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发酵论文_王振强,贾俊伟,王浩,娄军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谷氨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谷氨酸,杆菌,芽孢,海藻,纳豆,瘤胃,液体。

谷氨酸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强,贾俊伟,王浩,娄军晖[1](2019)在《纳豆芽孢杆菌TK-2产γ-聚谷氨酸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γ-聚谷氨酸(γ-PGA)的产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法对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TK-2产γ-PGA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是葡萄糖2.5%,蛋白胨2.5%,味精2%,pH值7.5;最佳发酵条件是装液量70 mL/250 mL,接种量2%,发酵温度37℃,转速14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γ-PGA产量为11.48 g/L,提高了57.2%。HPLC分析表明,γ-PGA是谷氨酸的一种聚合物,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氨基酸。(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1期)

王兰刚,韩隽,李进,宋小东,王志平[2](2019)在《海藻糖酶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海藻糖,影响糖酸转化率。为了降低海藻糖质量分数,提高糖酸转化率,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海藻糖酶水解海藻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海藻糖质量分数。最终确定发酵周期24 h时为最佳添加时间,加酶后发酵液中海藻糖质量分数降低了74%,糖酸转化率提高0.5%~1.0%,对谷氨酸发酵产酸率无影响。利用四效蒸发器将发酵液先进行浓缩,再分离,分别分析浓缩发酵液及分离母液的残糖组分,发现海藻糖酶可以降低发酵液中的残糖质量分数,从而减小对下游谷氨酸提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张英[3](2019)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液体蛋白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菌体蛋白呈粉末状,其颜色因发酵中使用的糖质原料不同而不同,通常为灰白色,如流加糖蜜颜色深,具有菌体特有的微香,谷氨酸菌体蛋白占生产废水中有机成分的30%,回收谷氨酸菌体蛋白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生产1 t味精可回收的谷氨酸菌体蛋白产量有差别,发酵废水中约有4%的湿菌体,全年生产52 t味精,可产生10 t谷氨酸菌体蛋白。液体蛋白是经浓缩分离出硫酸铵的母液,发酵生产中加入液体蛋白可使菌体强壮,增强菌体活力,保持后期发酵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24期)

