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论文_白天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迪丝华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结,纽约,纯真,年代,达拉斯,西蒙,罗斯。

伊迪丝华顿论文文献综述

白天娇[1](2019)在《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全球性都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成为包括文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从伊迪斯·华顿和王安忆两位作家作品中关于纽约和上海两座都市的描写入手,比较研究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有关都市文化的叙述。纽约这座都市赋予伊迪丝·华顿高雅的文化修养,也给了她成长和背叛的力量。纽约是华顿的文学命脉和生生不息的创作根基,纽约带给她割舍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富有哲理意义的文化审视。本文剖析华顿作品中关于纽约社会风貌的描述以及对老纽约社会风俗习惯的展现,男性和女性个人觉醒的意识,展现出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都市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人物形象与命运是整个都市文化的写照,深刻反映时代的变迁。伊迪丝·华顿书写纽约的过程,是一个关于都市文化的审视过程。王安忆的作品中蕴含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她不变的创作宗旨是描写上海的都市文化,从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弄堂这一经典审美意象开拓了一种关于都市的空间想象,大量的日常生活化叙述让这座都市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为具体,通过对上海时间和空间的构建,对众多女性角色、小人物和都市异乡人的描写,挖掘他们身上隐喻的上海精神。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本文通过二者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比较二者对女性自我解放与精神觉醒的赞美,深入探讨两性关系,挖掘蕴藏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展现都市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易灵运[2](2018)在《西方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学者们才开始对她的短篇小说进行大规模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从叁个方向对华顿短篇小说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主要集中在其鬼故事和婚姻小说上的女性主义研究;第二,比较对象多样化的比较研究;最后,对华顿作品现代主义特点的肯定和挖掘。(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邓治,彭凌[3](2018)在《伊迪丝·华顿鬼故事“双声话语”书写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迪丝·华顿的鬼故事系列短篇小说具有"双声话语"的性质,即采用鬼故事这一为男权社会所接受的文学体裁表达华顿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一性质通过以"鬼"为主的意象群、缺席、不可靠的叙事者等书写策略得以体现。采用这些书写策略,华顿反映了女性表达自我和反抗压迫的心声,讽刺和抨击了丑恶、残酷的男权体制和文化。(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魏斯华[4](2018)在《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作为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小说,跨越了伊迪丝·华顿的不同创作时期,侧重描绘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老纽约个体觉醒挣扎的生存状态,集中表现了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昭显着新旧文化的冲突。本文尝试从心理学及文化视角对伊迪丝·华顿强烈情感(即情结)影响下的老纽约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伊迪丝·华顿的创作源泉。绪论部分,对论文中的关键词“情结”以及“老纽约小说”进行解释界定。正文部分分为叁大章节。第一章侧重梳理伊迪丝·华顿的情结:华顿心中怀着老纽约情结,所以老纽约故事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她笔下倾泻而出。对冒险的期待,对改变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的期待,这些期待聚集成华顿心中的巴黎情结。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之中,对比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个人的自我挣扎和心理矛盾,而且可以深入体会美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震荡中的基本走势。第二章集中研究伊迪丝·华顿的情结在“老纽约小说”中的体现。以丽莉·巴特为例,展示伊迪丝·华顿在巴黎情结视角下对老纽约文化的审视方式,考察其所设想的以精神王国对抗物质财富的道路。以厄丁·斯普拉格为例,叙述厄丁如一个侵略者般颠覆了老纽约社会传统。她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一切,揭示华顿对炫耀性消费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充满欲望的现代文明的担忧。以埃伦·奥兰斯卡和纽兰·阿切尔为例,揭示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特有的现代性与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第叁章深入分析情结书写的艺术特色与接受。老纽约小说是伊迪丝·华顿强烈个人情感纠葛的书写,具有真实美、精致美、悲剧美、怀旧美四大特色:老纽约小说因情感真挚而易于在读者那里激发共鸣;作为华顿精致意识下的情感书写,老纽约小说处处流露出精致美;老纽约小说的主题哀而不伤,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悲剧风格;老纽约小说作为集体怀旧的情结消费,是集高雅与通俗、感伤主义与现实主义为一体的小说。老纽约小说的畅销反映大众市场的需求与读者品味的接受。最后是结论部分,老纽约情结是伊迪丝·华顿文学创作源泉;巴黎情结是她坚持不懈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的书写。(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玲娜[5](2018)在《伊迪丝·华顿小说《纯真年代》中艾伦·奥兰斯卡的伦理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纯真年代》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在这个消费主义兴起的年代,老纽约"害怕丑闻甚于疾病,置体面与勇气之上"。刚从欧洲归来,洋溢着自由精神的女主人公艾伦·奥兰斯卡对老纽约的常规一无所知,遭到了上流社会"团结一致"地排斥。然而,看似特立独行的艾伦有着比这些"视常规如生命"的老贵族更为高尚的道德标准。文章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结合艾伦所处的伦理环境,分析她的伦理选择。(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0期)

赵宁宁[6](2018)在《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和现实中的房子在写给当时的情人莫顿·富勒顿的信中,伊迪丝·华顿说,"作为一个风景园丁,我比作为一个小说家更称职,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的作品,远远超过《欢乐之家》"。伊迪丝·华顿了解房子。这位美国小说家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房屋装饰The Decoration of Houses》,这本书是华顿和一位建筑师奥格登·科德曼(Ogden Codman,Jr.)合写的,科德曼(本文来源于《世界博览》期刊2018年08期)

