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针对纳污河水碳氮比较低的问题,采用芦苇碳源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Post-DBF)强化反硝化脱氮,重点考察了进水量(17. 28、28. 80、43. 20 L/d)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当进水量为17. 28 L/d时,后置反硝化滤池对COD、T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78. 81%、78. 23%和70. 21%,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标准。其中,Post-DBF的硝化段可以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占系统总去除率的87. 34%。在进水与芦苇碳源有足够长接触时间(> 2. 6 h)的情况下,芦苇能够为系统缺氧段提供一定的碳源,使反硝化过程得以稳定进行,弥补了传统低碳氮比污水因碳源不足而产生的脱氮效率低下的缺陷。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汤同欢,陈丙法,金婧梅,陈开宁,李勇,黄蔚
关键词: 后置反硝化,固体碳源,生物滤池,低碳氮比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60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9166),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资助项目(TH2016401)
分类号: X703
DOI: 10.19853/j.zgjsps.1000-4602.2019.05.004
页码: 19-23+29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569K
下载量: 139
相关论文文献
- [1].3种单一及其混合碳源的生物反硝化脱氮效能[J]. 水处理技术 2020(01)
 - [2].复合碳源评价体系分析[J]. 节能 2020(07)
 - [3].淀粉/聚砜固体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S1)
 - [4].强化湿地反硝化的生物质碳源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9(12)
 - [5].泥炭作为缓释碳源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4)
 - [6].南方山丘农村低碳源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探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6)
 - [7].碱热处理生物质碳源材料比选研究[J]. 森林工程 2020(05)
 - [8].一株分离自铀矿酸性浸出液霉菌的鉴定与碳源代谢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8(04)
 - [9].缓释碳源材料的选择与制备探究[J]. 工业水处理 2017(02)
 - [10].缓释碳源与净水菌胶囊组合脱氮净水性能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04)
 - [11].人工湿地反硝化外加固体碳源选择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7(01)
 - [12].混合碳源对灵芝多糖发酵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02)
 - [13].新型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其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1)
 - [14].碳源对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及细菌种群的影响[J]. 四川环境 2015(01)
 - [15].昆明某污水处理厂碳源分配研究与升级改造[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07)
 - [16].初始碳源及补加碳源对结冷胶分批发酵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7].新型反硝化固体碳源释碳性能研究[J]. 环境科学 2011(08)
 - [18].有机碳源及无机碳源对杜氏盐藻生产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33)
 - [19].碳源变化对降解2,4-D的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形态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0(11)
 - [20].新型高效复合碳源的制备及其在反硝化脱氮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 2019(S1)
 - [21].碳源对凝结芽孢杆菌耐酸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22].基于碳源优化的反硝化除磷及微生物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7)
 - [23].基于生产过程的炼化企业碳源识别[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0(04)
 - [24].玉米秸秆生物质碳源预处理条件选择研究[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7(08)
 - [25].不同种驹形氏杆菌合成纤维素最适碳源[J]. 食品与机械 2016(04)
 - [26].基于固体碳源反硝化的低碳源污水生物硝化技术[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9)
 - [27].农作物副产品用作废水处理固体碳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9)
 - [28].农业生产的碳源效应及其价值计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9].植物乳杆菌增菌培养基碳源优化[J].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14(01)
 - [30].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