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铝氧化物论文_王小明,冯雄汉,朱孟强,严玉鹏,刘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铝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物,木质素,腐殖质,芽孢,菌株,复合体,电子显微镜。

铁铝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明,冯雄汉,朱孟强,严玉鹏,刘凡[1](2019)在《磷素在几种常见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过程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为了维持或增加作物产量,需要向土壤中不断施加肥料磷。然而,土壤中磷肥的利用率不高,一般在20%左右,因而造成肥料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磷素主要是被无处不在的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矿物所吸附固定,这部分颗粒态磷很难被作物利用,且存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环境风险。而磷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与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近年来,本课题组利用宏观(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吴迪,郭彦秀,赵欣,陈子明,张莹[2](2019)在《铅对铁铝复合氧化物吸附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氧化物对环境中的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但2种或多种金属离子共存条件下,复合氧化物的吸附行为仍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通过批吸附试验方法,研究溶液中有无Pb~(2+)共存时,铁铝复合氧化物对Cu~(2+)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不存在Pb~(2+)时,Cu~(2+)在铁铝复合氧化物表面的Qmax为149.08 mg·g~(-1)。当溶液中Pb~(2+)和Cu~(2+)共存时,Cu~(2+)的Qmax降低到28.81 mg·g~(-1)。在pH值3~7的范围内,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Cu~(2+)在铁铝复合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Pb~(2+)的存在减少了吸附在氧化物表面的Cu~(2+)量。存在或不存在Pb~(2+)的情况下,Cu~(2+)在氧化物表面上的吸附动力学均遵循Elovich方程,并且在约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董玉良,徐苗,刘方春,任丽英[3](2019)在《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铝氧化物是土壤的重要组分之一,其对土壤中有机无机组分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吸附实验和DLVO理论,探究铁铝复合氧化物对细菌的粘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铁铝复合氧化物对细菌的粘附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铁铝1∶3复合氧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17.43和2792.29 mg·g~(-1),铁铝3∶1复合氧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55.58和2760.33 mg·g~(-1).随着pH值的增大,两种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量均呈下降趋势.铁铝1∶3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量均大于铁铝3∶1复合氧化物.静电吸引力是铁铝复合氧化物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白颖艳,李小庆,李忠意[4](2018)在《铁铝氧化物对BaCl_2-TEA法测定土壤交换性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探讨了铁铝氧化物对BaCl_2-TEA提取法测定土壤交换性酸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aCl_2-TEA法测定了添加6种不同铁铝氧化物(无定型铁、α-Fe_2O_3、针铁矿、无定型铝、γ-Al_2O_3和叁水铝石)后酸性紫色土的交换性酸含量。【结果】相比于α-Fe_2O_3、叁水铝石、γ-Al_2O_3和针铁矿,化学活性较高的无定型铁和无定型铝具有较低的pH值和存在大量的Fe3+或Al3+溶出,酸性环境和Fe3+或Al3+的存在会消耗更多的TEA,造成计算得到的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偏高。【结论】由于Al3+是致酸离子而Fe3+是干扰离子,因此不宜采用BaCl_2-TEA法测定无定型铁或Fe3+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的交换性酸含量。此外,对无定型铝存在的潜在酸化风险也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赵友朋,孟苗婧,张金池,马洁怡,刘胜龙[5](2018)在《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铁铝氧化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浙江省凤阳山保护区内土壤铁铝氧化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为该区恢复与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保护区内黄棕壤地带4种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分析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含量均在90%以上,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MWD)均表现为: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竹林。