融合概率变大;Bayes数据融合放大了损伤识别指标在不同程度损伤单元之间、损伤单元和完好单元之间的差别,对损伤更敏感;对于不同程度的损伤,先通过Bayes融合准确定位损伤,再利用对应MSECR值可以有效识别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洋,吴亮,陈明,向晓锐,杨德明[5](2019)在《高应力岩体爆破卸荷过程中应变率及应变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应力岩体爆破开挖卸载问题,自制了一台轴向加、卸载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测试获得了爆破卸荷过程中岩杆的动态应变及应变率数据。实测数据表明:开挖面附近岩体的爆破加、卸载以及初始应力卸载应变率均在10~(-1) s~(-1)量级以上,验证了高地应力区岩体爆破开挖卸荷是一动态过程。建立了初始应力卸载一维力学模型,揭示了卸载波的传播机制;通过分析爆破卸荷过程应变能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应变能密度与各阶段应变率变化规律的联系。结合实测数据,采用隐式-显式顺序求解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高应力区岩体爆破卸荷荷载各阶段应变率沿岩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爆破加载阶段的平均应变率沿杆件逐渐衰减,且衰减速度逐渐减小;爆破卸阶段平均应变率沿杆件也呈衰减趋势;而初始应力的应变能稳定释放,其平均应变率无衰减趋势。(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10期)

郭建强,黄武峰,刘新荣,陈建行,蒋建国[6](2019)在《基于可释放应变能的岩石扩容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扩容准则计算精度不高,且难以反映震源释放应变能对岩体扩容影响的问题,基于能量转化是物质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从弹性应变能的角度对已有扩容准则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建立了广义扩容准则。结果表明,已有扩容准则将泊松比等于0.5看作是任意应力状态下材料扩容的前提;已有线性扩容准则未考虑中间主应力对扩容影响,且扩容应力随围压线性增加。在对扩容准则分析的基础上,从能量角度提出弹性应变能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开始扩容,并据此建立广义扩容准则;该准则突破了材料扩容时泊松比恒为0.5的传统假设,且能反映中间主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未知可释放应变能(或震源释放应变能等)等对岩体扩容的影响;当泊松比等于0.5时,该准则蜕化为既有扩容准则;应力水平相同时,泊松比越小,广义扩容准则计算的扩容应力越小;随中间主应力增加,广义扩容准则计算的扩容应力可能会降低。广义扩容准则为地震预报提供了理论支撑,既可计算受震源释放应变能影响的岩体是否扩容,又可计算发生扩容的岩体吸收应变能大小。叁轴拉伸与叁轴压缩条件下岩石扩容应力的计算表明,广义扩容准则可描述岩石的扩容特性,并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内在机理。广义扩容准则对岩石扩容、地震预报、深部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严鹏,董凯,宁金华,刘军[7](2019)在《高速冲切诱发应变能瞬态释放动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弹-靶冲切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应力瞬态卸荷条件下靶板能量的变化过程;提出了考虑时间效应的能量释放速率指标,建立了以能量释放速率为核心的能量破坏准则,揭示了应力瞬态卸荷条件下靶板的破坏机理;同时,分析了靶板损伤程度与卸荷速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高速冲切诱发的应力瞬态卸载条件下,靶板中的能量呈现出动态波动的特征,应变能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动力峰值.能量快速释放是导致靶板破坏的重要机理之一,在40MPa的应力水平下,能量瞬态释放可使靶板损伤区范围增大4.8%~11.9%.(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周云,区彤,徐昕,商城豪[8](2019)在《基于应变能法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时变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给出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中附加有效阻尼比取值计算方法为包络计算方法,使得计算结果偏于保守,计算精度相对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能法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时变计算方法(时变法),通过消能减震实际工程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精确性。结果表明,"时变法"计算所得附加有效阻尼比结果合理,更加吻合实际情况,具有更高精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1期)

