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梁斜拉桥论文-邱国阳,陈智寿,蔡邦国,茅兆祥,谈华顺

混合梁斜拉桥论文-邱国阳,陈智寿,蔡邦国,茅兆祥,谈华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梁斜拉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拉桥,组合梁,横向预应力,桥面板接缝

混合梁斜拉桥论文文献综述

邱国阳,陈智寿,蔡邦国,茅兆祥,谈华顺[1](2019)在《桥面板干湿混合接缝在组合梁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组合梁斜拉桥混凝土桥面板横向预应力的施加效率,减少桥面板的纵向裂缝,提出一种可在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横梁结合前施加横向预应力的干湿混合接缝新型桥面构造。以鳌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局部有限元模型,计算比较传统湿接缝桥面板和新型干湿混合接缝桥面板的预应力施加效率。在鳌江特大桥上设置试验段应用干湿混合接缝新型桥面构造,现场测试施工阶段混凝土桥面板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梁斜拉桥采用干湿混合接缝的新型桥面构造,可实现在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横梁结合前施加横向预应力,横向预应力施加效率提高了约70%,可减少混凝土桥面板纵向开裂;实桥测试中干湿混合接缝桥面板纵横向应力满足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世界桥梁》期刊2019年06期)

赵树康,曾叁林,叶子豪[2](2019)在《大跨度迭合混合梁斜拉桥施工阶段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宜宾南溪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分析软件NLABS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了钢梁自重、钢梁弹模、桥面板自重等11个参数的变化对桥梁结构施工阶段理想状态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关键结构参数对施工过程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效应。结合现场施工控制经验及敏感性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为同类型桥梁施工容许误差的确定及最优施工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姜长宇,刘维彬,徐松,邢世玲[3](2019)在《辅助墩对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主梁变形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为对象,分别建立有辅助墩和无辅助墩两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通过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了辅助墩设置对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变形的影响。通过对比主梁在恒载、温度荷载、移动荷载以及这叁种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差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移动荷载作用下辅助墩对边跨、主跨跨中范围内位移均有明显减小作用,而恒载、温度作用下辅助墩的设置与否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20期)

唐细彪,王亚飞,伍贤智,何祖发[4](2019)在《混合梁斜拉桥钢一混结合段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州长江公路叁桥主桥为主跨730 m的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采用部分填充混凝土后面承压板式构造。为了解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性能,制作1:4的缩尺模型,进行1.0P、1.4P(P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最大弯矩荷载组合)加载试验,采用ANSYS软件建立钢—混结合段模型,分析钢—混结合段应力、变形及界面滑移规律。结果表明:模型试验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在1.0P作用下,钢—混结合段基本处于弹性受力阶段,应力从混凝土梁通过钢—混结合段匀顺传递至钢梁;在1.4P作用下,模型混凝土结构没有开裂,钢结构应力未超过规范强度设计值;钢—混结合段变形及界面滑移均较小,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S1期)