贾玉萍,赵建文,李维焕,盖宇鹏,程显好[4](2019)在《粉丝加工废水发酵生产农用γ-聚谷氨酸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粉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为主要原料,以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的γ-聚谷氨酸产量为考察目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碳源、氮源、无机盐、底物、pH、发酵时间等因素,研究不同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对γ-聚谷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丝加工废水中添加葡萄糖2%,磷酸氢二钾0.3%,谷氨酸钠5%,在37℃发酵培养26 h,γ-聚谷氨酸含量最高达到53.7 g/L。实现了粉丝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农用γ-聚谷氨酸的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韩文静,梁颖超,张广昊,张国峰,曹雪[5](2019)在《利用味精及副产品发酵产聚谷氨酸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利用味精副产品进行发酵产聚谷氨酸。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确定碳源、氮源及谷氨酸钠添加量;优化发酵工艺参数,确定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葡萄糖、玉米浸泡水为碳源和氮源,谷氨酸钠的添加量为5%;发酵pH值为7.0,发酵温度为32℃,搅拌转速为300RPM,通气量为1VVM,装液量为60%,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72h时,产酸量可达57.8g/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刘鹏丽,刘萍,黄琛,殷志敏[6](2019)在《比色法快速测定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γ-PGA)含量快速测定的比色检测方法.其原理为γ-聚谷氨酸可以与亚甲基蓝溶液发生反应,并且使亚甲基蓝溶液颜色发生变化.配制不同浓度的γ-PGA标准品溶液,使其与亚甲基蓝溶液形成反应体系,并对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分别进行对比优化.结果显示,亚甲基蓝溶液质量浓度为10 mg/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5 min,线性回归方程y=0.002 4x+0.328 9,R~2=0.996 5,空白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6.8%,平均RSD值为1.51%,发酵液中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18.3%,平均RSD值为1.89%.利用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γ-PGA的含量简便快捷、重现性好、灵敏度较高、准确度好,可用于发酵液中γ-PGA浓度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宁[7](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聚谷氨酸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得到的水溶性高聚物,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γ-PGA及其衍生物在食品、药品、环保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居高不下的市售价格制约和阻碍了γ-PGA及其产品的深入开发与应用。导致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发酵制备γ-PGA的产率较低及其分离成本过高。为此,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固/液态不同发酵方式,系统揭示固/液态发酵方式对γ-PGA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酵条件和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改进,提升γ-PGA的生产与分离效率,降低y-PGA的生产成本,推动γ-PGA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具体结果如下:(1)液态发酵研究:独立因素研究显示蔗糖和胰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氮源,底物L-谷氨酸对y-PGA的合成影响显着。进一步应用响应面设计优化,获最佳培养基组成(蔗糖28.87 g/L、胰蛋白胨17.56 g/L和L-谷氨酸为15.26 g/L);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5%,装液量20%,pH 7,发酵温度37℃。在发酵36 h时γ-PGA的产量最大,可达17.42 g/L,是优化前产量的4.98倍。(2)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固态基质类型、营养基质破碎程度、固态基质/营养基质、接种量和相关发酵条件等因素对γ-PGA生产的独立效应。结果发现珍珠岩为最佳固体基质,碾碎(八分之一)的大豆与珍珠岩最佳混匀比例为1:1,每100 g固态基质初始加水量为6 mL,在初始pH值为7培养基中,接种量8%,37℃发酵36h后,γ-PGA最大产量为79.12 g/Kg,是优化前产量的1.86倍。(3)NK对γ-PGA生产影响的研究:在分析纳豆激酶(NK)与y-PGA的生产进程曲线时发现,γ-PGA的生产高峰期迟于NK;进一步对比分析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生产的γ-PGA的分子量情况,结果显示液体发酵生产的γ-PGA分子量比固态发酵的要大,且分布相对集中。因此,初步推断NK可能影响γ-PGA的生产。基于液态发酵方式,通过添加外源NK,探究NK对y-PGA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NK可能通过底物竞争和降解γ-PGA的方式抑制γ-PGA的生产。(4)y-PGA分离、纯化的研究:利用乙醇提取获得y-PGA粗品,再经丙酮、透析和苯酚处理,优化γ-PGA的分离、纯化工艺。结果表明,加入3倍体积的丙酮能够有效提高y-PGA提取率与纯度;透析处理能够去除小分子蛋白与杂质;苯酚处理后进一步提高y-PGA纯度。利用茚叁酮比色法检测,纯化后的γ-PGA纯度较高,达到89.12%。纸层析检测结果表明纯化后的γ-PGA主要由单一的谷氨酸组成,不含有其他游离氨基酸。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γ-PGA分子量在690-700 kD之间,聚合度较为集中。论文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发酵生产γ-PGA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γ-PGA的生产成本,推动了γ-PGA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1)