(2)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大小整体上表现为:游离态氧化铁Fe_d>>游离态氧化铝Ald>无定形氧化铁Fe_o>无定形氧化铝Alo>络合态氧化铁Fe_p>络合态氧化铝Al_p,各形态的氧化铁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增加。(3)增强回归树BRT分析结果显示,对土壤团聚体MWD影响最大的是Al_p,贡献率为43.6%;其次是Ald(23.5%)和Fe_d(19.5%);Fe_o(6.9%),Alo(4%)及Fe_p(2.4%)的影响程度较小。[结论]Al_p,Ald和Fe_d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络合态氧化铝Al_p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大于游离态铁铝氧化物Ald和Fe_d。(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帅,徐俊平,王楠,雷琬莹,范喜妍[6](2018)在《FTIR及SEM诊断铁铝锰氧化物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铝锰氧化物催化木质素形成腐殖质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微生物-木质素-铁铝锰氧化物叁者间的关系,揭示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木质素为碳源,通过添加针铁矿、叁羟铝石及δ-MnO_2粉末,在接种复合菌剂后启动110d液体培养,期间动态收集矿物-菌体残留物,利用FTIR及SEM技术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呈松针状结构,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表面附着了条状的暗色物质,表观结构不规则,但晶体结构并未改变。菌体中多糖类物质与针铁矿游离羟基的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菌体在针铁矿表面堆积掩蔽了Fe—OH键以及(001)面的γ-OH键,Fe—OH发生质子化使Fe—O键振动频率增强;叁羟铝石表面结构疏松、呈绒球状物质,参与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缩聚作用明显、疏松程度降低、表面微孔结构减少。氢键作用使矿物-菌体残留物的铝羟基振动频率下降,即与=Al—OH相结合的O—H键极性减弱;木质素引入使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随着培养进行,其含量先下降,而后再历经缩合;δ-MnO_2表面颗粒粗糙,以絮状或颗粒状团聚,参与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后,颗粒团聚趋势明显、堆积更加紧密、表面结构更加光滑。60d培养期间,δ-MnO_2结晶度受到菌体堆积以及氢键作用使O—H键的极性减弱,而后层间水分子—OH含量增加对其产生了迭加效应,使3 404~3 435cm-1处吸收峰强度增加。菌体中多糖类物质的羟基通过氢键、化学力与δ-MnO_2表面发生缔合,所形成的矿物-菌体残留物芳香碳结构比例增加,但Mn—O基团受到掩蔽;δ-MnO_2的参与能够使矿物-菌体残留物产生更大数量的芳香碳结构,为腐殖质形成提供更多的稳定性碳,其次是针铁矿,而叁羟铝石则在培养30~60d更有利于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7期)

丁泽聪[7](2018)在《铁铝(氢)氧化物去除水中As(Ⅲ)和Cr(Ⅵ)的效果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砷和铬元素,在水体当中,砷主要是以As(Ⅲ)和As(Ⅴ)的形式存在,而铬主要是以Cr(Ⅵ))和Cr(Ⅲ)的形式存在。As(Ⅲ)的毒性远大于As(Ⅴ),而Cr(Ⅵ))的毒性远大于Cr(Ⅲ)。砷和铬都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这两者均被我国列入优先污染物的黑名单之中,需要优先监测和控制。铁(氢)氧化物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表面活性位点,对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铁(氢)氧化物很少以纯净物的形式存在,通常都会含有一些杂质。铝是地壳中含量第叁丰富的元素,经常会出现在铁(氢)氧化物里。因此,铁(氢)氧化物里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铝(氢)氧化物。本研究以毒性较强的As(Ⅲ)和Cr(Ⅵ))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Fe-Al双金属氧化物和含Al水铁矿,利用这两种铁铝(氢)氧化物来处理As(Ⅲ)和Cr(Ⅵ))废水。通过批量实验法研究了铁铝摩尔比、溶液初始pH值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技术(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对反应前后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官能团种类、元素价态等进行表征。最后,分别提出了Fe-Al双金属氧化物去除As(Ⅲ)的机理以及含Al水铁矿同时去除As(Ⅲ)和Cr(Ⅵ))的机理。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Fe-Al双金属氧化物是比表面积为223.9 m~2/g的介孔材料,可在较宽的pH范围内高效去除As(Ⅲ)。当Fe-Al双金属氧化物的投加量为3.0 g/L时,在3.0-11.0的pH范围内可以高效地去除As(Ⅲ),反应90 min,对10.0 mg/L的As(Ⅲ)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在中性条件下,该Fe-Al双金属氧化物重复使用5次仍可很好地去除As(Ⅲ)。Fe-Al双金属氧化物对As(Ⅲ)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它们的单金属氧化物。(2)Fe-Al双金属氧化物去除As(Ⅲ)的机理可从3个方面进行解释:As(Ⅲ)和Fe-Al双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OH发生络合作用从而固定住As(Ⅲ);被固定住的As(Ⅲ)以及溶液中的As(Ⅲ)部分被溶解氧氧化成As(Ⅴ);最后是生成的As(Ⅴ)被吸附到Fe-Al双金属氧化物表面。(3)含Al水铁矿是一种弱晶型物质,比表面积大,可在酸性和中性的条件下快速去除As(Ⅲ)和Cr(Ⅵ))。