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沉积物论文_陈丹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颗粒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颗粒,东海,渤海湾,重金属,陆架,宿迁。

细颗粒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茜[1](2019)在《渤海湾西部海域潮动力特征和细颗粒沉积物输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是影响近岸海域的主要动力,细颗粒沉积物在潮动力的作用下被起动、搬运和堆积,是海岸地貌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近岸海域,还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渤海湾西部海域在黄河改道和附近中小河流建闸导致的沉积物供应不足的前提下,仍发育有缓慢淤长的大面积滩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域频繁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更是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大规模高强度围垦时期。因此渤海湾西部海域是研究潮动力特征和细颗粒沉积物输运格局对人类活动(主要指海域围垦活动)响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选取渤海湾西岸围垦工程所处的海域为典型研究区,以天津港所在位置为界,将研究区分为南、北两部分。2009年、2014年和2015年,在研究区内进行了 12个站位的全潮沉积动力学观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MIKE21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湾西部海域围垦条件下的潮动力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同时搜集了研究区海域范围内2006年、2009年、2014年和2015年的海底沉积物粒度数据,采用Gao-Collins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了持续性围垦条件下渤海湾西部海域的沉积物输运格局演变趋势,以期加深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的认识。(1)渤海湾西部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控制,潮流流态表现为低速的往复流,但涨潮流强于落潮流;涨潮悬沙浓度大于落潮悬沙浓度,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表现为明显的“涨潮占优”的潮不对称现象。同时,涨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流速、底切应力存在正相关关系。(2)大多数站位的悬沙输运表现为向岸净输运的趋势。采用通量分解方法,发现潮汐捕捉项是该区域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其沉积物来源主要是在向岸风浪对潮下带岸滩的冲蚀,到达近岸潮滩滩面后,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起动并产生局部的输运,再加上海域水动力较弱、细颗粒沉积物的沉降延迟和冲刷延迟效应,被搬运的细颗粒沉积物在高滩连续地沉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外来泥沙断绝的情况下,渤海湾西岸仍能发育着宽广的淤泥质潮滩。(3)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围垦愈增的2009~2015年间,研究区北部潮不对称性增强,向陆的单宽悬沙输运率由20.15 g/m/s变至24.92 g/m/s,而南部潮不对称性减弱,向陆的单宽悬沙输运率从37.75g/m/s减小至6.37g/m/s。综上,持续地围垦可能导致研究区水动力条件改变,推测研究区北部潮滩淤涨可能加快,而南部淤涨速率减小。(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总体上围垦并未改变研究区的余流趋势,研究区北部主要为北向余流,南部主要为南向余流;在近岸区域,2014年在南部新增围垦区的前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小尺度余环流,北部的余环流也有增强趋势。随着围垦工程的实施,研究区M4分潮振幅值整体增大,尤其是南部新增围垦区附近的M4分潮振幅增大为原来的1-2倍。随着围垦的进行,研究区北部的γM2/M4值增大,尤其是近岸区域、靠近在围垦区域海域,南部也表现出更显着的为类似的类似特征;比现场观测获得了更全面的潮汐不对称性的认识。(5)渤海湾西部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主要为粉砂,且研究区南、北分布略有差异。天津港以北主要分布粘土质粉砂和少量的砂质粉砂区,天津港以南靠近海岸带分布有粒径稍粗的窄长砂质带,由岸及海依次分布着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南部的其余海域沉积物类型仍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围垦虽然侵占了绝大部分的潮间带滩涂,但从长期趋势看潮下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类型未发生改变,但部分粒度参数略有变化:分选系数变好,偏态系数绝对值减小,而平均粒径则变化不大。(6)通过对比各站位的悬沙和推移质输运,发现两者虽然在一个数量级上,但不论是在输运方向还是数值大小上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于各站位悬沙净向岸输运的趋势,推移质输运主要表现为沿岸输运,在研究区北部站位整体表现为与岸线近似平行的趋势,南部站位的输运趋势整体上与岸线呈45°。即便是相同年份的相邻站位,其推移质输运甚至也表现截然相反的方向,可能与局部地形和相应水动力特征的空间差异性有关。(7)将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结果分别与围垦条件下渤海湾西部海域的余流场、推移质输运趋势和悬沙输运趋势对比,发现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与海域余流所反映的流场特征吻合较好。观测站位的推移质输运趋势与对应年份附近位置的海底沉积物粒径趋势对应地较好,方向较接近。而悬沙输运趋势则与海底沉积物粒径趋势没有太大的类似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30)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2](2018)在《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叁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e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e>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洪战,田源,杨坡[3](2017)在《细颗粒沉积物分布区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施工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州市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特点是颗粒细,厚度大,含水介质主要为细颗粒的砂层。由于地下水富水性好,目前郑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主要以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为主。传统正循环泥浆钻探工艺施工的地温空调井,普遍存在洗井困难、涌水量和回灌量偏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的推广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采用泵吸反循环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施工过程及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细颗粒松散沉积物分布区,采用泵吸反循环钻探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对提高施工进度、增大出水量和回灌量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可以为类似地区地温空调井的施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陈彬,范德江,郭志刚,王亮,李巍然[4](2014)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沉积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每年输送大量的泥沙进入东海,其中细颗粒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远、扩散范围大的特点,成为示踪河口及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的良好载体。本文基于采自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细颗粒组分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沉积通量,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和搬运沉积过程。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V和Zn含量、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总体表现为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高,向外急剧降低;该区细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长江,入海后向两个方向扩散,其一为向西南方向扩散,沉积于内陆架泥质区;其二是向东的跨陆架输送,沉积于长江冲淡水影响的海域。从长江口向西南方向的输送和沉积是长江入海重金属最重要的汇。(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4年11期)