王冰,李方柯[5](2019)在《高速铁路主跨332m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高速铁路主跨332 m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的设计方案,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针对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和适用条件,对结构体系、主梁形式、主梁高度、主塔高度、斜拉索索距、合理边中跨比、辅助墩的设置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不同的设计方案对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力学行为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主桥孔跨布置采用(51+135+332+62+51)m合理可行,采用纵向固定约束体系时固定支座宜设置左低塔处,主梁高度为45 m;高低塔宜采用尾索角度29°,30°对应的塔高。(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严书婷,彭卫,李强,王璐璐[6](2019)在《混合气候下跨海斜拉桥主梁及斜拉索抖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合气候地区,研究良态风和台风作用下的桥梁失效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采用谐波迭加法分别模拟建设场地处的良态风和台风风场,针对浙江舟山某跨海斜拉桥分别进行良态风和台风风场下主梁和斜拉索的抖振分析。结果显示,台风作用下桥梁的位移风振系数比良态风下的位移风振系数大,台风作用下的斜拉索疲劳损伤远大于良态风下的疲劳损伤。斜拉索疲劳损伤对风速十分敏感,随风速增大疲劳损伤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杨子先,余永亮,张建东,刘朵,王贤强[7](2019)在《混合-组合梁斜拉桥支撑体系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结构支撑体系的适用性,以澜沧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漂浮、半漂浮和刚构3种支撑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支撑体系下结构的静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半漂浮体系结构的梁端和塔顶位移与刚构体系相差不大,但主梁内力明显小于刚构体系;除塔底弯矩略大于漂浮体系外,半漂浮体系结构的静力学性能均优于漂浮体系;不同支撑体系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小,叁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综合考虑3种支撑体系对桥梁静动力性能的影响可知,依托工程采用半漂浮体系设计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耿国杰[8](2019)在《主跨340m混合梁独塔斜拉桥方案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7611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金沙江特大桥,主桥采用主跨340m的混合梁独塔索斜拉桥方案,边中跨比仅为0. 447,针对该方案进行了加劲梁及主塔刚度分析、支撑反力分析、斜拉索应力及应力幅分析、加劲梁承载能力及应力分析、主塔承载能力及应力分析、锚固区应力分析、抗震及抗风性能分析、伸缩缝及桩长分析,为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朱霞飞[9](2019)在《混合梁斜拉桥不同索力优化方案的成桥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梁斜拉桥桥梁结构属于高次超静定体系,随着斜拉桥朝着大跨度和主梁轻型化(主梁自重降低,梁体整体刚度减小)趋势发展,斜拉索合理索力分配也成为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全桥受力分配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某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建立MIDAS/Civil全桥空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基于影响矩阵法下的零位移法、最小弯矩法和塔梁加权最小应变能法分别进行索力优化,对比不同的成桥状态,选择一组最有成桥索力,作为斜拉桥动力分析的计算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姜长宇,刘娟,吴波,徐松[10](2019)在《辅助墩对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辅助墩对大跨度独塔单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以某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有辅助墩和无辅助墩两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通过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了辅助墩对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无辅助墩两种结构体系首先出现的一阶振型都是主塔横向侧弯,辅助墩设置对其振型和频率几乎无影响;辅助墩的设置对主梁竖弯振型和频率有较大影响,但对主梁横弯振型和频率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9年28期)

混合梁斜拉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宜宾南溪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分析软件NLABS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了钢梁自重、钢梁弹模、桥面板自重等11个参数的变化对桥梁结构施工阶段理想状态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关键结构参数对施工过程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效应。结合现场施工控制经验及敏感性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为同类型桥梁施工容许误差的确定及最优施工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梁斜拉桥论文参考文献

[1].邱国阳,陈智寿,蔡邦国,茅兆祥,谈华顺.桥面板干湿混合接缝在组合梁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桥梁.2019

[2].赵树康,曾叁林,叶子豪.大跨度迭合混合梁斜拉桥施工阶段敏感性分析[J].四川建筑.2019

[3].姜长宇,刘维彬,徐松,邢世玲.辅助墩对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主梁变形的影响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

[4].唐细彪,王亚飞,伍贤智,何祖发.混合梁斜拉桥钢一混结合段模型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2019

[5].王冰,李方柯.高速铁路主跨332m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设计优化[J].铁道建筑.2019

[6].严书婷,彭卫,李强,王璐璐.混合气候下跨海斜拉桥主梁及斜拉索抖振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7].杨子先,余永亮,张建东,刘朵,王贤强.混合-组合梁斜拉桥支撑体系适用性研究[J].交通科技.2019

[8].耿国杰.主跨340m混合梁独塔斜拉桥方案结构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9].朱霞飞.混合梁斜拉桥不同索力优化方案的成桥状态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9

[10].姜长宇,刘娟,吴波,徐松.辅助墩对大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J].交通世界.2019

标签:;  ;  ;  ;  

混合梁斜拉桥论文-邱国阳,陈智寿,蔡邦国,茅兆祥,谈华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