任利圆[8](2019)在《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对泌乳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N-氨甲酰谷氨酸(NCG)添加水平对泌乳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8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Ⅰ、Ⅱ、Ⅲ、Ⅳ组奶牛每日每头分别投喂0 g、15g、20 g、25 g NCG,每组牛自由采食相同基础饲粮粮。试验期为60天。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Ⅱ、Ⅲ、Ⅳ组的4%标准乳(FCM)较Ⅰ组分别提升了7.29%、6.33%、3.54%,且均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P<0.01)。试验Ⅱ、Ⅲ、Ⅳ组产奶量较Ⅰ组分别提升了4.75%、5.28%和4.35%(P<0.01)。试验Ⅱ组的乳蛋白率较Ⅰ组提高了7.36%(P<0.01),且试验Ⅲ、Ⅳ组均较Ⅰ组有提高趋势。试验Ⅱ、Ⅲ、Ⅳ组的体细胞数均低于Ⅰ组,分别降低16.56%、28.17%(P<0.05)、21.51%。相比Ⅰ组,Ⅱ、Ⅲ、Ⅳ组试验牛奶乳中尿素氮分别降低17.73%、13.46%、16.31%(P<0.01)。试验Ⅰ、Ⅱ、Ⅲ、Ⅳ组的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着(P>0.05)。2)在尿氮排出量上,试验Ⅱ组和Ⅲ组较高,而Ⅳ组最低,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Ⅱ、Ⅲ、Ⅳ组乳氮的排放量均高于Ⅰ组,分别提高33.37%(P<0.01)、6.10%(P>0.05)、6.10%(P>0.05),且Ⅱ组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试验Ⅱ、Ⅲ、Ⅳ组氮的转化率均高于Ⅰ组,分别提高27.77%、2.80%、5.98%,其中Ⅱ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3)试验Ⅱ、Ⅲ、Ⅳ相较于Ⅰ组瘤胃液中氨态氮(NH_3-N)浓度有显着降低,分别降低9.94%(P>0.05)、20.57%(P<0.05)和14.68%(P>0.05),其中Ⅲ组NH_3-N浓度最低为10.39 mg/dL。试验Ⅱ、Ⅲ、Ⅳ组比Ⅰ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分别提高13.79%(P>0.05)、29.31%(P<0.01)、7.76%(P>0.05),其中Ⅲ组最高为1.50 mg/mL。试验Ⅱ、Ⅲ、Ⅳ组乙酸浓度均比Ⅰ组有提高,其中Ⅲ组极显着高于Ⅰ组和Ⅳ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的浓度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Ⅰ组最低,Ⅲ组最高。试验Ⅱ、Ⅲ和Ⅳ组的乙酸/丙酸较Ⅰ组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6.69%(P>0.05)、18.83%(P<0.01)、10.88%(P<0.05),其中试验Ⅲ组和Ⅳ组相比Ⅰ组分别达到差异极显着和差异显着。试验Ⅱ、Ⅲ和Ⅳ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均高于Ⅰ组,分别提高22.50%(P<0.01)、38.39%(P<0.01)、11.94%(P<0.05),其中试验Ⅱ组和Ⅲ组达到极显着水平。4)试验Ⅱ、Ⅲ、Ⅳ组的血清中葡萄糖(GLU)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14.35%、19.34%、18.63%。试验Ⅱ、Ⅲ、Ⅳ组的血清尿素氮(BUN)相较Ⅰ组均有降低,分别降低16.36%(P<0.01)、10.63%、13.50%(P<0.05)。在血氨浓度上,试验Ⅱ、Ⅲ、Ⅳ组均低于Ⅰ组(P<0.05),分别降低了33.51%(P<0.01)、25.78%(P<0.05)和27.83%(P<0.05),其中Ⅱ组较Ⅰ组差异极显着。试验Ⅳ组的血浆氨基酸(AA)浓度极显着高于其他组(P<0.01),试验Ⅰ、Ⅱ、Ⅲ组间无显着差异。5)试验Ⅱ、Ⅲ、Ⅳ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28.09%、33.25%和41.80%。各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验Ⅱ、Ⅲ、Ⅳ组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31.83%、44.74%和52.85%。试验Ⅲ、Ⅳ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无显着差异,但与试验Ⅰ、Ⅱ组差异极显着(P<0.01),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分别提高10.50%、32.53%、37.32%。试验Ⅱ、Ⅲ、Ⅳ组的丙二醛(MDA)浓度极显着低于Ⅰ组(P<0.01),分别降低了12%、18.18%和44.85%。6)试验Ⅱ、Ⅲ、Ⅳ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16.50%、88.04%和73.66%。试验Ⅲ组的免疫球蛋白M(IgM)显着高于Ⅰ、Ⅱ、Ⅳ组(P<0.01),试验Ⅰ、Ⅱ、Ⅳ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Ⅱ、Ⅲ、Ⅳ组的免疫球蛋白G(IgG)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13.71%、29.99%和20.17%。7)试验Ⅱ、Ⅲ、Ⅳ组的血清中皮质醇均极显着低于Ⅰ组(P<0.01),分别降低19.45%、42.13%和37.29%。试验Ⅱ、Ⅲ、Ⅳ组的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3)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试验Ⅱ、Ⅲ、Ⅳ组的生长激素(GH)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38.23%、55.58%和38.11%,其中Ⅲ组最高。试验Ⅱ、Ⅲ、Ⅳ组的催乳素(PRL)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32.39%、34.66%和42.29%。试验Ⅱ、Ⅲ、Ⅳ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16.94%、38.70%和45.35%。试验Ⅲ组的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Ⅱ组(P<0.01),在各试验组中最高。试验Ⅱ、Ⅲ、Ⅳ组的抗坏血酸(AAC)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12.00%、31.89%和35.73%。综合以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NCG可提高奶牛产奶量,提高乳蛋白,减少氮排放,促进奶牛瘤胃发酵,缓解热应激对奶牛带来的不利影响。NCG最适宜的添加量为,每头牛每天15 g~20 g。(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4)