随着Al含量从0增加到30 mol%,含Al水铁矿对As(Ⅲ)的吸附容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对Cr(Ⅵ))的吸附容量呈上升趋势。随着pH值从3.0升到11.0,As(Ⅲ)的去除效果先提高后降低,而Cr(Ⅵ))的去除效果下降明显。As(Ⅲ)和Cr(Ⅵ))共同吸附到含Al水铁矿表面上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s(Ⅴ)和Cr(Ⅲ)。(4)含Al水铁矿同时去除As(Ⅲ)和Cr(Ⅵ))的机理包括了共同吸附和氧化还原。As(Ⅲ)和Cr(Ⅵ))可通过静电吸引和内球络合作用被吸附到含Al水铁矿表面上,而含Al水铁矿可作为电子穿梭体,有助于As原子上的电子转移到Cr原子上,使As(Ⅲ)被氧化成As(Ⅴ),Cr(Ⅵ))被还原为Cr(Ⅲ),从而显着地降低它们的环境危害。(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帅,徐俊平,窦森,王楠,包岩[8](2018)在《不同菌株培养顺序对添加铁铝锰氧化物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探索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3种菌株、6种培养顺序在添加铁、铝、锰氧化物情况下对混有木质素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差异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在针铁矿、叁羟铝石和δ-MnO_2参与条件下,通过6种菌株培养顺序的设置,探讨其对木质素白浆土混料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针铁矿添加条件,在以巨大芽孢杆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更有利于白浆土腐殖化系数(CHA/CFA)的促进.而在针铁矿和δ-MnO_2添加条件下,A.niger→S.griseus→B.megaterium的培养顺序更有利于白浆土胡敏酸(HA)向富里酸(FA)的转化.基于叁羟铝石添加条件,灰色链霉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更有利于白浆土CHA/CFA的促进,而以巨大芽孢杆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可使CHA/CFA降低;除S.griseus→A.niger→B.megaterium外的5种菌株培养顺序,δ-MnO_2均能有效促进白浆土HA的降解、使其分子结构更加简单;无论哪一菌株培养顺序,针铁矿均有利于微生物对混料胡敏素(Hu)的矿化,δ-MnO_2可使混料总有机碳(TOC)发生较大程度矿化;与对照相比,δ-MnO_2亦可促进微生物对混料水溶性物质(WSS)的消耗,且对可提取腐殖酸(HE)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文永莉[9](2017)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旱地红壤铁铝氧化物转化与固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碳库。SOC固持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核心,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原位光谱学观测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中发展迅速。研究者运用这类技术表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长期固持不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而主要是由其所处生态系统决定。SOC与无机矿物,特别是纳米尺度的铁铝氧化物通过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控制着SOC固持。同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不同类型铁铝氧化物与SOC相互作用。弱晶态铁铝氧化物更有助于SOC的稳定,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影响着不同类型铁铝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施肥作为一项基本农艺措施,显着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进而影响SOC的含量、组成及结构,同时也对在纳米尺度上的铁铝氧化物分子晶态结构有显着影响。此外,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循环在土壤中广泛存在,显着影响着土壤中铁(氢)氧化物的晶态结构,并受到长期不同施肥的微观调控。然而,长期施肥对土壤中铁铝氧化物与SOC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循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站的红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红壤中铁铝氧化物形态、SOC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合室内培养试验,从微生物介导的土壤中铁氧化还原循环入手,进一步探究长期施肥对红壤中铁(氢)氧化物不同形态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红壤中铁氧化物与有机碳的结合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23年连续施肥,土壤SOC含量以及pH发生显着变化。长期施肥能够显着提高SOC含量。不同施肥土壤中SOC含量顺序依次为: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NPKM)>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石灰(NPKCa)>氮肥加石灰(NCa)>单施氮肥(N)≈不施肥(Control)。另外,长期施用化肥(N和NPK)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肥(NPKM和M)以及石灰处理(NCa和NPKCa)的土壤pH显着提高。(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土壤中可交换态铝的含量显着升高,导致土壤酸化;石灰处理的土壤中一部分可交换态铝转换为与有机质弱结合态铝,提高土壤pH;有机肥处理几乎将土壤中全部的可交换态铝转换为与有机质强结合态铝和弱晶态铝,显着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酸化。