韩芳婷[7](2018)在《反犹太与否:伊迪丝·华顿对《欢乐之家》中西蒙·罗斯戴尔的刻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欢乐之家》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社会上反犹思潮高涨的时期。犹太主题本该是研究该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但评论家和学者却鲜少涉及这一方面。此外,基于现有为数不多的相关犹太主题的研究,学界就华顿的意识形态立场达成了一致:华顿是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而犹太人物西蒙·罗斯戴尔是华顿的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然而,如果能够撇开这一既定阐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解读并非一个“反犹太主义”即可盖棺定论。本文旨在通过挖掘《欢乐之家》一书的潜文本,从外表、社会地位、艺术审美、宗教和社交等方面来解构先前学者对于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形象刻画,继而再次从这五方面入手建构罗斯戴尔的形象,使其更加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伊迪斯·华顿对这一犹太人物的态度。本文由绪论、结论和五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首先梳理该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问题,即犹太主题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其次,在简要梳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肢体语言在人物建构方面的独特意义。第一章主要聚焦于《欢乐之家》的宏观和微观创作背景,不仅关注世纪之交的反犹太主义运动,还将重点放在华顿的人际圈,探讨她身边朋友对她刻画罗斯戴尔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从华顿对罗斯戴尔的外表描写和微笑出发,引出罗斯戴尔阴柔而无吸引力的犹太人形象,然后论证华顿是如何让罗斯戴尔逐渐获得男子气概与主导权的。第叁章主要从其在金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及其在艺术审美上的洞察力两个方面来论证罗斯戴尔的形象。二者的融合一方面瓦解了罗斯戴尔粗俗、贪婪、道德沦丧的刻板印象,使其以鉴赏家和审美家的全新身份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经济和艺术在罗斯戴尔身上的体现拉近了他与华顿之间的距离。第四章则集中讨论宗教在反犹太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罗斯戴尔宗教行为的缺失,探究宗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关系,挖掘华顿这一设计背后的意图所在。第五章节主要探讨在上流社交场,罗斯戴尔如何运用社交技巧来平衡自己的权利、地位,从而模糊固有的社会等级,成功上位。以上章节从各个不同方面来证明伊迪斯·华顿对西蒙·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塑造并非是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田媛媛[8](2017)在《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异托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迪丝·华顿是美国小说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出生于十九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华顿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富贵舒适的有闲阶级生活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十九世纪的纽约上流社会是个结合紧密的小圈子,在伊迪丝·华顿笔下,它被冠名为“老纽约”社会。本论文拟从梳理法国着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提出的“异托邦”概念入手,分析华顿的代表小说《欢乐之家》,《天真时代》和《国家风俗》中深受父权制度压抑和束缚的“老纽约”社会的异托邦异托邦特质和异托邦渊源,探讨这一空间对置身其中的贵族产生的现实性影响。老纽约社会是由一个历史和人类创造的并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空间,它不仅并置了相异甚至不可融合的空间体系,而且聚集了带有不同时间片段的人物,在同一场合活动。作为异托邦空间的老纽约,这些都对置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命运结局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欢乐之家》中的莉莉一心想通过觅得金龟婿来完成合乎社会规范对女性的使命,而现实要求与内心追求的不协调让她一次次与机会失之交臂,最终以悲惨结局告终。《国家风俗》中的安丁深谙女性在老纽约的生存之道,目标明确行事果断的她在叁易其夫后终于如愿以偿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她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却逐步趋向异化。老纽约不仅对女性有着严苛的要求,同时也紧紧的束缚着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天真时代》中的阿切尔在世俗规范的压制下,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一步步妥协,最终在遗憾与惋惜中度过余生。老纽约社会在父权制统治下保守传统,不仅压制着女性的生存自由也使得男性丧失了对自由的追求。华顿笔下老纽约这个异托邦的存在不仅印证了十九世纪纽约贵族生活的习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者”空间在现实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蔚[9](2017)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文中研究指出究竟是那部由好莱坞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和米歇尔·菲佛主演的电影《纯真年代》让原着小说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还是小说《纯真年代》为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这也许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类的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凭借1920年出版的长(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4-03)

刘莉,邹雪茜[10](2016)在《评析伊迪丝·华顿《天真时代》的叙述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天真时代》一出版便引起文学界及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评析了作品中所运用到的重复的叙述艺术、反讽的叙述艺术和象征的叙述艺术,解读这部作品得以经久不衰的缘由。(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29期)

伊迪丝华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学者们才开始对她的短篇小说进行大规模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从叁个方向对华顿短篇小说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主要集中在其鬼故事和婚姻小说上的女性主义研究;第二,比较对象多样化的比较研究;最后,对华顿作品现代主义特点的肯定和挖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迪丝华顿论文参考文献

[1].白天娇.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2].易灵运.西方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研究述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邓治,彭凌.伊迪丝·华顿鬼故事“双声话语”书写策略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魏斯华.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5].李玲娜.伊迪丝·华顿小说《纯真年代》中艾伦·奥兰斯卡的伦理选择[J].海外英语.2018

[6].赵宁宁.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J].世界博览.2018

[7].韩芳婷.反犹太与否:伊迪丝·华顿对《欢乐之家》中西蒙·罗斯戴尔的刻画研究[D].厦门大学.2018

[8].田媛媛.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异托邦分析[D].西北大学.2017

[9].刘蔚.人生若只如初见[N].文汇报.2017

[10].刘莉,邹雪茜.评析伊迪丝·华顿《天真时代》的叙述艺术[J].语文建设.2016

论文知识图

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8)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7)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4)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5)

标签:;  ;  ;  ;  ;  ;  ;  

伊迪丝华顿论文_白天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