阚宝军,董晋军,刘晖,占米林,许国超[9](2019)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精氨酸和L-鸟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NK118中表达NADP~+依赖型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提高胞内NADPH水平,以提高L-精氨酸(L-Arginine)和L-鸟氨酸(L-Ornithine)发酵产量。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选取了3个不同来源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经测定酶活力,最终选择糖丁基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 13864来源的NADP~+依赖型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Csgap C)。构建了产L-精氨酸的重组菌SNK118/p XMJ19-Csgap C,当摇瓶发酵70 h时产L-精氨酸11. 55 g/L,糖酸转化率0. 13 g/g,与对照菌SNK118/p XMJ19相比,精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6%和10. 2%。在L-鸟氨酸生产菌株SNK118Δarg FΔargR中重组表达Csgap C,重组菌SNK118Δarg FΔargR/p XMJ19-Csgap C摇瓶发酵70 h产L-鸟氨酸27. 76 g/L,糖酸转化率0. 274 g/g,与对照菌SNK118Δarg FΔargR/p XMJ19相比,L-鸟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0. 1%和15. 6%。结果表明,异源表达Csgap C有助于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精氨酸和L-鸟氨酸的水平。(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5期)

温经柏[10](2019)在《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原料,其脱羧反应产物γ-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聚合材料单体。以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原料替代粮食性淀粉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能够为它们作为化工原料和材料单体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目前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进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发酵的研究极少报道,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的案例。这可能是由于在复杂的木质纤维素体系下影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发酵的关键因素还不明确。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纤维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发酵,本论文以干法生物炼制技术为依托,对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进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发酵的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影响谷氨酸发酵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究,确定了过量生物素是水解液中C.glutamicum无法正常积累谷氨酸的关键因素。然后对C glutamicum进行代谢工程改造,实现高生物素木质纤维素体系下生产谷氨酸并显着提高了纤维素谷氨酸的发酵性能。最后通过代谢工程改造,解决C.glutamicum发酵γ-氨基丁酸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障碍,实现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高产Y-氨基丁酸。本研究第一部分对C.glutamicum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谷氨酸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菌株在水解液中虽然生长良好但是不积累谷氨酸。通过研究发现,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存在过量的生物素,其浓度高达22.5±4.3 μg/L,是生物素“亚适量”条件的10倍左右。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水解液中过量的生物素是谷氨酸不能够积累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原料中普遍存在大量的生物素并且生物素在生物炼制过程中保持稳定,最终导致水解液中包含过量的生物素而无法正常进行谷氨酸发酵。此外,通过测定我们发现木质纤维素原料中其他B族维生素在生物炼制过程中也得以保留,它们可以作为营养成分对发酵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针对C.glutamicum在高生物素木质纤维素体系下不积累谷氨酸的问题对菌株进行代谢工程改造,实现在高生物素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生产谷氨酸。