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土壤中弱晶态铝的含量。27Al高分辨核磁共振(NMR)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Al主要以弱晶态的八面体配位状态存在。傅里叶红外(FTIR)图谱表明,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存在大量的Si-O键以及弱晶态纳米矿物伊毛缟石。高清电子显微镜(HRTEM)同时也证明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水分散胶体中以弱晶态矿物为主。土壤中弱晶态铝氧化物含量与SOC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在红壤SOC固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中不同铁组分的含量。长期施用化肥(NPK)显着提高了 土壤中总铁含量以及铁的结晶度;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和M)则显着提高了土壤水分散胶体中的铁含量、以及土壤中活性铁的含量(草酸铵提取铁和弱晶态铁)。(4)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扫描透射显微镜结合近边吸收精细结构谱(STXM-NEXAFS)显示,NPK和NPKM处理土壤水分散胶体中铁的氧化还原状态分布显着不同。NPKM处理的土壤水分散胶体中以八面体配位铁为主,NPK处理的土壤胶体中出现四面体配位铁,为两种形态的混合体。同步辐射硬X射线吸收近边谱(XANES)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NPKM和M)比化肥处理(NPK)的土壤中包含更多的水铁矿。(5)室内模拟水铁矿快速老化试验表明水铁矿在KOH溶液中100 ℃加热4 h后,可全部转变为结晶度良好的铁(氢)氧化物。不同施肥处理的DOM与水铁矿共同培养,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延缓水铁矿的老化。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延缓水铁矿老化起着重要作用。有机肥处理(NPKM)的DOM在延缓水铁矿老化过程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不施肥(Control)处理的DOM次之,NPK处理的DOM延缓水铁矿老化的能力最弱。XPS分析表明有机肥处理(NPKM)的DOM中含有较多的芳香碳,可以与弱晶态的Fe或者水铁矿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保护其在土壤中长期存在。(6)化肥处理显着增强了土壤Fe(Ⅲ)还原能力。施用化肥的土壤中Fe(Ⅲ)还原菌,尤其是广为人知的Geobacter属的含量显着高于有机肥处理。但施用化肥的土壤Mn、NO3-、OC含量均较低,其Fe(Ⅱ)氧化菌的含量较低,导致施用化肥的土壤中Fe(Ⅱ)氧化能力弱,难以形成大量的弱晶态氧化物。在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由于Geobacter等Fe(Ⅲ)还原菌的缺乏,土壤中Fe(Ⅲ)还原能力较弱。然而,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有相对较高的Mn、NO3-和OC含量,有利于Fe(Ⅱ)氧化菌的大量繁殖,特别是Pseudomonas和Anaerolinea,其在有机肥处理中的丰度显着高于化肥处理。Fe(Ⅱ)氧化作用活跃,氧化产物弱晶态的水铁矿较多。(7)在共沉降过程中,DOM与铁矿物的最大OC沉淀量显着高于吸附作用。但是在解吸试验中,吸附复合物比沉降复合物释放更多的OC。因此,DOM与铁矿物共沉降复合物比吸附复合物中OC稳定性更高。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DOM与铁矿物更易发生共沉降作用,而施用化肥的土壤DOM与铁矿物更易发生吸附作用,且pH较低吸附产物中难溶性OM-铁复合物的含量相对较高。化肥的施用可以导致土壤酸化,使其更容易发生吸附作用。共沉降产物中OC的稳定性更好。这也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固持有机碳的潜力。综上,长期施肥显着影响土壤中铁铝氧化物的晶态结构及其性质。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着增加土壤中弱结晶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而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中晶态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弱结晶态铁铝氧化物相对于晶态铁铝氧化物,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可以更好的固持SOC。该结果为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SOC含量提供了新思路。不同施肥处理显着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循环,进而改变了土壤中铁(氢)氧化物的晶态结构。此外,有机肥处理中较高的OC和芳香族碳含量可以延缓弱晶态铁(氢)氧化物的老化,阻碍其转换为晶态矿物。同时,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DOM与铁(氢)氧化物更易发生共沉降作用,而施用化肥的土壤DOM与铁(氢)氧化物更易发生吸附作用。共沉降产物中OC稳定性相比于吸附产物更大。因此,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固碳潜力更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丽[10](2017)在《赤泥中回收铁铝制备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及其除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化物是对饮用水有重要影响的少数化学物质之一。当饮用水中氟的含量在允许限度内时,其存在有益于骨骼、牙齿的健康生长和发育,而过量摄入氟化物会导致牙齿或骨骼氟中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导方针,饮用水中氟化物浓度上限为1.5 mg/L。中国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氟化物浓度不能超过1.0 mg/L。