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氧化物论文_李伟,耿瑞光,金大桥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物,载流子,控制区,长江,催化剂,干线,亚硫酸盐。

硫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耿瑞光,金大桥[1](2019)在《锅炉硫氧化物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工业锅炉的燃烧过程生成的硫氧化物(SO_x),其排放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影响锅炉的正常使用。对锅炉SO_x的控制,需要根据SO_x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脱除技术和控制方案。对煤炭燃烧过程中SO_x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锅炉SO_x的脱除技术及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燃烧脱硫,脱除效果受炉内燃烧组织状况、脱硫剂种类、脱硫温度、烟气流速和Ca/S比等因素影响。对于烟气脱硫,脱硫效果受脱硫浆液种类、浆液液滴运动速度和烟气流速影响,并对湿法烟气脱硫的主要技术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文杰,郑国侠,高倩,杜曙光,王云华[2](2019)在《蓝氏贾第鞭毛虫甲硫氨酸硫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为贾第虫)甲硫氨酸硫氧化物还原酶基因(GlMSR),进行原核表达获得其重组蛋白。方法依据GenBank中GlMSR序列设计引物,以贾第虫中国C2克隆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编码序列,将所得片段连接至质粒pET28a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lMSR,将pET28a-GlMSR导入大肠杆菌E.coli JM109并挑取阳性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和鉴定。用化学方法将经测序验证的重组质粒pET28a-GlMSR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表达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重组蛋白表达结果。收集沉淀中的重组表达产物,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带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鉴定纯化结果。结果电泳结果显示在约624 bp处出现目的 DNA条带,表明成功得到GlMSR编码序列;PCR鉴定、酶切鉴定以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lMSR,经IPTG诱导后在沉淀中获得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Mr)约为25 000,与预期分子量(Mr)22 800基本相符。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含有His6标签。结论本研究克隆、表达了蓝氏贾第虫GlMSR基因,并纯化获得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索该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开,周鑫元,周维波[3](2019)在《VLGC硫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成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有关国际组织及国家相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船舶的硫氧化物(SO_X)排放加以控制,在满足各国排放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一种合适的排放控制技术,对船舶的建造及营运非常重要。目前使用低硫燃油、清洁燃料、废气滤清系统等是主流的船舶SO_X排放控制措施。文章以江南造船自主研发的VLGC(Very Large Gas Carrier)为例,从初始投资、燃油/燃气消耗费用、使用效果等方面探讨不同排放控制技术的利弊。(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9年06期)

梁士斌[4](2019)在《硫氧化物排放比去年同期减少六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广州海事执法人员在南沙粮食码头对“MEGAH×××”轮实施检查时,发现该轮自7月7日至10日进入排放控制区驶往南沙途中使用高硫油。经检测,该轮使用的燃油硫含量为2.71%m/m,明显超过0.5%m/m的标准。从2019年1月1日起,船舶进入(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9-08-30)