陈彬[5](2014)在《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和其对人类活动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海域接受大量的来自河流的沉积物,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场所。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重金属污染通过河流和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到东部海域,并最终被保存在该海域沉积体中。沉积体中重金属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域的影响,重建东部海域重金属污染历史,而且可以用作了解东部海域源汇作用的重要的指标,分析入海物质源汇过程和效应。基于采自东海、黄海的5根沉积物岩心和1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激光粒度分析、ICP-AES(MS)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道γ谱分析系统等对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重金属以及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研究区重金属时空发育特征,建立了高分辨重金属沉积记录,探讨了重金属源汇过程和效应。取得以下主要成果:通过对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获得了东海和南黄海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东海和南黄海的细颗粒沉积物中Cr、Cu、Ni、Pb、V和Zn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东海呈现由近岸沿东南向远岸含量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南黄海呈现由西向东含量逐渐增加趋势。利用富集因子、地质累积指数的方法对研究海域底质沉积物的质量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表明Cr、Cu、Ni和V处于无污染状态,而Zn和Pb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尽管Pb和Zn存在一定程度的无污染,研究区海域所面临的生态风险是轻微的。建立了中国东部陆架近160年来的高分辨重金属沉积记录,它包含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到1930,铅和锌的富集因子的值几乎保持不变,而在该时间段内中国主要为一个农业国家,这表明了在这个时间段内铅和锌的含量可以作为该海域的背景值。在第二阶段(1940年代-1980年代),铅和锌富集因子的值稳步增加,这表明了东海近岸海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在增强。第叁个阶段(1980年代—2009)在1980年代初期以后,人为活动对东海近岸海域的影响显着的增强。尽管东海近岸海域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但是在最近160年来,其面临重金属所带来的生态风险轻微。东海和南黄海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Pb、V和Zn的单位面积埋藏通量研究表明:东海是重金属的重要汇聚场所,其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埋藏通量约占所研究海域的79~82%;南黄海海域是重金属的次要汇聚场所,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埋藏通量仅占所研究海域的21%~27%。尽管输入到研究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复杂,其中金属冶炼、煤炭、含铅汽油燃烧和水泥工业等可能是东海近岸海域中铅的主要人为来源。通过铅同位素特征值的对比,东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铅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煤炭燃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31)

周晓静[6](2009)在《东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物由源到汇的搬运过程是整个地球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载有当时主要地质历史事件信息的沉积物汇入海洋;但因受到复杂的海洋环境的改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如何反演上述地质历史进程、预测其发展变化,成为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长江、黄河、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5条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沉积物稀土元素(REE),以及东海陆架表层细颗粒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元素组成等的综合研究,借助数学统计,分析探讨了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的物质来源、现代长江入海沉积物在东海陆架区的影响范围,以及由源到汇输运过程中沉积物示踪标记数值改变等问题。长江口沉积物REE在<2μm和2-31μm粒级中较富集,但全岩REE总量(ΣREE)在数值上受物质组成占优的2-31μm粒级控制;因粉砂对水动力环境的反映最为敏感,在输运过程中该粒级组成不稳定即可引起全岩REE含量的变化。全岩REE含量在河口附近较高,在东海陆架区由岸向海有减小的趋势,轻重稀土比值自28°N向南有增大的趋势。在长江口和东海内陆架,水动力对沉积物的作用可能对REE含量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长江、黄河等五条河流沉积物的ΣREE、轻重稀土含量比值(L/HREE)等参数在数值分布上有所不同。但陆架复杂的水动力环境可造成砂粒级沉积物中轻重矿物分异、粉砂与粘土粒级间级配调整,并由此引起沉积物中REE含量的数值变化。此时,单由砂、粉砂等较大粒级区间内REE含量的分布已经不能准确判断沉积物物源的改变。在长期稳定的陆架沉积环境下,借助沉积物输运模型,有可能解决因水动力因素造成的REE分布变化的问题。东海陆架区未能发现在数值上绝对不变的示踪标记物,而引起示踪指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尚未明确。因此,本文采用前人研究中可以明显区分沉积物河流来源的指标,借助统计学中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定性地判断东海陆架区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和粘土矿物的可能物源。根据四种主要粘土矿物相对含量与细颗粒沉积物微量元素的构成特征,推断研究区表层类长江细颗粒物质主要为现代长江入海沉积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中、西部区域,在中部可以跨越123°E向东继续延伸,在北部可以达到外陆架的东部边缘。研究区东侧、东海外陆架边缘表层细颗粒沉积物的微量元素构成与现代长江沉积物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类黄河沉积物的性质,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干冷气候下形成的产物与现代河流入海细颗粒的混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01)