在研究的众多除氟方法中,吸附法因其有效性,易于操作和经济效益,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除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限制,如材料的高成本、吸附能力不高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赤泥中回收的铁铝作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并用于水中氟离子的去除。铁和铝作为制备吸附剂的主要原料,采用酸浸法将其从赤泥中回收。研究表明,在盐酸浓度为3 mol/L、液固比为16:1 mL/g、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1.5 h的条件下,铁的浸出率为95.4%,铝的浸出率为66.7%。酸浸后赤铁矿的晶相消失,被盐酸全部浸出。利用赤泥中回收的铁铝为原料制备铁铝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其制备优选条件为:Fe3+/Al3+金属摩尔比为1:1,制备过程pH值为7.5。通过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可知:铁铝复合氧化物吸附剂表面粗糙且颗粒大小不一,为非晶型态,其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83.3 m2/g和2.4 nm。在铁铝复合氧化物吸附剂的基础上制备具有高吸附容量的铁铝镧除氟吸附剂,其制备优选条件为:Fe3+/Al3+/La3+金属摩尔比为2:2:1,焙烧温度为80℃。通过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可知:铁铝镧复合氧化物(Fe-Al-La)吸附剂是由具有不同尺寸的无定形颗粒及其聚集体组成的非晶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371.47 m2/g和10.2 nm,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对Fe-Al-La吸附剂的除氟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线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拟合Fe-Al-La吸附剂,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剂的反应过程。Fe-Al-La吸附剂在较宽的pH范围(3-9)表现出高除氟能力,并且最大吸附容量为74.07mg/g。FT-IR和XPS分析表明,吸附剂上的羟基参与到了除氟过程中,铁铝镧叁金属以叁价形式存在并参与到除氟反应中。吸附剂去除氟化物的机理为: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8)

铁铝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合氧化物对环境中的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但2种或多种金属离子共存条件下,复合氧化物的吸附行为仍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通过批吸附试验方法,研究溶液中有无Pb~(2+)共存时,铁铝复合氧化物对Cu~(2+)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不存在Pb~(2+)时,Cu~(2+)在铁铝复合氧化物表面的Qmax为149.08 mg·g~(-1)。当溶液中Pb~(2+)和Cu~(2+)共存时,Cu~(2+)的Qmax降低到28.81 mg·g~(-1)。在pH值3~7的范围内,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Cu~(2+)在铁铝复合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Pb~(2+)的存在减少了吸附在氧化物表面的Cu~(2+)量。存在或不存在Pb~(2+)的情况下,Cu~(2+)在氧化物表面上的吸附动力学均遵循Elovich方程,并且在约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铝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明,冯雄汉,朱孟强,严玉鹏,刘凡.磷素在几种常见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过程与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吴迪,郭彦秀,赵欣,陈子明,张莹.铅对铁铝复合氧化物吸附铜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9

[3].董玉良,徐苗,刘方春,任丽英.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4].白颖艳,李小庆,李忠意.铁铝氧化物对BaCl_2-TEA法测定土壤交换性酸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赵友朋,孟苗婧,张金池,马洁怡,刘胜龙.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铁铝氧化物的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18

[6].王帅,徐俊平,王楠,雷琬莹,范喜妍.FTIR及SEM诊断铁铝锰氧化物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7].丁泽聪.铁铝(氢)氧化物去除水中As(Ⅲ)和Cr(Ⅵ)的效果与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8].王帅,徐俊平,窦森,王楠,包岩.不同菌株培养顺序对添加铁铝锰氧化物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8

[9].文永莉.不同施肥条件下旱地红壤铁铝氧化物转化与固碳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10].李丽.赤泥中回收铁铝制备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及其除氟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一8不同有机酸处理对油菜根Cd含t的影响铬污染土壤的XRD分析复合型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示意图自组装单分子膜示意图二二1!一"区Z!:l()1一]1巨之乙)(}......2 黄棕壤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土壤稳...

标签:;  ;  ;  ;  ;  ;  ;  

铁铝氧化物论文_王小明,冯雄汉,朱孟强,严玉鹏,刘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