通过对多种代谢工程改造方法的尝试和评估,我们发现激活谷氨酸分泌通道和降低a-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具有最好的效果。首先通过对谷氨酸分泌通道MscCG的改造激活谷氨酸分泌,成功实现在高生物素下持续积累谷氨酸,谷氨酸浓度达到9.2 g/L。随后通过优化odhA基因RBS序列的方式降低a-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显着提高了谷氨酸的产量,谷氨酸浓度达到55.7 g/L。比出发菌株青霉素诱导下的谷氨酸发酵浓度提高16.8%,生产速率提高55.6%,成功实现不经过诱导生产谷氨酸。最终得到的重组菌株通过分批发酵生产谷氨酸浓度达到65.2 g/L,得率达到0.63 g/g葡萄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纤维素谷氨酸发酵。本研究第叁部针对C.glutamicum发酵γ-氨基丁酸过程中生产速率、浓度和得率低的关键问题,对菌株进行代谢工程改造。首先通过异源表达大肠杆菌谷氨酸脱羧酶,初步实现在谷氨酸高产条件下生产γ-氨基丁酸。随后将谷氨酸脱羧酶通过Sec通道分泌表达使谷氨酸脱羧反应直接在胞外进行,成功将γ-氨基丁酸的产量提高将近4倍。最后对分泌表达质粒启动子优化和γ-氨基丁酸通透酶gabP基因进行敲除进一步提高γ-氨基丁酸的产量。最终得到的重组菌株利用复合培养基分批补料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浓度能够达到77.6 g/L,得率达到0.44 g/g葡萄糖,生产速率达到1.21 g·L-1·h-1,是C.glutamicum基于谷氨酸脱羧酶生产γ-氨基丁酸所达到的最高指标,显着提高了C.glutamicuC.发酵γ-氨基丁酸的生产速率、浓度和得率。该菌株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进行γ-氨基丁酸发酵浓度达到39 g/L,得率达到0.44 g/g葡萄糖,成功实现纤维素γ-氨基丁酸的发酵生产。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成功发现并解决了木质纤维素体系发酵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关键性问题,实现了利用木质纤维纤维素原料高产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为进一步促进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作为聚合材料单体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0)

谷氨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海藻糖,影响糖酸转化率。为了降低海藻糖质量分数,提高糖酸转化率,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海藻糖酶水解海藻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海藻糖质量分数。最终确定发酵周期24 h时为最佳添加时间,加酶后发酵液中海藻糖质量分数降低了74%,糖酸转化率提高0.5%~1.0%,对谷氨酸发酵产酸率无影响。利用四效蒸发器将发酵液先进行浓缩,再分离,分别分析浓缩发酵液及分离母液的残糖组分,发现海藻糖酶可以降低发酵液中的残糖质量分数,从而减小对下游谷氨酸提取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氨酸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强,贾俊伟,王浩,娄军晖.纳豆芽孢杆菌TK-2产γ-聚谷氨酸发酵工艺优化[J].中国酿造.2019

[2].王兰刚,韩隽,李进,宋小东,王志平.海藻糖酶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19

[3].张英.谷氨酸发酵生产中液体蛋白运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9

[4].贾玉萍,赵建文,李维焕,盖宇鹏,程显好.粉丝加工废水发酵生产农用γ-聚谷氨酸工艺优化[J].生物化工.2019

[5].韩文静,梁颖超,张广昊,张国峰,曹雪.利用味精及副产品发酵产聚谷氨酸条件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9

[6].刘鹏丽,刘萍,黄琛,殷志敏.比色法快速测定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含量[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宁.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聚谷氨酸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8].任利圆.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对泌乳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9

[9].阚宝军,董晋军,刘晖,占米林,许国超.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精氨酸和L-鸟氨酸[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10].温经柏.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D].华东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流加曲线谷氨酸发酵过程预测控制流程图谷氨酸发酵过程离线训练界面谷氨酸发酵过程在线预测界面酸鱼蛋白的SDS-PAGE图谱预测控制流加曲线

标签:;  ;  ;  ;  ;  ;  ;  

谷氨酸发酵论文_王振强,贾俊伟,王浩,娄军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