菅娟[5](2019)在《纳米硫/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水裂解中的研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催化水裂解是水裂解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现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鉴于水裂解的主要产物是可用于储能的H_2和我们赖以生存的O_2,所以水裂解的开发应用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样,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电催化的研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但是直到1970年后电催化水裂解才陆续开始被重视起来,所以相对而言其发展空间还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目前已经开发的电催化水裂解催化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物理负载到电极表面的非自支撑材料;另一类是原位负载到电极表面形成自支撑体系的催化材料。当然,鉴于物理负载的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较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合成电解性能及稳定性能皆佳的原位负载电催化材料。电催化水裂解催化剂中性能相对较好的是被研究者们广泛认可的贵金属及贵金属合金类材料的催化剂,但是鉴于这类金属的储量颇少,所以开发廉价且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一直是研究者们所不懈追求的目标。现如今研究较多的非贵金属水裂解催化剂主要有过渡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磷化物、-硒化物等以及这类材料负载到导电性基质(包括金属材料、导电碳材料等)上形成的复合材料,其中硫化物类以及负载于导电性材料上形成的复合材料类的研究相对较多。这类材料不仅导电性较好,可以极大地缩短水裂解过程中电子的转移途径,而且稳定性较好。如果能够同时设计出多孔或薄片层状等形貌的话,还势必会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助于提高这类材料的催化性能。本论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及高温固相反应法为合成手段,以目标产物功能化为导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效水裂解性能的双功能硫/氧化物电催化剂。之后我们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调控,并且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相应的表征,最后对其电催化水裂解性能进行了测定,且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其催化性能提高的的可能性因素。我们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我们合成了超薄片的纳米层状Cr_(0.06)-MoS_2,随后我们发现其在电催化析氢中的应用要比未掺杂的MoS_2的性能好很多,所以我们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掺杂后的Cr_(0.06)-MoS_2的片层结构更加均匀,比表面积明显增大,而且高分辨透射电镜、XPS、Raman等结果表明生成的Cr_(0.06)-MoS_2是1T和2H相的混合相,所以Cr_(0.06)-MoS_2具有半金属性。其优异的导电性有利于电子的迅速转移,而且其暴露的活性位点不仅在Mo-S边上,也在MoS_2的平面上,这些都势必会增加材料的固有电催化水裂解活性。2.我们通过水热法,一步硫化原位合成了Co-Ni_3S_2纳米片,其显示了较优良的电催化水裂解性能。在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时,我们发现掺杂后的Co-Ni_3S_2与未掺杂的Ni_3S_2的XRD结果基本一致,但是SEM结果却极为不同,Co-Ni_3S_2薄膜显示出大块超薄纳米片与小块纳米片互相交杂的形貌,而未掺杂的Ni_3S_2只是单层纳米片形成的薄膜,所以掺杂后的形貌暴露的比表面积更大。对其导电性进行测试后发现Co-Ni_3S_2的导电性较未掺杂的Ni_3S_2提高了很多,所以Co-Ni_3S_2的固有催化活性比未掺杂的Ni_3S_2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Co-Ni_3S_2/NF在电催化水裂解过程中能够在较低的电压下达到较大的电流输出(>1 A/cm~2)。3.我们利用水热反应法原位合成了Sn-Ni_3S_2/NF,其在电催化水裂解中表现出的性能非常突出。不仅在较低的电压下能够获得较大的电流输出(>1 A/cm~2),而且在两电极体系的全解水过程中,当电流密度为10 m A/cm~2时,其所需要的电压仅为1.46 V,在此电流密度下,这个电压值在同类催化剂中基本算是最低的了,这充分说明Sn-Ni_3S_2/NF的电催化水裂解性能是非常优异的。在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Sn-Ni_3S_2有着类银耳状的形貌,这与后续的比表面积较大的结果是相吻合的。在对其电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认为掺杂后催化剂形貌的改变增加了其暴露的活性位点,而且掺杂后,材料导电性的提高加速了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输。除此之外,我们猜想引入的Sn亦可能是催化剂的活性位点。4.我们通过调控K_2Fe_4O_7晶体的合成条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了不同体积的泡沫镍,最终成功合成了原位复合的K_2Fe_4O_7/NF。我们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是直径为50-300纳米左右的K_2Fe_4O_7原位负载于泡沫镍(NF)上形成的复合材料。我们把它用于电催化水裂解的试验中,结果显示纳米级的K_2Fe_4O_7具有了电催化水裂解的性能,是一个较为优异的双功能电催化剂,然而大块晶体K_2Fe_4O_7却几乎不具有此性能。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纳米材料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且在两者的界面上形成了一层超薄的双金属氢氧化物界面,从而增加了其电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相。纳米级K_2Fe_4O_7/NF电催化水裂解活性提高的其它原因可能还包括K_2Fe_4O_7孔道中游离态的K+增加了电解液(1.0 M KOH)中材料附近的OH-的浓度,而反应物的增加势必会促使了电催化水裂解反应的正向进行等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焦星辰[6](2019)在《二维金属硫/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然而,CO_2本身拥有的碳资源使得它可以作为制备有机燃料的原料。