张英,郭奇峰,蔡美峰,任奋华[9](2019)在《硬岩脆性指标与弹性应变能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硬岩脆性指标与弹性应变能之间的关系,采用侧向应变差法确定起裂应力,以岩石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为桥梁,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和能量理论解释了脆性指标与弹性应变能内在的联系,并从两种岩石单轴压缩试验中构建了脆性指标与弹性应变能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脆性指标B_(13)、B_(14)与起裂弹性应变能(单变量)符合幂函数关系,脆性指标B_(15)、B_(16)与起裂弹性应变能(单变量)符合幂函数或线性函数关系,脆性指标B_(13)、B_(14)、B_(15)和B_(16)与峰值弹性应变能(单变量)之间无明显函数关系;新定义的脆性指标可由起裂和峰值弹性应变能(双变量)获得,或由起裂弹性应变能(单变量)获得,脆性指标与峰值弹性应变能关系式的构建,对于研究岩爆倾向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定义的脆性指标,利用两种岩石算例验证表明,采用起裂弹性应变能的岩石脆性指标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这一研究,为岩石脆性指标与起裂弹性应变能关系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熊夫睿,叶献辉[10](2019)在《模态应变能在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动力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系统级模型中不同部件和设备动力贡献程度进行量化考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应变能的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2个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某堆型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波动管支吊架位置变更导致的地震响应较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波动管局部主导模态由于支吊架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主导频率所对应的输入地震响应谱位置相应变化,进而影响了波动管附近的地震响应。然后,本文对同堆型环路模型动力分析中蒸汽发生器主蒸汽管是否能从环路模型中解耦进行了论证。分析发现,根据USNRC SRP3.7.2解耦准则的第二条,主蒸汽管满足解耦条件,可在动力分析中单独进行处理。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可定量反映部件和设备在系统模型中的动力贡献程度,模态应变能的计算仅应用了系统级模型的质量和刚度信息,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时程瞬态分析。(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应变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确定田庄煤矿15上煤层开采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高度,以15101工作面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采场模型,将应变能破坏准则作为导水断裂带扩展判据,从能量的角度确定断裂带塑性区发育范围,对矿井开采引起的煤层顶板覆岩运移规律进行模拟。提出基于应变能破坏准则判定数值模型塑性区范围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塑性区破坏范围,确定导水断裂带高度。并结合理论公式与井下现场观测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应变能破坏准则为判据,根据塑性区破坏范围得到上覆岩层导水断裂带数值模拟高度为22.8 m,与理论计算导水断裂带高度上下限范围为14.4~27.3 m和现场实测结果 21.44 m相比,该判据下所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接近,验证了应变能破坏准则所得导水断裂带高度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道豫,樊艳艳,邱志远,冯文昕,刘浩.硫化橡胶应变能的计算方法[J].橡胶工业.2019

[2].李鹏,齐东河,耿从杰,王成功,黄刚.基于应变能破坏准则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庄鸿杰,刘子建,钟浩龙,刘瑜.结合应变能分析的车身刚度链设计方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9

[4].卫军,杜永潇,吴志强,黄敦文,刘康.基于模态应变能和Bayes理论的梁结构损伤识别[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5].陈洋,吴亮,陈明,向晓锐,杨德明.高应力岩体爆破卸荷过程中应变率及应变能特征[J].爆炸与冲击.2019

[6].郭建强,黄武峰,刘新荣,陈建行,蒋建国.基于可释放应变能的岩石扩容准则[J].煤炭学报.2019

[7].严鹏,董凯,宁金华,刘军.高速冲切诱发应变能瞬态释放动力效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周云,区彤,徐昕,商城豪.基于应变能法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时变计算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9

[9].张英,郭奇峰,蔡美峰,任奋华.硬岩脆性指标与弹性应变能关系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10].熊夫睿,叶献辉.模态应变能在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动力分析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纳米样品中的晶界变形过程:(a)全视图...应变SiGe临界厚度的Ge组分关系曲线非晶合...钢在室温(296K)下及应变率...的减振和调频作用(a)SMA系统与线性...小冲孔试验装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应变能论文_李道豫,樊艳艳,邱志远,冯文昕,刘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