杨传成,陈杰,张克旗,刘进峰,王昌盛[7](2007)在《水成相沉积物细颗粒石英光释光综合生长曲线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中国不同地区的冲洪积相等水成相沉积物样品,根据其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测量数据建立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信号的综合生长曲线(Standardised growth curves,SGC)。对未知年龄的水成相沉积物细颗粒石英样品,通过测量其天然光释光信号和试验剂量响应信号,并利用上述SGC方程可计算出其等效剂量值。将此值与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测量结果相比较,统计得出对于天然等效剂量为12~65Gy的样品,其误差可达19%;对于天然剂量>65Gy的样品,其误差更大;对于等效剂量<12Gy的样品,最大误差也达25%。实验表明,应用这个SGC估计未知年龄样品的等效剂量值范围,再对样品采用简单多片再生法(或单片再生法)进一步测量,可大大节省测量时间。(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7年02期)

Hugo,N,Rodriguez,乔淑卿[8](2002)在《细颗粒沉积物的沿岸搬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由波浪作用下的细颗粒沉积物沿岸搬运而得到的计算公式 ,用于研究在波浪、沉积物性质和海底斜坡影响因素下悬浮物质垂直海岸的分布情况。公式主要应用于两个区域 :一是用于破浪带即从海岸带到破波带 ,二是用于从破波带向海到波折区。任何地方的悬浮沉积物浓度主要由底(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2002年07期)

赵华,卢演俦,卢演俦,陈杰,尹功明[9](2000)在《华北晚第四纪沉积物细颗粒组分红外释光与绿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地区不同类型的第四沉积物中31个样品进行了同一套细颗粒测样长石波长330~480 nm的红外释光(IRSL)信号与主要是石英(340 ± 25) nm波长的绿光释光(GLSL)信号的测年对比试验, 拟探讨评价沉积物细颗粒光释光测年可靠性的一种可能途径. 结果表明, 约80%的样品IRSL测得的DE值和年龄与GLSL测得的结果在1~2个标准差范围内一致. 风积黄土样品的这种一致性尤其明显, 而水沉积物样品则差些. 鉴于细颗粒长石的IRSL与石英的GLSL对剂量响应不同, 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和光晒退行为, 从这两种光释光信号得到的DE值各自独立, 其一致性有可能作为沉积物样品OSL测年值可靠性的一种自检指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0年21期)

高抒[10](2000)在《浅海细颗粒沉积物通量与循环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堆积下来 ,另一部分则离开陆架进入深海。物质循环及其变化的定量预测依赖于数学模型 ,而模型中包含的悬沙的沉降速率、扩散 -混合系数、底部边界层参数、垂向悬浮强度等重要参数 ,则要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物质运动过程的揭示才能获得。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受到两种作用的控制 :在狭窄的陆架 ,重力作用形成沿着海底峡谷向深海运动的浊流 ;在宽广的陆架 ,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主要是与环流作用和混合扩散作用相联系的。在浅海物质循环研究领域 ,近期的重点包括悬沙通量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底界面过程、陆架泥质沉积的成因、细颗粒物质沉积层序的模拟等。(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0年05期)

细颗粒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叁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e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e>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颗粒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茜.渤海湾西部海域潮动力特征和细颗粒沉积物输运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

[3].刘洪战,田源,杨坡.细颗粒沉积物分布区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施工工艺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

[4].陈彬,范德江,郭志刚,王亮,李巍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沉积通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

[5].陈彬.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和其对人类活动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周晓静.东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7].杨传成,陈杰,张克旗,刘进峰,王昌盛.水成相沉积物细颗粒石英光释光综合生长曲线的建立与应用[J].地震地质.2007

[8].Hugo,N,Rodriguez,乔淑卿.细颗粒沉积物的沿岸搬运[J].海洋地质动态.2002

[9].赵华,卢演俦,卢演俦,陈杰,尹功明.华北晚第四纪沉积物细颗粒组分红外释光与绿光释光测年[J].科学通报.2000

[10].高抒.浅海细颗粒沉积物通量与循环过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

论文知识图

孔潮流沙脊沉积物典型粒度概...川东北地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叁段烃源...台湾1991~1999年记录的地震分布图(H...猴儿头北n号探槽东壁剖面年研究区南部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黄海表层沉积物分布图(根据文献[23]

标签:;  ;  ;  ;  ;  ;  ;  

细颗粒沉积物论文_陈丹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