因此,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形式引起了全球关注,已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电催化还原CO_2至甲烷(CH_4)、乙烯(C_2H_4)、甲醇(CH_3OH)和甲酸(HCOOH)等含碳燃料的研究,因为这有助于同时改善环境和能源问题。相比于电催化还原CO_2,太阳能驱动的CO_2还原更具应用前景,因为太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目前大多数光催化还原CO_2的效率仍然较低,远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光催化过程中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引起的。因此,本文以二维金属硫/氧化物作为材料基础,构建合适的结构模型,建立微观结构与光催化还原CO_2宏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结合原位表征手段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究催化过程的内在机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缺陷态ZnIn_2S_4超薄片促进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提升:构建了一种合适的结构模型也即是富/贫缺陷的二维超薄结构,以典型的层状化合物六方相硫化铟锌(ZnIn_2S_4)为例,通过高角度环形暗场图像直观地观察出产物中Zn原子的缺失,证明了ZnIn_2S_4超薄片中Zn缺陷的存在。此外,正电子湮没谱的结果表明两种ZnIn_2S_4超薄片含有不同的Zn缺陷浓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Zn缺陷的存在能够增加S原子附近的电荷密度,说明了电子能够轻易地被光激发到其导带位置,并且局域在S原子附近的Zn缺陷中,从而有利于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超快瞬态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谱和光致发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了Zn缺陷的引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同步辐射光电发射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所获得的能带结构从理论上证明了ZnIn_2S_4实现CO_2还原成一氧化碳(CO)的可行性。因此,富含Zn缺陷的ZnIn_2S_4超薄片能够获得33.2 μmol g~(-1) h~(-1)的CO生成速率,约为贫Zn缺陷的ZnIn_2S_4超薄片的3.6倍。2、部分氧化的SnS_2超薄片实现高效的可见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构建了一种合适的结构模型也即是不同氧化程度的二维超薄结构,然后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出其结构中存在的物相。以典型的层状化合物六方相二硫化锡(SnS_2)为例,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SnS_2超薄片,然后刻意氧化其表面,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充分证明了SnS_2超薄片中Sn氧化物的存在。表面光电压谱和光致发光谱的结果表明了Sn氧化物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同时原位红外光谱说明了COOH*是光催化还原C02的中间体。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 COOH*自由基的形成是整个催化过程的决速步骤,SnS_2的部分氧化能够使得电子局域在Sn原子周围,这就有利于通过稳定COOH*中间体来降低CO_2还原的活化能。因此,适度氧化的SnS_2超薄片在可见光下能够获得12.28 μmol g~(-1) h~(-1)的CO生成速率,这比未氧化的SnS_2超薄片和轻度氧化的SnS_2超薄片的CO生成速率分别提高了2.6和2.3倍。3、缺陷态Nb_2O_5超薄片调控光催化还原CO_2的产物选择性:构建了一种合适的结构模型也即是无缺陷/缺陷态的二维超薄结构,以五氧化二铌(Nb_2O_5)为例,首先制备出无缺陷的Nb_2O_5超薄片,并在其表面引入氧缺陷。电子顺磁共振谱证实了样品中氧缺陷的存在,光电子能谱证明了氧缺陷的存在导致了Nb_2O_5中Nb~(5+)变成Nb~(4+),光致发光谱表明了氧缺陷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而原位红外光谱说明了 COOH*和CH_3O*自由基是其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体。最重要的是,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氧缺陷的引入使得CH_3O*的生成变成自发过程,有效地调节了反应途径,有利于CH_4的产生。因此,Nb~(4+)掺杂的Nb_2O_5超薄片光催化还原CO_2至CH_4的选择性为81.7%,远远高于Nb_2O_5超薄片光催化还原CO_2至CH_4的选择性(43.4%)。(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马雪[7](2019)在《几种新型Z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氮硫氧化物转化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亚硝酸盐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主要用作发色剂、增香剂和防腐剂,特别是在人们喜爱的腌制食品中应用较多。但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含有亚硝酸盐的废水排放到水体中会使水生生物机体代谢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其发生病变甚至死亡。亚硫酸盐由于其集漂白、防腐和抗氧化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且价格又低,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但含有亚硫酸盐的废水排放到水体中会使水生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工业废水中的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去除对于维持一个平衡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以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光催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光催化技术也可能是一种绿色的、清洁的、有效的处理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方式。采用光催化技术可以使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同时在一个光催化体系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由于亚硝酸盐主要利用光催化系统的还原作用,而亚硫酸盐主要利用光催化系统的氧化作用,所以在同一个光催化系统中同时处理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可以相互促进他们各自的反应速率。近年来,Z型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以及声催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Z型光催化剂可以同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较强的还原性,并能拓宽光的响应范围。因此本文中选用宽带隙的半导体NiGa_2O_4和相对窄带隙的WO_3,BiSn_2O_7以及MoO_3分别形成了叁种Z型光催化剂。提高Z型光催化剂效率的关键是增强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传统的方法是增加导电通道如贵金属,然而,使用的贵金属具有窄且固定的能级,可能偏离半导体的导带或价带位置,这不利于电子通过贵金属颗粒流动。此外,由于添加这些贵金属,电子的运行距离也增加了。考虑到以上几点,本文采用极窄带隙的半导体和蒽醌作为导电通道,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加快了电子的流动速度。本文制备了NiGa_2O_4/NiS_2/WO_3,Er~(3+):Y_3Al_5O_(12)@NiGa_2O_4/(NiS,CoS_2 or MoS_2)/Bi_2Sn_2O_7和NiGa_2O_4/AQ/MoO_3叁种复合太阳光催化体系。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光电流响应(IT)、电化学阻抗(EIS)、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光谱(PL)、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DRS)和拉曼光谱(Raman)对上述催化剂的表面形态,晶体类型以及化学组成进行表征。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光照时间、光催化剂种类、pH值、牺牲剂等因素对叁种光催化体系同时光催化转化NO_2~-和SO_3~(2-)效率的影响。对叁种光催化体系的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能同时在同一个光催化体系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相互促进其反应进程。窄带半导体作为导电通道的引入,解决了传统导电通道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活性。通过对不同带宽窄带半导体导电通道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能级上具有近似台阶结构的导电通道光催化转化率最高。另外,蒽醌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为Z型NiGa_2O_4/AQ/MoO_3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子转移方式,即电荷转移,它有效的加快了电子转移速率。本研究为将来利用太阳光同时转化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及其他环境污染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治敏[8](2019)在《基于硫(氧)化物光电催化体系的构筑、性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半导体光电催化技术可以将低密度的太阳能转化为高密度的化学能,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基于硫(氧)化物的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窄、导价带位置合适等优点,在光电催化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几率较高,量子效率低,光腐蚀性严重等。鉴于此,本论文设计开发了非易失性极化场诱导光生载流子分离的CdS/Au/Ti/Pb(Mg1/3Nb2/3)0.7Ti0.3O3光电极、助催化剂CoPi修饰的CdS纳米阵列光阳极和基于La5Ti2AgS507产氢半导体的Z型光催化粉末体系等叁种高效稳定的光电催化体系。并从水分解这个重要应用方面对其光电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进行研究。探索出半导体界面特征与光生载流子迁移及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叁部分:针对CdS载流子复合几率较高的问题,我们构筑了CdS/Au/Ti/Pb(Mg1/3Nb2/3)0.7Ti0.3O3(CdS/Au/Ti/PMN-PT)光电极,通过外加电压对PMN-PT单晶衬底进行极化,使其内表面产生特定方向的非易失性极化电场,从而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研究发现,正极化的CdS/Au/Ti/PMN-PT在没有任何外加偏压和负载助催化剂的条件下,实现了1.70 mA/cm2的光电流密度。此外,通过构建正、负极化CdS/Au/Ti/PMN-PT的双电极电池体系,获得了0.19%的太阳能转化氢气(STH)效率。采用水热法与光辅助电沉积法构筑CdS/CoPi纳米阵列薄膜电极,解决了CdS表面反应动力学较慢的问题。研究发现,该光阳极在电压0VvsRHE下的光电流密度高达4.7 mA/cm2,是纯CdS电极的5.5倍。通过XAFS和DFT理论模拟分析,探明了与半导体有良好界面接触的助催化剂的本质及作用机理。采用固态反应法构筑了以La5Ti2CuxAgl-xS5O7为产氢半导体的Z型光催化粉末体系。研究表明,以La5Ti2AgS507为产氢半导体,负载Pt/NiS为产氢助催化剂;使用WO3为产氧半导体,PtOx为产氧助催化剂,I3-/I-为氧化还原电对,实现了可见光下全分解水制H2和O2,表观量子效率达0.12%@42Onm。(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赵迪,闫宇强,曹发海[9](2019)在《烟气中硫氧化物催化还原工艺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烟气催化还原工艺将SOx还原成硫单质,既符合环保的要求,又可以合理利用宝贵的硫资源。本文在CH_4,CO,H_2等不同还原剂下,对SO_2、SO_3还原生成不同形态的硫单质进行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O_2在CH_4气氛条件下的转化率始终高于H_2和CO,因此可以优先考虑使用CH_4作为SO_x的还原剂。在相同反应温度、压力及还原气氛条件下,SO_3的转化率大于SO_2的转化率。当反应温度为900K以下时,SO_2还原的产物以S_8为主,900K以上时还原产物以S_2为主。当进料比n(H_2)/n(SO_2)=2或n(CO)/n(SO_2)=2时,SO_2转化率最大。本研究可为烟气催化还原工艺的开发放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姚金楠[10](2018)在《硫氧化物排放控制加码 新增氮氧化物控制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姚金楠报道: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船舶排放控制区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对即将于2019-2022年实施的第二期国内排放控制区方案进行意见征集。针对排放控制区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船舶,《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8-07-23)

硫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为贾第虫)甲硫氨酸硫氧化物还原酶基因(GlMSR),进行原核表达获得其重组蛋白。方法依据GenBank中GlMSR序列设计引物,以贾第虫中国C2克隆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编码序列,将所得片段连接至质粒pET28a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lMSR,将pET28a-GlMSR导入大肠杆菌E.coli JM109并挑取阳性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和鉴定。用化学方法将经测序验证的重组质粒pET28a-GlMSR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表达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重组蛋白表达结果。收集沉淀中的重组表达产物,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带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鉴定纯化结果。结果电泳结果显示在约624 bp处出现目的 DNA条带,表明成功得到GlMSR编码序列;PCR鉴定、酶切鉴定以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lMSR,经IPTG诱导后在沉淀中获得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Mr)约为25 000,与预期分子量(Mr)22 800基本相符。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含有His6标签。结论本研究克隆、表达了蓝氏贾第虫GlMSR基因,并纯化获得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索该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耿瑞光,金大桥.锅炉硫氧化物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

[2].吴文杰,郑国侠,高倩,杜曙光,王云华.蓝氏贾第鞭毛虫甲硫氨酸硫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J].中国热带医学.2019

[3].王开,周鑫元,周维波.VLGC硫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成本研究[J].机电设备.2019

[4].梁士斌.硫氧化物排放比去年同期减少六成[N].法制日报.2019

[5].菅娟.纳米硫/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水裂解中的研究和应用[D].吉林大学.2019

[6].焦星辰.二维金属硫/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马雪.几种新型Z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氮硫氧化物转化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9

[8].宋治敏.基于硫(氧)化物光电催化体系的构筑、性能与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9

[9].赵迪,闫宇强,曹发海.烟气中硫氧化物催化还原工艺的热力学分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10].姚金楠.硫氧化物排放控制加码新增氮氧化物控制要求[N].中国能源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硫氧还蛋白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Tr...差异蛋白Trx1和PARK7的验证结果添加和没有添加甲醛生成的水热焦的红...5#样的硫氧化物夹杂2#样的硫氧化物夹杂粒状稀土硫氧化物二次电子图

标签:;  ;  ;  ;  ;  ;  ;  

硫氧化物论文_李伟,耿瑞光,金大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